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典型城市街道建设的政策与经验启示

2024-06-05 21:29于荣霞张红玉宋华旸陈日晖冯亚北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24年1期
关键词:步行行人街道

于荣霞?张红玉?宋华旸?陈日晖?冯亚北

一、前言

街道是承载着交通、生活、休憩、娱乐等多种活动的城市公共空间,是现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革命带来了机动车的蓬勃发展与普及,街道设计一度以交通属性为首要因素,从而造成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交通事故频发、噪声等社会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纷纷提出以人为本、空间共享的“街道重塑计划”,街道设计理念也开始蓬勃发展,如绿色街道、完整街道、共享空间、慢生活街区等。随着人们对街道的社交属性、生活属性及多元出行方式的诉求越来越强烈,街道空间设计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街道设计者开始重新审视街道的作用和定位,街道设计的理念开始向“以人文本”的方向转变。我国也先后提出了要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提升街道特色和活力,实现公共空间的系统建设,达成美好人居环境和宜人空间场所的积极塑造等目标,并积极探索城市街道精细化设计。但我国的街道设计及实践略晚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总结国外典型城市街道建设优秀经验,能够为我国城市街道设计提供借鉴指引及思考启示。

二、伦敦

(一)政策文件

工业革命时期,伦敦作为世界第一大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其城市发展。为了破解这一系列难题,在人本主义导向和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的指导下,2004年,伦敦出台了《街道景观指南(2004)》(以下简称《指南》),提出了“车本位”向“人本位”交通理念的转变,鼓励步行设计,将行人的需求作为强制性原则,将步行可达性放在首要位置。之后,相继出台了《伦敦步行行动计划》(2004)、《步行环境改善计划》(2005)、《街道设计手册》(2007)等政策文件,并分别于2009年、2016年及2019年对《指南》进行修订,旨在通过城市设计进行更精细的街道规划。同时,发布配套的优秀案例集和标准规范,用于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专项技术问题。《指南》(2019版)的发布,对于创造更舒适、清晰、易识别的街道空间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指南》(2019版)集合了城市规划设计领域、交通领域等各方面的最优方法、最新技术及最佳实践,是目前街道设计最为完善的导则之一。与2016版相比,《指南》(2019版)提出了通过构建基于移动性—场所的街道分类矩阵设计框架,准确定位每条街道的属性、功能、特点及优先性,使街道从追求交通网络效率转变为公共空间景观营造。《指南》(2019版)共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街道远景,提出分类矩阵框架;第二部分是最佳实践解析;第三部分是将创新融入街道设计以满足人们的期望与需求;第四部分是认知街道功能与需求、风貌特征与地区特色,识别设计的优先性;第五部分是街道家具的技术指南,详细介绍各控制要素。

(二)经典做法

伦敦将街道设计成有益于步行和自行车行驶的空间。优先保证地面步行通道的面积,减小车行道宽度,设置行人过街等待区域。通过减小转弯半径等手段,减慢汽车速度,保护行人安全。主要做法包括以下三方面。

1.再分配街道空间,保障各类使用者的路权

保障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的通行权力,创造和谐的公共空间环境,是伦敦街道设计的基本原则。在哈罗自治市车站街道改造中,首先,将原有的單向交通道路改为双向行驶道路,并移除原有的停车位,重新铺设路面,配置照明设施、长凳和树木,进行街道步行空间划分,使其成为可驻留的街道空间,为人们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其次,增加步行与自行车的街道出入口,降低路缘石高度,以保障步行道、自行车道的连续性,通过提供安全、便捷的设施鼓励步行和自行车交通。

2.通过多种方式增加步行空间,提高街道安全性

比如,优先保证地面步行通道的面积,减小车行道宽度,设置行人过街等待区域;通过减小转弯半径、增设信号灯上的广角镜、设置限速区等手段,确保行人安全等。在伦敦大不列颠交叉口区域改造项目中,街道周围分布着诸多酒吧,属于典型的社会生活区域。在改造之前,交通拥堵,行人步行空间有限。规划通过缩小交叉口周边道路的车行空间,扩大步行生活区域,使街道更易穿越,大大提升了行人的出行安全。

