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地图教学培养学生立体思维的创新实践

2024-06-09 21:18:11山东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四中学266555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4年5期
关键词:读图立体图像

韩 辉 (山东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四中学 266555)

地图以及包含地理信息的各种图标和图表被认为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也是学生学习和探究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通过阅读地图,学生可以获取丰富的地理知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存在差异,大多数学生缺乏足够的空间想象力,难以在脑海中构建系统而立体的地理模型。因此,对地图的认知较为表面,无法准确系统地理解地理知识,更无法利用地图构建地理知识体系。为改善这一学习现状,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培养,并创新教学策略。通过多样化的地图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引导他们从简单的地图理解逐步发展到对地图的分析和运用。这样可以使学生自主构建具有空间概念的知识体系,从而加强他们在地理学习方面的能力。

一、用地图创设情境, 激活学生形象思维

教师可以在地理课堂中应用情境教学,通过利用地图为学生创设直观的情境,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和讨论。这种参与式学习环境可以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并掌握地理知识。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利用地图为学生构建问题情境,激发他们积极思考和探究。这种方法有助于将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经验联系起来,使地理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通过引导学生在地图上解决问题,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更深层次的学习体验。比如,湘教版“世界的气候”中讲到“气温和降水”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总结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同纬度不同地区的温度不一样”“为什么南半球等温线平直”“为什么北半球等温线较为曲折”等,创设问题情境,用问题开启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探究影响世界气温的主要因素,让学生索理于图,深化探究层次。还可以创设多图情境,引导学生同时运用几张图来说明地理实物或地理现象。比如,湘教版“世界的居民”课程中,当涉及“世界的人口”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世界人口分布图”叠置在“世界地形图”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上。这种整合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从地理环境、气候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认知,以深入了解世界人口的分布情况,并理解其与地理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叠置的地图,深入理解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气候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促进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全面理解,还锻炼了他们的知识综合能力。

二、加强方法指导, 提升学生读图能力

除了地图之外,初中地理教材中还包含大量其他类型的图像,如描绘图、示意图、结构图、统计图等。这些图像构成了一个“地理图像系统”,与教材中的文字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实现了“以图释文”和“以图代文”的功能。这个图像系统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对于传播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能够读懂这些图像,更要培养他们会读图的能力。为此,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方法指导,提升他们的图像阅读能力。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从图像中获取信息、理解地理概念,并将图像所呈现的内容与文字相结合,形成更为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

看图是读图的第一步。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看图,从图中挖掘有用的地理信息。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看图的有序性。面对一幅地理图像,要先看它的名称、图例,弄清不同符号所代表的地理含义,再根据图的实际内容,按照一定顺序、分步骤地读图。比如,湘教版“中国的自然资源”中讲解“中国的河流”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看“中国的外流区与内流区图”,并让学生按照从北到南、从西到东的顺序,标出我国的主要河流,如黑龙江、黄河、长江、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雅鲁藏布江等,再让学生循着上游、中游、下游的顺序,总结这些河流经过的省份、地形、地貌、气候等,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国的地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指导学生按照山脉走向确定看图顺序,或让学生按照地理方位依次看,确保学生看图的全面性。其次,要引导学生站在整体视角看图。比如,湘教版“了解地区”涉及“东南亚”时,在看“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分布图”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把关注点放在了某一个国家或地区上,这种观察方法是不全面、不科学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组合观察,由“点”扩大到“面”,在关注某一国家的同时还要顾及其“左邻右舍”,对其空间位置形成整体印象,掌握其在世界地理中的空间位置,构建立体思维。

三、注重图文转换, 锻炼学生析图能力

初中地理中存在许多抽象的地理知识,仅仅通过教师的语言讲解和书本中的文字表达,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借助地理图像进行辅助教学可以事半功倍。因此,教师要着重训练学生图文转换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图像表达地理信息、运用地理语言讲述地图信息,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直观、易懂,降低理解难度,通过图文结合、图文之间的转化,提升学生析图能力。

地理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学习需要将多种地理信息整合到一张图中,将文字信息转化为地图,方便学生从不同角度记性对比和探究,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比如,讲解湘教版“中国的自然环境”,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绘制中国版图,并将中国的主要河流、主要山脉、主要地形区绘制到一张地图中,并对照地图理解教材内容,用自己的语言介绍我国的地形、地貌,实现由文到图、由图到文的转换,提升学生地理信息素养。生动的景观图可以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真实、形象。比如,湘教版“认识大洲”讲到“非洲”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纪录片,为学生展示非洲地形、地貌,让学生看到东非大裂谷、撒哈拉沙漠、埃塞俄比亚高原等的真实影像,将书本文字转化为图像,见到图像就能联想到相关书中知识、看到书中文字脑海中就能呈现相关图像,深化对地理知识的认知。

