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教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

2024-06-07 20:13周雪梅
成才之路 2024年15期
关键词:特殊儿童思政元素融入

周雪梅

摘要:特殊儿童是社会弱势群体,在生理、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如何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对特殊儿童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是目前教育领域所面临的挑战,也是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在特殊儿童教育中,课程思政应为先决条件。在课程思政的基础上,结合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和优化,能促进特殊儿童的全面发展。特殊儿童教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可采取以下策略:帮助特殊儿童树立自信心,提升特殊儿童的思想道德水平,教育特殊儿童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促进特殊儿童潜能发展,家校共育形成合力。

关键词:课程思政;特殊儿童;教育课程;融入;策略;思政元素

中图分类号:G76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5-0125-04

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儿童全面发展、帮助他们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特殊教育教师应认真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要求,从帮助特殊儿童树立自信心、提升特殊儿童的思想道德水平、教育特殊儿童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促进特殊儿童潜能发展、家校共育形成合力等方面,全面推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当前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特殊儿童教育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思政教育是一种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1]。思政教育有助于提升特殊儿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增强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勇气。教师应积极探索特殊儿童教育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策略,对特殊儿童进行引导,帮助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为他们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特殊儿童教育内涵及身心发育机制

1.特殊儿童教育内涵

特殊儿童指的是在心理或生理上存在先天性缺陷的儿童,他们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面临更多困难与挑战。因此,特殊儿童教育需要特殊设计,以激发特殊儿童的内在潜力,促进其全面发展。特殊儿童教育课程应根据特殊儿童的特点和需求进行设计,以促进其认知发展、语言交流,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针对不同类型的特殊儿童,课程内容要有所侧重,如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可放在日常生活技能的培养上,对视觉障碍儿童的教育可放在盲文的学习和感官替代技术的应用上。

2.特殊儿童的身心发育机制

特殊儿童由于心理或生理上的缺陷,往往会表现出思维和行为偏激[2]。根据行为频率的不同,可以将儿童的行为分为高频率行为、必然性行为和偶然性行为。高频率行为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反复发生的行为,必然性行为是指行走、停留和休息等基本的生理行为,偶然性行为是指在特定环境下偶尔发生的行为。特殊儿童的行为表现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肢体残疾和聋哑儿童在必然性行为方面非常相似,只是在行为的能力和频率上有所差异。如何在存在个体差异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团结合作是一个重要课题。对于特殊儿童的生理行为,教师可采取心理暗示和开导的方式来处理,避免过于保护和直接进行指导,对特殊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伤害。特殊儿童的心理创伤常常是生活环境中的暗示而造成的,与正常儿童之间的差异往往会导致其心理上的割裂感,会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伤害。在处理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之间的矛盾、合作和竞争时,教师可通过儿童之间相互竞争的方式消除隔阂。比如,可组织绘画比赛、艺术展示等活动,让他们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和宽容。此外,教师还可采用游戏和角色扮演等方式,促进特殊儿童与其他儿童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建立和谐融洽的同学关系。

二、特殊儿童教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现状

当前,在特殊儿童教育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特殊儿童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与正常儿童不同,教育课程设计更加注重技能培养和知识传授,而忽视思政教育。殊不知,特殊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同样需要树立正确三观,课程思政应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同时,特殊儿童教育需要专业教师和教具支持思政教育的开展,特别是存在身心障碍的特殊儿童,还需要教师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然而,一些学校还存在缺乏专业教师和相应教具的问题,导致特殊儿童在思政教育中无法得到有效引导,思政教育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特殊儿童思政教育需要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而部分学生家长对特殊儿童思政教育缺乏应有的认识,认为思政教育与孩子的发展关系不大。这种认识上的偏颇,导致其不支持特殊儿童的思政教育,使得思政教育在特殊儿童教育中难以有效开展。

三、特殊儿童教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原則

1.心理辅导主导性原则

在特殊儿童群体中,心理问题非常普遍。这一方面与特殊儿童生理、心理上的缺陷有关,另一方面与特殊儿童家庭因素有关。特殊儿童存在心理问题,对其学习发展非常不利,需要及时疏导[3]。心理辅导是特殊儿童教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主导性原则,它强调通过提供心理支持和引导,帮助特殊儿童克服心理障碍,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特殊儿童由于生理或心理方面的问题,更容易出现消极心理和偏激行为。心理辅导可以帮助他们调整情绪,消除他们的消极心理,避免他们的偏激行为。此外,心理辅导还有助于特殊儿童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环境。

2.因材施教原则

特殊儿童在认知、发展和学习能力方面存在不同的特点和需求,个体差异因素的影响力更强,产生的效果更明显。因此,教师在特殊儿童教育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应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根据特殊儿童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这意味着教师需要深入了解每个特殊儿童的特点和需求,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促进其进步和成长。

