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璐娜 陈婕
【关键词】知行融合;校本课程;演讲课程
知行融合是“ 知”与“ 行”的辩证统一,是在人的认知实践、伦理实践和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结构依存、价值耦合、活动进阶与功能转化所达到的实践样式。[1]其教育价值是以尊重人的主体性为前提,以全面发展的育人价值为导向,在“ 知”与“ 行”的互生互促中产生交融与迭代升级,创生新的学习经验,实现认识与实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知行融合的演讲校本课程立足于国家课程,遵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 义教新课标”),思考学科本质,梳理相关内容,以校本课程的形式把语文的知识形态、活动形态与组织形态整合在一起,為国家课程提供补充,推动国家课程的高质量实施。
德雷克和伯恩斯提出的21 世纪技能培育有效路径的KDB(“知—行—为”)模式,为知行融合的校本课程设计提供了可操作的框架。这一框架主要回答了知行融合的三大问题:学生最想“知”的是哪些知识?学生最想“行”的是哪些事情?我们想要学生成“为”哪种类型的人?[2]
一、识别义教新课标中的“知”“行”“为”
“知”包括事实、主题、概念、经得起考验的观点、原理五个层面。“行”指的是技能,包括识别、记忆、确定、描述、归纳、解释、识别、阐明等低层次技能、学科技能和复合型跨学科成就技能三个层面。“为”包括我们期待学生去证明的态度、信仰、行动等。[3“] 为”虽较为隐性,但却是促使“知”向“行”转化的内在驱动力,也是经由“行”产生新“知”的催化过程,是一种终极目标。
“知”“行”“为”构成了演讲校本课程的内在逻辑。我们梳理出义教新课标“表达与交流”中“知”“行”“为”的相关要求,构成演讲校本课程目标:第一学段注重自然表达,能用普通话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能把小故事讲述得较为完整,积极讨论,敢于发言;第二学段注重自信演讲,愿意与人分享,运用重音、停顿等技巧,清楚、生动地讲述见闻和故事,简要转述他人说话的主要内容,音量和语气适当,认真听,不理解的地方向他人请教、商讨,达到乐说;第三学段注重语言美,表达有条理,掌握基本的演讲技巧,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简单发表自己的观点,步入会说。(见表1)
二、组织横向整合、纵向进阶的演讲校本课程内容体系
演讲校本课程从目标出发,以横向整合、纵向进阶为整体思路构建课程内容体系。横向整合是指通过整合演讲主题,建立清晰的内容框架,以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演讲。以龙华区行知学校为例,该校的办学理念是“造一个真、善、美、爱、乐、群的童心世界”。演讲课程以“真、善、美、爱、乐、群”为主题,结合统编语文教材开展系列演讲活动。在纵向上,围绕义教新课标中各学段的“知”“行”内容进行相应的进阶演讲训练。表2呈现的是“知—行—为”框架下以“乐”为主题的演讲校本课程内容体系。
第一学段的“稚子之乐”主题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帮助一年级学生发现身边快乐的故事,促进其尽快融入小学生活;帮助二年级学生聚焦传递快乐,清楚地讲述自己做过的让别人快乐的事情,表达感受和想法。第二学段的主题“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整合了统编语文教材和相关课程资源。三年级围绕苏轼开展综合性学习,用演讲的形式呈现研究成果;四年级围绕“我最喜爱的民间故事”编排舞台剧,呈现演讲活动新样貌。第三学段的演讲主题“乐尽天真”,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指向学生生命的成长。
三、搭建“知—行—为”演讲校本课程学习桥
搭建“知—行—为”演讲课程学习桥是演讲课程实施的关键,其目的是从低阶的“知”和“行”,以“为”作为内在驱动力,迈向高阶的“知”与“行”的统一。在此基础上,以“真、善、美、爱、乐、群”为主题进行课程内容的建设,结合统编语文教材“快乐读书吧”以及整本书阅读的相关内容,确定学期主题,进而细化成演讲课程的小主题。
以“爱”主题下的“我最喜爱的一本书”为例,一、二年级的演讲主题分别是“我最喜爱的绘本”和“我最喜爱的童话故事”。在“知”的方面,一年级以规范学生普通话发音为目标,以学生熟悉的绘本为载体;在“行”的方面,要求学生能复述绘本故事的大意和情节,表达时面带微笑,运用礼貌用语,声音响亮;在“为”的方面,要关注他人讲话的内容,自然、大方地参与进去。二年级在“知”的方面增加了更多说好普通话的知识,要知道童话故事完整的表达结构;在“行”的方面,演讲时语速适当,上场和退场时有礼有节;在“为”的方面,着装得体,讨论有礼,表达时有自信。三、四年级演讲课程的主题分别是“我最喜爱的寓言故事”和“我最喜爱的神话故事”。在“知”的方面,三年级以统编语文教材和课外相关的寓言故事为主要练习内容,知道在不同场合用不同的音量,懂得交流时恰当使用肢体语言;在“行”的方面,分享自己阅读的寓言故事,恰当地使用音量、手势等将故事清楚地讲述出来;在“为”的方面,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见闻、感受,倾听时遇到不懂的地方会有礼貌地请教。四年级在“知”的方面,还增加了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不同语气的知识;在“行”的方面,通过合适的语气、手势及表情,将自己阅读的故事内容和感受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语气有变化,停顿自然;在“为”的方面,在认真听的基础上,自信、文明地交流。五、六年级演讲课程的主题分别是“我最喜爱的民间故事”和“我最喜爱的经典名著”。五年级在“知”的方面以抓住要点为目标,懂得有序且重点突出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行”的方面,通过介绍民间故事,形成有条理、有重点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在“为”的方面,初步达到尊重对方认真听、能说会道讲故事、有条有理表观点的会说的目标。六年级在“知”的方面,以文学名著为阅读对象,在有序表达的基础上,懂得用不同的叙事方式穿插情节,运用修辞手法使演讲的语言更有魅力;在“行”的方面,通过练习用富有魅力的语言进行演讲,增强表达能力;在“为”的方面,在读与说的螺旋式上升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审美创造能力,在经典中感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见图1)。
