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杂志出版的演进历程与当代启示

2024-06-08 04:45:23张志强
西部学刊 2024年9期
关键词:美术界杂志美术

张志强

(邢台学院 1.北方古陶瓷研究中心;2.美术与设计学院,邢台 054001;3.华东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上海 200062)

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的机关刊物、美术界最具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美术》杂志自创刊以来,始终奉献具有导向性、引领性、创新性的优质美术资源,为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本文回顾和梳理《美术》杂志出版的演进历程,审视与归纳出版的基本逻辑,探讨与总结《美术》杂志出版的当代启示,以期对新时代主流美术媒体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美术》杂志出版的演进历程

由于我国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差异,《美术》杂志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和特点。

(一)《美术》杂志前身《人民美术》创刊:遵循发展新美术的总方针,促进新中国美术界的思想转化(1950年)

1950年2月,作为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的机关刊物,《美术》杂志前身《人民美术》创刊,发刊词指出:“当前摆在美术工作者面前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宣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共同政治纲领,通过生动的形象,去体验去把握崭新的形象、新的事件和新的人物”[1]。《人民美术》杂志依据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发展需要,先后开展了新年画创作、国画改造、宣传画创作等主题探讨,在改造旧美术的基础上,指出艺术创作方向。例如,在创刊号上开设“国画改造问题”专题,针对中国画的现实价值和创作方向,发表了李可染《谈中国画的改造》、李桦《改造中国画的基本问题》等文章。作为对当时新年画运动的积极响应,第二期开设“年画专号”,刊登了蔡若虹、王朝闻、钟惦棐等关于年画的研究文章和作品,以期推动新年画的创作和画家的思想改造。第四期刊登了门儿黑·尼度雪温、钟纪明等关于苏联美术的文章和作品。这一时期《人民美术》虽然仅出版6期,但其在指导新中国美术运动、确立新美术创作的标准、推动美术普及与提高等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0年12月,《人民美术》杂志不再出版,美术作品分别在《人民画报》《人民文学》《文艺报》上登载[2]。

(二)《美术》杂志的发展与成长:呈现特定历史时期的内容与价值观念,开创新中国美术工作的新局面(1954—1966年)

1953年10月,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改称中国美术家协会[3]。1954年1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委员会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月刊创刊。1961年《美术》杂志由月刊改为双月刊,之后于1966年6月停刊。此阶段,《美术》杂志紧密结合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需要和要求,突出美术的宣传和号召作用,开设作品评论、大家谈、工农兵评美术、名词解释等栏目。这一时期《美术》杂志对年画发展、改革与繁荣中国画、革命历史画创作等问题给予持续关注。例如,开展了“国画创作接受遗产问题”的学术讨论,先后刊发了王逊、邱石冥、徐燕孙、杨仁恺、洪毅然、秦仲文、张仃等学者的文章。与此同时,还刊登了《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展品选刊》《十年来的山西美术》等作品,积极开展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美术交流,刊登了《全苏美展巡礼》《罗马尼亚现代版画展览作品选刊》《优美的匈牙利书籍装帧艺术》等内容,这对于推动美术界的交流与互动、拓宽美术工作者视野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美术》杂志的开放与多元:站在美术事业发展的前沿,推动我国美术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氛围的形成(1976—1999年)

1976年3月,《美术》杂志复刊,1979年3月调整为月刊。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美术》杂志以开放的姿态、敏锐的视角、包容的学术胸襟,将现代艺术语言、形式和观念不断纳入其中,开展富有价值与意义的美术理论讨论与争鸣,并刊登我国各地美术发展和高等美术院校的教研成果。《美术》杂志开设了美术动态、美术广场、外国美术介绍、名作鉴赏、中国古代美术介绍、评论、读者来信、技法探新、中青年美术家介绍等栏目,并集中讨论中国画继承与创新问题、中国画笔墨、雕塑创作、壁画创作、版画艺术、革命历史画创作、漆画创作、农民画、新文人画等主题,发表相关研究系列文章并出版林风眠专辑、李可染专辑、贵州现象特辑等,在美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同时,积极报道“革命历史画创作问题座谈会”“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第二届全国油画艺术讨论会”等各地美术研讨和学术交流活动,从而推动美术界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蓬勃发展与持续进步。