3.公平性原则

特殊儿童由于存在不同的心理和生理差异,所面临的学习和成长困难与正常儿童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特殊儿童教育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应遵循公平性原则,结合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为他们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和教学资源,使他们能够得到充分发展[4]。教师要以平常心、公平对待的态度发现特殊儿童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鼓励他们将其发扬光大。比如,有些特殊儿童在理论学习方面表现出色,而在实际操作方面表现较差;有些特殊儿童在感性思维方面表现较差,而在理性思维方面表现较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公平心对待,关注特殊儿童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其优点和长处,促进其个性化发展。

四、特殊儿童教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策略

1.帮助特殊儿童树立自信心

在特殊教育学校中,聋哑儿童和肢体残疾儿童的占比较大。肢体残疾儿童由于身体缺欠,行动不便,往往会感到自卑[6]。聋哑儿童无法通过口头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导致他们感到孤立和缺乏自信。对于肢体残疾和聋哑儿童来说,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至关重要。教师可通过鼓励和认可,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可创设包容和友善的环境,让他们感受到被接纳和尊重。同时,教师应给予他们必要的心理辅导,让他们学会接纳自己、相信自己。

比如,笔者执教的班级中有一名9岁的肢体残疾学生,他常常感到自卑,很少主动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社交,在课堂上也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为帮助他树立自信心,笔者在班级营造无歧视环境,通过班会、主题讨论等,让学生学会互相尊重和包容。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经常鼓励他发言,并给予鼓励和表扬。笔者还了解他的兴趣爱好,知道他对绘画非常感兴趣,就鼓励他参加绘画课程的学习和相关活动,通过培养兴趣爱好,提升其自信心。同时,笔者利用课后时间对他进行心理辅导,倾听他的顾虑和困扰,为他提供积极的建议;组织一些社交活动,如课堂游戏、演讲比赛等,帮助他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其社交能力,帮助其树立自信心。

2.提升特殊儿童的思想道德水平

对于聋哑儿童和肢体残疾儿童来说,他们在思想道德方面与正常儿童是不存在差异的,同样具备与他人建立情感连接、理解并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能力[7]。然而,由于交流方式和身体能力上的限制,他们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需要更多的优化和适应性教学。聋哑儿童无法通过语言进行交流,更倾向于使用手语和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教师需要提供适当的手语教学和沟通技巧培训,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肢体残疾儿童由于行动上受限,在社交互动、参与集体活动和体验实践中面临困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教师需要采用适应性的教学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同时,教师要灵活调整教学资源、设备,提供辅助工具和技术支持,以确保特殊儿童能够平等参与讨论、团队合作和角色扮演等活动,从而提升特殊儿童的思想道德水平。

比如,笔者执教班级中有一名11岁的聋哑学生,由于无法通过语言进行交流,在思政教育中需要通过特殊教学方式,配合手语教学。笔者在教学中利用手语、图片和视频,向其传达善良、友善、尊重、公平等道德观念。同时,笔者帮助他通过反复练习,掌握这些词汇的手语表达,使其能够在表达个人观点时更准确和自信地使用手语。笔者还组织道德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选择一些常见的道德问题,如诚实守信等,设计角色扮演游戏,邀请他和其他同学一起表演。道德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3.教育特殊儿童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

特殊教育学校要通过教育活动提升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性,使其能够正常融入社会和生活[8]。因此,正确的行为准则是每个特殊儿童应当具备的。教师在对特殊儿童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时,应给予其充分的理解、耐心和支持。应采用简单明了的方式,向特殊儿童示范正确行为,教育特殊儿童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同时,教师要及时肯定和表扬他们的积极行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坚持良好行为的动力。

比如,笔者执教班级中有一名12岁的聋哑学生,在理解和遵守行为准则方面面临困难。针对他的特殊性,笔者通过视觉辅助工具和手语表达等方式帮助他理解行为的意义,并引导他认识哪些行为是好的,哪些行为是不好的。在教学中,笔者还利用含有人物行为的图片、图表和漫画,帮助他理解排队、拾金不昧等行为。同时,笔者还进行手语教学,教他用手语表达行为准则,帮助他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

4.促进特殊儿童潜能发展

在特殊儿童教育中,教师应当认识到每个儿童都不可能全知全能,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缺陷,必然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潜能。教师要通过扬长避短的方式开展思政教育,促进特殊儿童潜能发展。聋哑儿童听觉和语言缺陷是先天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存在交流和理解方面的困难。但是他们在视觉和触觉方面具有较强的感知能力,通过手语和肢体动作,可以顺利完成理解和表达。因此,在对聋哑儿童的思政教育中,教师应利用聋哑儿童的视觉和触觉优势,注重非语言沟通和表达。肢体残疾儿童身体残疾是先天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像正常儿童一样进行运动,完成一些肢体动作。但是他们在智力和情感方面与正常儿童有同样的潜能,其思维能力、思想意识等都能达到正常人水平。因此,对肢体残疾儿童的思政教育应注重思维、情感上的引导,充分发挥其潜能。

