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指向

2024-06-05 13:26韩升阚京田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两个结合

韩升 阚京田

摘 要:习近平文化思想遵循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个人”、物质生产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以及人民群众是精神文化创造主体的原理,以人民性作为本质属性,巩固了中华文化主体性;高度重视“两个结合”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规律性认识,围绕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把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创造了新的文化生命体;作为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思想体系,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告别故步自封,把中华文化不断推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把握文化建设规律,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根基和群众基础,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历史唯物主义实践旨归。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文化主体性;“两个结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图分类号:D61;G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 5381(2024)02 - 0005 - 10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到新时代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以自信自立的理念巩固了中华文化主体性,以守正创新的意识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以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以奋发有为的姿态谱写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华章,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和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表明了我们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以其丰富内涵、深刻论述和明确的路线任务图成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强大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南,蕴涵着历史唯物主义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上的思想精华和丰富意蕴。

一、坚守以人民为中心,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产实践是社会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现实的个人”是历史的第一前提,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精神文化财富的创造者,“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1]524-525马克思阐明了人民通过现实生活和具体的生产实践活动创造思想文化,即思想文化的形成本身是“人化”的结果,因而人们创造文化的过程也是承继历史发展成果进而根据时代发展需求创新的过程,是历史发展的自然结果,而且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实践又受一定社会关系、结构、性质、面貌以及历史发展条件的制约。文化创造离不开个人的实践活动,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思想发展并不是单个人创造的简单堆砌。“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2]302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是历史“合力”发展的结果,需要通过“许多个人”的共同追求和社会实践来创造历史、凝聚精神,这些精神实践活动能有效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客观世界实践,反映了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成为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与其他社会文化思想的显著区别。资本主义社会文化作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思想,反映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资本逐利的价值追求,当它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身份出现时,就不可避免地忽视了人民的根本利益,资本至上逻辑形成的意识形态凸显了它的奴役性、扩张性和霸权性,虽然在打破封建主义思想制约时具有时代的先进性,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丰富,但是由此带来的环境破坏、道德败坏、金钱至上、剥削压榨等表现出其残酷虚伪本质。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资本扩张、殖民掠夺,资产阶级文化展现了单线性、野蛮性和虚无性特征。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追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价值理想。资本主义社会基于私有制基礎造成的社会不平等和劳动异化现象,剥夺了人的自然特性,使人的劳动自由、社会关系自由等限制在阶级剥削范畴内,因此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它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并且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形成的前提看做是前人的创造,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这些前提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1]574马克思指出,“旧思想的瓦解是同旧生活条件的瓦解步调一致的。”[3]51只有消灭阶级、消灭私有制、消除劳动异化,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发挥人民的积极性和主体性,以人类的生存境遇为最终关怀,致力于人的最终解放和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才能实现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丰富发展,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最终价值追求。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毛泽东同志讲:“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4]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5]857,阐明了社会主义文艺是为人民服务的。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6]223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作为工作目标,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遵循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尊重人民群众的积极创造,汇集人民智慧,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精神满足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夯实中华民族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7]19习近平文化思想来自人民,根植人民,以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使人民成为新时代历史的创造者和见证者,既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核心力量所在,也是文化发展成果的享受者和民族复兴的动力者。“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8]537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写照,具有中华文化的鲜明特征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特征,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展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气象,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进步潮流。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促进了中华儿女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上紧密团结,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当前,世界各国发展不平衡不均等,国与国之间、国内社会各阶层之间贫富分化、收入差距拉大、政治民粹化、文化娱乐化、经济动荡、社会撕裂、中产塌陷等殷鉴不远,资本主义文明追求资本的最大利益化,忽视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只满足于资产阶级的利益,故而社会矛盾频发、两极分化、弱肉强食等弊端无法消除,因而缺乏共同的思想文化认同基础,无法汇聚起最广大人民的精神力量进行社会建设。新时代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我们争取一切积极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以文化认同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精神基础,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了最广泛的力量。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深刻阐明了人民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巩固了中华文化主体性,使文化自信有了依托,文化建设有了自我,文化认同有了基础。自有人类社会以来,所有文化创造都是反映人的本质及审美取向的尺度。“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8]291因此,虚心向人民学习,从人民的创造和实践中汲取智慧和经验,始终把人民的冷暖、幸福、喜怒哀乐放在心上,充分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不断实现文化发展创造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根本导向。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9],人民作为奋发有为的文化创造者,也是文化成果的享有者,成为中华文化的显著标识。西方文化虽然积聚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但是文化信仰的缺失,导致物欲横流、精神贫乏、社会动荡、利欲熏心等,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物质丰富发展与人的精神颓废不一致的矛盾。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群众路线,确保人民的利益,成为中华文化的坚定自我表达,使人民成为文化创造的不竭源泉和本源动力,并使文化创新成果成为人民日用而不自觉的共同价值观念,“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10]36-37

