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再突破:翻译

2024-06-05 13:23:23韩延明
关键词:祖逖译作意译

韩延明

突破点

高考试题对文言句子翻译能力的考查,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第一,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通假字等,其中文言实词(包括多义词、通假字、生僻字等)是重中之重,文言句式考查的频率也比较高;第二,重点词语是主要采分点,务必结合语境,一一对应,精准翻译;第三,要保证整个句子句意简明、顺畅、连贯,符合事理和逻辑,表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要求。这些鲜明的特点和规律,为高考备考指明了方向。

突破法

明确了文言文翻译的命题规律,就可以紧扣目标,精准发力,高效备考。在此基础上,系统掌握一些实用的翻译技巧,并落实在应试过程中,就能沉着、轻松地应对文言句子翻译题。

一、字字落实,直译为主

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一一对应,即将文言句中的每个词译成现代汉语,将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然后连词成句。实词重词义,虚词重语气。按照字字落实直译法,如“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译为“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欢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佞臣就会变成忠臣”。倘若句中有古今异义词,要辨清古今不同义,谨防混为一谈,造成误译。如“边境之间,稍得休息”中的“休息”,与今义“暂时停止工作、学习或活动”不同,句子应该译为“两国边境之间,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

二、灵活变通,意译为辅

由于文言文句式灵活多变,省略句、倒装句较多,而且词类活用现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比较频繁,有时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表意不明确。遇到这种情况,不能被原文所束缚,更不能机械地强行直译,而应灵活采用意译的方法,即根据原文的大意进行翻译,确保句子顺畅,意思明确。很多时候,需要意译的常常是固定词语或修辞手法(比喻、互文、用典、借代)等。如“石虎敢帅犬羊,渡河纵毒”一句中,“犬羊”喻指乌合之众,并非实指“狗和羊”,此处应意译,句子译为“石虎胆敢率领乌合之众,渡过黄河荼毒民众”;“逖以已翦荆棘收河南地”一句中,“荆棘”喻指障碍,句子应译为“祖逖已经扫除了障碍,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土地”;“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一句中,“遗民”不能直译为“遗留下来的百姓”,句子正确的翻译应为“现在沦陷区的人民遭到摧残伤害,人人都想着自强奋发”。

三、巧妙迁移,生发联想

当遇到似曾相识的文言词语一时难以准确翻译时,可以静下心来,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由文本中的疑难词联想到教材中或某个熟悉的成语中与之相同的词,由已知词义推断未知词义,常常能够茅塞顿开,化难为易,轻松扫除翻译障碍。如“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若将“食”“衣”译为“食物”“衣服”,显然句意不通。此时可以联想到《马说》中的“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可知此处“食”的用法与《马说》相同,读“sì”,用作动词,意为“喂;给……吃”;再由《廉颇蔺相如列传》“乃使其从者衣褐”联想,可知“衣”读yì,为动词,意为“穿”,句子译作“饥饿的人就给他们饭吃,寒冷的人就给他们衣服穿”。

四、根据语境,合理推断

有些时候,文言句中的某个字很费解,成为翻译时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这时需要放远眼光,拓宽视野,做到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结合前后语境,往往可以准确推测出疑难词的词义。如“缓刑辟而趋民时”一句中,“辟”属于难解的字。可以根据前句“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古代圣明的君王崇尚道德,乐善好施),由“崇尚道德,乐善好施”推知后文意思与之呼应,进而论述君王的“美德”,再结合句中的“缓”字,可知“辟”同“刑”,“缓刑辟”意为“宽缓刑律”,句子译为“宽缓刑律,抓紧农时”。再如“径造贼场,受祖逖节度”一句,“节度”在这里显然不是“节度使”,根据“径造贼场”及“受祖逖”(接受祖逖……)可知,“节度”应为“调度”“部署”的意思 ,句子译为“直赴贼寇所在地,接受祖逖的指挥”;“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土渐蹙”一句中,从语境看,句子的主语是“土”,“蹙”显然不是“皱眉”义,句中应取引申义“缩小”,句子译为“后赵镇守的将士归附祖逖的很多,后赵疆土日渐缩小”。

五、特殊句式,规范表达

文言文翻译,不可回避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省略句等。这些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一定要合理调整语序,使翻译的句子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要求。如“群臣闻见者毕贺”一句中,“闻见者”是“群臣”的修饰语,而处在中心语后,属于定语后置,翻译时定语必须提前,句子译为“听见怀王宣言的群臣都一致向怀王道贺”;“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一句中,“于秦”是介宾短语作状语,却处于谓语“受”之后,属于状语后置,翻译时应移至“受”的前面,句子译为“楚国趁机派一名将军在秦国接收土地”。再如“美哉乎河山之固也”,属主谓倒装兼定语后置句,翻译时两处都要调整语序,译为“险固的河山太美了”。

六、省略成分,合理增补

在文言文翻译时,会经常遇到文言省略现象。文言省略主要是句子成分的省略,如主语省略、宾语省略、补语省略和介词省略等。除此之外,还有连词的省略,如假设语气的省略等。如“使自召募”省略了“使”的宾语“之(祖逖)”,翻译时必须补全,译为“让(祖逖)自己想办法招募士兵”;“遂屯淮阴”一句,“屯”后省略了介词“于”(在),应译为“于是驻扎(在)淮阴”;“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一句中,“不能清中原而复济”是假设语气,并非事实,翻译时要增补连词“如果”,以免造成误解,句子译作“我(如果)不能收复中原再次渡江返回江南的话,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

七、文言虚词,明确语气

大多数情况下,文言虚词不用翻译。如 “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夫”,句首發语词;“者”,表示停顿语气;“也”,句末语气词,都不译。句子译为“我(之所以)敢冒昧地借兵,是为了以此来效忠您”。但是,如果虚词在句中表示某种特殊语气,翻译时需要灵活意译,并用对应的词语作标示。如“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一句中,“其”表示祈使语气,翻译时可用“愿”“还是”等词语表示这种语气,句子译为“大王还是为我准备车马和金钱,我请您(允许我)试着去办这件事吧”。当虚词表示句子结构的某种关系时,大多要译出,如“而”表转折关系时可译作“却”“但是”等,“其”表选择关系时可译作“是……还是……”等。“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两句,前者“而”表示转折,可译为“却”,句子译作“如今秦国还没有把地割给大王,大王却跟齐国断绝邦交”;后者“而”表示并列关系,不译,句子译作“如此或许可以把我们从秦国手里失去的(土地)从齐国那里得回来”。

八、固定名称,不必翻译

固定名称包括人名、地名、国名、官职名、器物名、年号、庙号、谥号等,都不用翻译,照搬即可。如“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一句中,官职名、人名、军队名兼而有之,一律照搬,句子译为“(皇上)让参知政事王钦若兼任天雄军兼都部署”。再如“后赵屡寇河南,拔襄城、城父,围谯”一句中,“襄城”“城父”“谯”都是地名,一律不译,句子译为“后赵多次侵犯黄河以南地区,攻取了襄城、城父,包围了谯”。

猜你喜欢
祖逖译作意译
例说文言文中常见副词的意义和用法
what用法大搜索
祖逖北伐
中流击楫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祖逖北伐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14期)2016-07-18 19:18:09
Shock Ini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xplosives at Near-ambient Temperatures
含能材料(2016年9期)2016-05-08 13:19:08
祖逖闻鸡起舞
Chinese Television 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