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码 ·意指 ·镜域:在精神分析视域下论电影《周处除三害》

2024-06-06 06:16孙嘉泽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4期
关键词:三害本能桂林

英国思想史学者彼得 ·沃森的《20 世纪思 想史》令精神分析学打破宁静,揭开了新思想 的序幕。弗洛伊德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鼻祖, 提出了人格结构说、本能说、力比多说等众多 重要内容,同时也为电影研究领域带来了精神 分析学式的艺术创作途径与艺术批评方法。本 文审慎地运用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从叙事、 镜头语言和题材类型三大方面对电影《周处除 三害》进行探究,利用理论解读电影的同时, 也是通过电影阐释理论。

一、叙事的编码:意识联结,如梦之影

电影像梦一样制造错觉与快感,弗洛伊 德在《梦的解析》中说:“我必须坚持梦的确 具有某种意义,而一个科学的释梦方法是有可 能的。”克里斯蒂安 ·麦茨将精神分析学与符 号学相结合,按拉康的倾向,把“隐喻”“换 喻”由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概念范畴引入结构精 神分析学,并实施着梦的凝缩与移置,梦、 电影和隐喻就这样被连接了起来。同时,弗洛 伊德根据临床经验将人的精神活动分为意识、

64    文学艺术周刊

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面,意识与潜意识一表 一里,二者一同在前意识这片中间地带游走、 交织、转换,从而影响了前意识领域的典型表 现——人的情绪。电影的叙事是一串意识共同 联结而成的、符合恰当的人物情绪的、以不断 移置变换的隐喻来串联创作思维和电影本体的 类梦编码。

电影《周处除三害》的叙事编码整体引用  了中国典故“周处除三害”,典故中的“三害” 分别是周处与山中虎、水中蛟, 而影片中的“三  害”既代表三名通缉犯,也是佛教文化中三毒  “贪嗔痴”的隐喻,电影的英文名 The Pig,the   Snake,and the Pigeon 不仅是对《黄金三镖客》的  致敬,也直观地展示了三名通缉犯分别对应的  象征贪嗔痴的三种动物——贪吃无度的鸽、阴  毒易怒的蛇、无明痴愚的猪,分别以林禄和背  上的鸟文身、香港仔手臂上的蛇文身和陈桂林  的带有猪图案的手表为隐喻。林禄和的贪,是  他面对金钱无餍足地占有;香港仔的嗔,是他  的凶残暴虐和背弃人伦;陈桂林的痴,是他对  自身价值执念般地追逐,他的痴让他生出了怒,  这份愤怒推动了影片的叙事。也正是因为他的痴,所以拯救程小美和唤醒信徒仅是带有英雄 主义色彩的叙事,而放走程小美和枪杀信徒才 真正在叙事上让陈桂林的人格变得完整。可以 在弗洛伊德的“三我”理论下来理解这份痴。 “三我”理论是指一个人的人格是由本我、自 我和超我三部分所构成的,三者分別遵从快乐 原则、现实原则与道德原则。自我和超我衍生 自本我,超我常对本我进行制约。不过遵循道 德原则的超我其本身又是否道德呢?从陈桂林 决心通过杀戮自证价值,直到最终心满意足地 服刑,他说: “我对不起大家,对不起社会, 对不起。”此处的“对不起”是道歉,但绝非 “浪子回头”的忏悔,正如《水浒传》中鲁智 深的临终偈语: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 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 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鲁智深听潮 而圆,见信而寂;陈桂林斩虎杀蛟,以身殉 道。参悟人生之路,超我从未缺席,与其将此 过程判断成超我的弱化致使本我不被压抑,不 如视之为超我诱使本我欲望肆虐蔓延,最终获 得精神满足。

二、影像的意识:视听意指,凝视之乐

视与听所及之处,心魂必至,二者共谋 电影之表意。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吉尔 ·德 勒兹指出,人们通过影像感受到的是时间与情 感,时间在晶体中走向未来并保留过去,潜在 与现实影响相互交替,电影表现达到了前所未 有的深度。

电影的色彩语言具备多重释义,在精神 分析层面具有可阐释的意义。《周处除三害》 中,“尊者”谎称林禄和已死之时,陈桂林打 破时空的“墙”,置身于手术室中。此处的黑 白影像暗示主人公从现实世界滑落到虚构中的 世界,画面传递的信息十分精准。绿色在影片 中代表破坏与新生,警察陈灰与陈桂林在巷中打斗时,异常强烈的绿色灯光带给人强烈的视 觉冲击,代表暴力和邪恶;而当陈桂林追寻林 禄和来到“世外桃源”时,这里遍布的绿茵则 象征着自然与神圣。同时此处配以悠扬音乐和 轻快鸟鸣的环境音,用大全景镜头彰显广阔的 风景和行动统一的信徒们。如果说香港仔部分 充满危险感的视听设计是脸谱化和类型化的桥 段,那么林禄和部分的视听设计则是反类型化 的,典型案例有《异教徒》《仲夏夜惊魂》等。 在本应发生童话的地方却发生罪恶,这种克制 与反差更能激发受众内心的深层恐惧。影片的 配乐多以吉他、小号、口琴等来加强西部风格, 而当林禄和来到暗室中时,他播放的胶片音乐 是芭蕾舞剧《天鹅湖》第二幕中的舞曲《四小 天鹅舞曲》,该曲不仅呼应林禄和的鸽子符号, 其节奏中蕴含的田园风情也使电影产生了荒诞 美感。

