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育工作意见”明确指出应当从课程体系、组织保障以及办学条件等层面出发调整“美育”工作,为“美育”工作执行提供了新方向。“美育”本身具有审美性、非功利性以及超越性等特性,能够用于洗涤灵魂与陶冶审美情操,与高校思政教育育人目标不谋而合。在此背景下,“美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实践策略深受关注,本文将对“美育”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进行分析,重点探索美育资源挖掘、美育渠道创新以及美育载体优化的实践路径,实现思政教育内容的扩充、教学形式的创新以及教学渠道的拓展,实现“美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增强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成效。
[关键词]美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5.026
在“五育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美育”作为中介,能够提升“德育”的实践效果。在当前高校学生审美娱乐化与低俗化现象日益严重、思维观念深受历史虚无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冲击的背景下,思政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窗口,“育人”责任提升。此外,“美育”在思政教育中的渗透,有助力学生思想水平的提升、道德认知的养成,推动思政教育目标达成。因此,探索“美育”融于高校思政教育的策略尤为必要。
一、丰富美育资源,扩充思政教育内容
现阶段,高校美育资源主要来源于社会自然、学校家庭以及心灵行为等。通过将行为美、学校美以及自然美等融入于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能够有效拓展思政教育内容,丰富学生“美”的感知渠道,进而达到启迪学生思想与情感的效果。
(一)自然与社会
自然与社会是学生感悟“美”的重要渠道路径,将之引入高校思政教育,注意要点为:
一是自然美渗透。“自然美”主要包括加工后自然美与纯天然自然美,加工后自然美涉及云南梯田与苏州园林等,纯天然自然美涉及日月星辰与鸟兽鱼虫等。在高校思政教育阶段,教师可通过引入“山川河流”的方式,让学生直观领会大国风姿,达到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怀的效果;通过引入“傍晚夕阳”“雨后彩虹”以及“清晨露珠”等方式,净化学生心灵,实现思想认知的提升。
二是社会美渗透。“社会美”主要是指人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美,能够诠释社会生活与事物美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在实践中改造关系的意识,促进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在高校思政教育阶段,教师可引入“社会事物”“社会现象”以及“社会实践”等因素,具象化“社会美”,让学生感知“民俗理解之美”“社会形式之美”以及“劳动效用之美”,激发学生继承与发扬“社会美”的意识,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意识的提升[1]。
(二)学校与家庭
学校与家庭仍是“美育”的核心场所,将家庭元素与学校元素引入高校思政教育,注意要点为:
一是学校美渗透。“学校美”主要表现为“基础教学之美”“硬件设备之美”等,“基础教学之美”主要体现在美育教学活动,是让学生直观感受“美”的重要渠道;“硬件设备之美”主要体现在校内宣传海报、校内园林以及车辆停放状态等。在组织思政教育时,教师可适度调整与控制校内硬件设施环境,并通过引入校内观赏活动的方式,让学生透过“学校美”感受校园精神文化,达到指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效果。
二是家庭美渗透。“家庭美”主要表现在个人言行举止、道德品质以及穿衣打扮等方面。在组织思政教育时,教师可调整穿衣打扮与言行举止等,让自身成为“家庭”角色,做好“传道授业解惑”,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行为观念。
(三)心灵与行为
心靈与行为是“美”的重要显现,将之引入于高校思政教育,注意要点为:
一是心灵美渗透。“心灵美”常常被视为敲开精神世界的窗口,直接影响人的行为美、言行美以及仪表美,是个人价值观的重要显现。从社会属性的角度出发,“心灵美”具有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特点,高校思政教育本质上塑造“心灵美”的过程,指向提升学生集体主义意识,增强学生对“该成为怎么样的人”的认知。在思政教育阶段,教师可引入“道德美”“情感美”以及“人格美”等元素,将“该成为怎么样的人”具象化,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社会意识与自我意识和谐统一观念的效果。一般而言,“道德美”“情感美”“人格美”等元素主要体现在“真诚待人”“尊重他人”“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情怀”“热爱生命”“自我实现”等层面。
二是行为美渗透。“行为美”是“心灵美”的外在显现,个人行为举止直接反映个人内在品质,相较于“心灵美”而言,“行为美”更具有有用性的特征,指向功能性与目的性的统一。在思政教育阶段,教师可引入“边疆战士无畏行为”“感动中国人物行为”等因素,震撼学生心灵的同时,赋予学生心灵力量,逐步提高学生责任意识与法律道德意识,实现“坚守担当”“恪尽职守”等行为美的显现[2]。
二、拓展美育渠道,创新思政教育形式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指导,积极拓展多元化的育人渠道,确保“美育”与“德育”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得到全面而深入的体现和贯彻。由此,在组织思政教育时,教师可将“美育”渗透于知识教学、实践教学以及课外教学等多元渠道,增强“美育”与“德育”的效果。