比如,笔者执教班级中有一名13岁的肢体残疾学生,其行动多有不便,但思维、智力和情感等发展非常全面。在教学中,筆者主要通过思维、情感上的引导,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笔者还设计一些问题,引导他进行思考、分析,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在课后,笔者为他推荐一系列具有正能量的电影、小说,鼓励他在观看之后写观后感、读后感,拓展其知识视野,激发其对社会问题、道德品质方面的深入思考,促进其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智力等潜能发展,为其融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5.家校共育形成合力

家校共育是家校合作在内涵与实践层面的纵向提升,是实现特殊儿童家校理念、功能和资源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促进家校融合,有利于提升家校合作质量,助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特殊儿童的家庭大多面临生活压力和教育压力,比如一些家庭经济困难,一些家庭缺乏专业的教育指导等。在特殊儿童教育中,家庭教育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想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效果,就要促进家校共育,增强与特殊儿童家长的沟通与交流,构建完善的思政教育体系,使家校共育形成合力。由于特殊儿童家庭对教育具有特殊需求,教师应与特殊儿童家长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关切,从而提供针对特殊儿童教育的相关资源和信息。比如,提供专业的培训、指导资料以及社区组织的联系方式,使家长能够更好地支持特殊儿童教育,为特殊儿童教育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教师应定期进行家访、定期召开家长会,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了解特殊儿童在家庭中的表现以及有哪些特殊需求。这样可以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制订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共同讨论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特殊教育学校应建立专门的家庭支持服务团队,为特殊儿童家庭提供家庭辅导、心理支持和专业指导等服务,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增强其对特殊儿童教育的支持力度,促进特殊儿童教育发展。教师还可通过开展家校联合活动,建立多元化家校共育渠道,如亲子读书活动、家庭运动日、线上教育平台等,方便家长与教师交流和分享信息。及时的沟通和反馈,可以促进双方之间的合作,更好地实现家校共育目标。

五、结语

特殊儿童教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是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将思政理念和价值观融入特殊儿童教育,不仅可以培养特殊儿童良好的思想品德,还可以促进特殊儿童的全面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关注特殊儿童的个体差异,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要帮助特殊儿童树立自信心,提升特殊儿童的思想道德水平,教育特殊兒童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促进特殊儿童潜能发展。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为基础,创造多样化的教学环境,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在特殊儿童教育中,教师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和不断实践,才能为特殊儿童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特殊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吕健.特殊教育学校语言康复课程思政探索[J].甘肃教育,2023(16):28-31.

[2]刘娟.剪纸艺术融入特殊教育学校艺术教育的意义与实践[J].成才之路,2020(15):134-135.

[3]聂清萍.董吾衍.高中听障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策略———以天水市特殊教育学校听障高中部为例[J].甘肃教育,2023(14):105-108.

[4]刘丽君.浅析德育在特殊教育教学中的渗透———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融合[J].新课程研究,2019(S1):84-85.

[5]伏冰.基于人才成长的残疾学生社会融入教育研究[J].成才之路, 2015(24):49-50.

[6]李宏伟.听障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以平凉市特殊教育学校为例[J].甘肃教育,2023(22):52-55.

[7]张日萍.随班就读学生“多元融合协同”支持保障体系构建探析[J].新课程研究,2023(26):7-9.

[8]吕健.特殊教育学校语言康复课程思政探索[J].甘肃教育,2023(16):28-31.

Exploration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Special Childrens Education Curriculum

Zhou Xuemei

(Minqin County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 Gansu Province, Minqin 733399, China)

Abstract: Special needs children are a socially disadvantaged group with varying degrees of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deficiencies. How to provid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education for special needs children in the context of "curriculum ideology" is a challenge currently faced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and a problem that must be solved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education of special childr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should be a prerequisite. On the basi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targeted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special needs children can promote their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special childrens education curriculum can adopt the following strategies: helping special children establish self-confidence, improving their ideological and moral level, educating special children to establish correct behavioral norms, promoting the potential development of special children, and forming a joint force between family and school education.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pecial needs children; educational curriculum; integration; strategy;ideologicaland politicalelements

猜你喜欢
特殊儿童思政元素融入
浅谈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大学语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研究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浅析特殊儿童管理的教育困境及解决对策
西安市特殊儿童教育权法律问题研究
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中的立法制度建设初探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