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雪洁 田振华(聊城大学 山东 聊城 252000)
“体教融合”的理念,是一种对新时代国家教育和体育工作的总体布局,也是一种顶层设计,其本质就是把竞技人才的培养融合到国民教育体教之中。体教融合提出的要求是,将体育与教育形成融合,促进两方面事业的同步优质均衡发展;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进行一切力量的引入和技术的融合,形成创新的、完善的体教融合体系。据此,智慧体育教学的理念与技术的融入便具有了战略合理性。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武术文化始终处于重要地位,可以说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如今,有很多的竞技项目中融合了我国传统武术之精髓,展现出竞技武术这一崭新局面。在体教融合背景下,不少以传统武术为基础的竞技武术项目发展得较为乏力,如融入智慧化体育教学的方法,则更有利于推进实现体教融合的目标。
在体育与教育融合的大背景之下,在对新时代体教融合的改革目标、核心要义进行简明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以传统武术为基础的竞技武术项目长拳、太极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各高校要缺乏对拳术教学理论知识、相关背景的掌握,更多地注重对拳术技术动作的练习,忽视了对学生学习长拳等拳术兴趣的培养,不能深刻地了解学习拳术的实际价值。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目前高校长拳在教学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重技术、轻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会侧重技术动作的教学,而忽视了在理论方面的讲解,淡化了长拳的文化、特点等方面的理论教学;第二,教学方法选用不当。大部分教师在长拳教学中,普遍采用传统讲解示范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对技术动作的记忆上,使学生慢慢地失去了想要主动学习长拳的积极性,逐渐变成机械式学习;第三,学前准备不足。教师在进行长拳教学之前,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学生对长拳的认识程度,感兴趣度等方面都没有进行具体的摸查,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正确掌握长拳动作的节奏和韵味,因此学生对长拳学习重视程度比较低,缺乏学习兴趣。
从学生方面来讲,在以往的各个学习阶段中,学生对长拳方面的相关知识了解薄弱,电视和电影等影视作品成为了学生了解拳术的主要渠道,这就有可能导致学生片面地了解其中的拳、掌等手法动作,从而无法全面认识长拳。另外,高校长拳教学的开展让部分学生产生反感,从根本上没有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再者,在篮球、足球等对抗性项目上,大部分学生的兴趣度更高。目前,虽然长拳教学中的动作难度有所降低,但是学生对长拳的适应能力还是不够好,这也直接影响长拳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其次,学生无法做到坚持不懈地练习,仅仅简单掌握长拳的动作方向和路线是不能体会到其真谛的,领悟长拳的韵味是个持之以恒的过程。
(1)刀术发展的不足。
体教融合中的“体”与“教”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在这个融合的过程中刀术的发展异常艰难。第一,短兵器械刀进校园存在安全隐患,在教师教学示范动作时危险系数高,学生课后练习需考虑的安全因素众多;第二,作为传统武术项目,在冷兵器时代刀术处于顶峰时期,而如今对刀术的研究已经逐渐没落,导致了对其的传承相对较弱,缺乏传承。
(2)棍术发展的不足。
查阅资料得知,当前学校体育教师对中国传统武术棍术传授引导的渗透力不强,现有的武术教材对棍术的编写较为匮乏,武术课的内容比较单一,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为学校对以传统武术为基础的竞技武术项目棍术的不注重,武术文化宣扬不足。与器械刀相同,存在安全隐患,怕出事怕打架怕闹事,这是一个实际问题。
体教融合背景下以传统武术为基础的竞技武术项目器械类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从认知角度看,部分学校只是在完成表层教学任务,应付学期末的考核,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武术精神,以及武术文化的内涵。从教师资源层面来看,部分学校的武术教师培养体系还不够完善,有很多的武术教师并不是本专业毕业,只是临时担任武术教师;其次,武术老师出去进修的机会较少,动作技能不能得到有效提高,所接触和学习的武术器械并不系统,因此直接影响到我国以传统武术为基础的竞技武术器械类项目的传承与发展。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所接触到的器械武术,大多数都是从荧屏上获得,例如从电影,电视剧等中获得。大多数学生对武术文化内涵了解得都很少,更何况是器械武术,大家只是被荧幕上酷炫武术动作的表现力所吸引,对武术本身并没有投入过多的注意力。
在新的体教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学校的智慧教学从对学生能力的关注转移到了对学生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重视。要想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完全贯彻到位,就必须利用新型信息技术,创造出智慧化的育人环境,从而更好地实现学校智慧教学的目标,要求在学校体育的顶层设计中,必须要突破传统的发展思路,在以立德树人、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对学校体育的发展特点进行准确的定位,用基础的智慧和实际的经历,将学生的需要结合起来,为学校制定出适合于自己的智慧体育发展目标。
开展多元教学,依据新课改学生在活动中占据主体地位,教师扮演的是主导者的角色。在以传统武术为基础的竞技项目教学中可以采用集体教学、分段教学、循环教学、分组考核、小组创编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智慧教学手段中,老师可以使用信息化的引入方式,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作短视频、启发性的问题,来对课堂进行引入,让学生能够融入到课堂中。
