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筋膜学说探讨雷火神针治疗顽固性呃逆*

2024-06-08 17:57冶尕西
光明中医 2024年9期
关键词:神针施灸雷火

曹 蒙 冶尕西

1 筋膜学说

筋膜学说是由原林教授等利用现代数字影像等手段对人体的结缔组织断面图像进行标记和重建,经过了多方面的测定,其结论创造性地显示出了人体筋膜与中医记载经络的循行十分接近的影像构成,提示全身的结缔组织均与经络关系密切。筋膜学说对于解释经络腧穴在现代人体组织结构的本质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1]。近些年来,该学说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体结缔组织中包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淋巴管和各种神经感受器以及未分化干细胞,其广泛分布于人体的各个部分,并且人体器官也均被结缔组织所包绕,不但包绕器官的表面还深入到所有器官内部形成器官的间隔,这与中医描述的经络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极为相似,结缔组织能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身体各个组织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而穴位则是这个筋膜支架上富含神经感受器和活性细胞从而能接受刺激产生较强生物信息处,人体筋膜结构接收到穴位产生的信号,产生机械刺激,从而激活筋膜系统,发挥自体调控与修复的功能,调节人体功能细胞的生命活动和身体各项机能。筋膜理论的出现不仅对疾病的发病机制有了全新的解释,让人们对经络系统的本质有了突破性的认识,也为中医传统的针灸推拿等外治法治疗疾病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基于筋膜理论解释中医外治法治疗疾病的原理。

2 呃逆

呃逆,俗称打嗝,在《中医内科学》[3]中呃逆也称哕,其首次见于《黄帝内经》中,《素问·宣明五气》曰:“胃为气逆为哕”。并且人们也很早就认识到患者在久病体弱,或病情较为严重时发生呃逆则为危重征兆,《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所述:“病深者,其声哕”。而在《景岳全书》中则正式确定了呃逆病名:“哕者,呃逆也,非咳逆也;噫者,饱食之息,即嗳气也,非咳逆也”。对呃逆与咳嗽、嗳气进行了区分。西医称呃逆为膈肌痉挛,临床中呃逆持续时间超过48 h则称之为顽固性呃逆,应与一过性呃逆有所鉴别。现代医学则认为其发病与膈肌痉挛收缩异常有关。

中医认为呃逆多由饮食不节导致,如过食生冷导致寒邪犯胃,胃气失于和降,上逆动膈引发呃逆;或过食温燥之品,而脏腑津液煎灼,导致燥热腑实引起气逆动膈;或情志不遂导致肝失条达,肝气横逆犯胃,使胃气上逆动膈;或体虚久病,胃气失于和降;或久病伤及肾脏,使肾的固摄作用减弱,携气上逆犯胃导致呃逆等[3]。呃逆的发病主要是气机失调而导致气逆动膈,故其治疗手段中也一般以调理气机、缓解膈肌痉挛为总体纲领。

3 雷火神针的简介

雷火神针是实按灸的一种,其首次记载见于《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其中具体描述了雷火神针的制作:“火雷针灸……用皮纸褶成贴,将艾铺在纸上,将药掺入艾内,方卷成针糊之,阴干”[4]。雷火神针具有悠久的历史,临床中对于风寒湿邪引起的痹证、痿病、虚寒证有确切疗效。但随着临床研究进展对雷火神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其治疗范围也有了进一步的扩大。如李永桂等[5]运用雷火神针配合夏枯草汤加减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气郁痰阻型)取得了95.92%的显著疗效。黄创斌等[6]采用雷火神针灸与推拿互相配合的方法治疗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疗效显著。王冰冰[7]使用雷火神针并配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来治疗糖尿病胃轻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综上可以看出,雷火神针的治疗范围逐渐扩大到一些内科疾病中,不再局限于传统中对于雷火神针的认识。雷火神针有其特有优势,由于其直接作用于皮肤表面,故雷火神针在施灸过程中的热传导特性较强,研究发现其在传热上具有集中区域和渗透力强的特性,热传递深度以及速率较之普通清艾条有着更加明显的优势,并且将按压点穴动作整合入施灸过程中,不仅提高了燃烧的最高温度,同时也使热量能够更深地传递[8]。雷火神针同时具有传统艾灸的温热效应、药物燃烧过程中渗透的药物效应以及施灸过程中穴位点按刺激的效应。多重效应同时作用于患处,使得雷火神针在施灸过程中可以从多个维度治疗疾病,具有较为全面的治疗效果,而其特性对于许多疾病也有其独特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探讨与推广使用。