四、建立“知—行—为”演讲校本课程的评价方式
演讲校本课程的准备、推进与实施,落脚点在于演讲能力的培养。知行融合的评价方式不仅是一场精彩的演出或一次全方位的展示,还必须与知行融合的学习桥紧密联系,因此,可采用“即行即评”“即评即思”的形式,把评价任务嵌入学生认知和实践的活动之中。[4]通过评价促进学生从演讲实践走向深层理解,促进知和行的转化,实现能力的进阶。
在評价主体方面,由学生、家长、教师组成“评价团”,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学生演讲结束后,观众进行提问,生生互动交流,并对演讲进行简单评价;每组演讲结束后,家长针对小组成员进行小结性点评;整场演讲活动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专业点评。在评价工具方面,可通过提供评价卡的方式帮助“评价团”明晰评价内容。生生互评、家长点评、教师总评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生生互评重点从仪表仪态、音量、内容吸引力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评价他人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家长点评侧重于增值评价,主要是与学生以前的演讲进行对比,评价其进步之处;教师总评则从演讲的完整性、思想性、表达技巧、应变能力等方面进行点评,同时教授语言表达的知识。每场演讲设最佳口才奖、最佳听众奖、最佳提问奖、最佳进步奖、最佳应变思维奖等奖项。
五、运用导向性问题串联“知—行—为”的教学活动
导向性问题能将“知—行—为”的教学活动串联在一起。导向性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明确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思考哪些问题,进行哪些实践活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实现学习活动与学生认知发展的相互促进,具体包括:导读引领、稿件撰写、熟悉稿件、当众演讲、及时评价等环节。
以二年级“乐——传递快乐”主题演讲为例,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导向性问题。第一,怎样做好演讲准备。指导“知”与“行”的具体要点有:语速中等,面带微笑;注意站姿,仪态大方;围绕中心观点,清楚地讲述;加上感受和想法,表达具体生动;在表达遇到困难时,用意义相近的词语替代,基本做到语意连贯等。第二,怎样撰写演讲稿。可以分解为:确定演讲内容,回忆事情经过,提炼得到的启发,运用写作策略把事情写清楚等。第三,如何顺利地完成演讲。具体过程有:提示学生先理解评价标准,确定演讲顺序,明确完整演讲的流程,学会总结等。
“乐——传递快乐”主题演讲课程根据主题的需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间的联系,整合演讲的综合知识、技能与思维方式,全面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根据学业质量标准考查学生的演讲能力
指向知行融合的演讲校本课程自实施以来,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主题演讲比赛、国旗下的讲话、课前三分钟演讲展示等实践平台。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发现,学生通过知与行的进阶演讲课程学习,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均得到了提升。根据义教新课标中的学业质量标准,结合不同学段的学习主题,有如下发现。
第一学段的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能够注意认真听,并有礼貌地回应他人。积极参与讨论,说清楚自己的想法。学生的演讲态度、准备过程、对待困难的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也会成为被评价的内容,但评价标准并不一刀切,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第二学段的学生参与各种交流展示活动的热情高涨。学生能够把握对话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转述,按一定顺序讲述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并根据语文学习经验及生活经验尝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知行少年议事厅”的讨论活动中,学生能够有条理地指出校园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主动、有礼貌地与同伴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三学段的学生通过演讲课程的学习,能认真、耐心地听他人讲话,抓住交谈要点参与讨论,能根据对象和场合作简单的发言。例如,在学校开展的“科技财经节义卖活动”中,学生在策划活动、制作海报、制订售卖计划、总结反思等真实的情境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迅速提升。
通过横向整合、纵向进阶的演讲课程的训练,学生的演讲能力在各项活动中得到展示与提升。学生逐步由刚入校时的不愿说、不敢说,变成乐意说、期待说;由小声说、平淡说,到朗声说、绘声说;由磕磕巴巴、词不达意到流利自如、娓娓而谈,实现了敢说、乐说、会说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