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绘画艺术形象中的美与丑

2024-06-06 06:16杨心怡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4期
关键词:席勒自画像绘画

一、美与丑

( 一 )西方美学中美与丑的辩证关系

关于美是什么,在西方美学的范围内有很 多种理解,比如从客观对象来说,毕达哥拉斯 学派认为美是和谐,和谐在本质上就是世界各 种事物的“综合”。在绘画中,人们会对画面 布局的宽密协调,对色彩的深浅搭配,对形象 与意境的密切结合,感到美。[1] 黑格尔继承了 柏拉图和普罗提诺的说法,把美规定为“理念 的感性显现”[2]。他是从绝对精神本体中探讨 美的本质,并认为艺术作品应该包含多种感性 因素和形式,应该清晰地表现出理念的内涵, 作品应该通过感性的形式将理念生动地呈现出 来。

在中国美学史上,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可 以见到有关“美”的初始含义,学术界或解释 为“羊大为美”[3]。中国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 生命的体现,而美则是这种生命的表现之一。 生命是宇宙中最宝贵、最珍贵的存在,因此, 美也被视为生命的象征和体现。艺术作品应该 具有生命力和活力,能够唤起人们的生命感受 和情感共鸣,不仅是形式和技巧的堆砌,更是 艺术家内心世界的表达和呈现。

丑艺术是指艺术家对艺术中优美的纯粹 性、完满性与和谐性的否定与破坏,丑是对人

70    文学艺术周刊

的本质的否定,表现为对目的性与规律性的背 离。但对于丑的解释同艺术的美有着许多不同 的说法,丑有其审美价值。在中国美学史上, 老子谈美丑问题,他认为“有无相生,难易相 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4]。显然,他认为 美和丑是相对的,是辩证存在的,即“天下皆 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庄子曾多次提到“畸 人”,如《养生主》篇中仅有一只脚的右师, 《人间世》篇身体严重畸形的支离疏,《德充 符》篇被砍断了脚的王骀和申徒嘉。然而庄子 选择用畸人的身体来鞭笞残酷的人世间、纷争 的乱世社会,可见他更加注重人的内在精神修 养和德行的修炼。

可见在美学中,美与丑之间存在着一种辩 证关系,美与丑是相互依存的。

(二)西方绘画艺术审美的扩充与发展

自古以来,西方绘画艺术在风格上历经变

[1]   出自高亮之《美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4 年 出版。

[2]   出自毛宣国《甲骨文审美意识浅探》, 《中国文学 研究》2001 年第 1 期。

[3]   出自杨盟、舒梅娟、孙婷编著《美学教程》, 延边 大学出版社 2016 年出版。

[4]   出自吴世常主编《美学资料集》,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3 年 12 月出版。

迁,但其核心始终围绕对艺术审美的追求,而 艺术审美活动离不开具体的艺术对象。根据传 统哲学美学的见解,艺术作品就是美的事物, 艺术作品就是审美对象。[1] 但随着西方艺术的 发展,“艺术应表现美”的观念受到了挑战。 当代艺术对个性的热衷导致出现了诸多难以名 状甚至“丑陋”的艺术形象,使得美的价值受 到质疑。

丑艺术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社会与文化背景 的变化,西方现当代绘画艺术的审美观念扩充 与发展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第一,艺术新形式挑战传统艺术审美。例 如,在现当代艺术中,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 术等流派都挑战了传统艺术的审美标准,提出 了全新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这些新形式在 当时可能不为人所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们逐渐发现其艺术价值。第二,物象基本形 态的主观瓦解,新形式语言对现实事物形体的 消解。二十世纪初的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过 往的生活状态,打破了人们原本的生活方式。 精神焦虑、环境污染、生存压力、物種灭绝等 一系列负面的社会现象随之而来,人类面对巨 大变革,开始重新思考美的定义,艺术领域得 到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了达达派、未来派、立 体派、超现实主义等大量的当代艺术流派。当 代艺术抛弃了古典艺术美学所遵循的美的法 则,在这个时期艺术家从不同的角度和艺术的 范畴表达自己对社会的看法与立场,行使艺术 家的使命。

二、席勒绘画形象中美与丑的表达

席勒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 的自画像多以探索自我内心、进行自我剖析为 主题,这些作品极具丑态,呈现出姿态挑衅、 形象裸露、造型奇诡、面容扭曲、肢体残缺、 瘦骨嶙峋的形态。

