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媛
摘 要:无论是中考改革还是新课标要求,阅读的重要性都上升到了新高度,但在现实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本身阅读量不够,对学生阅读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因此,学生的阅读素养已成为学生是否能适应新教改和中考要求的关键。本文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及初中地理教学现状,阐明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阅读素养的必要性,并从阅文、阅图、阅题等方面探讨初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素养的实践路径,以此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阅读;地理阅读;初中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4)06-0048-06
无论是中考改革还是新课标要求,阅读的重要性都提到了新高度。首先,在教材编写上,各学科教材的课后思考题或拓展题,都有课外阅读的提示引导。其次,中高考试题的阅读量也较大,广东省近三年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阅读量在3 300~3 600字,而高考文综卷地理学科近三年的阅读量基本保持2 000~2 200字。此外,信息丰富多元的现实生活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更高。由此可见,阅读能力将成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在新教改背景下,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其阅读素养是对学科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一、基于阅读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质
阅读是获取知识最基本、最主要的途径,也是提高认识的基础及形成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一方面,通过阅读能了解学科核心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另一方面,在閱读中能个性化地解读文本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初中地理阅读是指教师阅读课程标准、教材及与学科知识相关的文本,在此基础上,依据学生认知水平,设计教学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图像和试题等资料的基础上深度思考和准确表达。地理阅读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1.地理学科特点需要阅读
地理学科是一门兼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地理教材内容一般通过视觉和语言两种符号来呈现,视觉符号是通过图像呈现客观事物的形态及其关系;语言符号则是通过文字叙述的形式呈现客观事物的形态及其关系[1]。只使用单一的视觉符号或语言符号,会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片面、低级的,形成的思维也是单一的。而不同符号的组合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综合的地理思维。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其实就是通过解读文本、符号、图像、图表,在理性思考和深入探究的基础上,形成和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地理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阅读过程和阅读体验,通过引导其阅读文字,理解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和地理关系。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地理图像、地理图表,掌握地理事物的形态、特征、大小、分布,分析各类自然、人文景观等地理现象和地理信息。在阅文和阅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题,同时,在阅题过程中,实现图文互动、图文转换,使学生建构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从而运用这些知识体系解答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最终使学生从地理原理、规律到地理特征、分布再到地理现象、实践应用的深度学习和内化,使其知识深度不断拓展、思维逐渐综合,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图1)。
2.新型教学方式需要阅读
情境教学是新课标倡导的新型教学方式,地理学科因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情境素材丰富,情境教学被广泛使用。在这种教学方式下,面对陌生情境,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获取地理信息,调动知识,分析、描述地理现象并解决地理问题。情境教学中阅读和提取信息是基础,但在日常学习中,学生由于阅读能力欠缺,思维转换慢,回答问题时经常出现错误和偏差,面对陌生情境时更是一筹莫展。因此,在初中地理情境教学中,重视地理阅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时,应在新课标指导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①如何选择情境。如何选择类似于学生熟悉的教材中的文字、图像和图表材料,以便学生有效阅读。②如何加工情境。研究什么样的阅读方式既符合地理学科特点,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考情境素材和问题设置如何既贴近学生习惯的阅读方式又呈现地理学科特点;如何准确表达地理信息,使学生能在阅读过程中调动和运用必备知识。③如何实施情境。如何匹配与情境素材和问题设置相关的文字系统和图像系统;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转换两个系统,在阅读中获取有效的地理信息。
3.课堂教学实际需要阅读
