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帅花
(广西马山县白山镇中心小学,广西 马山 530699)
21 世纪由雅克·德洛尔先生主持的21 世纪教育委员会,在他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写道:“面对严峻的考验,我们必须抓住一切机会,不断更新、深化和充实已有的知识,才能与快速发展的时间相匹配。”为此,必须对四种最基本的学习能力进行再设计和安排,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从其内容上看,他更加重视未来的研究,从对知识的获得,转向了对认知以外的情绪性知识与情绪能力的发展。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教育并不只是使一个人取得成就的方法,它还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进程,是一个性格的形成。
小学生的情绪是最容易受到感染的,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是学生人生之路的引路人。良好的情感教育能够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去主动地探索学习。然而,有关小学生情感教育的研究却很少,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研究更少,也不够系统,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操作上都是如此。因此,有效地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渗透情感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1.创设情境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是小学语文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时,教师借助视频、照片、课本中的插图等形式,既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也能让学生看到日常生活中未实际接触过的事物,更能对课文中描述的文字有一个具象的感悟,从而更能深刻感悟文章的情感。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的拓展阅读《群英荟萃话三国》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三国演义》的开篇,让学生很快就想起了《三国演义》中的几个故事,为学生的阅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再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静夜思》时,教师利用《月下思故乡》的多媒体画面,配上舒缓和低沉的旋律,更能激发学生感悟作者对家乡的思念。自然,教师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创造情境,如:实物演示、角色扮演或课本剧演出、就地参与、小品、文字说明等,这些方式都能很好地营造出一种不同的情境感受,不仅使学生在深刻理解课文的同时提升课堂效率,同时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情感升华,强化语文学习。
2.形成情感教学方案
情感教育计划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以比学赶帮超为导向,营造出团结紧张、积极进取的心理氛围。例如:小组合作探究、团体比赛等;在上课时,还可以采用一组一组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将相和》时,教师发现学生对课文内容不感兴趣,于是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收集资料,分析廉颇、蔺相如的性格特征,并将自己的心得记录下来,以备课堂上研讨。教师先把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学生先在各自小组内进行讨论。随着各组讨论气氛越来越热烈,教师决定按照学生的积极性,再次要求各组整理自己的发言,之后评选出最好的小组,并让其加以探讨和修正,去粗存精,撰写一份发言稿,并选出一名代表,集中集体的智慧,再次进行全班交流。最终,从中选出“最优秀的演讲团队”。如此,学生较之前的不感兴趣,到现在你一言我一语的热烈地讨论着。很明显,这种协作精神能激起学生创造的愿望,也能激起他们内在的潜能。情感教育的目的,在于营造一种竞赛与合作的情感氛围,利用其能够身心投入的心态开展教学活动。
1.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实际上,与学生的生活最为贴近的是语言,在本土的环境中,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口语和书写能力,对教材中的课文内容也有所认识。学生的经历虽然不多,但大多数的文章都描写了生活事实、道理等,这些都是学生所熟悉的,只是之前没有注意到或意识到的。在学生这种一知半解的认知下,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探究也是有折扣的,这时就需要教师以学生原有的基础认知为起点,给予学生一种新鲜感的读书期待。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海底世界》时,教师先让学生讨论一下自己对大海的认识,在学生踊跃发言之后,教师得出结论:“从你们的描述中,我们的确感受到了大海的美好与奇妙,可是,大海下面到底有何特殊之处?所以,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海底世界》的课文。”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课文《玲玲的画》时,教师先让学生简要地说说自己家里的物品布置情况,然后再让学生说说你最喜欢的“家中一角”是哪个位置。等学生讨论时,教师就加以引导:“家是我们温暖的港湾,我们每个人的家中,也都会有自己最喜欢的一角。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玲玲的画》,去欣赏玲玲画里的‘家中的一角’。”以上两个教例的共同点是,教师在教学伊始,就巧妙地把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历与课文中的内容紧密地衔接到了一起,从而为课文学习奠基,缩小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差距,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教师通过对学生原有的知识体验进行有效的转移,可以更好进行新知的构建。
2.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众所周知,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因此,要培养学习者的创造性,就需要教师自身具有某种创造性。教师在对教科书的研究与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应勇于向材料提出质疑,力求在教学方法上有所改进。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进行科学补充、精准处理与重构。基于这一点,我们要挖掘教科书中的创新因子,并对教科书进行大胆、恰当地使用。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课文《月是故乡明》时,教师把它延伸到了“月是故乡明”这一主题上。而鉴赏诗歌,首先离不开把握各种意象组合形成的意境,只有准确把握意境,才能更好地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和所思,从而进一步领悟诗歌的精神内涵。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还选取了一些典型的如月、柳、菊等作为例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意象”,从而增强他们的诗歌欣赏水平,也收到了很好的反馈。又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小儿垂钓》中的诗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时,教师问:“同学们,‘路人借问遥招手’中的‘招手’,是指路人招手,还是小儿招手”呢?”教师如此的提问,引发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古诗,使学生更好的体会诗歌的内容。语文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实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的课程思想倡导“全人教育”,重视对每个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发展。伴随着课程理念的变化,教师的情感素质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教师职业教育的特点是以人格育人,以灵魂铸魂。