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冉宪宇 高雨雨
军工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军工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体现中国共产党精神的重要载体,蕴藏着巨大的育人功能。[1]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军事建设中,中国人民创造了丰富的军工文化,体现了民族自尊、自信和自豪。将军工文化内涵融入高职院校网络文化育人实践中,一方面有利于高职学生真正了解军工文化的历史内涵,另一方面有助于强化学生承担军工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加强对高职学生的道德教育,推动高职学生全方位综合素质提升。
全方位育人,是指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主要包括学生综合测评和奖学金评比、贫困生资助与勤工助学、学生组织建设与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诚信教育、社会实践等,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其中。[2]将军工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大格局中,有助于凝练培育红色文化建设格局,使育人系统、育人资源发挥更大功能,育人效果得到最大化体现,营造出以军工文化为核心的特有的校园文化特色。
用好、用活军工文化资源,挖掘具有个体特色、群体代表性的军工文化特色内容,将其融入到校园网络文化育人中,将军工文化的精神内涵外化于行,内化于心,潜移默化地对高职学生形成文化熏陶,不仅有助于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还能联动多方育人渠道,形成军工文化育人特色品牌,持续发挥品牌效应。
诸多传播案例表明,新媒体环境与平台增强了学生之间与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借助这一媒介渠道,高职院校网络文化育人的效果逐渐显现出来。通过校内新媒体平台,越来越多的学生乐于分享自己的想法,学校育人主体得以掌握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学生可以以更舒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这体现了新媒体促进“教”与“受教”者之间协作的应用优势。然而,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深谙新媒体传播之道的专业人才配备不足,借助新媒体平台搭建的网络文化育人平台“把关人”大多数由其他专业教师兼任。育人主体缺乏系统、专业的学习,具备一定的新媒体专业知识但媒介素养不足,对“受教”者的群体特征和媒体偏好缺乏深入了解,直接或间接造成校内网络文化育人的效果不尽人意。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之一是优化新媒体内容,以强化价值观教育。[3]调查结果显示,从目前的传播效果来看,高职院校学生对军工文化相关内容知之甚少,根源在于过于传统的“文化输出”加深了学生受众的抵触心理,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的传播“套路”提不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限制了军工文化的正向传播。同时,高职院校网络育人工作尚未完全跳出传统传播的局限,与新媒体新技术的融合度不高,传播内容尚未实现创新性、立体化生产方式,不能满足高职学生多元化的网络文化内容需求。
研究表明,多数学生认为导致他们对学校输出的文化内容抵触的主要因素不仅是内容缺乏趣味性,根源在于与教师缺乏互动。如果说教师是军工文化在高职院校网络文化育人过程中的传播主体,那么学生无疑是传播受众,即传播客体。基于军工文化这一特定传播内容,校园网络文化的输出大多呈现出传统、主流等趋势,教师绞尽脑汁地进行叙事性内容输出,而学生则认为被“灌输”的内容与自己的学习生活距离较远,关联性不足,进而提不起兴趣,更不用说主动与教师进行互动。这种内容性质与空间距离造成的障碍是真实存在的,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传播主客体之间无法建立支持性关系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育人平台计划性建设,深入挖掘军工文化代表性故事、名人IP 等,用好易班、校园“两微一端”、社交媒体等当代大学生易于接受的网络载体,打造权威发布、多向互动、文化活动建设有声有色的育人平台,主动抢占网络文化育人建设新高地。另一方面,要打破高职院校网络文化育人内容和形式两张皮的形式主义宣传,强调“本土化”“特色化”,精心筛选优质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新媒体化”加工,用年轻人的方式开展校园网络文化育人工作,让军工文化入脑、入心。
与传统思政教育或红色教育相比,军工文化有着更为现实、具象的教育素材。[4]高职院校要对军工文化精神底蕴、时代价值进行提炼,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容优化。
一方面,开展军工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紧扣“军工背景+校史文化”特色,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军工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组织线上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军工文化的历史和精神。高职院校可以紧扣“军工背景+校史文化”特色,将线下活动资源同步线上进行宣传。例如,可结合党的二十大召开推出红色精神传承等系列活动。同时,线上开展爱国爱校主题教育活动,凝萃军工特色校园文化。
另一方面,开设红色军工文化微课堂。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军事节目中心联合国家全民国防教育办公室打造的《国防微课堂》为例,微课视频一共15 集,以当下青年人乐于接受的短视频形式,辅以全新打造的国防青年卡通IP形象,邀请多名军事专家,结合军工历史进行趣味性科普,不仅吸引了众多青年粉丝,还收获了大量互动与好评,让新一代的中国青年开始主动了解国防军工历史,传播优秀文化,推动代际传承。
新媒体的兴起,如社交媒体、微博、微信、网络视频等,为高校网络思政育人提供了丰富的渠道和手段,这要求高校了解学生诉求、拓展育人渠道,以应对新媒体多样化的挑战。[5]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军工文化融入校园网络文化育人的过程也为高职院校网络思政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平台,帮助传播主客体之间实现资源融通。高职院校新媒体工作者作为传播主体,要持续加强对传播客体的了解。调研发现,当前大学生对校园新媒体平台的使用频率并不高,与其他大众接受度普遍较高的平台相比,学生对校园新媒体平台的态度多为被动接受,校园新媒体与受众之间的粘性不高,内容生产者与接受者之间缺乏深入了解。因此,高职院校新媒体工作者要尝试从内容生产者的角度出发,同步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提高内容软实力,持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日常的信息传播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军工文化及工匠精神的宣传科普,为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新思路。中国军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