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素艳
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理念,是在共享与合作学习中发展而来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共同探究、共同进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基于“双减”政策培养学习共同体,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还能有效提升数学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基于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达到“减负提质”的教学目标,本文从明确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等多个方面出发,概述了“双减”视域下的初中数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共同体的路径。
纵观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部分教师所构建的课堂形式仍然是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沉默无言地听,此类课堂因教法和教学形式单一,不仅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而且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实效。而在“双减”背景下,在初中数学中培养学习共同体,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致,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找到乐趣。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积极探寻,基于“双减”的学习共同体培养路径,促进学生多元能力的发展,并有效强化学生的学习品质。
一、学习共同体的概述以及初中数学学习共同体的特征
(一)学习共同体的概述
学习共同体,顾名思义,是一个共同学习的社区,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集体智慧的体现,所强调的是共享知识,共创未来。在这一过程中,每个成员都能创造并传播知识,通过互动、交流、合作解决问题,从而取得共同进步。学习共同体有效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习变得更加开放、自由、平等,可以有效通过集体的力量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二)初中数学学习共同体的特征
初中数学学习共同体的运作模式是多元化的,这种模式具有独有的特征。首先,具有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特征。在这个共同体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通过自我探索和实践不断发现、解决问题,从而培养自主思考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在学习中更加主动积极和富有创造力。其次,具有强调合作学习的特征。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互相讨论、互相启发、互相借鉴、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合作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实效,还能够培养其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最后,具有强调探究学习的特征。初中数学中学习共同体的培养改变了学生以往在课堂中的地位,旨在让学生合作探究未知的数学知识,这样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学习共同体的培养价值
首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以往的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是被动的,学习压力较大,学习效果也差强人意。而培养学习共同体,能够有效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需要发散思维探索知识,并进行互动合作,这不仅能够使学生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初中数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愈发显著,对部分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学习难度,学习时极易出现畏难情绪,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在数学学习中,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多人的智慧和努力,所以团队协作尤为重要。而学习共同体的培养可以引导学生与同伴、教师等进行合作,这无疑是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一次锻炼,能够在实践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最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双减”政策的落实越来越重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学习共同体正是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有效强调教学中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认真思考,自主学习和探索,这一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想意识,还能够切实强化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效果,使学生逐渐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学习共同体的培养路径
(一)基于“双减”背景明确教学目标,培养学习共同体
在“双减”视域下的初中数学中,要想培养学习共同体,有效强化学生的学习力,教师首要做的就是明确教学目标,只有以切实可行的目标为指引,才能促使培养工作更加顺利地进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进行目标制定时,必须从全局出发,多方面考虑,既要认真研究新课标的核心要求,有效运用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又要了解初中生的学情,使制定的目标既能达到减负增效的效果,又能充分考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以此带动共同体内的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例如,在青岛版八年级上册第4章“加权平均数”一课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习共同体,达到减负提质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重视教学目标的确定,综合新课标教学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知识分类确定教学目标,让学生有效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能够针对一组数据正确求解,以解决具体问题的方式,切实体会加权平均数的应用价值,使学生对生活与数学的关系进行深入理解,以此调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切实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展开学习共同体的培养,重视创新教学方法的应用,关联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测量自己的體重,并有效记录(以千克为单位),激发学生高涨的参与热情。此时,教师的身份是协助者,应实时记录学生的体重数据,指导学生计算班级学生的平均体重,以及女生和男生的体重,而后对获得的数据关系进行交流,并适当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学习“千克”与“公斤”之间的换算。这种明确教学目标、关联学生生活设置任务、培养学习共同体的方式,能够有效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深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基于“双减”背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习共同体
