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莉玲
“双减”是新时期教育改革中一项重要举措,其在大众视野中的出现,使得“如何减”“减什么”,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去享受童年,发展个人兴趣,成为各学科教师关注的首要问题,其中,作业设计的优化和完善备受瞩目。确实,良好的作业设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深化学生的知识记忆,有效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对此高度重视,积极践行“双减”理念的政策要求,综合教材内容与学生学情,为其设计行之有效的校本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切实感知到数学的乐趣和价值。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校本作业设计思考
首先,作业应体现分层性。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由于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其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也各不相同,如果教师一味地设计“一刀切”的作业,学生很可能因为“吃不饱”或者“够不着”而影响作业完成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校本作业时应立足学生的实际学情,为学生设计自选性、多层次的作业,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
其次,作业应体现开放性。立足“双减”设计数学校本作业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學习兴趣,实现教育公平,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教师还应根据SOLO分类理论,设计低门槛、大空间的作业,使校本作业更加开放。所谓低门槛的校本作业设计,意味着作业难度和要求应该适应学生的实际水平,避免过度拔高,这样的作业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轻松愉快,而不是压力重重,从而愿意主动参与学习。同时,设计大空间的校本作业,这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选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尝试。
再次,作业设计应体现趣味性。著名哲学家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并不是强制,而是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自觉主动投入学习的关键是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立足“双减”设计数学校本作业时,教师应将学生的兴趣作为切入点,设计一些以游戏为主,达到质量完成目标的校本作业,使学生沉浸其中。
最后,作业设计应体现创新性。传统的校本作业多以填空、选择、解答等形式出现,这种形式虽然能够检验学生的基础知识,但是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不大。因此,基于“双减”背景设计校本作业时还应体现创新性,为学生设计数学说理、画数学等实践作业。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讲究逻辑推理的学科,而不仅仅是记忆和应用公式,数学说理校本作业可以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画数学的校本作业可以让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形象地理解数学知识,这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二、“双减”背景下设计小学数学校本作业的意义
(一)校本作业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以往教师通常会设计一些统一的作业,这些作业基本是针对整个班级或者年级的学生而设计的。然而,这种“一刀切”的作业方式并未考虑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不同,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而“双减”背景下的校本作业更重视从学生的学习实情出发,体现“因材施教”理念,设计个性化的作业,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品质,而且能够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完成能力范围内的作业,获得个性化发展。
(二)校本作业能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
校本作业的设计者是教师,他们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着深入了解,能够将作业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复习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达到良好的学习目的。
(三)校本作业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双减”背景下,学生的课外培训时间被极大压缩,这需要学生具备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来应对这一变化。而校本作业的设计通常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有效解决问题。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来说,校本作业更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能够有效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四)校本作业能够减轻学生学业上的负担
在“双减”视域下,为学生减负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相较于传统的统一作业,校本作业的灵活性与针对性特征更为显著,所重视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而非仅仅停留在简单的重复和记忆层面。这种教育方式的变革无疑能够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轻松愉快地成长,并在学习中不断地获益。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校本作业设计路径
“双减”政策的出台对各学段作业设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强调“对于一、二年级学生,不为其布置书面作业,可在学校进行适当巩固;对于三到六年级学生,书面作业时间应保证在每日六十分钟左右。”这一要求为教师更好地设计校本作业指明了方向,教师应遵循各年龄段学生实情,设计趣味性、启发性、理解性及实践性作业,有效强化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一)基于“双减”背景设计启发性前置作业
1.导入微课,启发学生学习认知。
微课是信息技术下的一种产物,其在教学领域也得到了广泛运用。确实,对于思维还处于抽象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开展数学教学工作时,如果一味地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为学生讲述知识内容,会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因此,在“双减”视域下,为了启发学生的认知,教师应懂改变、重创新,运用形式新颖且资源丰富的微课导入作业,给学生带来视听双重享受,以此让学生在动态的视频或者图片播放中对知识产生更深刻的认知。
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导入微课的方式设计校本作业。首先,教师要对本节课知识的重难点有明确认知,切实了解学生学情,使学生体会到按群计数的必要性,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其次,教师选择学生喜欢的导入方法,结合小学生喜欢看动画片的特征,设计了“古人计数”动画,画面中一位古人在打猎,打到一只猎物就用一个石子表示。再次,运用微课出示“想一想”环节,让学生思考“如果打到的猎物很多,石子不够了怎么办”,并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学生会发现,可以用更大的石子或者将石子放在框里等方法来表示十只猎物。最后,通过动画呈现的方式予以讲解,让学生经历数的发生、发展过程,感受位值制。此种导入微课设计前置校本作业、启发学生学习认知的方式,能够让学生获得满满的收获。