( 一 )席勒自画像美学特征的成因

1. 衰退与瓦解的社会环境

在 1890 年至 1918 年间,欧洲社会经历了 前所未有的动荡与变革。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地 推进,政治体制、经济结构和传统西方社会意 识形态都发生深刻转变,种族冲突频仍,死亡、 灾难与悲剧成为日常生活的沉重底色。在这种 末世般的衰颓氛围笼罩下,人们开始对传统规 范与观念产生深刻质疑与反叛。席勒短暂而充 实的一生,正是在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下 度过的,他的艺术创作深受这一时代精神的影 响。

2. 不幸的童年经历

席勒成长于维也纳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家庭背景对他的成长和艺术观念产生了深远影 响。席勒的家庭经历了一系列悲剧,他的三个 哥哥在出生后不久便夭折,姐姐在十岁时因脑 炎离世,而当他十五岁时,他的父亲堕落于中 产阶级的腐朽生活,长期的病痛折磨使得他面 容憔悴、身体日渐消瘦,后因梅毒病逝,随后 母亲也离世。这一系列亲人的离世和生活中的 不幸,无疑对席勒的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使得他的艺术视角和表达方式呈现出一种独特 而畸形的特征。

(二)席勒绘画形象中的美

1. 形式美

席勒的线条表现出一种紧张、不安、慌乱 与恐惧的情绪,以此来表现他情感的反复无常, 席勒常常使用精细的线条来勾勒人物形象,再 结合色彩平涂,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 冲击力。在颜色上,经常使用黑、红、黄、绿 等几种色彩,低饱和度的色彩使得他的作品呈

[1]   出自雷礼锡著《艺术美学》(第 2 版),武汉大学 出版社 2020 年 7 月出版。

现出一种简单而压抑的视觉感觉。黑色代表 着死亡、阴影和不确定性,增强了画面的神秘 感和深沉感,而红色和黄色则常常用来表达激 情、欲望和生命力等强烈的情感。席勒对于色 彩的运用是非常巧妙的,他善于通过色彩的对 比和搭配来营造画面的氛围和情感,常常使用 鲜艳的色彩来突出人物形象的特点,使得画面 更加生动有力。

2. 表现手法美

席勒巧妙地融合了象征性的表现手法与 装饰性的形式,使得画面呈现出独特的个性魅 力,他特别注重空间的比例分割和线条的表现 力,通过非对称的构图和创新的透视关系,打 破了传统的画面构成规则,这种平面装饰性的 处理手法,不仅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还 赋予了作品更深的层次和内涵。构图方式简 洁,人物形象以非常怪异和几何化的方式呈现 在画面上,这种构图风格使他的作品具有强烈 的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

(三)席勒绘画形象中丑的体现

席勒的作品以直白的方式描绘性,旨在 释放内心的激情,并展现其与现实世界的疏离 感。他运用线条、色彩和结构,以夸张的手法 表现内心状态,使绘画成为他与世界对话的媒 介。尽管其作品可能显得“丑陋”,但这正是 席勒对艺术独特理解的体现。他认为艺术不必 追求深刻意义、写实或美感,可以单纯表现情 欲这一主题。这种纯粹的表达方式展示了席勒 艺术创作的独特魅力。

三、席勒绘画形象中美与丑的辩证关系

( 一 )审视自我与潜意识表达

席勒的自画像中,映射出他对自己身体的 观察,同时也展现出他对内心的挖掘。1910 年 至 1911 年,席勒绘制了多幅自画像,并将其称

为“审视自身”的创作。除了绘画,席勒还热  衷于写诗,他崇拜兰波,而兰波的“通灵”说  也影响着席勒。在自画像《身穿孔雀马甲的自  画像》中,席勒头部闪动着白色光轮,摆出一  副浪荡子的姿态,模样迷惑人心、睥睨众人。  他的双手交叠而放,手指像往常一样摆出“V” 形,背心上布满形似孔雀之眼的装饰图案,以  此来表现他对自我的审视(见图 1)。

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为三个层 次: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个层次相互作用, 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意识与潜意识。在本我层 面,原始的欲望和冲动占据主导地位,常常受 到意识的抑制。自我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展 现出来的那个自我,它是有意识的,负责处理 现实世界的各种挑战。而超我则代表着我们的 内在道德标准,它部分有意识,是我们良知和 道德判断的来源。席勒的自画像反映的更像是 在道德与文明之下的本我,本我层面饱含了最 原始的冲动和情绪。