在教育体系中,数学所具有的灵活性特征尤为显著,特别是解题时,一道题通常有多种解决方法,这意味着数学学习是主动生成的过程,有多条道路可以选择。如果数学教师一味按部就班地教学,不仅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与减负增效理念相背离。因此,在初中数学中,要想培养学习共同体,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并保护学生的个体差异与特质,让学生掌握学习探究及意见表达的主动权,踊跃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不应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使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互助互学、共同进步,以此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青岛版八年级下册第11章“图形的平移”一课教学中,为了有效培养学习共同体,教师必须凸显学生的中心地位,有效借助先进的技术设备,在课堂上完整演示三角板从直尺一端平移20cm到直尺另一端的过程,并保留平移前和平移后的三角板图形,让学生认真观察演示过程,而后向学生抛出问题:“同学们,通过观看演示视频,你们知道怎样得到三角板的平移方向吗?”“怎样计算三角板的平移距离呢?”“两个三角形分别对应哪三对角?”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教师可以采用点名的方式让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学生仔细聆听,指出回答错误的地方,并有效运用工具进行验证,这一过程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倾听能力,促使学生在良好的集体模式中同学习、共成长。
(三)基于“双减”背景搭设教学情境,培养学习共同体
与小学数学相比,初中数学的难度和抽象性明显升级,而初中生的思想意识还处在發展阶段,所以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很容易产生困惑。在“双减”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想培养学习共同体来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应注重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探究性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学习环境,引导其合作互助,这不仅能够给予学生不一样的学习体验,还能强化学生的协作能力,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例如,在青岛版八年级下册第6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课教学中,为了有效培养学习共同体,教师可以为学生搭设探究性的学习情境,借助电子白板软件构建多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模型,而后一边以动态化的方式演绎图形,一边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并引导学生关联旧知,回忆“判定中心对称图形的条件”,给予每位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并综合学生的回答进行动态演绎,让学生对新旧知识的关联有所了解。之后,进行“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知识的验证,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给出的判定定理分别给到不同的学生,让学生通过交流合作完成图形的变换,从而有效验证定理的可靠性。这种探究性情境的搭设能够有效启迪学生思维,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基于“双减”背景重视师生互动,培养学习共同体
在以往的课堂上,教师以“权威者”的身份面对学生,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经常小心翼翼,这并不利于学习共同体的培养,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效。在“双减”背景下,要想有效完成这一培养工作,教师应积极挣脱传统教法的束缚,转变自身“权威者”的角色,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与学生展开良好互动,在构建问题和知识点的基础上,深入学生群体,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支持,有效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切实强化学生的学习自信。
例如,在青岛版九年级上册第4章“一元二次方程”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有效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本概念以及不同的方程解法。在学生产生一定的学习认知后,教师可以进行学习共同体的培养,这时教师应转换身份,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探究空间,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知识基础,将其划分为能力均等的三个小组,并提问:“请写出一个以x=12为解的一元二次方程”,让学生进行比赛。教师指导各小组成员合理分工,有的学生进行方程设计,有的学生进行方程验证,比一比哪个小组写出的有效方程数量最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各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并在学生需要帮助时给予其针对性的指导,鼓励学生积极表现,通过合作交流取得更大的进步,切实强化数学学习效果。
(五)基于“双减”背景重视多元评价,培养学习共同体
在“双减”背景下,对于初中数学学习共同体的培养,还应对评价方式进行深刻反思和改革。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这种方式往往过于注重成果,忽视了学生学习动态化的生成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方法和效果,因此必须将评价方式从传统的考试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
首先,教师应重视过程性评价,即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其次,教师应该进行综合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数学素养,还关注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数学素养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是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是他们在团队中发挥作用,与他人协作完成任务的能力。实践水平则是学生迁移运用知识,所获得的知行合一、触类旁通的能力。以上几种能力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的重要能力,也是他们未来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对这些能力进行评价,有助于学生更健康地成长与发展。
最后,教师应重视多元主体的增加,充分体现学生的中心位置,让学生进行自评或同伴互评。在这种多元主体的评价下,学生能够清晰、客观地看待自身在学习中的优势和劣势,从而不断调整学习状态,切实提升学习共同体培养效果。
四、结语
总而言之,“双减”政策为初中数学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在这一背景下培养初中数学学习共同体,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还能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因此,在现阶段的教育中,初中数学学习共同体的培养是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任务,教师应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在实践教学中,通过明确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搭设教学情境、重视师生互动以及重视多元评价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