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玲,王 瑾
(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天津 300222)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高等医学教育肩负着培养高质量医疗卫生人才的重任,其教育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公共健康与社会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专业认证与教育评估作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受到了广泛关注。虽然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能满足社会和行业标准,但是它们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过程、反馈与改进及导向性等方面均存在差异。面对两者之间的差异,医学院校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法,如何在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校特色和教育创新,是当前教育界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在高等医学教育领域不断推进专业认证与教育评估工作,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两者的界限并不总是清晰,有时甚至发生混淆和误解,影响了它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因此,本文将对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专业认证与教育评估进行深入辨析,探讨两者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异同,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提供建议。本文期望为教育政策制定者、院校的管理者以及一线教师提供实践参考,共同推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通常包括普通本科医学教育和专科医学教育[1],这两种类型的医学教育各有其培养目标和规格,以满足医疗卫生行业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为确保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能够满足社会和行业需求,专业认证和教育评估起着关键的作用。
专业认证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的实施是伴随着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的引入和国家对医学教育质量管理要求的提高而逐步展开的[2]。自2009 年普通本科医学教育组织开展专业认证工作以来,已开展两轮医学专业认证工作,而专科医学教育尚未开展,仍处在探索阶段。普通本科医学教育专业认证主要是由教育部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组织实施,其核心是依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对医学院校的专业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认证过程通常包括认证申请、学校自评、现场考察、认证报告、认证结论以及持续改进等环节,最终以是否符合医学教育标准为认证结果,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权威性。通过专业认证,可以确保医学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满足社会需求,同时对学校的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师资力量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从而促进教育教学条件和教学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可喜的是,2020年6 月,我国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正式获得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orld Federation for Medical Education,WFME)医学教育认证机构认定[3],标志着我国医学教育标准和认证体系已实现国际实质等效,医学教育认证质量得到了国际认可。当前,我国的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仍处在不断完善中。虽然截至2022 年7 月已完成132 所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认证的现场考察[4],但是认证体系的标准化、透明化以及国际认可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5-6]。同时,如何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和医疗卫生需求,将国际标准与本土实践相结合,也是现阶段我国医学教育专业认证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7-8]。总的来说,我国医学教育的专业认证还在不断发展中,面临诸多挑战,但它的发展对于提升医学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比于专业认证,医学教育评估的重点是评估教育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程度,更像是为医学院校做一个全面的“健康检查”。根据医学教育评估特点,可包括教学条件的评估、办学水平及管理水平的评估、思政教育及校风的评估等。通过评估,能更好地了解院校医学教育的整体水平,发现问题,提炼亮点,并提出改进建议。评估的目的是确保医学教育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同时也提高医学院校培养医疗卫生行业人才的能力。