教师“教学力”的主元素是阅读力,课程“执行力”的主因素是阅读力[2]。教师对文本阅读的广度和深度能体现教师的教学力,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可体现学生的学习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阅读极其有限,更不用说引导和培养学生阅读。不少教师本身对最基本、最必须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的阅读都远远不够,导致教学出现随意性,对于某些知识教到什么程度、哪些是教学重点、哪些不应补充等都不明确。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形图的判读”的教学内容,课标要求为“结合地形观察,说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在地形图上识别一些基本地形”,课标解析与教学指导的实施建议是“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在真实情境中强化陆高海深表的阅读”。有关等深线的文字描述占课文总文字量的1/5。结合课标、教材不难发现,等深线的阅读是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的一种特殊形式,亦或是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的拓展和延伸,也是等值线判读的巩固和应用,因此,这部分知识是不可或缺的。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对教材阅读的欠缺,大部分教师忽略了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形成等值线判读的关键能力和综合思维。
二、基于阅读的初中地理教学实施路径
1.阅文——增强对地理教学和地理知识的认识
阅文,包括阅读课标、教材、教师用书、地图册以及补充的相关文字材料等。
(1)阅读课标
阅读课标包括阅读课程方案、课程方案解读、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解析和教学指导等相关文献。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纲领性文件,遵循纲领性文件可正确把握教学理念、掌握教学方向。通过阅读课程方案解读可深刻理解和领会课程改革精神。阅读课程标准解析和教学指导可更清晰地把握教学的深度和难度,例如,课程标准在“认识世界”的三个不同空间尺度区域的内容要求中都有对地理位置的描述。“认识大洲”里有“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某大洲的地理位置……”,在“认识地区”里有“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某地区的地理位置……”,在“认识国家”里有“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某国家的地理位置……”。同样是地理位置的描述,但因为选择的尺度不同,教学侧重点就不同,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也不同。大洲尺度下,从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与其他大洲的相对位置等方面进行描述,形成描述区域位置的方法。地区尺度下,除用区域位置的一般描述方法外,还重在突出区域的主要特征,如中东位于“三洲五海之地”。国家尺度下,除描述该国在全球尺度和地区尺度的位置外,还应突出各国间的关系,可以用山脉、河流等地理事物来描述。通过阅读课标,可见对地理位置的描述,大洲尺度是初步形成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的基本方法,到地区尺度是运用描述区域地理位置方法并突出区域的主要特征,区域位置描述的视角更丰富,再到国家尺度则是多维度、综合描述地理位置。这种不同尺度下同一内容要求的变化,体现了地理思维的逐渐综合和完善,体现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
(2)阅读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中小学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要培养学生对教材文本的敬畏感[3]。初中地理教材文字内容编写比较简单,但蕴含的地理知识较丰富,阅读教材文本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的理解。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阅文,常采用两种阅读方法,一是提倡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二是提倡学生对重难点知识进行精细化阅读。
初中地理整本书阅读旨在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的整体框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进行地理章节教学之前,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整本教材,先明确各章节之间的逻辑联系,再明确各章节内相关知识的层次和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建构整体知识框架。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内容和新课标要求为例,共有5个单元,各单元间的逻辑联系如图2所示。
对于教材中一些理论性强、抽象的知识点,采用精细化阅读。由浅入深设置问题链,形成阅读提纲,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精细阅读教材内容,从而理解知识难点。如八年级上册“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中有一段文字描述是:“我国地域辽阔,气温和干湿状况的空间差异大,气候类型多样,此外,我国一些高大的山地,气候呈明显的垂直变化”。这段文字是用来解释和说明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特征。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直接得出“气候复杂多样”的结论。事实上,一幅图是不能得出这个结论的,要從“复杂”“多样”两方面进行分析(图3)。
课堂教学中,可结合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横断山区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变化示意图,设计以下阅读题,进行精细化阅读,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①我国有几种气候类型?(5种——气候多样);②我国的几种气候类型分别属于五带中的哪几个带?(热带、北温带/温带);③从纬度位置看,我国缺少哪个热量带的气候?(寒带);④横断山区从山麓到山顶分别有哪些热量带的植被?说明该地区有哪些热量带的气候(热带、温带、寒带);⑤我国的寒带气候主要分布在哪里?(高大山地的山顶——气候复杂)。