3.1 艾灸的效应雷火神针具有艾灸的特性,故也属于中医外治法的一种。艾灸的温通效应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对于表证、寒证、虚证中多运用艾灸进行治疗,究其本质则是利用术者对不同灸法、不同穴位、不同手法的选择与使用,通过一系列的体表外部刺激来激活人体局部热敏组织、细胞和多类大分子,通过神经和体液的传导,将温热刺激信号传导至远部器官及全身,引起病理组织重新恢复生理状态,并且使自身调节因子得到刺激,从而最终达到治疗效果[9]。但雷火神针较之普通艾条经行艾灸具有更强的温通效应,故其具有更强的温补机体阳气、温通经络、疏风解表、活血化瘀、行气通滞等多种作用,且雷火神针作为实按灸的一种,直接作用于皮肤表面,其艾灸的温通效应也会更加集中使得其温热效应更加明显,渗透性更强使得深层的细胞组织肌肉得到温热效应的刺激,从而起到更为显著的治疗作用。

3.2 药物的效应雷火神针中除艾叶外还含有许多药物,在燃烧下能够产生一定的药物效应。雷火神针相比于普通艾灸热量更足,而其中含有的多种药物与艾叶共同燃烧,使药物因子在热量的促进下可以更好地渗透入皮肤,进而更好地发挥其中药物的作用。雷火神针中以乳香、川乌及麝香等具有温通走窜作用的药物为主[10],这些药物在高温燃烧下也会更好地发挥理气降逆、温通经脉的作用。并且雷火神针在施灸时直接实按于穴位之上,其中所含的药物燃烧时产生的药化因子可以渗透皮肤到达组织深部,促进组织细胞的物质交换,改善血液循环[11]。雷火神针燃烧过程中的热效应与产生的药物因子同时作用于局部病变,可以改善神经周围的微循环,促进局部的新陈代谢,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并且在具体临床应用雷火神针治疗不同疾病时,可以掺入不同的药物,对于其所治疗疾病的范围也可随之扩大。

3.3 穴位点按的效应雷火神针在施术过程中也将穴位的点按整合其中,故也具有一定穴位点按的效应。人体的穴位是沟通外界与机体脏腑的信息交通枢纽,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不仅可以激发机体与脏腑功能,调节机体上下内外,同时机体内的部分病变也可以在穴位上表现出来,所谓“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而一些穴位也是虚邪贼风进入人体的通道,故穴位对于治已病、防未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今穴位保健养生也慢慢得到人们的重视,日常穴位保健也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在《点穴术·点穴与气血》中指出:“若能开其门户, 便气血复其流行, 则经脉既舒, 其病自除”。这说明选取合适的穴位进行点按刺激可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行气导滞的作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12]。雷火神针是将点穴的动作融入到施灸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刺激穴位,激发穴位的传导功能,其较高的温度也可加快穴位局部血液流通,使气血通畅,达到行气活血的效果。并且雷火神针受力面积相对于传统的点穴较大,故而穴位处皮肤受到的压力刺激较小,在穴位点按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温热效应,舒适度较高,患者也更容易接受。

3.4 操作方法雷火神针是实按灸的一种,且温度较高,故需要介质来隔开皮肤与雷火神针,以防烫伤皮肤。介质的选择一般为纱布或棉布,将纱布或棉布叠至一定的厚度,一般0.5 cm左右,将其放置到施灸部位上,然后将点燃的雷火神针按到纱布上进行施灸,也可将叠好的纱布或棉布直接裹在点燃的雷火神针之上,直接点按在所选穴位上施灸,待患者感到温度较高,但无灼烧感时,拿起雷火神针检查纱布无破损后,再继续点按,同一穴位重复3~5次,待一处穴位处皮肤红晕,再换另一穴位进行施灸。施灸前与施灸过程中要与患者经行沟通,以防烫伤,并及时检查所隔纱布或棉布是否完好。选取3~4个穴位重复施灸,时间共30 min左右,以施灸部位皮色红晕,触及热度较有穿透感为度。