四、开展填图游戏,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初中生活泼、好动,“玩”是他们的天性。教师要利用好学生这一天性,引入游戏教学,用趣味性的填图游戏,帮助学生认识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通过手脑的结合运用,建立起立体思维,在脑海中形成有逻辑、有层次、有条理的立体知识框架。

设计游戏既要结合教学内容,又要综合考虑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量身定制”游戏。比如,湘教版“地球的面貌”讲到“世界的海陆分布”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前任务,让学生预习教材内容,自主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图,并带到课堂上进行展示。在课堂教学时,为学生设计“贴图”游戏,在黑板上画出经纬度,并念出大洲或大洋的名称,让学生将自己绘制的轮廓图粘贴到相应位置,采用抢答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热情,比一比谁画的最像、粘的最准确,寓教于乐,在玩中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空间分布;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填图动画游戏,让学生利用智能触屏或鼠标把地理事物拖拽到相应位置,锻炼空间定位能力,强化立体思维。

五、自主绘制地图, 激发学生空间想象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习辅助工具日益增多,有效提升了学习效率。然而,一些传统的教学方式仍然不可忽视,其中绘制地图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之一。在绘制地图的过程中,学生有机会回顾地理知识,因为绘图过程本身就是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再现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因此,教师应该创造机会并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进行地图绘制。通过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以地图的形式呈现,学生可以自主构建知识框架,养成良好的绘图习惯,同时培养立体思维。

初中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可以让学生立足于教材或地图册进行临摹绘图。比如,湘教版“中国的自然环境”讲到“中国地形”时,教师可以发给学生一张空白的中国区域图,指导学生对照地理图册进行临摹,画出中国的主要山脉,熟悉山脉走向,了解山脉所属的行政区域,总结山脉分布特点。还要让学生在地图中绘出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大致位置,将与地形有关的知识点落实在一张地图当中,突出重点,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调动学生绘图积极性,可以开展比赛活动,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题目,让学生用画图方式将地理事物地理信息呈现在地图上,培养立体思维。比如,湘教版“让我们走进地理”讲到“我们怎样学地理”时,比例尺、图例和标注是本节课教学重难点。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绘制校园平面图的比赛活动,让学生走出地理课堂到校园内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教学楼、食堂、花坛、操场等的分布,了解道路走向,估算校园的长、宽。然后选择恰当的比例尺,运用立体思维,把校园中的主要地理事物绘制在地图上,并标出地图三要素,使其形成一幅完整的地图。绘制完成后,教师要在课堂上增设展示环节,让学生轮流展示并讲述自己的构图过程,选出优秀作品,给予一定奖励,激励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六、借助信息技术, 调动学生观察思维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信息技术是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它具有将静态内容变得生动活泼、将抽象概念呈现为直观形象的特点,为学生深入、细致、全面地观察提供了便利条件。信息技术在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尤其是培养立体思维方面发挥着重要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通过突出显示、模拟、演示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立体理解地理知识,提升他们正确、全面读图的能力。

比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十二种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及分布地区,对空间思维不足的学生来说,存在一定难度。这时,教师可以利用FLASH 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用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气候类型,学生想要学习哪种气候类型就可以用动画形式突出显示,通过动态展示和鲜明色彩对比,加深学生印象。虚拟技术为地理模型的构建提供了工具,教师可以利用虚拟仿真技术为学生构建立体地理空间,增强课堂知识性和互动性。在“认识地球”教学时,其中的经纬度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也是学习地理的基础。教师可以利用VR技术构建一个虚拟的地球,模拟“地球”转动,用立体图像向学生展示经线和纬线的变化规律,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在读图中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在观察中自主理解知识、构建知识。

在读图中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是初中地理教学的创新,也是学生学好、用好地理知识的必然要求。在今后教学中,教师要进一步探索与实践,将学生读图能力和立体思维培养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教学,使地理学习更加轻松,并让学生乐在其中,突出地理学科的教育价值。

猜你喜欢
读图立体图像
改进的LapSRN遥感图像超分辨重建
念个立体咒
有趣的图像诗
立体登陆
读图
IT经理世界(2016年17期)2016-11-29 16:48:22
炫酷立体卡
读图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0:51:44
读图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0:51:18
读图
足球周刊(2016年10期)2016-10-08 10:51:41
遥感图像几何纠正中GCP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