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织锦的图形创新与设计

2024-06-09 15:14:43彭世彤
艺术大观 2024年8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文创产品

彭世彤

摘 要:新时代下,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強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本文的探究对象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织锦,将对它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究,并从中获取灵感,转化为独特的设计方法,进行图形创新与设计,运用到与人们当今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创产品中,从而使非遗文化真正地“活起来”。旨在传承弘扬土家织锦文化,提高人们对传统手工技艺的认识,增强人们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

关键词:土家织锦;非遗文化;图形创新;文创产品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4)08-000-03

一、土家织锦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发展现状分析

(一)土家织锦的历史文化内涵

1.土家织锦的基本介绍

土家织锦是土家语“西兰卡普”的汉文译名,土家人世居于气候温和的武陵山区,那里山高水长,鸟语花香,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不仅为土家人提供了优美的生态环境,也为土家织锦技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土家织锦历经世世代代的传承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艺流程,其题材丰富,色彩斑斓,精美绝伦。由此可见,土家织锦是土家族人民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下产生和传承下来的传统技艺,这也是土家织锦成为非遗文化的精髓所在。

2.土家织锦的制作工艺

土家织锦的主要工序分为纺捻线、染色、倒线、牵线、装筘、滚线、捡综、翻篙、捡花、捆杆上机、织布、挑织等12道工序。这些工艺的制作手法自然朴实而富有智慧。勤劳的土家人民将蚕丝漂洗后再染色,加以明矾增加光泽,就可以染出各种各样的颜色,如红(红花)、黄(姜黄)、蓝(蓝靛)等颜色。值得一提的是,土家锦源于土家族生活地区,用于土家族人民,其色彩颜料也多取材于土家族地区大山里生长的自然特产,如黑色用马菜树叶、黄色用黄栀子、蓝色用竹叶菜等。

土家织锦的操作并没有想象中容易,它是一种限制性很强的手工操作。织造时,经线的一端置于织机上,另一端系于织造者腰间,然后左右手并用进行挑织。织机上高下低,它的坐板能够活动,坐板与滚棍的距离根据织锦人的体形胖瘦向前或向后挪移,达到舒适为止。挑织时,织锦人坐在织机的低端,将缠裹织锦经线的一端,将“滚棒”系于腰间,用挑子在经线上挑花,并按图案,填入五彩斑斓的纬线,再用梭罗引纬线和打紧纬线,连挑带织,织成“西兰卡普”。

纺织的工具多种多样,各有用途,主要有滚棍、分层棍和压棍。滚棍是专门用来滚卷已织好织锦的,分层棍共有三根,用于分离和梳理经线,压棍用来压住分离在上面的经线。值得关注的是,土家织锦用的梭子和挑挑,梭子中间有一个槽,是用来装置纬线的,梭子壁板中间前后均有一个小孔,纬线从中穿出,挑挑即挑花尺,是挑经线用的工具,作用是使经线分离,纬线从中穿过。两个工具相互配合,便于织锦人织出精美的图案[1]。

土家织锦还根据地域与艺术特征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为平纹素色织锦和斜纹彩色织锦两种类型。平纹素色织锦主要产在湘西永顺县的部分地方,其色彩简练而鲜明,织锦比斜纹彩色织锦薄,花纹部分起突感强。斜纹彩色织锦主要产在龙山、保靖、古丈三县,是由斜纹素色织锦发展而来的,它的纹样更加复杂,构图饱满,制作工艺也较为复杂。

织锦主要掌握以下四个技巧——上下斜、对斜、抠斜和半格。上下斜是由经线和纬线按照斜线的规律交织在交织点上,形成斜向纹路的花纹,如土家织锦中的斜纹花;对斜与当今人们熟知的十字绣工艺相似,把经纬线平分成上下两层,上一层的经线按照图案规律运用中斜和下斜的方式织锦,下一层的纬线则只需在有花纹的地方显色,其余部分压入布底;抠斜一般与上下斜配合,是一种综合性的织造方法,难度较大,这种织法实现了图案在平纹与斜纹之间的转换;半格由抠斜工艺发展而来,这种工艺更为复杂,抠斜是将织锦的基础单位“格”横向分成一半进行织造,而“半格”则在此基础上再纵向分为半格进行织造。这样的工艺十分适用于人物和文字图纹,以及其他精细的图案细节。