4 选穴

嘱患者仰卧位,选取患者鸠尾、中脘、双侧章门以及局部阿是穴。

4.1 鸠尾鸠尾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胸剑结合部下1寸,鸠尾处于腹直肌起始部,其深部为肝脏、心脏等重要脏器;并且临近腹壁上动、静脉的分支;周围布有第6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这些重要组织都有结缔组织所包绕,鸠尾为此处筋膜能够产生较大刺激的一个感应器,刺激此处可以激发周围组织的再生,并且膈肌起于胸骨部的剑突后面,对于缓解膈肌以及周围组织痉挛有着重要的作用。鸠尾属任脉,是任脉的络穴。《针灸大成》中言:“主息贲,热病,偏头痛引目外眦,噫喘,喉鸣,胸满,咳,呕”。鸠尾具有醒神开窍、调节气机升降、降逆止呕、补益脏腑等功能,其临床应用广泛。对于引起呃逆的上冲动膈之气,可以起到平冲降逆的作用。

4.2 中脘中脘其下为皮下组织、腹白线、腹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第8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有第8胸神经前支的分支。刺激中脘对痉挛膈肌周围的筋膜、结缔组织、血管、神经有着较强作用,能够缓解其微小组织损伤引起的各种不适。并且中脘属任脉,是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该穴又为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与任脉之交会穴,是现代临床治疗胃脘部疾病的重要穴位。《针灸大成·考正穴法》云:“中脘主五膈,喘息不止,腹暴胀,中恶,脾疼,饮食不进,翻胃”[13]。具有调节脾胃功能、疏利中焦气机、补中益气等功能,中脘对于胃气上逆所致的呃逆有着较好的效果。

4.3 章门章门位于侧腹部,11肋游离端下方。其下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肋间动脉末支;并且布有第10、11肋间神经;右侧当肝脏下缘,左侧当脾脏下缘,两脏周围存有大量结缔组织包绕,此处筋膜分布丰富。章门属足厥阴肝经,是脾之募穴,八会穴之脏会,又为足太阴经脉,阴维脉之交会穴。《针灸甲乙经》载:“胸胁支满,喘息而冲膈,呕,心痛,及伤饱,身黄疾,骨羸瘦,章门主之”[14]。章门具有疏肝健脾、清利湿热、调节全身气机等作用,并且章门处于身体两侧,为少阳经循行所过,而少阳经又为身体气机之枢纽,对于调节全身气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4 阿是穴在患者上腹部沿肋弓按压,寻找局部痛感最为明显处施灸,即所谓“以痛为腧”。体表明显的痛感也是体内脏腑组织病变在体表的反应,其特异性的疼痛既可以诊断疾病也可以对疾病有治疗作用。

以上选取施灸穴位均位于腹部横膈膜附近,也是膈肌所处的位置,且均具有理气降逆、调理气机的作用。此外以上穴位都在胸腹部,临近重要脏器,采用雷火神针也较之普通针刺安全。

雷火神针在施灸过程中,对以上穴位可以起到点按刺激的作用,达到顺气降逆的目的;其温热作用可有活血通脉之效,可以有效缓解膈肌痉挛,减少肌肉的收缩。且穴位点按配合温热使热力更加持久,并渗透机体内部,雷火神针将药艾、按压动作整合进施灸过程, 不仅提高了灸法的温度, 而且也使热量可以向组织更深层、更集中地传递[15],配合芳香走窜理气的药物,也可使燃烧的药物因子直达病所,起到较强的调节气机的作用。

