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现代化初期(1965—1979年)语言政策改革及其原因探析

2024-06-08 04:45:23陈秋灵
西部学刊 2024年9期
关键词:新加坡人李光耀母语

陈秋灵

(苏州科技大学 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苏州 215000)

自1965年8月9日脱离马来西亚联邦后,新加坡仅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便创造出了现代奇迹,并被列入亚洲“四小龙”。但当世人瞩目于新加坡的繁荣时,却往往忽视了它曾面临的族群冲突。从历史进程来看,新加坡在独立之前曾长期受到外国的干预,这些干预主要来自于英国、日本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在求存之路上踽踽独行之际,国内爆发了一系列的族群冲突,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华人社区内部的动乱、1948年英国士兵与马来亚共产党发生的冲突等(1)新加坡被他国干预的历史与新加坡国内的族群冲突,详见尼古拉斯·沃尔顿:《寻迹狮城:新加坡的历史与现实》,焦静姝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12-16页“时间线”。。从社会现实来看,虽然1965年新加坡被马来西亚联邦驱逐,但是它根植于东南亚的马来世界,深受马来文化的影响。冷战局势下,新加坡直接受东南亚排华事件的影响,出现了严重的种族离心倾向。历史与现实表明,新加坡存在严重的族群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各族群长期缺乏有效沟通。为消除种族隔阂,使新加坡成为新加坡人的新加坡,李光耀开始对语言政策进行了改革。

一、现代化初期新加坡语言政策改革的背景

这里的新加坡现代化初期,特指1965—1979年这段时间。英国殖民政府长期以来对新加坡实行的种族分离政策,使国内各民族皆以母语为尊,难以进行有效沟通。为打破种族藩篱、加速新马合并,1959年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上台后,开始对语言政策进行规划:新加坡首先将根据1956年《华文教育委员会报告书》,落实各语言教育一律平等的既定政策;其次大力推广马来语,将马来语作为国语[1]22-23;然后要求各种族在学习自己母语的同时,必须学习马来语[1]23。

1965年8月7日,新加坡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意外地被马来西亚联邦政府要求脱离马来西亚,政治突变使李光耀不得不对新加坡的语言政策进行改革。李光耀政府对马来语的国语地位予以保留,同时将马来语、华语、泰米尔语、英语四大语言作为新加坡的官方语言。《1965年新加坡共和国独立法》(Republic of Singapore Independence Act 1965)(2)“Republic of Singapore Independence Act 1965”, Singapore Statutes Online, December 31, 2021, accessed May 31, 2023, https://sso.agc.gov.sg/Act/RSIA1965.第七条关于官方语言与本国语言的条款中明确指出:在不禁止或阻止任何人使用、教授、学习任何其他语言的前提下;在不损害政府保留、维持新加坡国内其他社区语言的使用、学习权利的前提下,马来语、华语、泰米尔语和英语是新加坡的四种官方语言;国语应为马来语,并应以罗马文字书写。从官方文件来看,新加坡独立之初,因受制于被马来人包围的国际环境以及国内多民族并存的现实,继承了传统的多语言政策,具有保守性。

随着新加坡双语教育的推广,英语的重要性明显增强。1966年新加坡开始实施双语教育,政府对双语教育的定位是学校应该教授英语与母语。受英国殖民压迫的历史影响,新加坡国内反对以英语作为全民共同语言的浪潮经久不息。迫于现实压力,以马来语、华语、泰米尔语、英语为主要源流的四大学校将继续保持平等地位。