我国的医学教育评估从1993 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司开始研究制订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评估方案起[9],普通本科医学教育陆续开展了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教学工作评估、本科及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估、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等,其中教育部自2003 年起,历时5 年对我国所有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评估,并建立了每5 年一次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制度,同时还建立了定期的、每年一次的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发布制度。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自2003 年教育部高教司下发的《关于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始正式开展[10]。2004 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已废止),全面正式启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2008 年教育部研究制订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标志着第二轮评估正式启动。同时,所有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自2008 年起,每学年度必须填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并辅以现场考察等方式,以全面了解学校实际情况。评估过程包括学校自评、现场考察、后期整改等环节。以上评估方案构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部分,为医学及其他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提供了指导和评价的依据。尽管教育评估在法律和行政层面没有专业认证那样的强制力,但是其对促进学校内部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
专业认证和教育评估有明显的共通点,那就是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方面,这也是专业认证和教育评估的核心目标[11]。两者均通过建立一套严格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旨在通过评价教育教学质量来保证和提升教学水平。如教育计划方面,两者都关注课程内容是否符合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职业发展;教师方面,教师资格、经验和教学效果是评价的共同要素,确保教师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教育资源方面,两者都考察学校是否提供适宜的教学资源和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实训基地、临床教学基地等;学生方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两者都关注毕业生的就业率和职业方向[12]。另外,专业认证和教育评估都注重教育内容与行业实际需求的对接,确保毕业生的知识和技术技能能够满足当前和未来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的需求。这要求学校与行业紧密融合,以保证课程内容的适用性。
专业认证与教育评估的过程通过设定具体的程序和规定,对每个阶段的任务和要求进行了明确,保证了工作流程的系统性、规范性和一致性。二者的基本程序大致相同,基本程序都包括自我评估、现场考察及结果反馈。自我评估通常涉及对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生成就和毕业生表现等多个方面的内部审查,其目的是让学校自我剖析自身优势和改进领域,形成一份详尽的报告,同时也让评价组织提前知悉学校整体概况,确定重点考察环节,以便后续工作的开展;现场考察,基于自我评估报告,外部评审团队会进行现场考察,目的是验证自我评估报告中的信息,直接观察教育设施、教学过程,以及与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进行面谈,以全面了解学校的运作状况;结果反馈,在现场考察后,评审团队会基于所收集的信息和观察,制订一份评审工作报告,反馈给学校,报告内容通常包括对认证或评估结果的明确说明,以及需要达成的条件或建议。
专业认证与教育评估的过程涉及多个参与者,如教师、学生、行业代表等,每个参与者都在流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作为专业认证与教育评估过程的关键参与者,不仅需要提供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相关信息,还在现场考察阶段,通常需要参与面谈,展示其教学实践过程及成果;学生的参与同样重要,他们的反馈可以提供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的第一手信息,可以通过问卷调查、集中座谈会或个别访谈等方式,为评审团队提供宝贵的意见;行业代表可以是相关行业的雇主或行业协会成员,他们参与认证与评估过程,以确保教育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保持一致,帮助设定行业标准,并对毕业生的技能和知识进行实际需求的评价[13]。
医学教育专业认证与教育评估是两个旨在保证医学教育质量与标准的重要过程。虽然它们在共同目标及操作流程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但是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过程、反馈与改进及导向性等方面存在差异。
专业认证与教育评估评价依据的标准具有一定的差异。对于教育评估来说,无论是合格性还是水平性评估,均基于一系列指标体系,这些指标往往具有可量化的特点,如通过给予不同等级(如A、B、C、D)来衡量。如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二级指标的评估等级分为A、B、C、D 4级,评估标准给出A、C 两级,介于A、C 级之间的为B 级,低于C 级的为D 级。这种评估方式便于操作,可以直观显示质量的层次。相较之下,专业认证则建立在质量标准和办学标准之上。质量标准聚焦于教育教学成果的优质性,而办学标准分为基本标准和发展标准,基本标准为所有举办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院校都必须达到的标准,用“必须”来表达。基本标准是所有临床医学专业本科院校必须刚性满足的标准,具有“必须”达标的要求。发展标准则是国际上倡导的高水平本科临床医学教育标准,它体现了医学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使用“应当”表达,其达成程度因不同医学院校的发展阶段、资源状况和教育政策而有所不同。专业认证更关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因此,专业认证更注重标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