2.动手实践,激活学生学习兴致。
兴趣是一切教學活动顺利开展、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保障。对小学生来说,面对数学这门较为抽象的学科,极易在学习时出现畏难、抵触的情绪,教师不应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点,重视启发式教学。朱熹曾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启,谓开其意……”这充分凸显了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意义。因此,基于“双减”背景进行校本作业设计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启发性的前置作业,并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其中。
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的认识”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真正内化本节课知识,理解圆的本质“一中同长”,教师可以挖掘其中的元素,并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学习实情,为其设计校本作业:请利用家里能够画圆的物品画几个圆,同时将画圆的方法进行分类,并说明这样分类的原因。学生能够用碗、杯子、瓶子描出圆形;用手指固定软绳的一端,在绳的另一端绑上笔,拉紧软绳来画圆;固定小棒的一端,在另一端沾上颜料后旋转来画圆;用圆规来画圆。在将画圆的方法进行分类的过程中,学生发现,除了用物体描出圆形,其他的方法都是固定一个中心和一个定长产生的。这种动手实践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更大的兴趣,强化校本作业完成效果。
(二)基于“双减”背景设计理解性随堂作业
1.重视说理,激活学生学习思维。
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不论是教师的教学形式,还是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都凸显了单一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意识的发展,影响了教学实效。而在“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工作中,学生仅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的浅层概念,是不利于学科素养提升的。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在基于“双减”理念设计校本作业时,还应丰富课堂校本作业设计形式,为学生留出更多思考表达的机会,设计课堂说理作业,驱动学生表达,深化学生的思维认知,使学生逐渐向更高层次发展。
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加法和乘法的意义选择不同的运算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设计说理作业,如“笔记本每本5元,黑笔每支4元。明明计算自己购买的商品总价时用4×5来计算,他可能买了什么?请说明你的理由。静静计算自己购买的商品总价时用4+5来计算,她可能买了什么?请说明你的理由。”通过例题的展示,教师将学生划分为势均力敌的几个小组,让学生展开讨论,思考解题方法。在教师所布置的校本作业驱动下,每个小组纷纷认真思考,运用画图、表格等方式求出结果,思维得到了极大的锻炼,达到了校本作业的育人效果。这种说理校本作业方式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是学生达到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
2.关注本质,促进学生知识结构化。
众所周知,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工具,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存在过于依赖教材的情况。由于教材的编排是螺旋上升的,这使得部分知识点的呈现是点状的,不利于学生形成结构化的认知。因此,在“双减”视域下,为了促进学生将知识结构化,教师还应有效整合教材,为学生呈现不同形式的校本作业,这样的校本作业远比教材中单一的知识更具有拓展性,能够锻炼学生思维。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度量”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整合其他册教材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呈现有关度量的知识,如“测量物体长度、面积和角的度数有什么相同点?你还能联想到什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整合资源,将长度、面积、角的度数进行关联,学生通过类比推理,迁移之前所学,有助于深化对度量本质的理解,发展思维能力。教师借助开放性的问题“你还能联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联想对时间、质量等量的度量,从而建立完整的有关量的知识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以教材为基础,整合相关知识点,设计结构化的校本作业,有利于学生将零散的知识串点成线、连线成网,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切实做到“减负提质”。
(三)基于“双减”背景设计分层巩固作业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道出了复习巩固的重要性。而传统的小学数学巩固性作业多以习题和计算为主,导致学生完成兴致不高,难以充分发挥作业的育人价值。在“双减”视域下,教师所设计的校本作业应体现分层性,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在精简作业的同时,使校本作业更具针对性,这样才能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吃得饱”,使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吃得着”,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积的变化规律”一课教学中,本课旨在让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发现过程,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感受规律的应用能够使一些计算变得简便。这部分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的学习特征各有不同,教师应认真观察学生的具体表现,按照分层性原则设计梯度作业。对于能够理解概念知识,但解题时准确率低的学生,教师设计基础题:小萱认为两个因数的末尾分别有一个0,那么积的末尾一定只有两个0。她的说法对吗?为什么?学生可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来说明;对于既能理解规律,又能准确解题的学生,教师设计提升题:小萱认为如果A×B=C,那么5A×5B=10C。她的说法对吗?为什么?学生可以通过举例的方法,也可以通过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说明;对于思维活跃的学生,应以拓展为主,设计一些变式题,如小萱在计算一道题时,把其中一个因数28看成了82,结果得到的积比正确的积多5508,那么正确的积是多少呢?学生需要从乘法的意义出发,思考正确的积与错误的积之间的关系,需要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设计分层校本作业后不应局限学生的发展,要鼓励学生试着完成以上应用题,增强其学习自信。
四、结语
总而言之,“双减”政策为学科教师提供了重新审视和设计小学数学校本作业的机会,作为新时期的数学教师,应把握这个机会,积极创新校本作业设计形式,如启发性前置作业、理解性随堂作业,以及巩固性吸收作业,设计出既符合“双减”政策要求,又能提升学生数学能力的校本作业,以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使学生获得更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