3.土家织锦的纹样特征

土家织锦纹样具有抽象性、装饰性、秩序性的特点,大多以对称和谐的构图,结合写意的手法,设计出丰富的纹样,其配色艳丽、造型古朴、构图饱满。它在纹样组织上,以菱形结构为主要框架,斜线交织,以对称、重复、相似的形式组织排列,也不乏表现生动、形象的几何图形,还有近似主题性的独幅装饰构图等。土家织锦在土家语中是花铺盖的意思,其锦面多以深红色为主调,配以亮色花纹,纹样用色鲜艳明丽,追求热闹喜庆的艺术效果。在不断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土家织锦逐渐运用到衣物、壁挂装饰品等更多物品中,它们的底色通常使用暗色,与靓丽的花纹形成强烈的对比。许多织锦图案还带有白色边饰,作为织锦图案的骨架,起到支撑画面和平衡色彩的作用[2]。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土家族人民把生活生产中对自然界的观察,经过艺术处理,以纹样图案的形式应用于土家织锦中。其纹样包含动物、鸟虫、植物、天地、民俗风情、文字以及几何图纹等,题材十分丰富。主要代表纹样有四十八勾纹、台台花、燕子纹、阳雀花纹、凤穿牡丹纹、八瓣花纹、莲花纹、椅子花纹等。而由于生产方式与制作工具的限制,土家织锦中的图案与真实具体的图案不同,它一般采用夸张、几何化的艺术手法,传递出更加朴实、热烈的美感。其题材同样与土家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他们总能捕捉到生活中的美感,箱子、桶的盖子、烤食物用的架子等不起眼的日常用品都在土家族人民秀丽的手中变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图案。

土家织锦的纹样蕴含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是土家族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比如,燕子纹是由蓝、橘、黑、绿四种颜色的菱形色块组成的,与“剪刀”燕尾的形态相似,有燕子归来报平安的寓意。还有梭子印纹,梭子是土家女子的织锦工具,表达土家人对劳动女性的歌颂。另外,由于古时人民对自然界的认知有限,还出现了“图腾崇拜”。土家族常见的图腾主要有两种,即为对白虎和蛇的崇拜。虎在土家人民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虎”是英雄形象,古代土家人在衣物上绣虎纹以护身。而蛇是生育、繁殖的象征,土家织锦纹样中有大蛇花和小蛇花,寄予着土家人繁衍兴旺的愿望[3]。

(二)土家织锦的发展现状

1.土家织锦的发展历程

经过历史的积淀,土家织锦在近代历史中熠熠生辉。在21世纪初,就被送往长沙、南京等地区以及国外进行展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土家织锦逐渐转向了商品化生产,开拓市场,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好评;1978年,“八幻花”土家织锦壁挂,被送往加拿大、坦桑尼亚等国展出,受到称赞;1987年,大型壁挂“岳阳楼”进了人民大会堂;1989年,“连心鸟”“湘西行”等壁挂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等,土家织锦的光芒还将照耀世世代代人民。

土家织锦在时代洪流中坚强而努力地传承发展,不断完善创新。历史文化的积淀使传统手工技艺的制作工序精细复杂,不容半点浮躁之心,非遗手工技艺更是如此。然而,不可忽视的是,面对新文化、新思想、新科技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放弃了对繁复精深的传统工艺的探索,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工作难以进行。而工业化、机械化生产的繁荣,以及商品化的发展,则更加剧了传统手工艺走向衰微,如今社会中几乎难以找到全过程独立制作的织锦作品。尽管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国家的重视与国家政策的支持,众多提倡文化复兴,文化强国的词语不断被重提,普通大众对传统手工技艺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仍大多浮于表面,真正深入了解传统非遗文化的人微乎其微,这就非遗手工艺的传承而言仍是纸上谈兵[4]。

当今社会,土家织锦以及其他传统手工技艺将如何在继承传统与发扬创新之间找到平衡,其精深的文化内涵与精湛的工艺技艺该如何传授?这些现实的问题仍然摆在传统手工艺的爱好者、研究者与传承者面前。

2.土家织锦的传承创新

土家织锦作为非遗手工艺,源于历代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实践,随着历史的发展,被不断地再创造、修改、注入活力,逐渐完善,流传至今,显示出持久的生命力。“因时代而异,因地域而不同”,传统手工艺在当代依然焕发光彩。柳宗悦曾这样谈道:“爱古代的工艺,也要爱未来的工艺。见到美的古代作品,我们就会感到幸福,但我们也要将这样的幸福赠送给未来。”我们热爱古代的传统工艺,但在自身享受文化的浸润同时,也不忘为子孙后代谋幸福,我们都应对精湛传统工艺和优秀中华文化的代代相传出一份力,让传统工艺得到更多时空的考验,助力其不断传承创新。