二、秉持“两个结合”,创造新的文化生命体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两个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基因,实现了中国快速向现代化转型发展,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使中华文明由传统走向现代,指明了中华文明的前进方向,创造了思想文化的现代形态;另一方面扎根中华文化深厚土壤,以五千年的深厚文明底蕴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文化生命和文化使命,推动中华文化不断实现新的飞跃,凸显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风格与中国气派,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作为“两个结合”形成的最新文化理论成果,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9]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3]470-471而“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所以它们的历史同时也是发展着的、由每一个新的一代承受下来的生产力的历史”[1]57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底蕴,也就是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文化发展条件。中华文明传承发展五千多年,是世界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的文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发展文化成為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面临西方帝国主义殖民霸权的侵略,饱受欺凌,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一些有识之士和仁人志士开始向西方学习技术、制度和思想文化,这个过程同时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历史地位的再认识过程,其间遭遇了很多的挫折和教训,“中体西用”“西体中用”“全盘西化”“文化复古”“中西结合”等无数次的辩论和实践一再证明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的困难,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与文化复古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国粹主义等彼此对立,一直没有形成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思想,没有形成文化传承发展的科学思路和成功实践。在中华民族遭遇西方殖民主义的霸凌和中华文化遭遇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时,我们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新文化能够激发中华文化生命力和创新力,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走上新辉煌之路,直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我们开启了“两个结合”的实践探索之路。

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态度是批判地接受我们自己的历史遗产和外国的思想。我们既反对盲目接受任何思想也反对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11]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发展中创造了辉煌璀璨的文化,确保了民族发展的延续性和独特性,以其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形成了中华文明所特有的突出特性,构筑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体系,延续着民族的精神血脉,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发展优势,需要我们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传承创新。当代,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立足中国实际,把“两个结合”作为正确把握中国文化发展的立场和方法,充分发挥文化的积极作用,探索构建具有主体性、原则性的文化思想体系,发展了不同于其他民族或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思想价值观念等,彰显了文化在普遍性发展规律中的特殊性,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原创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时代面临新形势和新任务。文化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文明水平提高的当代,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源泉作用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化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围绕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把意识形态工作提到党的工作极端重要的位置,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不断进行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接地气、增底气、注生气,引导建设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增强文化自信,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历史,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文化强国,凝聚全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和硬实力。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时代具有新气象和新作为。它实现了“马中西”的综合创新,融汇古今、贯通中西,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成就;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基,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提升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文化底蕴,赓续了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凸显了中华文明接续创新发展成果;打开了文化创新空间,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等广阔的实践创新空间,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的力量源泉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在新征程上,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要坚持守正创新,以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辩证取舍,实现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有机衔接和学习创新;要开放包容,使习近平文化思想成为一个开放式的、与时俱进的、不断发展的思想体系,赓续中华文脉,吸收外来文化,落实“七个着力”重大要求,“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12]20

三、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1]566。世界历史在大工业和资产阶级开拓世界市场的过程中形成,物质生产交往打破了各民族闭关自守的状态,各民族或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在交往的世界体系下发生了变革,成为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共同体,“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3]35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历史的形成使交往成为普遍性,某一个地域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随着交往的扩大,越来越成为世界性产品。物质的交往如此,精神的交往更是如此,每一个国家和地区不可能再回到孤岛或封闭的状态,而且只有参与世界交往体系的文明成果才能得到广泛传播和保障,而不是昙花一现,泯灭于世间。世界历史发展中的文化交往,本质是各民族文化寻求自身独立,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过程,但是由于不同民族文化的历史背景、风俗传统不同,不可避免带来文化冲突与摩擦,因此需要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才能共促和平发展,共谋世界繁荣。

