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权
*本文为苏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全球胜任力视域下高中英语项目化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3/LX/02/208/05)的研究成果。
摘 要:在全程育人和全科育人的理念下,将美学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已然成为一种趋势。翻译美学与高中英语教学在内涵上的关联性,使翻译美学思想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成为可能。翻译美学理论将审美客体分为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由此出发,高中英语教学可从形式系统的审美再现和非形式系统的审美再现两个方面渗透翻译美学思想,前者包括语音层面的审美感知、词汇层面的审美探究、句段层面的审美重构等维度,后者包括文化审美、思维审美、价值审美和情智审美等维度。
关键词:美育渗透;翻译美学;高中英语;审美再现
一、引言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美育作为五育之一逐渐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023年12月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要求:“充分发挥相关学科的美育功能。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融合,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品德美、社会美、科学美、健康美、勤劳美、自然美等丰富美育资源,分学科推动制定美育教学指引。”[1]显然,美育不可狭义地理解为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教育,它可以体现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在全程育人和全科育人的理念下,将美学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已然成为一种趋势。然而,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往往存在英语美育价值发掘不足的问题,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反复呈现和枯燥训练中逐渐失去了对英语本身的欣赏与喜爱。这不利于学生长期的学习动力加成和探索语言之美的行动自觉的激发。基于此,笔者尝试探讨将翻译美学思想渗透到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路径,以期为高中英语教学中的美育浸润研究与实践提供些许助益。
二、旨归循证:翻译美学与高中英语教学的内涵关联
翻译美学是研究语言之美和审美再现的艺术的哲学。翻译学家刘宓庆首倡翻译美学研究,并在《翻译美学导论》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翻译美学理论。该理论强调翻译的“本位关照,外位参照”,本位即译学意义本身,外位即美学思想的审美、哲学思想的思辨、语言的逻辑框架和各种文化的介入。所以,作为跨语际语言实践,翻译美学更加表现出重意义、重功能和重审美的倾向。其研究的问题是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读者)和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判断,翻译中的审美活动、审美欣赏、审美标准,以及翻译过程中的富有创造性的审美再现等[2]。其本质上是通过各种策略和手法克服语言、思维和文化上的差异,实现社会意义、精神财富和美学价值的共享,而这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英语学习的行动和价值旨归。
英语教学的最终走向是实现应用与实践,让学生能够通过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而跨文化交际水平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受审美再现能力的制约,即是否能够通过美学意义的构建最终实现交际双方的情感共鸣和审美同频。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英语作为走出去的桥梁和纽带,“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成为新时代的新趋势。这必然涉及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转化,从一种思维方式到另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向,一种文化语境与另一种文化语境的交融。对语言转化的艺术化处理,就是翻译美学和英语教学的融通点。翻译美学作为高阶的语言哲学可以说是高中英语教学所追求的上位理念,而高中英语教学倡导的学习活动观理念,即从学习理解到应用实践再到迁移创新,也是翻译美学实践落地的基础。翻译美学理念的渗透可以激活知识的魅力和智慧的光芒,使高中英语教学走向美育浸润的英语教育。
三、审美再现:翻译美学思想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多元渗透
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将审美客体分为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审美主体可以借助各种语言技巧和情智感知将两种语言、思维和文化内涵实现准确转译和诠释[3]。这一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的审美再现过程,它是一种高阶的语言应用和创新实践,对学生学科综合素养的提升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形式系统的审美再现
1.语音层面的审美感知