通过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我国气候类型多样,从纬度位置看,我国缺少寒带气候。实际上,在我国的一些高大山地,气候呈垂直变化,在山顶出现寒带气候,使我国的气候类型变得复杂。因此,在分析我国气候特征时,要通过精细阅读,引导学生得出气候多样、气候复杂两个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气候复杂多样的结论。
2.阅图——加深对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理解
图像系统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图像呈现地理事物、地理事物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地理事物与环境的关系、演示地理概念、解释地理规律,图像是地理学科的特点,也是地理学科的符号。初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利用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4],高中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充分利用地图、景观图像、地理视频、虚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周边的自然与社会资源支持教学。” [5]。由此可见,图像系统在地理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加强对学生进行读图能力的培养也是新课标的要求。义务教育新课标对图像系统的要求如表1所示。
按图像类型及功能的差异,可将中学地理教材的图像系统分为地图(普通地图、专题地图、地形图等)、影像(实拍照片、卫星影像、航空图片、绘画)、示意图(原理示意图、过程示意图、剖面示意图、关联示意图、模式示意图)、图表(表格、曲线图、折线图、扇形图、柱状图)、画框和漫画等六大类[6]。义务教育地理教材中的图像统计如表2所示。
由此可见,图像系统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占有不少篇幅,其作用不容忽视。教学中,引导学生阅图,加强对学生图像图表等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初中地理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首先,阅图是地理学习独特的方法。明确“读图即为对地图上的地理事物和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与评价的过程,需要从图中提取出各种有效的显性和隐性信息,形成相关结论。”[7]其次,树立学生的阅图意识,做到“脑中有图”,明确地理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图,树立“无图不地理”的观念。最后,教会学生阅图的方法。懂得不同的地理知识用不同的图像呈现,不同图像代表的地理事物不一样,不同图像系统要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阅读。
地图多用来反映某种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分布,或反映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和特征,或反映某区域某一种或几种自然、人文现象。这一类图像中,普通地图的阅读采用“读图名、读图例、读地理位置、析地理事物”的步骤,等值线图的阅读采用“读图名、读数值、读延伸方向、读弯曲状况、读疏密程度、读特殊区域析成因”的步骤,分布图的阅读采用“读图名、读图例、读信息(看数值、看延伸、看突变等)、找规律、结合区域特征析原因”等步骤,地图的阅读重点在于分析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了解特定区域的自然、人文、经济等特征,从而揭示地理事物的联系。
影像主要用于反映不同时空下同一地理事物的变化或差异,或反映某区域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初中地理教材中这一类图像系统占比较高,景观图信息量大,对学生的图像判读与信息提取能力要求较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景观图中的地理要素,综合分析及判断该地理事物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规律等。该类图像系统的阅读可采用“分类、读图名、读地理要素、析成因”的步骤,即先判读地理景观图属于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图,再根据图名确定该影像所表示的主题是哪些地理要素或哪种地理现现象,再找出图中的标志性景观或地理要素进行空间定位。最后分析影像中各地理要素的特征和相互关系。
示意图主要用于反映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和规律,如地球公转示意图。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联系,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及规律,如中国人口增长示意图。反映各地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各要素间的因果关系及演变规律。这类图像的阅读可采用“识主题、看箭头理因果、看数据析变化、找规律推趋势”的步骤。阅图重点在于先识别图示地理事物的主题是什么,接着根据图中箭头指向判断各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厘清地理事物间的逻辑关系,再根据数据或曲线变化分析地理事物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最后推断地理事物的变化趋势及时空变化规律。
图表把抽象的地理数字用表格或曲线、折线、柱状、扇形等直观地表现出来,重点在于关注地理事物的特征和变化。这类图像系统的阅读可采用“读图名、读数值、观变化、定量或定性分析”等步骤。坐标图留意最高点、最低点、转折点等特殊点,观察图形变化趋势和变化速度。扇形图和饼状图读取图中反映的地理事物的数值特征,对数值进行排序,判读各部分的构成。表格主要是提取表中的地理事物进行类比分析,或进行适当计算,认识地理事物的共性和差异。总之,图表最重要的是判读不同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数量关系。