(四)《美术》杂志的繁荣与辉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伟大时代巨变的精神画卷(2000年至今)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美术》杂志为适应新时期文化教育事业新发展的需要,从2006年12期改版,原有的“报道”“中国美术家”“展览巡礼”“美术论坛”“作品选登”“青年美术家”“外国美术”“古代美术”“民间美术”等栏目,到2007年第7期调整为“关注”“美术家”“美术学”“国外线”“美术馆建设”“教学研究”“当月简讯”“来稿选登”“美术广角”等栏目,开设了若干子栏目。例如,在“美术学”栏目策划了“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新中国美术60年”“熔铸中国气派,塑造国家形象”“批评与争鸣”等系列专题研究。到2020年,将原有的栏目分为卷首语、当代美术、美术家、外国美术、文艺萃荟、美术资讯等板块。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美术》杂志既关注美术界前沿的理论问题,又关注我国美术家的发展与成长;既关注我国美术研究与实践的新成果和新动态,又关注世界美术的最新进展;既关注美术理论的提升与提炼,又关照美术创作实践,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反映了新时代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我国美术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美术》杂志出版的基本逻辑

作为我国美术发展历程中的一面旗帜,《美术》杂志映射着我国美术发展的基本进程,汇聚着中国特色的美术实践经验,见证着中国美术事业的光辉历程。

(一)遵循党和国家的文艺政策和发展方针,始终体现社会主义美术立场和国家意识形态

综观《美术》杂志出版的路径与演进历程,无论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美术》的创刊,还是改革开放复刊后杂志不断改版扩容、增加彩页、调整尺寸;无论是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还是1987年改由《美术》杂志社出版,贯穿《美术》杂志发展始终的一条主线是坚持传播和践行党和国家的文艺方针政策,充分体现政治责任、使命担当和社会效益,指导我国美术事业发展。从美术热点问题的讨论到各地美术动态的报道等,都准确认识和紧密结合不同时段国家对文艺发展的要求,厚植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充分发挥文艺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总之,《美术》杂志担当与奉献、坚守与践行、传承与创新,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清晰有效地彰显国家意识,从而谱写出我国美术繁荣发展的绚丽画卷。

(二)引领我国美术发展的主流价值和学术方向,成为美术事业的重要推动力量

创刊之初,《美术》杂志突出文艺在号召、宣传等方面具有的特殊功能,引导和宣传美术界思想改造,拉开了新中国美术事业发展的序幕。例如,《人民美术》第六期专辑讨论时事宣传画(漫画)创作运动,出版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招贴画选辑,并发表了艾中信、王朝闻、陈泊萍等关于宣传画(漫画)创作的文章。改革开放后,《美术》杂志呈现出新的时代气息,面对美术界发展面临的基本问题开展深入的讨论,刊发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文章和作品,先后刊登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创作、中央工艺美院师生作品等。党的十八大以来,《美术》杂志积极实践文艺“培根铸魂”的宗旨,及时反映新时代美术发展新动向、新发展、新成果,开设了“笔谈中国美术的自觉与主体精神”等栏目,举办“国家美术形塑——新中国美术70年学术研讨会”等活动,成为美术事业发展的有力引导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三)会聚高水平专家和学者,站在我国美术界发展的前沿引领美术事业持续健康进步

透过《美术》杂志出版的荏苒光阴,可以看到这份成绩凝结了杂志社几代人的坚强信念、辛勤努力和学术坚持。从1950年创办的《人民美术》时期的执行编辑王朝闻、李桦,编辑何溶、陈泊萍;到1954年1月《美术》杂志创刊后,主编王朝闻,副主编力群,编辑部主任华夏,之后编辑人员数量逐步增加。1976年《美术》杂志复刊,华君武任主编,李松涛任副主编。1981年杂志改版,王朝闻、王琦任主编,李松涛、何溶、吴步乃、丁永道任副主编;1984年邵大箴任主编,吴步乃任副主编,1985年增加李松涛为副主编;2008年吴长江任社长兼主编,尚辉任执行主编,张文华任副社长。直到目前,尚辉任社长兼主编,盛葳任副主编。总之,在不同时期《美术》杂志会聚了一大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他们既是全国著名的画家或评论家,又是杂志的编辑,这是杂志出版发展与创新的根基和保障。

