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有效策略

2024-06-06 09:10王秀萍
儿童绘本(阅读与美育) 2024年8期
关键词:经验绘本教学活动

王秀萍

导读:有效提问能让幼儿与自己对话、与同伴对话,让幼儿的已有经验与新生事物对话。但在教育实践中,一些教师的提问没有给幼儿的作答留下一定的“伸缩余地”,也不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本文从提问存在的问题、有效提问的时机和有效提问的策略三方面剖析根源,提炼出适合的提问策略,达到以问促学的教学效果。

提问作为幼儿教学活动中运用很广泛的一种策略,指的是用问题的形式对幼儿进行引导,以此促进幼儿学习,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效果。现如今,提问成为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指导中感到极为困难的一个问题。

一、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

当前,幼儿教师的提问行为很多不是指向教学活动目标中的思维激发,而是用来达到多种教学目的的手段。一是引出话题,比如,在《我妈妈》绘本教学活动开始时,教师说:“一个妈妈成了超人,穿梭在各种工作之间,简直无所不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请听故事。”二是引起注意,比如,在《石頭汤》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出示图片后问:“你们看到图片上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你认为三个和尚在煮的一口汤有什么用?”又如,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幼儿说:“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有趣的东西(出示磁铁)?”三是引导活动,比如,教师在引导幼儿观察绘本《光》故事图片时问:“除了发现小女孩戴的不同种类的面具之外,你还发现了什么?”又如,教师在幼儿操作时问:“你还能想出和别人不一样的面具制作方法吗?除了小猪、恐龙、小鸟、狮子,你还能制作出什么面具呢?”四是提示错误,比如,教师在幼儿开始体育游戏竞赛时问:“请看看每个小组的小朋友都齐了吗?”又如,教师在观察幼儿的操作活动后问:“是这样的吗?这样行吗?”五是鼓励幼儿,比如,在开展体育活动时,教师问:“谁来愿意来试试这个滑板车?”又如,教师在一名幼儿回答完问题后问:“谁能再说清楚些?”六是作为过渡,比如,在以绘本《蹦!》为基础的语言活动结束后,教师对幼儿说:“现在,我们来做游戏好不好?让我们跟随主人公,学习绘本中的各种语言表达方法吧!”

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水平,通过提问可以较好地吸引其注意力,把提问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手段成为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显著特点。课堂的问题一般不会出现否定答案,很多时候教师根本就是自问自答,意图只是引起幼儿的兴趣或对幼儿进行表扬。比如,教师问:“这幅画好看吗?”并不是真的想让幼儿参与评价,只是把这句话作为讲解评价的引子。

由此可见,在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提问中,真正能引发幼儿思考的问题不多,更多是封闭式提问(只有一种答案和不需要答案的问题),主要目的是吸引幼儿听课的注意力。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水平需要获得不断提升。这种提升需要教师运用问题引发幼儿内心的困惑、矛盾,引导幼儿通过思考、判断、表述来激发思维,从而形成新的经验。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该关注“有效提问”。

二、集体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的时机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的问题应具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真正为达成教学活动目标服务,为幼儿搭建思维发展的脚手架。所以,在什么时机提出关键问题很重要。一是提在困惑疑难处,如,在社会活动“和你有约”中,当说到大狮子和小动物要做个“约定”时,教师立即问:“什么叫约定?”因为“约定”是个新词,幼儿不太理解。同时,这个词也是这个活动的核心概念。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重点突出对这个难点的解决。二是提在经验链接处,比如,在语言活动“我要搭车”中,当教师请幼儿猜猜老虎举起手来表示什么时,幼儿说:“它要打车!”教师立刻问:“你怎么知道的?你打过车吗?你看到大家打车时一般做什么动作?”“搭车”是个新词,但“打车”却是幼儿生活中遇到过的熟悉词汇。教师敏锐地抓住这个已有经验进行提问,帮助幼儿很快理解了“搭车”是什么意思。又如,在生活活动“爆米花”中,当教师出示玉米粒问幼儿是用来干什么时,一个幼儿说:“是喂鸽子的!”教师立即问:“哦,你见过这个东西?你用它喂过鸽子吗?鸽子喜欢吃吗?”在接触到新事物时,幼儿常常无法立刻正确地说出它的名称或进行准确理解。但是,他们会联系到自己的原有经验,这些联系是新旧知识间的桥梁。教师要紧抓这个链接点提问,触动幼儿的回忆,将旧经验转化为幼儿的新认知。三是提在环节转换处,比如,当《逃家小兔》绘本故事讲到一半要进入下一个画面时,教师问:“下面兔子会遇到谁呢?妈妈又会怎么处理呢?”当环节要转换时,意味着幼儿的思维也需要及时转换。在环节转换处通过提问提示幼儿,能有效地促进幼儿思维快速跟进。四是提在思维转折处,比如,在以绘本《11只猫系列》为阅读参考素材的社会活动“各种各样的规则”中,当教师出示“禁止高声喊叫”的标志问幼儿是什么意思时,幼儿说:“这是不要骗人的意思!”教师立刻问:“你从哪里看出‘不要的意思来了?”幼儿回答:“是那个横条!” 教师问:“是不是那个圈圈里的斜杠?”接着,教师总结道:“原来这个斜杠表示禁止、不许的意思!那么到底不许什么呢?这个张大的嘴巴是什么意思?”幼儿说:“是喊叫!”教师问:“那么是不许什么?”幼儿答:“不许大喊大叫!”