(一)理论教学
知识教学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丰富学生知识储备的重要路径。从“美育”的角度出发,在组织理论教学时,注意要点为:
一是教师应从“美育”的趣味性特点,以“美育”为载体,具象化、创新化理论课程。在此过程中,教师需遵循“查漏补缺”与“因材施教”等元素,深入了解学生个体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选择更具启发价值的“美育元素”,保障“美育”知识载体价值的充分实现。
二是教师需组织引导活动,带领学生挖掘“美育元素”承载的理论知识内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在此过程中,为保障“美育元素”挖掘的效果,教师可将“美育元素”转化为影视资源、实景视频或图片资源等元素,增强“美育元素”的形象性与艺术性,激发学生信息挖掘兴趣,增强理论知识学习效果。
(二)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加深学生理论知识理解,实现情感内化的重要渠道。从“美育”的角度出发,在组织实践教学时,注意要点为:
一是情境体验活动。首先,教师可以“实际生活”为素材,创设主题情境,一般而言,“主题”需直接指向“美育”与“德育”目标,如辅助学生摒弃价值虚无主义或审美虚无主义等不良倾向、破除消费陷阱等,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等。其次,教师可围绕“主题”与“情境”组织多元实践活动,常见活动包括歌剧、小品以及话剧等演绎活动,能够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感悟活动的精神内核,实现学生情感感染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的提升。
二是案例分析活动。案例教学活动偏向于让学生在分析解读案例的过程中深度领会知识内容,逐步唤醒学生情感。在组织案例分析活动时,首先,教师需以感染力与生命力为指向筛选案例,保障案例与理论知识、美育元素的深度融合;其次,教师需组织案例思想情感讨论活动,引导学生沉浸于案例,以互动与分享的形式感受案例情感内涵,进而达到坚定学生政治立场、唤醒学生情感意识的效果[3]。
(三)课外教学
课堂思政教育具有较强的局限性,课外教学活动能够对课堂思政教育进行补充,增强思政教育效果。从“美育”的角度出发,在组织课外教学活动时,注意要点为:
一是校园环境打造。校园环境本身具有提升学生审美、陶冶学生情操以及激发学生尊重他人意识的价值。从增强思政教育效用的角度出发,教师可与学校进行沟通,打造富有校园精神内涵的特色建筑、绿化以及雕塑等;同时还可在校园环境内引入“关怀他人”“尊重他人”以及“相互理解”的人文因素,达到充沛学生精神世界的效果。
二是网络平台打造。高校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偏长,极易受到网络不良思潮的影响,教师需将思政教育与“美育”渗透于网络平台,具体实践表现为:首先,可打造多元线上美育平台,将抖音、微信公众号以及微博等新媒体渠道视为“德育”与“美育”的重要渠道;其次,可与学生共创短视频、音乐以及微电影等作品,增强学生网络信息判断力、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的同时,还能指导学生成为网络环境的建设者,共创和谐、富有生机的网络德育环境。
三、多元美育载体,丰富思政教育渠道
载体作为“美育”的支撑点,是丰富思政教育形式的重要因素。现阶段,思政教育以“教材”为围绕点,“课件”为补充,“网络”为拓展,在推进创新“美育”与“德育”的载体时,可将上述内容作为出发点进行考量。
(一)教材载体
教材作为学生常接触的一手材料,具有知识丰富的特点,是“美育”信息的重要载体。现阶段,思政教材本身蕴含丰富美育素材,包括“历史人物与事件”“时事新闻”以及“艺术作品”等,具有启发知识、说明真理以及闪耀艺术与科学之光的优势价值,同时还具有思维逻辑之美,能够让学生清晰感知“语言美”“结构美”以及“形式美”。从增强思政教材美育与德育价值的角度出发,教材载体的优化方向,注意要点为:首先,调整文字与插图布局,以学生认知规律与身心发展水平为依据,对教材的版面、知识排列、内容呈现顺序以及插图风格等进行调整,尽可能突出教材形式的多样性,增强“形象美”;其次,调整教材内容,思政教材内容的核心在于服务“立德树人”,在调整教材内容时应当以“为党育才”与“为国育才”为原则导向,增设富有时代性特征的信息内容,增强学生对国家发展与党的建设的认知与理解;再者,调整教材语言,教材语言是彰显“美”的重要路径,在调整教材语言时需避免使用说教式语言,规范用语,增强“语言美”;最后,调整结构布局,需确保各理论知识内容呈现的条理性与清晰性,展现“结构美”[4]。
(二)课件载体
现阶段,信息化教学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形式,课件作为课程知识内容的载体,兼具“美育载體”的责任价值。从深化“美育”与“德育”的角度出发,在优化课件载体时,注意要点为:首先,教师需遵循丰富性与趣味性原则,拓展课件信息内容,将动画、音频、图形、视频以及文本等元素灵活融于课件,同时依从学生思维特点,调整各元素的呈现时机,突出重难点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其次,教师需从“美育”的角度出发,对课件的文字编排进行调整,通过放缩文字与调节字体的方式,增强课件的结构感,增强“结构美”;最后,教师需合理调整素材,确保“美育”与“德育”素材既能满足学生情感与审美的需求,又能辅助呈现理论知识内容,如可引入“田忌赛马”的动画视频,作为“美育”与“德育”素材,生动呈现“量变质变”内涵概念,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网络载体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思政”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形式,为“美育”提供了新渠道。在构建网络载体的过程中,注意要点为:首先,教师可以新媒体平台、校官网以及钉钉等打造线上教育平台,密切关注网络舆论变化,抓取影响学生价值观念的信息,及时上传相关理论知识或教学资料,直接影响学生价值观念,降低不良思想观念对学生的影响力;其次,教师可组织线上教育活动,以“美育”与“德育”为目标,组织主题式教育活动,如“环境由人改变”等,借以加深学生对“环境约束与指导人行为”的认知,增强学生严于律己的意识,助力学生养成网络自律,为网络环境的净化提供助力;最后,教师还可以新媒体平台为依托,与学生共创“文明上网”“文明用网”等宣传活动,让学生成为网络净化责任的承担者,辅助学生树立“家国观念”,为社会输送富有正确社会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5]。
