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宇
2022 年1 月7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长签发第108 号财政部令,规定自同年3 月起,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开始实行新的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要求各单位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 改善资产管理质量,严格执行预决算、强化对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 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合理防范财务风险。 2022 年下半年,财政部会同国务院各部委密集出台《文化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育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等一系列财政新规,明确指出事业单位应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掀起了事业单位财务现代化转型改革浪潮。 在“大智移云区”的技术变革冲击下, 如何加快财务体系数智化建设、提升财务运行质量和效率 (周俊亭等,2020),已成为各类事业单位财务改革实践的重中之重。
然而长期以来,鉴于业务流程单一、财务观念陈旧、专业人员匮乏等现实原因掣肘,大量事业单位的财务体系改革进程缓慢, 财务系统数字化、信息化水平较低。 在过去重核算轻预算、大规模低成本、业务为主财务为辅的粗放式财务管理模式下,传统财务制度尚可应对事业单位简单的财务核算监督需求;而在新时代事业单位高质量发展格局下,陈旧的财务体系难以支撑日渐多样化的业务种类, 以及随之而来的庞大数据量,为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效率和稳健性造成了挑战。 由于缺乏专业经验与改革带来的高昂成本,在短时间内对事业单位财务系统进行现代化改造存在显著的现实困难。
因单位属性与运营特点的差别,部分事业单位如公立高校、医院等凭借自身相对丰富的管理经验、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或充沛的资金支持,已经建立了基本完善的现代化财务管理机制,走在了事业单位财务数智化转型的前列(范悦敏,2021)。 以高校为例,一方面,大部分院校具有财会类商科专业背景,可以在财务体系建设中实现自举;另一方面,高校的业务种类相对复杂,能够充分地为其他各类事业单位提供经验参考。 因此,本文借鉴高校财务体系建设经验,探究在现有的资金及技术条件下,各类事业单位应如何根据自身财务运行特点,低成本、高效率地完成财务改革,从而为其资金监管效率的提升和财务治理水平的改善提供改革路径。
事业单位财务数智化转型的重点改造对象有三:一是充分发挥数字财务信息系统的智能化优势,通过深入的财务数据挖掘与分析改造绩效评价流程,从而构建预算管理一体化的高质量绩效评价体系;二是紧跟业财融合的行业发展趋势,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角度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重构, 确保事业单位充分履职;三是结合各单位具体业务流程,开发和部署整套覆盖全部业务流程的数字化智能财务信息系统,为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数据分析与财务决策提供基础设施支持。 梳理高校的数智化财务建设经验后,本文认为实施数据驱动的预算管理流程、坚持目标导向的财务管理模式、全面部署多端协同的数字化财务信息系统是保障财务数智化转型成效的关键。
对财务数据的精细化管理与深层次挖掘,是数智化改革赋能财务主体的主要实现方式,也是由传统财务体系向数智化财务转型过程中的技术难点。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等新规中均着重强调,高校及其他各类事业单位应主动全面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且要求各单位严格执行预算, 对财政资金管理的预算一般不予调剂,除非由事业单位报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调剂。 在预算管理一体化的背景下,该项规定对事业单位以往重宏观轻微观、重预算轻绩效的预算管理模式有效性提出了挑战(阙岑静,2023)。 传统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系统的主要职能在于核算而非管理,信息处理存在滞后性且数据分析较为粗浅, 只能在事前预算编制、事中预算执行、事后绩效评价三个重点流程中反馈模糊的统计信息,无法有效支撑高质量的预算绩效管理。