当一个新经验出现时,幼儿往往不能完全把握。教师不能盯住幼儿错的地方,而要找准其思维转折点进行提问。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虽然没有准确理解标志,但是已经看出“不许”的意思了。教师先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思维点提问,让幼儿把注意力转到“禁止”这个特征上,再通过引导顺利地帮助幼儿解决了困难。

三、集体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进行有效提问的策略有如下几种:

(一)用指向性问题帮助幼儿记忆

指向性问题一般都有现成的答案,针对以前讲过的内容或幼儿已经具有的经验进行提问。它是引发幼儿回忆和巩固幼儿已有经验的一种方法。

一是指向角色。比如,教师讲完绘本《花婆婆》后问:“刚才故事中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花婆婆、爷爷、村民、后辈,他们在播种鲜花、教育子女、欢迎游客、聆听故事。)”二是指向情节。比如,教师讲述绘本《龟兔赛跑》片段后问:“故事中的小乌龟是用什么方法和小兔子比赛的?”三是指向技能。比如,教师在以各种洞洞书、互动绘本为资源开展手工活动时:“上次我们折过纸飞机,你们还记得吗?最难的是哪个地方?”四是指向情感。比如,教师在《爷爷一定有办法》绘本手工活动快结束时问:“今天的游戏(或活动)你们玩得开心吗?下次还想再玩(或活动)吗?你们也想像约瑟的爷爷一样,用自己创意和巧手制作更多的衣服吗?”

指向性问题指向明确,一般都是封闭式的问题,是针对固有的知识或幼儿已经具有的经验和能力提出的。它的作用是引起幼儿回忆、提示幼儿保持注意、提升幼儿对学习信息吸纳和反馈的能力。不过,教学活动目标应该重点指向“活”的知识,即幼儿还没有形成的经验或能力——最近发展区。所以,教师还需要充分使用开放性提问推动教学活动的进程。

(二)用开放性问题促进幼儿理解

开放性提问有一个特点,即不具有现成的答案,仅靠对内容的记忆是无法回答的。它要求幼儿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产生自己的想法,并寻找依据进行解释,有利于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推动幼儿进行更高级的思维活动。

一是理解式提问,师根据教学活动内容或某一情境提出问题,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比如,在故事教学活动“金色的房子”中,当教师讲到小姑娘一个人在家很孤独时问幼儿:“为什么小动物们都不和小姑娘玩了呢?”幼儿必须根据自己对故事前半段的理解来回答这个问题,如“小动物怕又把小姑娘家弄脏,所以不来了”“小动物们生气了”等。二是争议式提问,教师提出某一问题,请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或经验进行自由探讨,充分表达不同想法和意见。比如,在《大卫,不可以》图画书教学活动的最后,教师问幼儿:“你喜欢大卫吗?为什么?”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进行不同的回答,如“喜欢,因为他改正错误了”“不喜欢,他太调皮了”等。三是概括式提问,教师要求幼儿回答问题时具有一定的总结和概括性,能得出某一结论。它通常在教学环节转换处或活动即将结束时进行。比如,在很多教学活动的结束环节,教师会问幼儿“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通过今天的游戏,大家知道以后遇到这种事应该怎么办呢?”等问题。四是迁移式提问,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中,教师用问题引导幼儿暂时抛开自己的角色和身份,站在其他角色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在舞蹈教学活动“花儿朵朵”中,教师请幼儿根据某个乐句创编动作,如“请你们想一想,花儿还会怎么开放呢?”“你还可以用什么动作表示花儿开放的呢?”等。五是联想式提问,教师用提问帮助幼儿链接相关的情形或经验。比如,在社会活动“爱护地球妈妈”中,在讲了人类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后,教师通过询问“你平时看到过有人爱护我们的环境,爱护地球妈妈的事情吗?”让幼儿把目光聚集到自己身边普通的事情和行为上。