与之相比,伦勃朗的自画像更像是关于自 我的抒写或一本自传,描述了一个踌躇满志的 少年如何变成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他的自画 像多以静止的传统的半身像作为表现形式,着 重刻画上半身形象与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与 自我表现紧密相连(见图 2)。席勒则相反, 他通过动态的身体上的变化和动作洞察自己的 内心,动感强烈,突破传统束缚(见图 3)。 他的自画像有些大到面部充斥填满整个画面, 有些小到寥寥数笔只刻画了面部,好像没有完 成的半成品,画面充满了现代感和表现主义色 彩。

(二)表现主义意味

表现主义艺术家倾向于通过揭示事物的内 在本质,来传达自身对现实世界的情感态度和 认知。他们致力于穿透表象,探寻人与世界在 现实冲突中所展现的深层矛盾。席勒通过夸张变形的人物形象、强烈的视觉对比等艺术手 法,深入挖掘并呈现人物的精神内涵,进而实 现直接而深刻的情感宣泄。在形式上注重以简 洁大方的构图、概括性的颜色、点线面的搭配 来构成画面,这是与古典学院派绘画完全不同 的。席勒在色彩上用平涂的手法绘制作品,背 景和主体在色彩上往往形成强烈对比。席勒很 少对背景进行三维刻画,大多直接留白,有时 也会用褐色、灰色等颜色作为底色。

线条的特点是由艺术家主观上的大胆处 理形成的,是席勒作品表现主义意味最强烈的 体现,他常用几条简洁的轮廓线就标明画中人 物肉体的存在,给予人物在视觉上的运动感。 在作品中,席勒将自己塑造得扭曲病态、丑陋 怪异,摒弃了多余的肉感和曲线,仅保留了筋 骨、肌肉线条。这种夸张且显得不和谐的画面 语言,深刻地反映了席勒内心的无奈、不安和 狂迷,以及对死亡的深沉恐惧,这不仅是席勒 个人内在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更是他内心世 界与外部环境之间紧张冲突的外化表现。

(三)生命意识与精神力量

艺术家在创作时将个人经历与感悟融入 艺术手法,将人生真谛与艺术本质物化于作品 中,使之成为真实存在。艺术作品之独特,在 于其承载了艺术家的思想,区别于普通物质。

席勒对传统人体形态美的反叛体现在他对 自然人体形态的夸张上,打破了常规视觉下的 人体形象。其作品中的人体形象往往呈现出骨 瘦如柴、比例失调、骨节突出等特征,以扭曲 的裸体形态展现出难以名状的痛苦。这种对人

体造型的丑化处理,不仅颠覆了传统造型法则, 也挑战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在这些非传统的造 型中,我们不仅能够观察到席勒在艺术形式上 的创新,更能深刻感受到他对人的生命意识所 蕴含的精神力量的深入挖掘。

四、结语

时代的语境会造成不同的审美,在不同的 时代语境中,美与丑有不同的定义,在现实生 活中,丑同美一样,是一直存在着的,不论丑 与美都是艺术家们合乎目的性的艺术表现。丑 艺术运用畸形、荒诞和滑稽的手法来揭示现实 社会中的问题和弊端,这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有 助于人们更深入地认识自己和生活中的不足, 从而推动社会和个人的正向发展。审丑艺术并 非实指丑陋与恶俗,而是对传统审美观念的深 刻挑战与颠覆,其背后蕴含着独特的审美价值 取向,展现了艺术创作的多元性与创新性。通 过审丑艺术,人们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 世界,发现美丑之间的界限并非绝对,而是受 到文化、社会和个人认知的影响。无论是审美 还是审丑,二者均体现了艺术家对世界、生活 及心灵深处之信念、情感与责任的深刻传达。 对美和丑的表达,本质上都是对真实本质的一 种回归与揭示,传达对人性的深刻关怀与道德 认知的深入挖掘。

[ 作者简介 ] 杨心怡,女,汉族,河南人,廣州 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 向为美术学。

猜你喜欢
席勒自画像绘画
五月·自画像
文学巨匠歌德论挚友席勒
古典的浪漫——服装设计中席勒的美学思想
克里姆特&席勒:挑战一切『有所掩饰』
我的自画像
自画像的内心独白
吃猫粮得来的诺贝尔奖
我的自画像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