高校凭借其在财会专业理论及信统技术能力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行思路。 一方面,借助数字化财务信息平台准确生成年度预算,并根据政策变化与实际需求及时进行修正。 传统的事业单位预算以职能部门编制、财务部门审核、上级单位审批的三步式流程为主。 对于组织架构较为复杂的单位,譬如院系众多的高校而言,从各底层预算单位到财务部门集中审核、加总,再到上级主管单位审批、回复,上报和反馈修改环节过于冗长,加之初次预算编制往往不够精细或与业务逻辑脱节,导致预算编制和质量控制效率低下。 建立统一的数字财务信息平台能够极大地提高事业单位内部各层级之间的沟通效率,将预算流程简化为单位编制上报、主管部门审批的两步式,并通过对历史数据的详细统计,帮助底层部门做好财务预测分析,从而改进预算初次编制质量。
另一方面,利用智能化财务控制系统实时监控预算执行情况,事后全面分析绩效评价结果。 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方式多存在“重预算、轻绩效”的弊病,经费存余和“突击花钱”的资源浪费现象时有发生,导致预算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实时进行预算监控与绩效评价的成本过高。 相较于大企业,事业单位的进项和支出金额通常较小,投入在内部控制上的成本也相对较低,且非盈利的属性造成部分单位“不求有功,只求无过”,绩效考核尺度过于宽松。 目前,部分高校出于日益严苛的经费管理要求,已开始采用基于智能财务系统的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体系。 具体来讲,在预算年度初将各类财政拨款和自筹经费划归智能化财务平台统一管理; 在资产采购、业务支出和人员经费等实际发生时,由平台自动按照预算方案归账处理,并对每一类预算科目实时监控;当年度预算金额即将超出或结余过多时,提前向经费负责人发出预警;在预设的评价周期内,根据预算执行情况及时生成绩效评价报告, 帮助各部门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在传统的事业单位财务观念中,财务部门仅是为职能部门提供经济收支核算的附属机构,其财务管理模式往往存在“重业务、轻财务、疏管理”的特征,既不能保障财务系统与各部门协同高效运转,更无法为管理决策提供充分数据支持(宋幼红,2024)。 以高校为例,一般高校财务处理环节中频率最高的事项包括款项收入、采购支出、人员薪酬、资产管理等,这些经济业务之间并非只是单纯的平行账户或者时间先后关系。 通常来讲,款项收入是单位预算和财务管理安排的起点,也是其他业务顺利开展的前提; 当一项教学或科研事项发生时,相应的设备采购支出和人员薪酬管理多表现为报销的形式,反映出了该项业务实际进展状况;项目中后期,职能部门需对所购置的资产进行清查和管理,以监控项目运行质量并防范资产流失。
在业财管一体化的财务管理模式下,财务部门需在业务实际发生前准确识别项目各阶段所涉及的财务行为,并结合项目运行特点规范制订财务收支流程;项目运行过程中,根据财务工作流程要求款项负责人严格执行财务核销规定,将每一笔现金支出与每一项资产领用合理分配至预先完成的经费规划中去,由财务共享中心集中管理、实时监控;针对绩效考评阶段,同样由各职能部门依据自身业务需求提前制订评价标准并上报财务部门,在考核期间内,系统自动根据考核条件与实际发生值生成评价结果,且能够做到在临近期末时按照百分比折算预测,对可能不达标的单位或个人发出风险警示,并根据具体问题所在提供解决方案。 相比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业财管一体化仅在投资建设初期需要花费一定的设备和人力成本,却能够极大地提升财务管理效率、降低人力成本,有效发掘财务核算工作背后的信息价值,并充分发挥业财融合的管理服务职能。