世界历史肇始于资本主义大工业,资产阶级凭借先发优势在世界推行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采取战争、殖民和低廉的商品倾销等方式掠夺一切落后的国家或民族的财富,摧毁他们封闭保守的物质生产状态和精神生产状态,使世界沦为资本主义的原料产地和世界市场,把资本主义文明作为世界文明的主导,迫使其他民族只能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生存发展,利用霸权推行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进行全球文化殖民扩张,形成文化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由于资本主义文明的野蛮侵略性、殖民性和毁灭性,其在文化全球扩张的过程中缺乏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尊重,资本至上、弱肉强食、两极分化、霸道霸权的本性没有一点改变,无法用平等交往交流的心态看待其他民族文化,把文化差异理解成文明优劣,用文明冲突理论解释世界政治,掩盖了其本质上的意识形态冲突和利益冲突。为了维护其文化霸权主义,西方国家不愿意或者故意忽视了文化平等交流带来的深远影响,以文化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打压遏制其他国家文化发展,伤害或中断其他民族文明发展,严重影响了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公平正义,成为西方强权政治的原罪。世界历史客观上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但帝国主义用武力捣毁了和平交往的根基,使世界近现代史成为一部反抗西方殖民侵略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共同掀起了反抗西方殖民霸权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各国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了主权独立和文化自主,文明交流互鉴逐渐成为现实,世界人民开始为了谋求世界和平发展探寻超越意识形态的全人类价值共识。

习近平文化思想高度重视文明交流互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6]62文明交流互鉴思想是习近平同志遵循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立足中国实际,以时代为关照,在文化传承发展中胸怀天下,以海纳百川的心胸吸收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不断吸纳时代精神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各有千秋,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关键在于是否符合本国国情,能否获得人民拥护和支持,能否带来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民生改善,能否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13]460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遵循中华文明在历史传承创新中形成的交流互鉴开放体系,使中华文明在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尊重文明的多样性,积极参与全球文化的交流融通;取长补短,形成具有中华文化特色兼具世界文明普遍性的文化思想。坚持互相尊重、平等对待,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尊重文明差异,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文明,增强中华文化自尊自信自立,“要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依托我国发展的生动实践,立足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全面阐述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13]317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通过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等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14],以实际行动创造出超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的中华文明成果。

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不断推动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凝聚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提炼展示新时代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华文化精髓,从推动文化繁荣昌盛到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走出了一条对内符合中国文化发展要求、对外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建设道路,通过加强对外宣传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斗争,增强国际话语传播力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感召力,塑造中华文化亲和力,展现中国话语说服力。首先,习近平文化思想提炼了具有超越意识形态、满足全世界人民共同追求的价值理念。2013年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2015年提出了全人类共同价值,2022年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可以实现的具体目标,推动世界文明发展进步,“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15],不断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其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公平、客观地认识新时代中国,构建全覆盖、立体化、多主体的大外宣格局,通過各种形式的经济文化交流、国际会议论坛、外国主流媒体等平台和渠道发声,增强国际话语宣传力和认同力。再次,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坚决打击西方媒体针对中国的负面报道,坚决反对攻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荒谬报道,反对西方针对中国的文化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反对西方媒体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领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16]