3.注重街头地图等配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高可视化的道路标识

在靠近街角的位置设置街牌,协助民众寻找道路,同时,确保邮政和应急服务的高效运行。在街道公共设施区内设置街道“电子导向牌”,由“可视化的伦敦”基础地图提供查询地图(5分钟路程)和规划地图(15分钟路程)等信息面板。指示牌上有明显的鼓励步行的标识或标语,地图上标注详细的步行信息,包括步行道宽度、步行时间换算,甚至建筑内部步行道等。

三、纽约

(一)政策文件

20世纪70年代,美国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交通政策和设计方法 ——“完整街道”。它强调街道设计要考虑各种交通参与者的需求,从而确保所有年龄和行为能力的使用者,无论采用哪种交通方式,都能安全、方便、舒适地出行和使用。在“完整街道”理念指导下,2009年,纽约市交通局出版了《纽约街道设计手册》(以下简称《手册》),用于更好地传导街道设计政策和方法、简化项目交付流程。

《手册》将街道设计放在一个整体的框架内考虑,针对每一类控制要素提出解决办法和控制办法,对每一种设计方法都给出了多个选择,分析每种做法的优势、劣势、适用条件以及在实际运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手册》的核心理念就是设计工具箱,包括原则、类型、要素、要点四个层面,原则和类型用于街道设计的定位与导向,要素和要点详细阐述每一个街道设计要点,为街道设计提供一份通用的设计指引,同时将街道所有设计要素合理组织,形成设计要素检索。

(二)经典做法

纽约街道设计的主要策略是注重慢行空间提升,打造安全、舒适、包容的人行步道。其主要包括以下做法。

1.空间重置优化慢行系统,提升街道安全性

宽阔的街道过于重视机动交通功能,不但使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的交通安全处于弱势地位,还不利于街区活力的发展。适当调整街道使用权分配,让行人、自行车和机动车拥有同等路权的做法,得到了街道使用者的广泛认可。在百老汇大街改造过程中,根据使用者的优先级对街道空间重新划分,通过减少机动车道和停车带,增加行人通行与休憩的空间,甚至将重点地段封闭成全步行区域,添置大量的公共桌椅与街道绿化景观,吸引行人驻留。增设自行车专用道,并设置隔离措施减少自行车与机动车的冲突,保证骑行者安全。调整公交线路,对整个地区的公交线路进行统一规划,将原来在百老汇大街行驶的南向公交线路全部调整至第七大道,缓解百老汇大街的交通压力的同时,也使公交车避开复杂的夹角型路口。在行人过街方面,采用化繁为简的方式优化原有夹角型路口,减少人车冲突。例如:延伸街角路缘石以扩大过街等候区,缩短过街距离;增设过街行人安全岛,保障安全过街。

2.将街道转变为广场,营造特色开敞空间

纽约街道常常会出现不规则的十字路口和三角形空间,这些惰性空间往往容易成为停车区域和开车视野的死角。将这些节点设计成广场、公园等开放空间,既可以增加区域的安全性,又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流。在开放空间设计中,可提供人行道和照明、座椅、饮水机等设施,提供用于孩子游戏的区域,还可提供用于体育活动和综合功能等的专用区域,实现一家人在同一地点找到适合不同年龄段的活动需求的功能。哈德逊街改造项目在翻修的四条荷兰隧道路线中,未利用的区域经过改造成为宽敞、日光充足的绿色空间,设有包括午时瑜伽、音乐活动、雕塑、用于活动的合成草皮地以及太阳能WiFi充电站等设施和活动。