李光耀为践行双语教育,率先为英语源流的学校引进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为第二语文的教学课程,并指出“学生需要精通英语与另一种官方语言,以英语为主要语文源流的学校将以英语作为必修课程,同时预留第二语言由学生进行选择”[2]207。双语教育在英语学校的初步推广,得到了许多家长的欢迎,随后官方又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引入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学校。值得注意的是,独立之初官方虽然大力推广英语,但始终没有强制华人、马来人、泰米尔人或其他族群的人学习英语,一方面,他们可以在非英语源流的学校继续学习母语,并自由选择第二外语[1]38。另一方面,以英语为主要源流的学校开设二外课程,给华人、马来人、泰米尔人及其他族群的人更多的选择空间。双语教育的渐进式推广凸显了新加坡的民主特性,但是仅仅依靠民众的自主选择,无法真正落实政府既定的双语政策。作为一个多元民族的国家,新加坡人的民族认同本就存在问题,要想利用工具性语言自然地使新加坡人达成民族认同,势必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李光耀在其回忆录中指出:“即便我们在1965年就决定以英语作为工作语言,但是在衡量必须付出太大的政治代价后,我们并没有立即在学校推行以英语为第一语文的教育政策,我们只能耐心地等待。”[1]37政府出于国内外实际情况制定的政策,由于缺乏强制力,最终导致新加坡的双语教育在这20年间收效甚微,这证明多元民族国家在政府干预强度方面存在现实困境[1]43。

1979年之前,新加坡的双语政策始终没有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出台,李光耀对此持谨慎态度。他很清楚这项语言政策在推行过程中会引起民族问题,因此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在教育界推广。1965—1979年间新加坡的语言政策得到了继承与发展,具体表现为:基于四种官方语言平等的原则,保留马来语的国语地位,未来国家的工作语言将确定为英语[1]35。随着1979年2月《吴庆瑞报告书》的出台,新加坡才正式向民众宣布新加坡的双语教育将以英语为主、母语为辅。“今后几年将演化出来的新制度,将是一个英文占显著地位而母语(华文、马来文、泰米尔文)稍有降低的制度。”[1]49这表明新加坡的双语政策彻底定型,并将以此作为国策在教育领域展开实践。

综上所述,新加坡自独立后,李光耀对国内的语言政策便进行了循序渐进的改革,一方面,新加坡通过立法保留马来语的国语地位,同时明文规定马来语、华语、泰米尔语、英语作为四大官方语言且一律平等。另一方面,英语将作为新加坡的工具性语言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同时保留各种族的母语,在教育领域贯彻以英文为第一语文,母语为第二语文的双语政策[1]37。

二、现代化初期新加坡语言政策改革的原因

1965年后,以李光耀为首的人民行动党领导新加坡走上了一条自主选择型的现代化道路。“任何社会的现代化都离不开现代科技、现代教育、现代文化、现代知识的普及与运用。”(3)学界对“东亚现代化模式”的界定,详见董正华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东亚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第2页“代前言”。新加坡正是通过语言政策改革,顺利取得了经济高速发展、文化建设突出的成绩,并被世人誉为“东亚现代文明的典范”[3]。现代化初期,新加坡语言政策的改革不仅是由李光耀直接领导的,也是由当时的时代因素所导致的。首先,李光耀对于东西方文化的兼容并包,使他制定的双语教育政策带有个人的情感因素。当然,基于增强民族认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促使他将语言政策作为政治问题进行权衡。其次,多种族并存的社会现实,使新加坡面临严峻的种族问题,因此急需协调各族群的语言,以保证国家的安全与稳定。最后,新加坡的现代化建设需要打开国门,与世界接轨,因此新加坡急需普及英语,而保留母语则能够防止新加坡人全盘西化。因此,语言政策改革对于独立之初,刚刚走上现代化之路的新加坡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李光耀个人的语言观

李光耀出生于一个多语言家庭,这样的家庭环境使童年时代的他掌握了包括英语、马来语、爪哇语在内的多门语言。虽然掌握多门语言,但早年的律师学习经历,使得李光耀对于英语抱有极大的学习热情,并且因为学习英语,李光耀得以了解欧洲文化,并以更加宏观的视角看待事物。特别是在“二战”爆发之后,李光耀便借助英语认清了当时的国际局势。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后来很庆幸自己是个受英语教育者,如果我不受英语教育,我不会了解大环境。受了英语教育,我出国去了解世界,我了解是谁在影响世界的局势……如果我只受华文教育,我想我的思维肯定比较狭隘。”[1]7李光耀的这些言论表明他相当推崇英语教育,认为学习英语是与国际社会接轨的前提。事实上,在日军占领新加坡之前,李光耀对于英语的认同确实要超过华语,但在日据时期,李光耀却对华人与华人文化产生了不同的认识。