鉴于事业单位的非盈利属性,其运营目标更多的是追求公共服务职能的实现,而非出于对经济盈亏的考量。 因此,目前广泛适用于企业的业财管一体化财务管理模式并不宜直接照搬,在以高校为代表的事业单位中,目标导向的业财管一体化模式才是未来发展趋势。 在企业决策中,若一项业务的财务测算表明其成本效益水平不高,则出于经济绩效的考量很可能遭到放弃, 或在后续财务预算中予以缩减;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其目标通常具有不可替代性,财务决定业务的思维和模式无法满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需求。 不同于典型的业财融合模式,目标导向的业财管一体化意味着在财务管理框架下, 业务层仍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和主体,财务层与管理层都是作为高质量完成业务目标的保障而存在。 在此基础上,引入业财融合机制的作用在于打破业务、财务和管理三个环节之间的组织壁垒,使能业务目标为财务流程和管理制度提供导向、财务工作为业务和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管理为业务实现与财务质量提供保障。
现代化管理模式为数智财务建立了牢固的顶层设计,高效的财务流程为财务转型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但一套完整、智能的财务信息系统才是这一切赖以实施的坚实基础。 以往,高校等事业单位的财务基础设施多参照企业财务信息系统简化构建,这种做法既能有效确保财务核算质量,又能显著降低财务系统建设运营的人力、物力成本。 然而,传统的企业级财务信息系统仅在大规模复杂财务事项处理中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但并不足以应对数智化财务转型所必要的实时反馈、交互操作和自动化数据处理需求,成为了事业单位财务数字化过程中的明显短板(周国强,2023)。 为此,大部分高校都已建成了全面覆盖、多端互通且具备一定自主信息处理能力的智能化财务信息系统, 对老旧的财务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改造替换,较为有效地消除了财务体系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中的技术障碍。
具体而言,全面覆盖是指财务信息系统的适用范围包含所有财务往来对象和行为责任人,如财务部门员工、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领取工资和报账的教师及校聘人员、后勤保障单位和其他校内经营者、同学校发生经济往来的学生等均为该系统的目标用户,当每一笔涉及学校账户收支的结算事项发生时,都需要在统一的财务平台上予以记录并核实;多端互通是指该财务信息系统针对不同的使用场景,提供了账户分类管理且权限明晰的用户接口,以方便不同职位、不同需求的用户通过财务管理平台、校内结算终端、经费和报销管理系统、个人账户APP 等方式快速接入所需功能模块,并在权限最小化原则下对其提供财务信息服务;信息处理能力是指该系统不仅能够读取或写入原始财务信息,还具有对检索到的财务数据进行详细分类统计和可视化分析的功能,在此基础上,系统允许财务管理人员根据实际需求自行定制分析和预警条件。
此外,部分高校还依托信息技术和财会类相关专业的技术积累,开设了专门从事数字化财务信息系统开发维护及培训推广的专职机构。 一方面,这些机构具有较强的技术储备与丰富的实务经验,且对本单位内部的财务运行状况十分了解,能够根据自身财务数智化转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需求,及时对财务信息系统进行修改完善,甚至结合未来的财务转型规划进一步对系统展开深入定制开发,从而建立更加符合本单位实践需求的财务系统开发流程;另一方面,自有开发和服务团队能够在新财务信息系统部署的初期阶段,更有针对性地对相关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辅导,尤其是对于覆盖大量非财务人员的终端用户, 这种距离近、效率高、成本低的内部解决方案可以最大化降低财务信息系统切换成本,使得转型过渡更加平滑、顺畅。
上述来自于高校的数智化财务体系建设经验,为其他事业单位财务转型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路径,但事业单位种类繁多、行业各异,不同单位在规模大小、资金实力、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的资源禀赋差异。 因此,简单地照搬高校财务体系转型的做法,并不能有效适应其他事业单位的需求和特点。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结合各类事业单位的财务运行现状,总结出了其在财务数智化转型中的主要痛点和难点,从而为财务转型路径选择提供充分的现实依据。