画框和漫画等具有直观性和真实性,深刻地表现生活中的某些行为或现象,利用图片增强学生对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感性认识,并引发思考。该类图像系统可采用“观察主题、挖掘内容、提出对策、思想教育”等读图步骤,即先观察、发现漫画反映的主题,再挖掘漫画内容,最后提出解决办法和措施,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图3.19“就地取‘材”,通过观察图中“水污染”几个文字,再观察河流的水变黑了,可看出水污染危害的严重性。进一步观察分析远处化肥、农药、城市污水管、工业废水管,可得出水污染的主要成因。从图中了解了水污染的危害及原因后,应采取什么措施防治水污染?作为中学生能为防治水污染做些什么?不仅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也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此外,除了纸质版的图像系统外,教师还可适当引导学生阅读电子地图。电子地图不仅能对地图进行实时修改,还能对地图进行任意形式的组合、拼接,增强教学的实践性、趣味性[8]。信息时代,培养学生熟练阅读和使用电子地图,增强信息运用和实践操作,也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3.阅题——落实对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新课标要求下的地理试题,均采用依托情境考查知识的形式呈现。地理试题一般由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两部分组成,而新材料、新情境乍看无迹可寻,常使学生望而生畏。学生答不出题或不愿意答题,并不完全是地理知识缺乏,更多是因为阅读能力欠缺,一方面,对阅读新材料、新情境有畏难情结,另一方面,读不懂新材料、新情境中的关键信息或不能在有限时间内快速获取信息、组织文字。依托情境的地理试题,能把学生的阅文和阅图能力有效结合,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图文转换能力、学科思维能力的良好素材。在教学中,利用习题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以八年级下册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城镇和交通线分布(图略)为例探讨如何通过阅题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
认识塔里木盆地城镇、交通线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说出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的分布特点。
(2)分析塔里木盆地城镇、交通线分布与水源、绿洲分布的关系。
(3)猜测图中两条纵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修建原因。
阅读该题可获取的图文信息如表3所示。
通过上述案例可见,文字材料明确了答题要求,说明自然环境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图片材料展示了区域城镇、交通线分布等区域人类活动,题干设问围绕区域城镇与交通线分布特点及与水源、绿洲分布的关系、特殊公路线分布的原因等设问。通过读图,学生不难得出结论:城镇主要分布在绿洲上,沿塔里木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交通线串联各城镇,沿塔里木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城镇主要分布在绿洲是因为该地气候干旱,需分布在有水源的绿洲。纵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没串联几座城市,说明公路修建不是为了出行便利,结合塔克拉玛干沙漠油气资源丰富的知识,公路的修建是为了開发该地区的油气资源。
该试题体现了从文字、图片、题干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这是地理考查的基本要求。这个基本要求重在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只有在落实这个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学生的关键能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精选习题,以题干中的问题解决为主线,围绕主线问题对学生进行阅文、阅图训练,使学生准确地从文字材料、图像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组织和实现图文材料的互动,不仅如此,还可利用精选习题,补充同类知识的多个阅读素材,对某个知识进行拓宽和补充,从而拓展学生的阅读量。例如,以塔里木盆地城镇、交通线分布为例,补充中国或其他典型国家自然环境影响生产生活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加深认识自然条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树立人地和谐的发展观。
三、结语
本文在理解地理阅读的基础上,结合地理课程改革理念和初中地理教学的实践,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进行阅读训练提出了一些思考。尝试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关注地理阅读,运用地理阅读方法,设计和实施一些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阅读活动,建构基于阅读的初中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基于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课型模式。从而使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和思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成苗苗.义务教育阶段地理教科书图像系统对比分析[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4
[2] 李云吾.基于提高地理教师文本阅读力的策略研究[J].地理教育,2013(12):8-9
[3] 余文森.“读思达”教学法:学生教材学习的基本范式及主要变式[J].课程与教学2021(7):67-7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6] 张曼丽. 中学地理教材中的图像类型分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2):6-10.
[7] 武猛.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生地图素养的培养研究[J].地理教育,2022(10):50-53.
[8] 王哲文,王鹏,王玮,等.借助电子地图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的教学策略与案例实践——以“地质灾害”为例[J].地理教育,2023(7):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