语音作为语言的基本构成,无疑是传达语言审美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中文的语音美体现在双声、叠韵、叠词等方面,尤其在诗词中更为明显。英语作为表音语言也很讲究韵律美,主要体现在元音、重音、押韵和拟声四个层面,极富韵律感和音乐性。当前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痛点在于很多学生不朗读或者读不准单词,在英语语音学习上存在欠缺。因此教师可以借助翻译美学的“音美”来营造语音教学氛围,通过一些音译舶来词的介入讲解来唤起学生的探究动力,比如在译林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英语》(以下简称“译林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一Unit 4 Exploring poetry的教学中,当学生学习“logic”一词时,笔者通过其中文音译来帮助学生记忆,并拓展到“mini”“hysteria”“humor”“romance”等词,随后再布置任务让学生课后探究寻找类似的音译舶来词。这些音译舶来词无论在音律节奏、情绪记忆还是在情感傳递上,都形神兼备。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品鉴音译舶来词的音韵之美,可以激活学生对语音的学习兴趣。当然,除了引导学生探究一些音译舶来词的翻译外,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适当引入一些中文谚语或名言让学生尝试翻译成英语,使学生在对比中感受韵律之美,比如“吃一堑,长一智”(A fall into a pit, a gain in your wit.)、“谋事在人,成事在天”(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一分耕耘一分收获”(No pain, no gain.)等,以此激发学生对英语语音的美学感知。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绕口令练习来进一步强化对语音美的感知,如“Can you can a can as a canner can can a can.”。
2.词汇层面的审美探究
学习者词汇的使用水平直接反映其审美和造诣,所谓“于细微处见真章”。中文诗歌体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僧敲月下门”中的“敲”等,都是反复推敲的结果,对其进行翻译更需译者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刘宓庆提出,在原文的词语层面,承载审美信息的手段基本上分为用词(选词、语域、搭配)和利用词语的各种修辞格两方面[4]。教师在枯燥的词汇教学中,可以通过翻译美学的渗透来激活学生学习词汇的热情和主动探究词汇的兴趣,通过充分探索相关词汇的巧妙使用和审美再现来提升学生学习词汇的效率。例如,在一次阅读教学中,学生不认识“powder”一词,笔者在简单释义后,先启发学生尝试翻译毛泽东的诗句“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然后给出翻译大家许渊冲的经典译文“Chinese people prefer to face the powder rather than powder the face.”(出自中译出版社出版的《许渊冲译毛泽东诗词》)。该译文中“powder”一词使用绝妙,一语双关,可谓美哉,让学生印象深刻。同样还有关于介词的使用,学生往往也容易混淆,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一些经典翻译去诠释,比如许渊冲对柳宗元《江雪》中的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翻译“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出自中国致公出版社出版的《许渊冲:人间唐诗》),使用简洁准确的介词将词汇内涵传达得出神入化。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自己和大家的翻译,感受大家用词之精妙。对词汇审美的强调有助于学生词汇学习和鉴赏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对词义的深度理解和探究。
3.句段层面的审美重构
句段是文本整体语境的部分呈现,句段维度的审美信息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种:(1)句法变异,即利用语法的模糊性营造出美感;(2)频度,即借助重复的力度产生美感;(3)语用性、功能性的句式安排,即通过形式的整体性及和谐统一的安排令读者产生审美快感[5]。中文和英文在行文逻辑上存在很大差异。中文作为高语境语言,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而英文恰恰相反。这是当下学生写作中经常出现中式英语句子的根源所在,也是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一个重难点。如何在两种语言间做到内涵和意蕴的完美转换,就体现出译者的审美重构功力。教师可以以此为抓手,通过对比帮助学生厘清思维误区,打破中式英语习惯,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例如,读后续写经常涉及记叙和抒情类描写,学生创作的文章常常用语呆板单调,或者仅仅是辞藻的机械堆砌,中式英语的痕迹明显,对此笔者引入散文翻译家张培基翻译的朱自清的《背影》开展教学。学生对《背影》原文比较熟悉,且容易产生情感共鸣。笔者让学生尝试翻译其中的某一段落,再对比分析张培基的译文。例如:
【原文】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译文】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y. In the winter of more than two years ago, grandma died and father lost his job. I left Beijing for Xuzhou to join father in hastening home to attend grandmas funeral.(出自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1》)
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张培基使用了重组和增译等翻译策略来诠释原文,其用词精准、行文流畅、笔触优美。细细品读,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译者深厚的翻译功底,而且可以体会到一种高超的语言审美创造力。
再如,杨宪益和载乃迭翻译的名篇《荷塘月色》也在句段间尽显其审美重构素养。如他们使用了无灵主语这一表达技巧,学生可以将其作为读后续写的技巧之一加以积累。在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试译,然后呈现经典译文进行对比。这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这一句型的理解,而且可以让学生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原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译文】The last few days have found me very restless. This evening as I sat in the yard to enjoy the cool, it struck me how different the lotus pool I pass every day must look under a full moon. (出自《英语学习》1999年第5期第6-8页)
随后,笔者通过补充练习来强化学生的学习。练习题如下:
1.一想到要出国深造,他就兴奋起来。
______________ will go abroad for further study excited him. (The thought / idea that he )
2. 我止住了恐惧的颤抖,接下来的五分钟见证了我的流畅表现。
