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
1927 年8 月1 日,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和刘伯承等同志领导和指挥的“南昌起义”,点燃革命之火,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南昌成为“中国红色武装力量诞生地”,被誉为“英雄城”和“军旗升起的地方”,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是南昌珍贵的历史遗产,也是南昌的文化瑰宝。
叙事结构是文本形成的逻辑框架,它通过特定的顺序和组合方式对素材进行处理,呈现画面和内容。叙事结构的设计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叙事的节奏、流畅度、情节发展和意义。
红色文化故事类短视频的叙事结构一般采用线性叙事结构,按照时间顺序呈现事件的发展过程,以清晰的时间轴,呈现红色文化故事的情节,打动受众群体,传递红色文化内涵。《讲好南昌红色文化故事》系列短视频采用线性叙事结构,按时间顺序对叙事进行推进,记录从八一起义的起源开始,逐步向受众展示八一起义的背景、导火索、参与者和具体行动,最后呈现起义的结果和影响,帮助受众更清晰地理解事件的发展和演变,有利于推动南昌红色文化故事的讲述,传承和弘扬南昌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提高人们对南昌红色文化的认同。
叙事视角,也被称为叙事视点或叙事聚焦,决定了故事的讲述方式,即如何讲故事,影响着读者或观众如何接收和理解故事内容。在《新闻叙事学》,何纯将叙事视角分为四大类: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外视角和内视角、一元视角和多元视角、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南昌红色文化故事》系列短视频的微叙事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相结合的叙事视角。通过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的结合体现了视频内容的真实性,给短视频的受众带来“在场感”,使受众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并认同这座城市的红色底蕴和精神。
《讲好南昌红色文化故事》系列短视频的大部分内容是以第三人称视角为主进行叙事,引导受众聚焦南昌市的红色文化地标——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以客观、全面的方式展示南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展示南昌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坚定信念,触发受众对南昌红色文化的认同感。
在短视频《石破天惊——探访八一起义纪念馆》中,第三人称视角可以引导受众聚焦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和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旧址。通过馆内陈列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和照片,讲述八一起义的故事,帮助受众从宏观上理解八一起义的历史背景和重大意义,从微观上了解八一起义发生时的城市图景,如街头的激战、广场上的集会,以及普通市民的生活状态。
采用第三人称视角讲述的南昌红色文化故事,有助于将南昌的红色文化故事和城市图景以客观的方式展现给受众,让受众感知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身份和文化魅力,激励受众不断前行,传承红色精神。
短视频《石破天惊——探访八一起义纪念馆》以简单的自我介绍开始,“大家好,我是南昌红色文化故事探访人”,说明探访的目的和地点。叙述者亲自探访南昌红色文化地标《八一起义纪念馆》,边走边录,以第一人称视角分享自己在纪念馆中的所见所闻。这样的情感共鸣让受众感觉像是他们自己也在八一起义纪念馆的现场一样。
通过第一人称视角的叙事,叙述者向受众展现出真实的南昌红色文化地标探访感受,赋予受众一种“她在和我对话”的权利,积极调动受众情绪,进一步拉近受众和短视频内容的心理距离,使受众更容易接受短视频所要传达出的内容,增强受众对南昌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感,加深受众对南昌城市形象的认知。
视听语言是指通过视觉和听觉元素的综合运用,“向受众传播某种信息的一种感性语言”。《讲好南昌红色文化故事》系列短视频通过综合运用画面语言、声音语言、文字语言这三类视听语言,丰富了受众的观看体验,增强了南昌红色文化故事的传播力和感染力。
刘禹含在《探析视听语言在影视作品中的表现》一文中指出,画面语言的要素主要有镜头、角度、构图和光影。通过不同类型镜头的选择和运用,创作者可以有效完成对叙事主题的呈现,深化叙事的情感表达,描绘环境,展现人物特征等。镜头主要分为远景、全景、中近景、特写。在《讲好南昌红色文化故事》系列短视频中,近景镜头的使用占据了大部分短视频内容。
1.历史遗物的细节展现
创作者在短视频中使用近景镜头细致展现八一起义时期革命者使用过的个人物品、武器、历史文献、历史照片、旗帜、工人使用过的工具等遗物。这些历史遗物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对历史的一种记录,也是对红色文化情感和价值的传递。
在短视频《石破天惊——探访八一起义纪念馆》中,创作者近景聚焦贺龙在起义军南下离开南昌时赠给宏道中学校长刘屏庚的生活物品,包括贺龙起义时用过的青花斗彩葡萄带盖茶杯和木胎漆器描金山水纹带座梅瓶,向受众展示了贺龙“经过南昌起义的洗礼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熏陶,决心摆脱过往的旧生活,抛弃锦衣玉食的生活作风”的绝决,让受众看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不凡的信念”。
2.纪念馆中文字导语聚焦
创作者在短视频中近景聚焦纪念馆中的重要文字导语,使受众能够在静默中与历史对话,深入了解八一南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及其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感知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
在短视频《石破天惊——探访八一起义纪念馆》中,创作者近景聚焦2017 年8 月1 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27 年8 月1 日,南昌城头一声枪响,拉开了我们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幕。”通过短视频的聚焦,受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南昌起义不是一次简单的武装起义,而是中国共产党以武装斗争反抗反动派的重要开始。
张梓轩和梁君健在《因袭与重塑:移动传播时代的新闻视听语言特征研究——以三大央媒两会短视频报道为例”》一文中指出声音语言的重要性,强调声音语言能够加深受众对作品的感悟与了解。学者欧阳照将声音语言划分为三类:背景音乐、同期声和解说。
在短视频《惊天一声枪——探访八一起义纪念馆》中,创作者选用一首脍炙人口的南昌民谣《八一起义歌》作为解说起义标识—红领带、白毛巾、贴上红十字的马灯和水壶时的背景音乐。“八一大天亮……原来是红带兵解决了国民党……”激励人心的革命歌曲《八一起义歌》和充满感情且富有感染力的旁白在短视频叙事中的运用,加深了叙事层次,提升了短视频的艺术性和感染力,使受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激情燃烧的历史时刻,激发了受众对南昌红色文化故事的情感认同,感受八一精神的力量和影响。
在短视频中,文字语言的应用可以补充视觉和听觉信息,快速传递主题内容,加深受众对短视频内容的理解。
在《讲好南昌红色文化故事》系列短视频中,文字语言的运用,尤其是标题和说明性文字,对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创作者通过采用有吸引力的标题来确立每个短视频的主题和焦点,如“奋起抗争”和“伟大决策”,激发受众对南昌红色文化的兴趣,让受众在点击和观看视频前就对南昌红色文化故事相关的内容有所期待。创作者也通过说明性文字对短视频的画面内容进行补充,为受众提供红色文化的相关背景知识,强化红色基因的传承。
在短视频时代,通过清晰的叙事结构、对红色文化故事的多视角解读和多维度的视听语言,南昌红色文化故事的叙事,不仅能够有效地传承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还能够展示南昌这座城市独有的红色底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媒介形态的发展,对于如何有效地利用短视频等新媒体工具讲好南昌红色文化故事,仍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国军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