构图方面,陈桂林站在宾馆窗边窥视香港 仔侵犯程小美时,这种窗框构图代表窥视,“人 人都有窥视欲”,这种以“隔窗而望”来彰显 窥视欲的典型之作是电影《后窗》。从精神分 析角度出发,窥视不只是知觉的术语,它涉及 主体性、文化、意识形态、性等诸多问题。受 众观影时,电影与受众相互建构,受众因窥视 欲而走进影院,观影过程是受众满足窥视欲以 获取快感的过程,甚至影院昏暗的场景与银幕 上的光影也有助于受众产生窥视幻觉。影片中, 陈桂林窥视香港仔和程小美的情节可以看作影 片本身对电影窥视意味的暗示。经典偷窥题材 电影《偷窥狂》也将观众等同于影片中的主角 “凶手”,充分探讨了观影与窥视的关系,是 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涉及电影的部分理 论的实践证明。同时,在电影的窥视机制里长 期存在着一种性别失衡。英国女性主义电影理 论家劳拉 ·穆尔维就曾批判,视觉快感的控制 取决于性别权力的控制,想象的快感似乎就这 样被男性垄断,银幕中的女性通常迎合着男性欲望,处于被看的地位,承担男性的凝视。电 影《周处除三害》中对于程小美的视听设计, 多用俯视的镜头彰显她的楚楚可怜,窥视感的 裸露镜头,着重体现她被侵犯时的脆弱无助, 摄影机在拍摄程小美时常常居于男性主导的窥 视角度,她的裸露和被虐待充分满足了男性受 众的主体欲望。

三、暴力的镜域:子弹背后,血浆之下

《周处除三害》这类含有暴力元素的电影 常常是子弹与血肉齐飞、拳头与血浆同在,极 少在中国大陆上映,所以《周处除三害》走上 院线后激起了很多关注和讨论,其中灵修堂杀 戮的片段也被视为“大尺度”。“大尺度”的 暴力,为何能够引起关注呢?子弹背后隐藏了 人们的何种心理,血浆之下掩盖了人的哪般旨 趣呢?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种本能,一种是 生本能,其存在是为了保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延 续;另一种是死亡本能,又名攻击本能,表现 为具有攻击、破坏、征服的侵犯性。如果要探 究人们的暴力行径,那么就要溯源到死亡本 能,电影的暴力场面正是人们内心这种死亡本 能的映射。影院作为一个社会化的封闭环境, 受众在观看暴力场面时可以不必真实置身于危 险的杀戮中,能够移情式地体验暴力带来的快 感,这是一种本我快感。在拉康看来,本我快 感并非單纯的快乐,而是在重复行为中“包含 痛苦的快乐”,即人的死亡本能不能长期被禁 锢,本我快感不能长期被压抑,所以必须有发 泄的出口。同理于悲剧,亚里士多德在《诗 学》中将悲剧定义为: “借以引起怜悯与恐惧 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此处的“陶冶”亦 可译为“净化”,也就是说,悲剧能够帮助人 们走出悲伤,有利于身心健康。本质即人自身的情绪能够借文艺作品中的宣泄而得到宣泄。  现代社会中,文明的发展总是在某些方面约束  个体的自由,因此人的死亡本能更需要被宣泄, 电影则担负起了这份重任。与此同时,随着电  影艺术的发展,受众观影时所期望的“净化” 不仅要求电影满足发泄的欲望,也要给予审美  的享受,所以暴力开始与美挂钩,越来越多的  人开始探讨“暴力美学”。综上所述,在精神  分析学的语境下,电影艺术中的暴力无疑有利  于本我快感的满足,是对死亡本能的宣泄,受  众在寻找镜像认同时无法回避这一心理需求,  影像中的暴力是一种必然的存在。电影《周处  除三害》除其本身的艺术价值外,也在这个方  面具有探索价值和积极意义。

20 世纪 90 年代中叶的电影研究领域,以  精神分析作为核心的“大理论”遭受“后理论” 的猛烈冲击,学界展开了一场关于学术范式和  学科重建的激烈讨论。这场没有结论的争论也  印证了在人文学科领域,难有哪种理论学说能  真正成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与其过度迷信  与教条,不妨时刻秉持批判的思维与包容的态  度。本文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对电影《周处除三  害》进行浅析后,发现精神分析学对于解码电  影的精神意蕴依旧有着显著的优势,该片通过  精准的隐喻与视听语言的合理搭配,为受众带  来了视觉与心理的双重盛宴,也为涉及暴力内  容的电影的创作与放映进行了积极探索。电影  的创作实践与电影理论的革新需要携手共进,  期待中国能够有越发多元的优秀电影作品促进  电影研究的健全发展,也期待电影研究能在不  断进步的过程中使其自身更有效地从理论层面  指导实践层面。

[ 作者简介 ] 孙嘉泽,女,汉族, 吉林省吉林市 人,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 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编导。

猜你喜欢
三害本能桂林
桂林,美
本能的表达与独特的个性
《世说新语》:周处除三害
逆本能
吉米问答秀
周处除三害
周处勇除“三害”(下)
周处勇除“三害”(上)
语录
桂林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