1942年2月15日,日军占领新加坡,其在新加坡发布的公告基本以夹杂着汉字的日文为主,英语在日据时期的新加坡已经丧失了价值,李光耀因不愿学习侵略者的语言,转而开始自学华文。后来李光耀在前往伦敦留学期间,逐渐找回了自己的华人身份,“在伦敦读书时,英国人不把我当新加坡人或马来人,全把我当成中国人,不独在英国,有一次去瑞士我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1]9自那时起,李光耀意识到了自己的民族身份,并将华文视为自己的母语。这段重拾民族身份的经历为李光耀推行双语教育提供了巨大的动力。李光耀的个人经历使他认识到了英语与母语教育不可偏废,新加坡的双语教育应当以英语与母语作为核心。

(二)独立之初新加坡国内外存在的种族问题

新加坡独立后的几十年里,国内各族群比例基本保持稳定,首先是华人占多数(约74%);其次是马来人(14%);再次是印度人(10%);最后是其他种族(2%—3%)(4)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国内各族群的人口分布比例,详见Leong Chan-Hoon ,Yvonne Yap ,“Geographic-Ethnic Segregation in Singapore:Emerging Schisms in Society”, In Terence Chong, ed. Navigating Differences: Integration in Singapore (Singapore: ISEAS - Yusof Ishak Institute, 2020), p. 231-247.。从新加坡国内的人口结构来看,新加坡虽然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但族群分布并不均衡,华人始终是新加坡的主要人口。这样的人口结构在东南亚地区是非常特殊的,因为从东南亚其他国家的人口结构来看,华人始终是少数民族。当时正处于美苏冷战之际,以华人为主的新加坡迅速引起了东南亚其他国家的猜疑,它们既担忧华人的聚集会使共产主义势力向东南亚渗透,又对华人强大的经济竞争力感到不满,因此对新加坡的语言政策改革颇为关注[4]。这样的国内外环境使得新加坡的语言政策改革带有一定的保守性,具体表现是新加坡在新马分立后,最终保留了马来语为国语,四大官方语言一律平等的既定政策。

新加坡独立之初,李光耀选择保留马来语的国语地位主要是从政治上考虑的。一方面,新加坡虽然已经独立,但是仍处于“马来人的海洋之中”[5]81。新加坡只有得到马来世界的认同,才能够在独立之初保证国家的安全。新马分立使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关系处于历史上最紧张的时刻,但新加坡解决资源、政治问题却有赖于邻国的帮助。因此,李光耀选择保留马来语的国语地位,以此向马来西亚表明新加坡的政治立场。另一方面,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东南亚地区的排华事件愈演愈烈,新加坡作为一个以华人为主的多民族国家,不可避免地招致国际反华势力的关注[6]。由于共产主义和沙文主义对新加坡华人存在着巨大的影响力,新加坡政府担心提高华语的地位,将导致自己难以在东南亚立足。

此外,新加坡始终强调四大官方语言一律平等则是考虑到多元民族的社会现实。新加坡政府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宣布“马来语、华语、泰米尔语和英语并列为官方语言,享有同等的使用权,人们在立法、司法和工作场合可以自由使用任何一种语言”[5]82。随后,新加坡直接将四大官方语言纳入成文法之中。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确立的四大官方语言中有三大语言是新加坡人的母语,以这三大语言为母语的族群虽然在新加坡占绝大多数,但是华人、马来人、印度泰米尔人的数量却并不均等。将马来语、华语、泰米尔语共同列为官方语言,不仅意味着这三大族群的社会地位平等,也意味着新加坡并不会因为各族群人口数量不等而厚此薄彼,其正真目的在于促进各种族和谐共处。