数智化财务体系的建设需要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 特别是转型初期阶段的成本较高。 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其资金和技术储备较事业单位而言更加充足,财务部门的改造经费预算较高、财务人员专业化水平较强。 因此,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业务需求向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定制整套财务系统解决方案,设立专职岗位对系统运行进行维护,并大规模展开财务人员数智化培训,从而实现财务转型升级的软硬一体化同步进行。 但一方面,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规模通常较小, 且资金来源相对单一,可用于财务体系转型的经费投入十分有限。 在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事业单位财务数智化转型面临显著的困境, 主要表现在转型起步阶段,财务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到位,无法满足上述全面覆盖、多端互通、信息处理能力的基本要求。
另一方面, 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结构老化,数智化能力和信息化素养不足。 企业的财务部门规模较大,且人员结构较为灵活,可以根据业务需求实时调整,例如招聘具有智能财务相关知识背景的新员工以满足财务转型需求,在必要时甚至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替换技术能力不足的员工。 但在大多数事业单位内部,其财务部门人数通常较少,且人员结构相对固定。 面对财务数智化转型的更高要求,事业单位无法在短期内随意扩编新的岗位来改善人员配比,更不能在转型完成后通过简单裁撤旧的员工来节约成本。 因此,只能在聘期内对现有的财务人员进行信息化技能培训,直至下一轮人员更替再逐步改善财务团队人员结构。 况且,信息化技术水平较强的员工薪资要求也更高,对于资金并不充足的事业单位而言,这些都意味着资金和人力成本的短缺。
数智化财务管理体系较传统财务平台而言架构更加复杂, 包含大量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在建设完成投入运营后,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专业化维护和服务才能保持平稳运行,从而保障系统的可靠性与财务数据的安全性(杨京菊,2022)。 对于企业而言,若是采购整套财务信息平台,则可以在后续使用过程中以较低的成本购买服务提供商的技术维护,出现问题时要求其及时解决;若是通过自建平台进行财务体系建设,则其自身信息技术水平足以支撑财务系统的运维工作。 但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前者的资金投入量过大,非营利性的经营难以覆盖动辄每年几万元的维护费用;后者对对人员技术能力要求过高,单位内部很难在不依靠外部技术支持的条件下做到自给自足。
再者, 借助专业的财务云托管服务平台,大型企业的线上业务及其核心数据普遍采用了加密传输、分布存储、定期快照等安全保障手段,即使遇到操作失误、关键性系统故障乃至于不可抗力的毁灭性打击,也能够充分保证财务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而规模较小的事业单位往往不具备足够强的信息安保能力,或因数据敏感性较高不适用上述保障方法。在财务数智化转型过程中,一旦因系统错误、内部人员误操作或外部恶意攻击而出现数据丢失或泄露的情况,轻则导致业务停滞,不但无法提升财务管理质量, 反而会降低正常工作效率,重则导致机密信息外泄,对国家信息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如何在资金和技术的严格约束下,尽量提高财务信息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成为了事业单位财务数智化转型的另一大挑战。
在业财管一体化的财务管理模式下,对财务系统进行改造的工作量非常庞大。其中不只是涉及财务部门的全面转型,而是要对整个现有的业务处理流程与财务对接方式进行解耦和再造。 在这个系统工程中,事业单位需要攻克两个技术难题。一是对业务流程进行同步修订的波及范围太广。财务数智化转型的背后是对单位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对财务管理逻辑的重塑,这几个步骤必须在统一的财务规划下同步进行,待全部完成后新的智能化财务信息系统才能如期运行。 在以公共服务职能为主的事业单位中,一旦业务处理流程发生变化,伴随而来的便是办事制度、服务规范和考核监管方式的调整,这些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可能会波及到单位内部所有职工和大多数外部客户。以高校的报销审核为例,上到财务部门的会计核算人员、审批领导,下到每一位申请报销的员工、项目负责人,其工作流程都会相应地发生改变,调整的过程较为漫长。