华觉明曾这样談道:“传统工艺具有可简称为‘三品四性的本质特征,即:实用的品格、理性的品格、审美的品格,手艺的人性、个性、能动性和永恒性。而手艺的这些本质特征,对应地决定了它们拥有的共有价值,诸如其民生价值、经济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人文价值、历史价值和现代价值。”所以在当代,我们应努力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保留其基本价值的同时,赋予传统手工技艺品新的时代内涵,促进其传承与发展,也增强当代人民的文化自信与生活幸福感。因此,土家织锦的创新与设计已刻不容缓[5]。

二、土家织锦的图形创新与设计

湘西土家织锦文化中图腾崇拜以及其他图纹符号的丰富文化内涵令人印象深刻,而这样的图纹元素也同样出现在湖南博物馆的重要藏品“汉代T型帛画”中。于是,本着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心态和开放创新的设计理念,发掘图形符号的文化内涵,尝试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与当今时代接轨的图形创新与设计,增加传统文化与当代人之间的交流,助力土家织锦文化的发展。

(一)《土家礼遇》设计说明

作品《土家礼遇》中,选取湖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汉代T型帛画”,结合湘西土家织锦的艺术特征,进行视觉图形元素的创新与设计,使传统设计更加现代化。在色彩和图形造型上,获取土家织锦制作工艺、艺术特征,以及西方艺术家康定斯基热抽象的灵感,最后形成“红日金乌”“月宫蟾兔”“人首蛇身”以及“水府鲛鱼”四种视觉主题。旨在将设计创作与古今中外文化相结合,融入当今人们的生活中,拉近文化与人民之间的距离,从而促进土家织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见图1、图2)。

(二)《土家礼遇》图形创新设计

此作品以“汉代T型帛画”的视觉图形符号为基础,参考土家织锦和康定斯基热抽象的艺术特色,色彩艳丽鲜明,图形抽象化、几何化。在图形再创作的过程中,选取深色底色,再以明度较高的紫、黄(黄绿)、蓝、粉为主色调,对代表性的动物人物金乌、红日、蟾蜍、蛇、鲛鱼等图形元素进行创新再设计,并重新排列组合,形成新的视觉图形图案(见图3)。

(三)《土家礼遇》的创新应用

土家织锦文化源于人民的生活,也传承发展于一代又一代的人民,其文创作品也应深入历史文化,服务人民群众。作品《土家礼遇》结合地域文化,为湘西特产“凤凰姜糖”“古丈毛尖”“永顺莓茶”和“湘西腊肉”做了包装礼盒设计,也考虑到当今时代人们快节奏的生活,设计了行李牌,马克杯、鼠标垫以及明信片等具有湖湘特色的好物,使消费者在欣赏和使用文创产品的过程中既可以深挖博物馆藏品和土家织锦的文化内涵,感受文化的魅力,也能够在生活中有所用处,真正做到“用美两宜”(见图4、图5)。

三、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土家织锦的研究与总结,得以找到视觉图形创新设计的方法,应用于当今人们的生活日用品中,将古代文化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艺术结合起来,有助于让土家织锦文化和博物馆中的文物“活起来”,使传统手工技艺得到更多的关注,同时激发人们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索热情。然而,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道路从不平坦,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与爱好者关注探索土家织锦及其他非遗项目,平衡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创新,最终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参考文献:

[1]田大年.湘西土家锦:山里女人的美丽梦想[J].民族论坛,2004(10):20-21.

[2]于继超,侯雪玮.中华老字号非遗技艺基本特征[J].时代经贸,2020(04):74-79.

[3]石琼.土家织锦的艺术价值与乡村经济振兴探讨[J].三明学院学报,2021,38(01):106-112.

[4]向开瑛.论湘西土家织锦的特征与传承[D].湖南师范大学,2008.

[5]郑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福州党校学报,2022(05):93-96.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文创产品
文化文物单位开发文创产品意义重大
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的传承与创新
艺海(2016年12期)2017-01-13 08:10:11
苏州昆曲文创产品的再设计研究
今传媒(2016年12期)2017-01-09 18:50:38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55:56
民族元素在文创产品中运用的教学改革
开发非遗校本课程 培植学校文化个性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求知导刊(2016年17期)2016-07-27 17:49:01
媒介融合背景下黄酒非遗文化数字记忆的内容、路径与问题
戏剧之家(2016年11期)2016-06-22 13:49:41
非遗文化进驻职校社团的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8期)2016-04-20 18:2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