陈曦溪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经开第一小学 710018)
小学数学学习和知识探究是以运算能力为基础开展的,运算过程不是简单的思考,是需要多种思维能力之间相互配合、协调,运算能力的提升对其他数学能力的提升及数学思维的形成有正向影响。同时,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而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认知规律尚未形成,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形象事物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教师将教育与游戏有机结合,通过游戏化教学将抽象而复杂的数学知识具体而清晰地呈现,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探索和创新来感知数学、掌握知识,并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中提出并解决问题,以此实现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内容通常显得较为抽象和枯燥,包括运算公式和图形等,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而言,学习难度较大,数学学习兴趣也难以被激发。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倡导“寓教于乐”思想,有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及趣味课堂的构建。教师可以将数学游戏活动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通过情境教学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积极、活泼的学习氛围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下,过于注重“教与学”的单一方式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状态,课堂氛围缺乏生机和活力,学生对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较低,数学学习效果难以提升。相反,乐教理念将“乐”贯穿于课前导入、课堂教学和课后巩固等教学环节,使整个学习过程更富趣味性,教学活动更具游戏性,教学内容更加生动,运算方法更加简洁。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通过“玩”来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这种积极的状态可以激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各种感官的联动,帮助他们从形象化逐渐过渡抽象化的数学思维,促进数学抽象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紧密结合“乐学点”和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小学生在正式接触纯粹数学知识之前,已经在日常生活和社交中对数学有一定感知。这种感知以一种相互促进的方式体现在数学学习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与课堂学习相融合和吸收。同样,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和运算技能,并不仅仅是为在考试中展现,更要在日常生活中灵活应用。例如,在“认识人民币”一课中,日常生活中小学生大多通过“压岁钱”等方式对人民币有了一定的认知,对其面值大小也有了一定的分辨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引入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发压岁钱”习俗,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讨论中,顺势抛出问题:“假设爷爷给了50 元,奶奶给了20元,爸爸给了10元,总共收了多少压岁钱?”教师可先让学生通过读题去理解问题内容,鼓励他们独立分析再互相交流探讨,给予适时点拨——单位相同的可直接相加,单位不同的先换算成相同单位再相加。教师再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拿着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去超市买东西,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生活与课堂的有效连接,实现数学教学乐学点的发掘和学生计算兴趣的激发,并在生活历练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运算方法的能力。
解决问题需要具备一定的运算技能,要想让学生学会算、怎样算得快、还要算得准,就要在教学中让学生对数学算理有充分理解,而算理的理解过程既是思维的形成过程,也是与方法有效结合的过程。学生面对运算题时,才能对怎么算、为什么这样算有清晰认知。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兴趣需要趣味“情境”去唤醒、去激励、去调动,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学习“愿景”。教师创设的趣味情境既要起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引发数学认识冲突、产生自主学习意愿的作用,又要起到情境与教学内容承上启下的作用,促使学生在思考中主动“动”起来,在“有意思”和“有意义”的情境中实现算理与算法之间的交互联动,并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每一步中都能够对数学算理有新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9加几”一课中,教师可通过趣味情境创设为学生理解数学算理提供引导,以小学生喜欢的动画片《小猪佩奇》引入情境:“小猪佩奇邀请好朋友参加她的生日Party,猪妈妈为她准备了两盒生日蛋糕,小猪佩奇将第一盒蛋糕切成了9块,第二盒蛋糕切成了8块,请问小猪佩奇把两盒蛋糕共切成了多少块?”课堂导入环节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交流研讨、思考探究片刻后,再抛出问题:“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人一眼看出盒子里切开的蛋糕数量?”很快学生回答“凑十法”,一部分学生说,将第二盒里的蛋糕拿出来1块放在第一盒,那么第一盒的蛋糕数量就变成了10,两盒蛋糕的总数量是17块;另一部分学生提议,从第一盒蛋糕中拿出来2块放在第二盒,那么第二盒的蛋糕数量就变成了10,再加上第一盒剩下的7块,总共是17块。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学具小棒动手操作,帮助学生更直观理解“凑十法”算理。在教师适当引导下,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算理并完成对“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运算。可见,趣味情境有助于学生在理解数学算理基础上灵活迁移和运用数学知识,促使他们对新旧知识的衔接更加熟练、自然,通过知识的积累学生对运算的理解和感受更加具象化,这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运算能力培养和提升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学游戏不仅激发兴趣,还能在游戏中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数学、激活思维。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活动搭建知识桥梁,促使学生更好地内化抽象的数学概念,更好发现并总结数学规律,进而领会多样的运算方法。例如,在“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课中,大多数学生对简便运算方法掌握得不够扎实,尤其是拆数法求和“n=a+b”易错误理解为“ab=a+b”,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利用数学课堂延伸活动组织跳绳比赛,每组学生记好各自次数,以A组为例,甲同学跳了38下,乙同学跳了36下,丙同学比甲同学多跳了14下,教师提出问题:“丙同学跳了多少下? 40+23有哪些运算方法?”以游戏的方式考查并巩固学生拆数的运用。若学生先算个位,教师可在黑板上按照学生的回答列出个位算法的步骤;若学生先算十位,同样列出学生回答的算法步骤;并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寻找不同的运算方法。游戏将本节课所学新知识与学过的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知识有效结合起来,转化为拆数并衍生出多样的运算方法。
一方面,创新口算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与运算水平密切相关,而口算能力的提高对小学生数学思维、反应和观察力的培养有深远影响。因此,教师应重视低年级学生的口算训练。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强化练习重点运算内容,开展小组口算接力活动。例如,将学生平均分成5组,每组准备6道算式,选出6名同学参赛。每组第一个同学完成第一道题后,第二个同学方可接力解答下一道题,最终以最快速度和最高准确率的小组获胜。这种形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还能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团队意识。
另一方面,创新估算训练。估算训练可教会低年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合理选择估算方法,通过训练提升学生数感及处理问题的灵活性。教师可通过多媒体以视频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估算问题:“农民伯伯从果园里摘一筐橘子装箱售卖,一个箱子能装60个橘子,已经装进去了27个,筐里面还剩28个,请问能把箱子装满吗?”引导学生根据题意进行估算,假设把27、28 均当作30,而30+30=60,很明显27+28<60,所以箱子无法装满。通过引入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合理使用估算方法的运用场景,帮助学生实现估算理解和运算的强化,为小学低年级学生运算能力和运算准确率提升奠定基础。
数学运算能力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之一,数学运算并非机械式的计算,而是一个多层次、有趣味的过程。教师应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征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解题和思维能力,实现其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