I stopped trembling with fear. _____________________ my smooth performance. (The next five minutes witnessed / saw)
3. 多年的努力使母亲发生巨大转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 changed mother greatly. (Many years hard work)
4. 我步行了15分钟,就到了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rought me to the school. (A fifteen minutes walk)
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实现语言理解和产出的协同。在协同过程中,水平低的学习者得益于协同的拉平效应,语言水平提高更快[6]。同时,这样的教学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实现从学习理解到应用实践再到迁移创新的审美重构。
(二)非形式系统的审美再现
劉宓庆强调,非形式系统主要体现为情、志、意、象,它们代表着审美客体的形式感性和象征感情,即审美客体的整体性“审美模糊集”[7]。笔者立足高中英语教学实践,结合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外延,将其衍生为文化审美、思维审美、价值审美和情智审美等维度。
1.文化审美
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使很多文化负载词出现,使文化翻译充满了挑战,也使审美创造被激活。在文化意识被突显的当下,高中英语教学融入中华文化成为必然,高中英语教材也强化了对家国文化的渗透。如译林版教材必修二Unit 2 Be sporty, be healthy中的Extended reading板块提到中国的太极文化,Unit 3 Festivals and customs中的Extended reading板块涉及中国春节和饮食文化,Project板块涉及元宵节和相关古诗,Unit 4 Exploring literature中的Integrated skills板块涉及《三国演义》和《诗经》的翻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挖掘关于文化审美的内容,渗透一些翻译策略,给学生以深度体悟,激发其对文化翻译美的探究意识。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和传播中华文化时,一些物质文化如咸菜、草鞋、木雕等,社会文化如私塾、乌纱帽等,语言文化如成语、歇后语等,在国外几乎都没有相应的事物,会形成文化空缺和语义“真空”。为了消除跨文化交际障碍,翻译策略就成为审美重构的基础。具体可采取以下策略:一是采用音译来实现,如功夫(kung fu);二是用文内解释来实现,如“外国人说是维纳斯,中国人说就是西施了”(Foreigners would call her a Venus, while Chinese would compare her to the legendary beauty Xi Shi.);三是采用英语中的俚语来表现,如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翻译为“A small leak can sink a great ship.”,将“害群之马”翻译为“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翻译为“He that lies down with dogs must get up with fleas.”,以形成文化互文。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相关内容,可以让学生感受中西文化的差异,体会文化翻译之美。
2.思维审美
思维之美是一种高阶的审美形式,它蕴含着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体现了语言理解和再现的境界。中國的古诗词是中国古人创造的文化精髓,如何将其传神地进行翻译,极其考验译者的思维能力和审美造诣。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融入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比如在教学译林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一Unit 4 Exploring poetry时,鉴于其Reading板块涉及如何赏析外国诗歌,教师可以适当引入中文诗歌进行对比教学,引导学生翻译中国经典诗词,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言能力。具体如下:笔者先让学生翻译《道德经》中的名句“道可道,非常道”,学生的翻译都停留在字对字翻译的层面,如“Truth can be said, but not usual truth.”,很难呈现思维内涵;然后,笔者展示许渊冲的译作“Truth can be known, but it may not be the well-known truth.”(出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汉英对照老子道德经》),让学生感受其思维性和表达力。再如在教学译林版教材必修一Unit 3 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中的Extended reading板块时,笔者关联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让学生翻译。有学生翻译为“Friends remain close wherever they live; / Even at earths end, you would seem neighbours.”。此时,笔者呈现许渊冲的翻译“If you have friends who know your heart, / Distance cannot keep you apart.”(出自中国致公出版社出版的《许渊冲:人间唐诗》)。通过对比,学生明白了诗歌翻译也需要讲究韵律,注重思维整合,要通过声音、意义和形式的多重配合来抒发情感。随后,笔者给出李清照《夏日绝句》中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让学生试译,发现学生已经开始学习跳出思维定式去意译了,这就是思维审美能力的提升。最后,笔者给出许渊冲的翻译“Be man of men while youre alive, / and soul of souls if youre dead.”(出自中国致公出版社出版的《许渊冲:枕上宋词》),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思维审美,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培养思维品质。当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适当增加思维难度,比如从译词、填句到对整首诗进行翻译,以此不断进行思维审美提升训练,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3.价值审美