5 医案举隅

宋某,男,65岁,湖南邵阳人,退休。2023年9月10日初诊。2 d前因饮食贪凉,加之家庭原因心情不畅,突发呃逆,患者未予以重视,后呃逆频率加重。故来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针灸科门诊寻求治疗。无既往病史。刻下症见:患者呃逆连连不能自止,自诉腹部、两侧胁肋部有胀感不适,伴有口干口苦,入睡困难,二便正常。查体:患者腹部柔软,无包块,无痛感。舌淡红,苔黄腻,脉弦数。中医诊断:呃逆(肝气犯胃证)。西医诊断:膈肌痉挛。治法:予以雷火神针并配合中药口服治疗,具体方药如下:醋柴胡15 g,法半夏15 g,丁香10 g,生姜10 g,麸炒枳壳10 g,香附10 g,柿蒂10 g,党参10 g,麸炒白术10 g,麸炒苍术10 g,吴茱萸6 g,陈皮10 g,大枣10 g,炙甘草10 g。水煎取汁200 ml,早晚饭后温服,连续口服7 d。针刺选穴:鸠尾、中脘、双侧章门。令患者仰卧,充分暴露腹部皮肤,点燃雷火神针,将叠好的纱布放置在穴位皮肤上,再用雷火神针点按至纱布上,待患者自述温度较高,但无灼烧感时,拿起雷火神针,并检查纱布有无破损,确认无破损后进行下一个穴位的施灸,以上穴位来回施灸,时间共计30 min左右,施灸结束后,可见施灸皮肤有明显红晕,触之热度较有穿透感。第2天患者至门诊治疗时,自诉呃逆较前明显好转,依照前法继续予以施灸。第3天患者诉呃逆消失,继续予以巩固治疗。嘱咐患者忌食生冷辛辣,注意保暖,舒畅情志。后随访患者未复发。

按语:患者为老年男性,其脏腑功能以及周身阳气已经衰退, 加之患者进食冷饮,而故导致胃中受寒,胃中阳气失于和降,且患者情志不畅,使得肝气失于调达,使得机体气机运行失调,故气血运行失于和畅,2种致病因素叠加导致肝气犯胃,胃气上逆动膈而发呃逆。

6 注意事项

雷火神针属于实按灸,虽然在穴位点按时隔有纱布或棉布,但其温度仍然较高应防止烫伤,故应该由专业医护人员经行施灸,或在其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自行施灸。在施灸前应与患者交流沟通,减轻患者的焦虑与恐惧心理。施灸过程中应与患者交流,询问患者温度如何,不可盲目追求皮肤的红晕,以致温度较高而烫伤患者。在施灸过程中应检查纱布或棉布是否破损,并及时更换,以防烫伤。对于感觉功能障碍者、皮肤破损、妊娠期妇女、不能配合施灸者,应禁止施灸。

7 小结

筋膜学说是近代医学的重大突破性认识,虽然属于西医解剖学的概念,但对于解释中医经络理论有着重大的价值,两者相互为用,体现了西医的微观研究与中医的整体观念相结合,也是现代医学技术与传统中医理论结合的良好契机,对于今后中西医的结合提供了思路,意义重大。呃逆的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膈间气机升降不利,气逆动膈。治疗当以理气降逆,缓解膈肌痉挛为主,雷火神针具有穴位点按、艾灸热效应以及药物因子的多重功效,而所取穴位鸠尾、中脘、章门均具有理气降逆的功效,阿是穴又是治疗疾病特异性的穴位。以上穴位位置均处于横膈膜附近,雷火神针的局部穴位点按以及芳香走窜的药物因子,在较高的温热效应下可以直达病所,起到活血行气、和胃降逆、加速局部血液流动、缓解膈肌痉挛的作用。雷火神针作为传统灸法的一种,对其适应证具有独特治疗效果,对于当今许多疾病都有一定的临床价值,需要广大学者们去探索挖掘,传承和发扬。

猜你喜欢
神针施灸雷火
居家艾灸提升免疫力
周围性面瘫应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的效果评价
雷火灸的临床应用及研究现状
天佑中华·雷火迎春
中暑
沼泽地边的雷火与荠叔
神厨棱
舒淇晒素颜针灸照,“神针”能让人变美还能治过敏?
艾灸后那些奇怪的反应
艾灸的烟气对人有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