(三)新加坡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新加坡独立后,李光耀为加速经济建设开始推行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双语政策,同时为了防止新加坡过分西化而保留母语教育。双语政策对于英语的推广,将会在未来促使新加坡的文化和科技与时俱进,而保留母语,则有助于发挥民族文化的推动力。新加坡前教育部部长陈庆炎(Tony Tan Keng Yam)曾指出双语教育的重要性:“孩子们必须学习英语,通过学习英语他们将会打开一扇通往现代世界的窗口,他们能够从中接触更多的知识、技术和经验;他们也必须学习他们的母语,只有通过母语才能帮助他们真正地了解过去,从而正确地认识现在。”[2]208

首先,普及英语将给新加坡的经济建设带来便利。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新加坡政府制定的经济规划是发展民族工业,同时推行对外开放,实行吸引外资、利用经济杠杆保护民族工业等政策。新加坡作为一个转口贸易港,在推行对外开放方面存在天然的优势。“我们继承下来的殖民地经济造就了熟悉贸易、海运和金融的商人,但缺乏制造业人才……很多困难无法解决,唯一的办法是吸引外资。”[5]179因此,新加坡要想与世界经济接轨首要的是普及英语。通过普及英语,企业家们能够与外国投资者进行协商,而国内各种族的劳工也能够在英语环境下有效沟通。从当时的国际格局来看,世界上存在一个很大的英文社群,英语的使用不仅能够使新加坡走出东南亚,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也有利于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更快地实现现代化。

其次,将英语这一超种族的语言作为共同语言,有利于借助其工具性增强新加坡人的民族认同。共同语言的确立有助于打破各种族之间的隔阂、增进民族情感、化解民族偏见。由于新加坡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在近140年的殖民统治期间,英语一直是新加坡政治、法律、商业用语”,“新加坡独立之后,马来语的实用价值很低,无法承担各民族之间语言交流的重任。”[7]因此,从历史与现实来看,将英语作为各民族交流的共同语言既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新加坡政府越来越重视英语教育,国内出现了学好英语就会有远大前程的共识[7]。在政府的大力推广之下,英语很快就成为新加坡人最广泛使用的语言。英语的普及不仅有效促进了各族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为种族融合创造了条件。

最后,保留母语能够使各族群充分发挥民族自信。李光耀在参与议会选举期间,看到了学习英语的新加坡人对于英语的绝对认同,使得他们从来不敢向英国的权威发起挑战。但是华人却完全不同,华人在权利的争取方面显得更加独立、自主且富有进取心。因此,如果新加坡人放弃了本民族文化,仅仅学习英语,那么他们就会因丧失民族文化而逐渐丧失民族自信。如果新加坡人丧失了民族冲劲,那么新加坡的发展也就丧失了动力。

三、结语

现代化初期,新加坡渐进式的语言政策改革表明,新加坡既是一个地缘政治领域,也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独立之初,新加坡国内多种族并存的社会现实、被东南亚国家包围的地缘政治现状,使得新加坡的语言问题上升为一个政治问题。李光耀为保证国家安全,选择继续以马来语作为新加坡的国语。这一选择看似保守,实则关乎国家的安全。在稳定新加坡国内外局势后,李光耀着眼于新加坡的现代化建设,开始在新加坡推行以英语为第一语言,母语为第二语言的双语教育。讲英语能使新加坡人更好地与时代接轨,但不可否认语言带有民族性,母语教育的保留能够使新加坡人更具民族冲劲。新加坡人正是在李光耀的领导下,凭借着这股民族冲劲,利用经济全球化的东风创造了独属于自己的经济奇迹。

猜你喜欢
新加坡人李光耀母语
新加坡人不爱做饭
环球时报(2022-12-26)2022-12-26 15:18:20
母语
草原歌声(2020年3期)2021-01-18 06:52:02
母语
草原歌声(2017年3期)2017-04-23 05:13:47
新加坡人的反话正说
农民文摘(2017年5期)2017-03-25 13:08:04
新加坡人的反正话
幸福(2016年11期)2016-07-27 03:48:52
中国知识分子观念中的李光耀图谱
东南亚研究(2015年2期)2015-02-27 08:30:57
李光耀回忆录——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
学习月刊(2015年7期)2015-02-25 10:55:43
我有祖国,我有母语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
李光耀生病住院
环球时报(2013-02-17)2013-02-17 18: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