(四)搭建美术发展与交流的重要平台,开辟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术发展道路

在各个历史时期,《美术》杂志通过召开编委会、举办研讨会、设置相关栏目、组织策划选题等方式,以开放的姿态和宽广的胸怀开展美术界重大议题的讨论,在美术工作者群体引发有关美术热点的思考,推进和深化美术理论与实践的认知,成为百家争鸣的重要学术阵地,从而为我国美术事业发展提供鲜活动力和经验,为优秀画家和美术批评家的涌现起到推动、助产等作用。例如,《美术》杂志组织召开“美术创作座谈会”“古典画风与现代主义画风之争座谈会”“‘现实主义’学术研讨会”等。同时,及时反映国内外美术动态、美术热点、美术思潮,积极推介世界各国美术的动态和发展,刊登国外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和美术创作。杂志先后刊发了《维也纳分离派》《美国现代艺术何处去?》《立体主义的再认识》等内容。这些国内外当代美术发展以及成果的介绍,开拓了我国美术家的视野,对推动我国美术事业的演进起到重要作用。

三、《美术》杂志出版的当代启示

(一)承载国家主流价值旋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

《美术》杂志是我国文艺方针政策宣传的重要载体,是国家意志的直接呈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美术主流媒体应继续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系列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价值意蕴和实践品格,使编辑出版工作始终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契合、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道路相适合、同我国美术发展实际相切合。在编辑出版的过程中,围绕整体架构、栏目设计、内容遴选、图像选取、装帧设计等方面应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意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系统、有机地融入编辑全过程,不断提高准确领会党的文艺方针的能力,引导我国美术事业健康发展,谱写美术出版事业发展的新画卷。

(二)呈现新时代国家美术主体形象:构建具有民族特色和本土价值的现代美术体系,自觉和持续地参与国家形象塑造

美术主流媒体需要通过多种媒介载体有效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选取更多彰显中华美育精神、映射中国审美追求、饱含家国情怀的内容,深刻解读中国现实、构建中国话语、回答中国问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美术主流媒体要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凸显中华文化的学术话语体系,在“内容”和“形式”上体现中国精神、中国品格、中国价值,把跨文化的视野与中国美术对世界的独特贡献联系起来,为弘扬民族艺术的优秀传统,担负起塑造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风采的中国美术形象的使命。

(三)持续推动我国当代美术的繁荣发展:展现当代美术创作成果,引导美术创作方向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和文化软实力的不断增强,美术的社会关注度和公众敏感度越来越高。作为美术主流媒体如何持续保持学术导向性、文化先进性、知识科学性,是摆在当前现实的、重要的课题。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美术主流媒体应持续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充分尊重艺术规律,及时反映国内外美术的最新进展,并持续开展美术界热点问题争鸣与研讨,从而引导我国美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方位,为繁荣我国美术事业提供学术支持。同时,美术主流媒体还需要不断创新呈现视角、内容载体和视觉形式,紧密结合现代审美要素、书刊装帧设计、现代印刷技术等的最新发展,在与时代同频共振、与读者沟通交流中取得更卓越的成就。

(四)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推动发展: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域下开拓国际视野和思维空间,构建具有民族性和国际性的发展格局

美术主流媒体应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包容的心态,借鉴和学习各国的美术创作经验和先进的理念,从不同的文化情境中去生发对未来美术的理解、观察和应变,汲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在尊重多元、互鉴融通与开展对话中甄选内容,在与各国美术的碰撞和交流中开创美术主流媒体兼容并蓄的局面。要在不同的文明之间搭建桥梁,构筑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开放包容的精神品格,提升美术工作者和爱好者认识、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美术作品所体现的文化多样性和独特性,以开放包容的精神增加美术工作者对多元文化的适应能力,使美术主流媒体在交流互鉴中灿烂绽放,在交融理解中形成发展活力,积极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

猜你喜欢
美术界杂志美术
东方养生杂志征稿函
创意美术
杂志介绍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论胡也佛的绘画市场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
中国扶贫(2015年6期)2015-05-15 17:33:04
李景龙作品选
美术界(2014年2期)2014-04-29 00:44:03
杂志收纳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