(三)用递进性问题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

1.追问

在第一个问题后提出更多的补充性问题,帮助幼儿正确回答或提升回答水平,使幼儿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修正、补充不正确、不完善的答案,促进进一步思考。

一是补充性追问,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一步提出问题,鼓励幼儿对自己的回答进行说明和完善。比如,在分析绘本《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时,当幼儿回答“我喜欢小猪”时追问:“你为什么喜欢小猪?为什么觉得小猪说的话就一定是对的,而大灰狼说的话就一定是错的呢?有没有可能小猪也撒了谎呢?”又如,在分析绘本《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時,当幼儿说要“按顺序匹配故事材料”时追问:“为了找出是谁‘嗯嗯在自己头上,小鼹鼠先做了什么,再做了什么,最后怎么做的?你能按照时间顺序给老师说说小鼹鼠分别找了谁理论吗?比如鸽子、马先生、野兔、山羊、猪先生、苍蝇、大狗。”二是延展性追问,通过追问拓展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使每一个幼儿都能从同伴的回答中获得分享,扩大认知范围。比如,在音乐活动“三只猴子”的教学活动中,当看到猴子们被包扎后,教师问:“为什么给它们贴上橡皮膏?”幼儿回答:“这样可以让它们的伤口长好。”教师追问:“你以前受过伤吗?怎么受伤的?”幼儿回答后,教师再次追问:“你喜欢受伤吗?为什么?那么玩时该注意什么?”这一系列问题使幼儿能不断积累关于安全的经验。又如,在舞蹈活动“麦麦蹲”中,当幼儿看到绘本《麦麦蹲》中不同变换的动物形象后,教师问:“绘本中有哪些动物呢?”幼儿回答:“大象、长颈鹿、兔子……”教师追问:“这些动物是通过怎样一种方式变身的呢?”幼儿回答:“蹲的动作。”教师再次追问:“你们知道民间有种游戏叫‘萝卜蹲吗?(放映相关游戏)你们能找出其中的关联吗?你们能告诉老师自己知道的其他民间游戏吗?”这一系列问题使幼儿理解绘本以动作为轴线的创作思路,同时集思广益,拓展对中国传统游戏的认知。

2.转问

教师转换角度让幼儿来回答同一个问题。

一是转换问题对象,在前面的幼儿回答后,请另外的幼儿继续回答或补充回答。比如,转问其他幼儿:“那么你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你同意刚才小朋友的意见吗?你还有补充的吗?”二是转换问题角度,当发现幼儿对提出的问题难以回答或者不理解时,教师需要把问题进行转换,使问题更具体,方便幼儿切入话题。比如,在社会活动“别人眼中的我”中,请幼儿互相介绍好朋友时问:“你对好朋友有什么特别的印象吗?”大部分幼儿对“印象”一词感到茫然,于是教师连忙转换问题:“你喜欢好朋友吗?你喜欢他什么?”这次,幼儿的思维就活跃起来了,纷纷作答。

3.反问

这里的反问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反诘和责难,而是用逆向提问促进幼儿思辨能力提升。比如,在社会活动“对不起,我错了”中,教师讲述华盛顿砍了父亲的樱桃树后勇敢承认错误时提问:“如果当时华盛顿不承认,不可以吗?”请幼儿进行逆向假设。又如,在绘本《玛德琳》教学过程中,在讲述大卫淘气的行为时提问:“玛德琳的所有行为都完全不被老师允许吗?这个故事中喜欢做一些独特事情的玛德琳是一个反面教材吗?那为什么老师和同伴都非常喜欢这个女孩呢?”通过这些问题请幼儿进行辩证思考,感受规则和人的个性之间的具体联系。

四、结语

有效的提问是撬动高质量教学的支点。要想让提问更加科学有效,教师需要结合幼儿的经验、能力水平和发展阶段,选取恰当的提问方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引发幼儿的思考,让幼儿捕捉到问题中包含的关键因素,愿意回答问题,从而达到以问促学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经验绘本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绘本
绘本
绘本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