四、巴黎

(一)政策文件

20世纪80年代末,法国学者提出一种新的城市交通研究体系——“城市机动性”,即城市环境中的一个社会个体所具有的自由、自主进行交通出行的条件和能力。“城市机动性”是人们最基本的权利之一,也是一种基本的社会活动。它不仅包括交通方式、出行速度等,还包括出行舒适度、出行习惯、出行地点、人员活动等,需要通过综合考虑出行各方面因素,在保障人们机动性的基础上,降低城市交通造成的问题。在“城市机动性”的背景下,巴黎提出了《交通出行规划》,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82年,法国政府颁布《城市内部交通组织引导方针法》(LOTI),并提出《城市交通出行规划》(PDU),将地方交通的组织责任明确赋予地方政府,认识到公交發展的必要性。

第二个阶段:1998年,巴黎大区交通行业协会(STIF)发布了《巴黎大区交通出行规划》(2000—2005年),简称PDUIF2000,其明确了法国低碳交通的发展方向,通过道路空间合理再分配,协调使用各种出行方式。

第三个阶段:2014年,巴黎大区交通行业协会批准了新版交通出行规划《巴黎大区交通出行规划》(2010—2020年),简称PDUIF2020,新版规划提出了公共交通出行总量在2010年基础上提高20%,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提升10%,机动车方式出行总量(按人次计算)减少2%等目标。

(二)经典做法

巴黎街道设计策略是提升慢性系统,打造100%自行车城市。其主要有以下做法。

1.提升慢行系统,创造良好的步行空间

在香榭丽舍大道改造过程中,通过拓宽人行道,使人行道与车行道等宽;在新老步行道之间加种行道树,并设置城市家具、路灯照明、绿化景观等设施,创造宜人的活动及休憩空间;沿街商铺设置玻璃屋、露天桌椅等服务设施,吸引行人驻足,提升街道活力。

2.彰显色彩之美,街道界面和谐统一

巴黎有严格的城市色彩管理制度,各个临街店面只能将一层作为色彩魅力展示区域。香榭丽舍大道沿街建筑色彩高度相近,步行道路面以浅灰色为主色调,以深灰色为辅助色,营造宁静、雅致的环境氛围,大街两旁是整齐划一、错落有致的奥斯曼式建筑,建筑外墙由乳黄奶酪色粉刷。乳黄色系与深灰色系已成为巴黎的标志色彩。巴黎新城的色彩运用大气恢弘又极富想象,如新凯旋门前右边建筑台阶上有马赛克嵌饰的彩色格墙花池,还有类似于迷彩色彩效果的椭圆柱建筑等,注重了点缀色的巧妙应用,使色彩运用不显单调呆板。

巴黎香榭丽舍大道  作者提供

3.诠释生态意识,建筑立面与自然对话

巴黎布朗利码头博物馆旁边的直立式花园是一栋3层建筑,其外墙由PVC层、填充层和金属架组成,是一个无土栽培的自由支持系统。植物墙种植使用了种类繁多的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以此为生境的微生物和动物也得以生存,成为一座经典的直立式花园。这为城市创造生物栖息地提供了一个途径,留给其他生命和谐共生的生存空间。对于人类而言,在水泥建筑中引入自然景观也使城市环境更加宜居,体现了人与其他生物、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理念。

五、东京

(一)政策文件

鉴于土地资源奇缺、人口密度大等自身条件限制,东京自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就从提高单位面积街道通行量入手,制定了发展区域公共轨道交通网络为主、地面公共交通为辅的公交发展策略。2009年,东京发布《土地、基础设施、交通和旅游白皮书》,提出促进步行和自行车优先街道的建设。2019年,日本在全国推广以“创造舒适且步行适宜的城市”为目标的城市空间改造措施。2020年,国土交通省道路局、都市局联合发布了《街道设计导则:舒适且步行适宜的街道设计参考书》(以下简称《导则》)。