二是部分老旧系统升级改造面临重大阻碍。 不同于企业财务系统的全面转型,部分事业单位因其特殊工作性质或上级规章制度,可能存在一些不宜轻易变更的财务组织结构或业务实现方式,无法简单地按照财务转型的要求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 对于这一类型的特殊业务而言,如若与新的财务管理方式对接而改变其现有设计,则有可能造成与其他单位或上级核算部门的沟通不利,虽简化了本单位的财务工作效率,但却为他人带来了困扰;若维持其现状不进行改造,则会导致单位财务工作双轨并行的割裂状况,加大了统一核算的难度和成本, 且破坏了财务管理模式的全面覆盖原则, 极易造成数智化核算与监管的空白地带,在日后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埋下隐患。
为解决以上事业单位财务数智化转型所面临的难点,有效控制财务转型的成本、改进“高校模式”在其他事业单位中的适用性、强化财务系统的安全性并保障转型阶段平稳过渡,本文从财务系统建设方式、管理模式顶层设计以及转型流程长期规划三个视角为事业单位提供了具体的改革实施路径,以期能够在其财务数智化转型工作中起到实质性的帮助作用。
为解决资金、技术实力受限的难题,事业单位的财务数智化转型可以采用开放式建设的路径,合理借助外部资源压缩财务体系的建设和运营成本。 在财务转型初期,各事业单位可以事先调研了解同类型单位的财务信息化改革进度,选择业务需求相近的单位进行参观走访, 汲取对方财务转型的经验与实施方案,并就自身财务转型规划中尚未明晰的关键问题与对方重点交流学习,在此基础上参照其财务系统整体设计,结合本单位差异化需求进行移植和改造;转型完成后,应及时对财务部门及所涉及的具体业务部门员工进行适岗培训,最为经济实用的做法便是与示范单位双向交流学习,同时派驻关键人员参加第三方职业培训,后在单位内部转化推广;后续运营中,定期总结财务数智化转型的经验与问题,有针对性地引育内外部人才,逐步培养一支专业化水平高、信息化能力强的数智化财务团队,保障财务系统长效稳定运行。
为确保正常履行单位职能并构建目标导向的财务管理模式, 事业单位财务数智化转型应采取模块化转型路径, 根据业务需求重构财务管理体系, 从而有效实现业财管一体化建设。 首先,在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中,应充分考虑具体的业务收支实现方式, 在财务信息系统的设计中贯穿模块化思维, 通过将存在收支关联的账户及其财务处理划归同一系统模块, 并结合各类财务行为的实际发生场景, 分别针对每一个模块设计不同的功能集与接入方式,为业财管充分融合提供支持;其次,在财务信息平台中应坚持分层、分级建设的基本思路, 按照从业务到财务的前后端顺序将所有模块进行分层, 对于后端级的核心应用着重考量系统稳健性, 对于轻量级的前端应用注重接口灵活性, 从而兼顾数字化财务信息系统的可靠性与可用性;此外,在关键模块如资产管理、 资金收支管理等的服务搭建时, 应做好代码审计和网络安全防护工作, 即使系统其他模块出现故障也能保障核心业务模块流畅运行。
为缓解业务流程固化和系统改造困难的问题,事业单位财务数智化转型可以采用阶段化改造的路径,充分确保平滑过渡进而保障财务安全。 具体来讲,一是对现有的财务信息系统和现行的财务管理制度分批进行改造。 在人员结构短时间内无法作出调整的前提下,事业单位的财务数智化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转型不能盲目追求速度。 出于降低转型成本和难度的考虑,事业单位应对现有财务体系分批进行改革,从易至难、由浅入深,由信息化能力较强的员工牵头, 先从一些流程较为简单、数据容量较小的业务领域开始试点,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后在逐步全面推广。 二是对于难以彻底改造的老旧财务系统,可以尝试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予以现代化改造。 在保留必要财务流程并对外生成必要财务信息的前提下,人工智能技术既能够接替人工完成传统的重复操作,又能够充当转译的媒介,帮助财务人员将这部分财务工作纳入统一核算的框架之下。 值得注意的是, 对于敏感财务流程的数智化改造,应放在整个财务转型的最后一个阶段,并同样采用先试点、后推广的应用方式,以充分保障财务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