目前,网络教学的硬件设施相对齐全,可以采用 MOOC 平台、雨课堂、学习通等各种网络平台或APP 进行课前课后辅助教学,这样可以更直观地展示套路动作的整体性。在建立智慧体育的前期,校内要完全实施物联网的覆盖,在建立学校智慧体育的中期,要完成智慧体育平台的建设等。
要想更好地突显出以传统武术为基础的竞技项目智慧化发展,教师就要进行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这是非常关键的。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体育活动;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形式与方式,通过评比、考试、表演、竞赛等形式,指导学生去突破障碍与困难;教师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定期研修。
在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以传统武术为基础的竞技武术项目在各高校的发展并不是那么顺畅,较为乏力。高校是我国培养全方面人才的重要场所,所以必须不断地创新、发展、完善自己的教学体系,逐步向智慧化教学发展。从根本上讲,智能体育不仅是提高效能的手段,更是创造的发动机。这既是一种新时期的技术革新,也是一种对今后学校所有运动项目进行重组、重组的动力。因此,教师们要对智慧体育的概念和服务发展的趋势有深入的认识,加强对网络信息技术的研究,善于利用大数据分析,为大多数的青少年同学们创造一个舒适便利的活动场所,为校园体育教育提供了不竭的活力。尽可能多地结合我国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发扬,使更多的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武术,热爱武术,能够主动地去了解武术的精神与内涵。
第一,加深对长拳等拳术的认识。课前,利用互联网通过使用各种电子设备、多种在线平台等方式进行知识拓展,加深对拳术的理论认识,掌握拳术的动作要领,多加以练习,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拳术的实际价值,更好地体会和认知拳术的文化和内涵。练习起来动作舒展流畅,整个技术套路行云流水,有刚有柔,刚而不僵硬、柔而不松散;
第二,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多元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学生群体不同,制定的教学目标不同。从各高校制订的培养计划上来看,其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的习惯。学校需要加强对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完成率的监督与监管,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竞技武术项目拳术学习的兴趣;
第三,完善教学体系。根据不同体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区别地对学生制定教学目标,完善其教学体系。加强以传统武术为基础的竞技项目智慧化建设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可以从校园体育智慧化建设的理念与思路、信息化教学模式、聚焦信息化具体应用方法等方面。对身体素质和协调性较差的学生,制定可行性的教学目标。对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可采用更高要求的教学内容,应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要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学习,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随之提高其学习成绩。
第一,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素养。进一步完善智慧体育环境的智能感知功能,提供可以全面感知的物理环境、识别青少年的基本特征和生理特征,多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避免课堂安全事故的发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备课时就要认真钻研武术器械教材的性质,根据其动作技术特点找出不同的发力肌群和受力关节,准确实际地设计好具有专门性的准备活动,动作由易到难,负荷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循序渐进地加强练习,逐步调动肌肉运动的兴奋性;
第二,弘扬器械类竞技武术项目,使其可以更好地得以继承和发展。教师必须在弘扬竞技武术精神中起带头作用,利用多种智能化平台传播与弘扬使更多的学生群体更深一步了解与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并积极参与到其的传承及弘扬中,必须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所以,高校应该尽可能多提供接触中华传统文化的机会,安排有关部门多组织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活动,开展有关讲座、云课堂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工作与使命当中,让更多的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精神;
第三,完善器械类武术项目的教学体系。严格执行课堂常规,在器械和着装方面做好检查;使课堂计划科学化,科学制订课时教学计划;教师必须按照合理的分级原则安排学生的练习,适度安排运动负荷,难度要做到由易到难,运动强度从小到大,遵循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
在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下,智慧体育教学也随之产生了一些改变。在智慧体育的背景下,创造出良好学习情境和学习空间,对体育教学的资源和技术进行创新性的运用,对体育的教学结构和情景进行重新构建,从而为学生开展体验式、混合式、个性化等学习,提供更精确的教学指导。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的技术创新时期,以传统武术为基础的竞技项目教学理应顺应时代发展,紧跟时代潮流,用智能体育的变革发展思想提高学校的课程质量,不仅符合新时期学校的教育改革要求,而且也是今后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