四、优化美育环境,增强思政教育效果
环境对学生审美与道德品行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地影响,因此在融合“美育”与“德育”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教育环境营造,以增强思政教育(德育)与“美育”的效果,策略要点如下述。
(一)社会环境
高校学生成为社会一员,社会环境状况对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具有深远的影响。在组织“美育+思政教育”活动时,高校需重视社会环境建设,注意要点为:首先,公共设施建设,高校可与相关部门等达成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高校学生享受公共基础设施获取更多优惠或价格减免,借以为学生通过体会公共基础设施的方式,实现精神滋润与审美提升;其次,人际交往环境,高校需指导教师严于律己,把控自身人际交往行为,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相互尊重、诚信待人、文明礼貌的人际交往习惯,构建良好社会风气,予以高校学生不一样的审美体验与德育氛围。
(二)校园环境
学校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场所,是影响学生思想观念成长的重要途径,亦是“美育+思政教育”实践的重要渠道。在营造校园环境时,注意要点为:首先,物质环境建设,校园美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与增强审美体验的重要路径,从“德育”的角度出发,高校可在校园美学环境中增设人文景观,引入富有“真”“善”“美”等意蕴的艺术作品,强化小学美学景观的“德育”价值,实现“思政教育”与“美育”的有机融合;其次,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思政教育意见”突出强调了校园文化的育人价值,主张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重视学术、娱乐、艺术、科技以及体育等多元文化活动的组织,实现“德育”与“美育”的有机融合,以此为导向在思政教育阶段,高校应强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以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美学、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为立足点,组织“主题晚会”“校座谈会”“征文或演讲比赛”“微电影评比”等系列活动,营造良好“德育”与“美育”校园文化氛围;最后,校园网络环境建设,网络成为高校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陪伴物”,特别是线上教育成为课程教育的重要渠道,高校应当强化网络环境建设,定期或不定期以网络为媒介,向高校学生传输“热门事件”“重大活动”“重点问题”等信息,同时监督控制学生日常言行,积极消除网络不良言论,并引导学生自觉摒弃糟粕、吸收精华,实现“网络精华”。在此过程中,高校可利用技术手段,有效过滤低劣内容与无效内容,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强化“美育+思政教育”实践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美育”在高校思政教育的渗透,能够实现思政理论知识的生动化与具象化,降低学生理论知识理解难度的同时,还能潜移默化地指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职业观等。在将“美育”融于思政教育时,教师需以“丰富美育素材”“多元美育载体”以及“拓展美育渠道”为导向,拓展思政教育内容、形式以及渠道,将“美育”贯穿于思政教育全过程,实现思政教育有效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莉.新时代高校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的探索[J].重庆开放大学学报,2023,35(5):39-44.
[2]甘露.中华美育精神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23(27):167-169.
[3]王靖文.新时代美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J].南北桥,2023(6):127-129.
[4]孙静.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22):111-112+115.
[5]陈凤,陈忠平.美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及实现路径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3(8):94-97.
作者簡介:陈雪婷(1990.3-),女,汉族,江西上饶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