医学教育专业认证的关键特点之一是需要进行循证判断,特别是有些关键指标和教育过程很难直接量化,如毕业生需达到的基本要求和难以量化的教育过程等,这些方面的评估不仅需要依赖定量数据,还需要专家的循证判断[14]。专家可以通过观察、面谈、现场考察和文件审查等方式,收集和评估这些难以量化的要素。如果学校提供的证据不足以支持评估,专家可能需要主动搜集额外的证据,这可能包括与学生面谈、观察教学活动或与临床医生互动等。这确保了评估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所以专家在医学教育专业认证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他们通常是医学教育领域的专业人士,拥有丰富的教育和临床经验。专家的判断和建议对于专业认证的最终结果具有重要影响。当然,专家的循证判断不仅仅用于专业认证的初次评估,还在认证周期内起着持续改进的作用。他们的反馈和建议有助于医学院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需求。医学教育评估更注重对目标、目标达成度以及对目标造成影响的各因素进行评估。评估程序一般是以一系列的指标为基础,对某一所医学院或某一医学专业做出评分或评定,其指标涉及医学教育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等,评审组织或专家小组将依据该指标对各学校提交的资料及依据做出评价。每一项指标都有一个具体的权重,以体现它在医学教育方面的重要程度。当所有的指标都被评定出来后,由评价组织或者专家小组对其进行综合评价,为提高院校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提出建设性意见。一般情况下,评估结果和评估报告都要递交认证机构或教育部。
医学教育专业认证一个重要的目的是持续改进[15]。之所以要对医学专业进行认证,不仅是为了让教育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还是让各大院校不断对自身情况进行优化,从而能够更快适应不断快速发展的医疗卫生需求。专业认证更多地着眼于学校教育的质量体系与长远发展,而非只看眼前的效果。专业认证一般要求拥有一个定期认证周期,必须在有效期(8 年)中不断完善,且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满足相应的条件,否则将被取消认证资格。另外,获得认证的专业要在两年内递交一份整改报告,提供其持续改进的策略、措施及规划,既表达对认证的积极响应,又展示专业积极采取了措施解决问题。在整改期限结束之后,被认证的专业还需要提交综合整改报告。该报告中应包含整改期限内开展的所有工作、经验、成果。医学教育评估更多关注教育教学结果,之所以要将结果当作一切工作开展的重点,就是为了了解医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从而让教育预期目标得以实现。根据特定的评估方案和目的,评估的周期可以是灵活的。评估可以是一次或经常性的,但一般来说,对于整改工作的开展没有强制性的要求。评价侧重于提出意见,并不强制院校必须在规定的时限内做出相应反馈。
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关注的不只是结果,还关注教育理念和具体实践情况。其促使学校持续改善,以配合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根据专业认证的规定,学校应制订并实施相应的改善方案,以达到专业认证的要求,从而促进学校不断进步与发展。专业认证的规范往往是与国内外有关规范及先进思想相结合的。这样,学校既可以与世界接轨,又可以及时学习和掌握世界上最先进的医学知识。以认证标准为导向,可以促进整体质量的提升,促进医学教育健康发展。尽管医学教育评估也具有导向性,但是其导向性相对较弱。之所以要开展评估,是为了对教育的过程、结果的质量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与建议。评估重点往往集中在教育的实际效果上,例如师生反馈意见、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及社会满意度等方面,但是并没有忽视对过程的评价,可通过对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等进行审查,以评价教育教学过程的实际效果。评估最后会提出整改建议与意见,旨在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指导。总体而言,医学专业认证强调遵循标准、指导改进,而教育评估则侧重于实际效果,并提出改进意见。二者共同在医学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保障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专业认证与教育评估是确保高等医学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两个关键机制。它们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引导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和满足“健康中国”战略人才需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专业认证和教育评估为医学教育的基本标准、质量底线提供了保障。基于医疗卫生行业需求而构建的标准体系,使医学教育能更加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增强了教育教学的适应性与灵活性。同时,通过专业认证和教育评估,也可使医学院校不断反思、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对于教育政策制定者、院校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来说,理解和区分专业认证与教育评估尤为重要。专业认证主要是看专业是否符合一定的标准,而教育评估则涉及的教育领域更为广泛,如评估教学方法、管理质量等多个方面。正确理解和区分两者的不同,有利于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院校管理者更有效地使用这些质量保障工具,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
专业认证和教育评估在质量保障体系中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教育评估能帮助院校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和亮点。而专业认证的结果也可以作为评估的一项重要参考。如此一来,专业认证和教育评估就能形成一个有效的循环,共同推动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