《导则》将街道活动纳入街道设计和公共空间分配考虑范畴,将城市空间中的活动分为必要活动、任意活动和社会活动,强调将一条街道上发生的任何类型的街道活动,作为该街道设计和公共空间分配和优化的重要因素。《导则》共包含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漫步式街道空间改造的必要性,改变街道的多方面效果以及设想和过程。第二章介绍了街道空间分配、街道设计、街头活动以及街头玩家等各类街道构成要素;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应对汽车交通,满足货物搬运等的停车需求,创造包含步行和自行车的慢速交通环境的各种做法。第四章介绍了让街道以人为中心的制度。第五章主要列举了国内外参考事例。

(二)经典做法

东京街道的设计策略是地上地下一体化设计,行人享有优先路权。主要包括以下做法。

1.以行人感受作为设计依据,引导驾驶员主动礼让行人

在以人活动为主的商业区,采取了多种平静化的措施,例如限定车速,一些道路的车行道使用与人行道类似的铺装材料,提醒驾驶员此为行人的领域,必须小心驾驶等。人行道具有足够的宽度,而且街面整齐,设施摆设有序,保证了步行空间。为消除步行的枯燥感,人行道采用了多种铺装艺术,用精美的图案、简洁的纹理打造步行空间的艺术感。例如,每隔一定间距改变铺装颜色,打造富有节奏感的步行空间。同时,为体现城市道路的文化内涵,在道路适当位置设置历史文化信息牌,简要介绍当地历史文化情况,增加步行空间趣味性。

2.改善视觉障碍者出行环境,提高行动不便人士出行便利度,细节设计处处体现无障碍

例如,盲道一直铺设到人行横道处,或是井盖处均有盲道覆盖,最大限度地保证盲道的连续性和安全性;在交叉口及路中,避免产生人行道路缘石高差造成的通行障碍,引导无障碍通行;或是打造共享街道,通过抬升全路面至相同高度,方便轮椅、婴儿车等行动不便人士出行。

3.行人享有绝对优先路权,路权平衡的分时共享设计

在人流高峰集中出现的时段,实施机动车动态管制;采用对角斑马线、宽敞街角空间等设计,扩大人行道宽度,缩短过街时间;设置完善的标志与标线,弯道与视线不良的地方设置观察路面交通状况的凸面镜,提升步行者的便捷性与安全性。

六、对我国城市街道规划的启示 

当前,我国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城市宽大的马路、快速路、高架桥比比皆是,路权分配不平衡,忽视步行交通,使得步行环境的安全性、连续性、舒适性不能满足人们的日常出行需求,进一步加剧了交通拥堵、人车混行等诸多问题。本文根据伦敦、纽约、巴黎、东京在建设步行宜居城市方面的经验,总结出其对我国街道规划建设方面的几点启发。

(一)坚持人民至上,提升街道舒适性

人民至上,就是要摒弃传统的“以车为本”的道路分级体系,牢固树立慢行交通优先理念。城市街道属于每一个人,每个交通参与者都应公平占有交通资源。以往,为了缓解交通拥堵,通过挤占人行道来拓宽机动车道的做法只会让交通环境更加恶化,安全出行更加难以保障。街道是满足驾驶人、骑行者、行人等所有人基本通行、娱乐和休憩等需求的空间载体。当街道与人、车共存时,应优先考虑行人的需求,特别是老人、儿童、残障人士等的通行需求。应构建符合行人尺度的舒适、安全、便捷、有趣的街道空间,丰富行人的视觉体验,对街道綠化进行精细设计,见缝插绿提高街道美观性,增设景观小品和个性化设施,营造街道的趣味性,通过创造舒适宜人的街道环境,吸引人们积极选择步行、参与街道活动,促进人们对街道空间体验的良性发展。