四、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本身就是文明发展的结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创造力创新力,都是在感知国运和时代的变迁中发展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代文化创新发展的成果,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就,形塑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形成了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新时代以来,我们把握文化建设规律,把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夯实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根基和思想基础,既有理论上的创新和突破,更有实践上的推进和拓展,用文化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同时也展现了宏远发展目标,“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9]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绝不是孤立地研究文化现象,而要放到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去把握,要充分认识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人们头脑中发生的这一思想过程,归根到底是由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2]309。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要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就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17],并确立了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化的文化,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的发展规律性,更具有历史延续性和能动性,“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18]文化的这种能动性影响和作用,能够加快或者延缓经济社会发展。在同样的经济、政治条件下,坚持什么样的文化,对社会发展极为重要,尤其是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人类文明水平的提高,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愈加突出。如何正确把握文化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文化引领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成为考验党和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文化要发挥引领社会发展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需要通过实践才能达成目的。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社会历史的发展、共产主义的实现、文明发展进步不仅仅只是用来阐释实践的,更是用来指导实践的。文化建设只有付诸实践才能得到检验,才能引领社会发展、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并且只有在精神实践过程中,人的主体性才能不断增强,人的自由才会成为文化进步的尺度和根本价值追求,“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19]每个时代的文化发展成就都受制于当时的经济发展成就,并根据时代的发展自觉或不自觉承担起了文化自身建设的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传承创新的,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和共同价值,增强了中华文化主体性。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五千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秉持“两个结合”开辟和发展了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形成了探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道路的规律性认识,把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指明了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进路。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旨归。习近平同志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20]5欲灭其国,先去其史。文化的传承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存在的思想文化根基,也是国家认同和社会认同的强大精神力量。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文化发展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命运。新时代新征程,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如何团结一切力量发展社会主义,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代内涵,推动物质的丰裕与人的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文化需要,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着重从文化自信、开放包容、守正创新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在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了强大伟力,体现了深沉的文化担当和宏阔的文化气度,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局面提供了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20]3-4在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沿着适合自己特点的道路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创造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揭示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对中华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深邃思考,创造性提出“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命题,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感悟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底蕴,将中华文明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在文化创新的高度自觉中踔厉奋发、一往无前,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多重挑战和危机交织叠加,社会发展及人类文明处在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人类向何处去”和“人类文明向何处去”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之问。西式现代化无法克服和消除其文明下的野蛮本性,弊端明显;发展中国家照搬西方模式水土不服,经济停滞、社会动荡。“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12]19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唯物史观作为观察文明、理解文明、把握文明和引领文明进步发展的理论视野,回答世界之变、历史之变、时代之变加速演进带来的现代化文明困惑问题,思考人类文明未来发展之路,突出对“两个结合”的深刻践行和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從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9]中国式现代化的初步成功和取得的显著成就充分证明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因此,我们要坚定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以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中国当今现实与时代条件相结合,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目标,坚定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双百”方针,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现代化文明水平。

总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第二个结合”的理论指引下,巩固了中华文化主体性,创造了新的文化生命体,并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与世界文明交流交往交融,展现了不同于西式文明发展的新图景,为全球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明发展模式,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了新文明形态,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新的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2.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8]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9]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4-11.

[10]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92.

[12]習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4]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1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0.

[1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1—162.

[1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5.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68.

[1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6.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Practical Direction of 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

Han Sheng,Kan Jingtian

(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Shandong,China;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ts,

Jinan 250300,Shandong,China)

Abstract: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 follows the principle of Marxism that “the individual in reality”,material produc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all social life,and the people are the main creators of spiritual and cultural values.With the people-oriented nature as its essential attribute,it consolidates the subjectivity of Chinese culture;Highly valuing the “two combinations” is the systematic understanding of exploring 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Centered arou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spiritual and cultural heritage,it combines the wisdom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with Marxism and creates new cultural life forms;As an open and constantly developing ideological system,we promote cultural exchange and mutual learning,bid farewell to complacency,continuously promote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orld,and enhance the dissemination and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grasp the laws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consolidate the cultural foundation and mass foundation of Marxism's sinic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shoulder new cultural missions,build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nd demonstrate the practical purpos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Key words: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the subjectivity of Chinese culture;“two combinations”;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责任编辑:刘有祥 邱春华

猜你喜欢
习近平文化思想两个结合
高举旗帜谱写首都文化发展新篇章
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建设有温度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特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及世界贡献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着眼点:“我们正在做的事情”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进展的大数据分析及深化研究的路径思考
新时期重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结合”
基于“两个结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做好两个结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水平
推动我国民间音乐文化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