价值审美指的是品读和感受创作者通过语言能力创造出的超出语言本身的意象美(画面美)和意蕴美(价值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美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如在选择性必修的“文化知识内容要求”中提出,在学习活动中观察和赏析语篇包含的审美元素(形式、意蕴等),获得审美体验,形成对语言和事物的审美感知能力[8]。学生应通过理解和欣赏部分英语优秀文学作品(戏剧、诗歌、小说等),从作品的意蕴美中获得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启示[9]。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语篇和课外文本中的经典语篇,带领学生认真品读和欣赏,读出文本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
例如,英国诗人兰德的《生与死》,短短几行句子,就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对自然与艺术的热爱勾勒了出来,营造了一个充满情境美与意象暖的画面。杨绛对其的翻译最为经典,充满哲思与美的享受。在进行同主题课外拓展阅读鉴赏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赏析原文所表达的意蕴,然后尝试进行英译汉,并让学生互相评价,再展示其他译者的翻译文本,最后通过多个版本的赏析比较,探讨杨绛的翻译为何能让人感到意境十足。这个学习过程就是兼顾文本价值和译者态度的独特而深刻的价值审美体验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形成将宏观语境与微观探究相结合的学习策略,进而体验更高层次的批判性文本解读和价值探究,是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手段。《生与死》的原文和杨绛的译文如下:
【原文】
Life and Death
I strove with none;
for none was worth my strife;
Nature I loved, and next to Nature, Art;
I warmed both hands before the fire of life;
It sinks, and I am ready to depart.
【译文】
生与死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灭了,我也准备走了。
(出自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杂忆与杂写》)
4.情智审美
情智审美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将情绪力和学习力进行融合,从情感态度和审美体验中改造自我的认知策略,有助于学生实现对自身的情志反思和内化提升。美育一般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10],这个过程兼具感性的情与理性的智,二者互为促进、有机融合。情智审美有助于唤醒学生对美的情感记忆和内涵追求,是激活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关键,也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选好素材,用好语篇,给学生以深度的情智审美体验,就有望点燃学生内心的火种。
例如,在教学译林版教材必修二Unit 1 Lights, camera, action!时,由于单元主题是关于电影的,且其中Extended reading板块呈现了励志电影《阿甘正传》的对白片段,所以笔者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感受一个凭借超乎常人的毅力取得成就的不屈的灵魂,并用英文来写演后感。此外,笔者还让学生说出自己最受触动的电影,并用英文阐述原因(在小组内交流)。学生积极发言,互相推荐,推荐的电影有《肖申克的救赎》等。接着,笔者呈现《阿甘正传》原版纯英文字幕电影片段(最有教育意义的部分),让学生为电影配上中文字幕,并撰写英文影评。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都表现得高度投入,表达了对知识、智慧与突破自我的渴望,同时也意识到提升自身语言功底的迫切性。这样就真正实现了教学中的情智审美渗透。
四、结语
翻译美学视域下高中英语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具有较强的协同促学作用,也是寓教于美、落实五育并举的重要举措。向往美乃人之本性,语言的思想之美、智慧之美能够启迪学生追求真善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审美意识和能力。同时,具备审美素养有助于学生发现学科和生活之美,也有助于学生提升跨学科思维创造力和树立终身学习观。教育应该是一门追求美和践行美的艺术实践,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和捕捉美,带领学生充分感受英语的语言、思维和人文之美,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加课堂张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不断赋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EB/OL].(2023-12-20)[2024-04-15].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1/content_6924205.htm.
[2]卜云辉.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浅论[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387-388.
[3][4][5][7]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2:69,92,99,110.
[6]王初明.读后续写:提高外语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J].外语界,2012(5):2-7.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33.
[9]吴红枚.英语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的美育策略与方法[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1(5):1-5.
[10]赵连杰.基础英语教育的学科育人价值探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1):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