(二)深化存量治理,提升街道安全性

街道容纳了城市各种通行和社交活动,是人们城市生活的重要场所。但是,道路交通事故已经成为影响街道公共空间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街道越宽,车速越快,出现交通事故的几率越大。目前,我国的“大街道、宽马路”比比皆是,因此,城市街道安全性问题不可小觑。街道安全设计,首先要做到行人、车辆各行其道,有序交汇,安全共享,特别是要关注交通弱势群体的出行需求,为行人提供安全的人行道、人行横道和安全岛,为自行车骑行者提供专用自行车道和受保护的交叉路口,为驻足者提供休憩、娱乐、社会交往的开敞空间;其次要充分发挥交通设施效能,通过收窄交叉口尺寸、减少路口转弯半径、缩减车行道等措施,建设紧凑型交叉口,合理设置限速标志、人行横道、安全岛、护栏、隔离栅、减速带等设施,通过降低机动车速度,确保行人安全。

(三)精治路缘空间,提升街道便捷性

我国城市道路两侧的路缘空间的一般作用是机动车停车位。但是,随着机动车数量的急剧增长,车辆乱停乱放严重影响正常交通秩序。精细化路缘管理是城市合理分配路侧空间的一种手段,能统筹分配路缘交通方式和空间。具体措施包括:结合道路沿线的用地、街面、环境,让路缘空间优先满足对临街商业具有兼容、促进性质的需求和用来营造更良好的城市环境的需求,如公交车道、自行车道、临时卸货区、口袋公园、临时上落客车位等;综合考虑街区内的通行及可达性,协调多种交通方式之间换乘关系,打造无缝换乘,降低换乘阻抗;对路缘设施进行整合优化,践行空间集约的设计理念,多功能设计城市家具,降低非服务类设施对街道的占用,增加行人通行活动的有效空间;弹性设计,预留易于扩展、功能可变的无特定功能空间,可用于临时停车、共享停放设施等。

(四)强化功能复合,提升街道活跃性

街道的活跃性是人们在街道空间进行丰富活动的一种状态。街道上人的活动越少,特别是以步行为基础的人的活动越少,街道就越没有活力。因此,吸引人们驻足停留,提高街道上人们的活动及参与度,是提升街道活跃度的重要保障。应鼓励沿街功能复合利用,在街道上设置商业、办公、居住、文化、社区服务等不同的使用功能,协调步行空间与各类场所、绿化系统、开敞空间的融合,提高步行出行比例;应利用惰性空间、小微空间,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娱乐设施、休闲场所、休憩空间,吸引人们参与社会公众活动;应鼓励混合用地模式,建设多元业态的商业服务设施,释放街道活力,形成有吸引力的街道空间,让街道成为人们户外活动和商业活动的重要场所。

七、结语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庞大的机动车保有量导致的环境污染、城市热岛、交通拥堵等问题日益显著,构建一套以公共交通、步行和非机动车通行为主的绿色交通体系,是缓解大城市病的根本途径。街道是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公交车通行的城市公共空间,也是城市家具、广场等基础设施的空间载体。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街道空间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成为街道空间治理的关键。本文通过总结梳理伦敦、纽约、巴黎、东京四个国际化大都市在街道规划、设计、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从设计理念、存量治理、精细路缘及功能复合四个方面,得出街道建设在舒适性、安全性、便捷性及活跃性等方面的启示,从而为推进我国街道空间的科学规划、精心建设和精细管理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马强,韦笑,任冠南.街道设计导则与城市道路系统的优化提升:从通行能力到空间品质的转变[J].城市交通,2021,19(5):1-16.

[2]卢江林,魏皓严,赵启东,等.慢行网络导向的城市设计观:追溯与策略[J].规划师,2018,34(6):99-104.

[3]徐淳.国际典型街道设计导则解读及其经验启示[J].江苏城市规划,2018(5):44-47.

[4]胡俊辉,任利剑,运迎霞.健康城市视角下国外可持续城市形态研究述评[J].国际城市规划,2019,36(1):58-68.

(责任编辑:荣荣)

猜你喜欢
步行行人街道
步行回家
毒舌出没,行人避让
热闹的街道
攀山擅离步行道自拍,不幸坠落身亡谁担责?
路不为寻找者而设
从步行到奔跑
热闹的街道
我是行人
风居住的街道
街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