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应打破表象思维与言语表达的壁垒

2024-06-07 04:35:47滕云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4年4期

滕云

【关键词】表象思维;言语表达;阅读与创造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以单元统领阅读与写作,为学生习作提供了多样的路径。但在实际教学中,作文教学依然无法突破高耗低效的瓶颈。究其原因,教师大多是站在教的角度,把习作当成了操练。语言文字不仅是抽象的符号,也体现了思维活动,它离不开学习主体的生活情境,离不开思维的支撑。我们必须从学生学的角度,触摸学生语言表达背后的心理学依据,探索出一条科学有效的路径。

一、表象思维在言语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表象是指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概括性的感性形象。[1]表象是对外在信息的自我转化,是对感觉、知觉的重组和加工。认知心理学表明,只有对头脑中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创造,才会形成感知、记忆、类比、想象、联想、概括等一系列活动。

儿童在学习语言符号之前,就具备非语言的认知能力,会辨别声音、模仿动作等。脑科学相关研究表明,进入系统学习时,人积累的知识经验总是以语词、表象的形式保存,分属于左脑与右脑。表象系统则以表象为代码存储客观世界的信息,言语系统以语词为代码存储语言信息。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相互激活,完成信息输出。言语可以激活表象,表象使言语更加丰富。但学习主体不同,表象也是不同的。如果有意识地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储存在大脑信息库中的表象会更加立体和丰满。当表象形成后,还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产生新的表象。

写作心理学认为,写作是由思维到表达的一个心理转换过程,需要经历形成表象、建立表象系统、操作运用表象、创造性再现表象等几个阶段。[2]要想突破习作教学的瓶颈,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发展表象思维,丰厚其表象系统。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只有帮助学生多存储一些“好地方”的表象,通过观察、感知、体验、想象与移情等活动,真切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好,明确“好地方”的标准,学生才可能有条理、有重点地把喜欢的好地方介绍给大家。

二、表象思维转化为言语表达的必要路径

表象思维在言语表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心理层面出发,借助表象思维,通过“观察和体验”“联想和想象”“兴趣和愿望”“联结和架构”促进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提升。

1.观察和体验

表象系统的构建,需要肥沃的土壤。生活就是语言的土壤。但有了“生活”,并不意味着就有了“学习”。观察是一切教学的基础,对于语言表达来说,更是如此。统编语文教材处处体现出观察的重要:叶圣陶先生通过连续细致的观察,揭示出爬山虎攀爬的奥秘;法布尔经过无数次等待与观察,才看到蟋蟀建巢的过程。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如果说观察经验来自外部的知觉活动,那么体验记录的则是人的内在情感变化的经历。有了体验,习作中才有“真实的我”,才有真实的情感,才能使写作成为敞开心扉的自由表达。在生活中,任何体验都是珍贵的:一次失败的拔河经历,让学生体会到敢于向强者挑战也是对自身的一种超越;通过设计、制作、展示自制的小乐器,学生明白了科学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还有一种体验,叫文学体验。文学体验是读者与作品之间的情感互动与共鸣,通过作品中的情节、人物、语言等元素,读者可以体验到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2.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是对表象再加工的过程,是表达与交流的一种方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总目标第六条里强调,要“积极观察、感知生活,发展联想和想象,激发创造潜能”。关于“表达与交流”,第一学段要求“写想象中的事物”;第二学段要求“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第三学段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就没有艺术的诞生。

联想不同于想象。联想是从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与之相关的事物;想象是在知覺材料的基础上产生新的联想,创造出新表象的心理过程。联想是想象的初级阶段,想象则是联想的升华。如何提升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多角度观察中培养

观察,不是机械地反映客观现实,不是照相式地记录事情发生的过程,而是在观察过程中,融入联想与想象,唤起观察者的情感体验,赋予观察对象以生命和活力。当学生走进大自然,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感官,观察动植物的奇妙,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观察、体验,使其在生活中养成观察、想象的习惯,在大脑中积累丰富的表象。

(2)在深入的阅读活动中发展

不论是阅读文质兼美的诗歌、散文还是阅读脍炙人口的故事、小说,循着语言文字想开去,学生不仅可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而且可以发展形象思维,获得审美体验。例如,读到《月光曲》,就会联想到月光的皎洁,想到盲人兄妹被音乐陶醉的情景。

(3)在有效的习作练习中提升

小学生的习作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记实作文,一类是想象作文。写记实作文,学生须聚焦生活中的人、事、物等,借助想象与联想,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而写想象作文,学生则需要充分调动已有表象,进行再加工。比如,六年级下册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要求学生写科幻故事。教师可提供插图,为学生拓展想象的空间,如创设穿越到恐龙时代的情境,引导学生展开科学联想。在此基础上,再启发学生联想平时看过的科幻电影、科幻小说等,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宽写作思路。这样的写作练习有助于学生想象力的提升。

3.兴趣和愿望

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有关,只有激活学生的情感和认知,才能对信息进行加工。兴趣和愿望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强化其情感体验,在情感的推动下,学生调动生活中积累的表象,使之重新组合,创造性地再现新的形象。

(1)游戏与活动激发儿童的兴趣

在低年段,教师可以游戏和活动的方式来推进教学,让儿童在趣味活动中进行言语表达。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小书包》一课时,通过看图片、摸实物等方法,利用找一找、连一连等形式,让学生认识橡皮、尺子、笔袋、铅笔、转笔刀等学习用品;联系生活,积累“画笔、钢笔、圆珠笔、水笔,菜刀、军刀、美工刀、剪刀”等词语。当学生的头脑中存储了丰富的语词和表象之后,教师再让学生把各种学习用品快速地放回书包,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收拾书包的。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左右脑协同发展,变输入为输出,有条理地将表象精准地表达出来。

(2)动机与需求强化学生的愿望

只有当写作活动符合学生的需求、愿望,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时,学生才有可能产生写作的动机。笔者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都会给学生写一封信,向学生敞开心扉介绍自己,憧憬与他们一起学习的美好。当学生阅读这封信时满心欢喜,要求他们给老师回一封信,介绍自己,以便增进了解,加深情感,学生无不用心地写。所以,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游戏,为学生设定好身份,才有可能激活其多项潜能。

4.联结和架构

联结,是指一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在作文构思阶段,包含习作主旨与生活的联结、同类表象的联结、同类文体结构布局的联结、文章中的“我”与主体的“我”的联结,甚至是小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联结,等等。

当思维激活,联结畅通,学生头脑中会出现各种表象,他们往往会在众多信息面前无所适从。架构作为一种深层次的认知活动,在写作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基于任务的需求和对习作主旨的理解,以及主体对完成写作任务所需的材料和能力的了解,从整体到部分,再从由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进行有意识的管理、协调、调用的过程。教师应当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对习作进行组织架构。

综上所述,充分认识语言表达背后的心理学依据,从表象出发,借助观察和体验,放飞联想和想象的思维双翼,给予兴趣和愿望的动力补给,历经联结和架构的心理建构,多维度打破表象思维与言语表达的壁垒,习作教学才能得到有效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