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所起到的效果,不仅是全面的,更是对其终生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1.找准情感教学切点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可选择大量具有感染力的文学名著,为学生展示一个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于漪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中这样说:“要使人的心灵真正地受到熏陶,就应该把自己置身于语言的世界里。而‘教科书——学生’之间的感情桥梁就是教师的感情,教师要用自己的真心去触动学生的‘感情’,点燃他们的感情之火。从他的每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内心的情感,他的观点,他的人生观。”在备课时,教师首先应对教材进行感情和知识的准备,即要注重对传统的认识式备课的关注,认真地理解并体会到作者的真情实感,被文本的人情美、言辞美所感动,感动于他们,首先要让自己受到感动。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卜算子·咏梅》这一课时,教师首先要自身去理解作家对梅的感情,才能将作品中隐藏的感情传递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将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发挥了到极致,利用阅读开始、细读欣赏、情景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方法,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能够从潜在的字、词、句,及修辞手法中感受到作品的感染力,学生从而可以与小说中的人物一起共享喜怒哀乐。学生以此来了解文本,同时可以拓展学生的情感空间。
2.确立情感教学范式
教师要对作家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以及相关的作品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加深入地剖析作品,深入到文本中的人物中去,才可将自己的授课热情发挥出来。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慈母情怀》时,教师将课本的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结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地震中的父与子》和《背影》这两个故事播放出来,使同学们感受到了作为儿子对父亲保护自己的感激之情,感受到了作为父亲对孩子的关爱。为此,教师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中的视频魅力。教师通过播放刘和刚的《父亲》和陈百强的《念亲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感受文本。接着,学生通过阅读后与同桌交流文本,使学生对父母之爱的珍贵有了全新的感悟。与此同时,教师还以体育健儿桑兰为榜样,引导同学们面对困境,用积极的生活方式来面对生活。只有通过对文本中的人性和人生价值的理解,才能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理解文章的含义,与文章中的角色产生情感的沟通,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今,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倾注情感,既是适应素质教育中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能让学生学习到一种新的学习方法。
1.精选情感教学课题
教师要用心去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真实感情,及文本的人情美和言辞美。缺少这种感情的积淀,就无法产生感人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以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课文《黄山奇石》为研究对象,教师首先要让自己感受到作家对黄山怪石的赞赏,其次才能将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向学生传递。教师要将教科书中的情感元素发挥到极致,以诵读为起点,品读欣赏,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方法,并与具体的教育方法进行融合。
教师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情感的涟漪,激起他们的情感,使学生能够与作家产生共鸣,进而加深对作品的了解,拓宽他们的情感空间。
以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课文《我与地坛》为例,该文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师教学时就必须把握其主要思想,使学生能够从文本中感受到作家对母亲深切的哀思和母亲对子女毫不掩饰的母爱,并捕捉到作者热爱生命,勇敢开辟通向自己快乐道路的勇气。教师依然借用多媒体这个支架,充分发挥歌曲的魅力,先以《懂你》这首歌颂母爱的歌曲来营造氛围,再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从自身及自己母亲全身心为自己付出爱的人生经历中,来感悟母爱是多么珍贵。精选的有情感风韵的文章,能使学生更深切体会到爱的浓厚。
2.加强教师语言功底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语言中蕴含着大量的感情因素。因此,教师怎样能更好的运用好这些感情因素,是每个语文教师所要思考的。语言的交流,是感情的交流的重要表达形式。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对于学生体会课文的情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自身的语言基础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用生动、形象、幽默、富有感情的教学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之焰,把复杂的原理变得简单,把抽象的观念变得形象。语言是极具有感染力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格外注重自身语言节奏的缓急,语气的轻重、音调的高低,音调的高低变化等,再配合自身适当的身体语言展开讲授。教师的一个眼神、动作,教师的举手投足等,都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感情,将教师的情感传达给学生,打动学生的内心,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与作家的感情沟通。这样既有利于加深对文本内容的学习和了解,又有利于对文本学习的促进。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教师这样说道:“同学们,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位年轻的姑娘和她的母亲来到了小兴安岭的故事。小兴安岭风景优美,有很多动物,有很多有趣的东西。我们要不要一起去见识一下?”此时,教师一边讲解,一边用语言、动作描绘小兴安岭,让学生体会到作家对小兴安岭的真实描绘。接着,教师又说:“小兴安岭上有许多的动物,你见过没有?”此时的学生情绪已沉浸在这篇文章里。教师运用自身语言魅力,能使得学生的阅读效果增强。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教材中的文本内容和自身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如今的教学,已经不只是教师进行的灌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生自身进行重复性的机械记忆,而是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和情绪的训练。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不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的灌输,让学生体会积极的情感,而是合理培养和引导学生的情感认知,并对其加以适当的引导。
小学阶段的学生,既容易被情感所影响,同时又能调动自身多种感官体会情感。从某种程度上讲,教育并不仅只是一个使人取得成就的方法,它还是一个具有独特性格和形成个性的一个进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不仅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而且为语文课堂的学习气氛注入了生机,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也成为一个积极向上地人,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有效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