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宇航
【摘要】无意识作为与意识相对的另一个场所具有与意识完全不同的性质。无意识与意识的一个区别就是意识是时间性的,而无意识是无时间性的。弗洛伊德首先提出了无意识的无时间性,但却并未加以说明。拉康对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进行了语言学改造,并揭示出了无意识是像语言一样被结构的。无意识的语言结构正是无意识是无时间性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弗洛伊德;拉康;无意识;时间
【中图分类号】B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9-008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9.025
时间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对这个概念的思考最早可以追溯到阿那克西曼德,亚里士多德则是第一个对时间进行详细论述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时间是运动数,并认为运动数需要人来计算才有意义,时间从那时起便和人的意识紧密联系起来了。到康德那里,时间更是成为人类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时间再无法与意识分离。然而,弗洛伊德提出的无意识理论打破了意识主体在西方哲學中的主导地位,它使人们意识到,在能思的意识主体之下还有未被人察觉到的无意识主体。因此,在意识与时间的关系之外,无意识与时间的关系成了一个无法被忽视的主题。
一、无意识与时间
如果一个人尝试在第二天清醒的时候回忆他昨晚的梦境,那么他将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回忆梦境中的场景需要一段现实的时间,然而当他尝试把自己重新置于这些场景中时——像梦中那样,这些场景的显现又仿佛在一瞬间完成。每个人几乎都有如此经验——在短暂的入眠中遭遇了一个漫长的梦境。上述经验导出了一个假设,即梦是不具有时间性的。对于弗洛伊德来说,这个假设意味着另一个结论——无意识是无时间性的。弗洛伊德认为梦有自己的意义,即梦是无意识的显现。无意识的隐念经由梦的工作变为了显梦,此过程具有类似翻译的效果,翻译可以改变词语的位置,但不会改变句子的语法结构。同样地,如果显梦是无时间性的,那么无意识也必定是无时间性的。
弗洛伊德的确认为无意识是无时间性的,他在不同的地方都明确地表明了该观点。例如,在《超越唯乐原则》中,弗洛伊德说:“作为精神分析理论发现的成果,我们今天已经有可能对康德的下述原理展开讨论:时间和空间是‘思想的必然形式。我们已经认识到,无意识的心理过程本身是‘无时间性的。这首先就意味着:它们是不以时间为序的,时间无论如何都不能改变它们,而且时间的观念也不能应用到它们身上。”[1]29-30在《论潜意识》中,他则说:“Ucs.系统的进程都无时间性,即它们不按时间顺序进行,也不因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与时间不发生任何关系。”[2]361如果连弗洛伊德也认同上述假设,这一假设似乎可以确定为结论了。
然而,整个结论有一处被忽略了,即时间是什么。时间是什么对于判断无意识是否具有时间性至关重要。但是提出无意识是无时间性这一命题的弗洛伊德并没有表明当他提出该命题时,他认为什么是时间。更为重要的是,弗洛伊德提出该论断之后,并没有对其做出进一步阐释。在《精神分析引论新编》中,他说:“我常觉得我们未能多多利用这个事实:就是,被抑制的内容不随时间的经过而变化。这个事实似给我们一个机会,可用以迫求某些深奥的真理。但是我自己也还没有做进一步的研究。”[3]58关于弗洛伊德为什么不进一步研究该问题,以下一段话可以提供答案,“就本我说,既无所谓时间的观念,也无时间经过的认识,更不随时间的经过而有心理历程的变迁。(这最后一点尤为奇特,有待于哲学家予以适当的注意)”[3]58。弗洛伊德对时间没有什么研究,至少在他的文本中没有体现这一点,因此,弗洛伊德认为这个问题更适合哲学家来研究,因为哲学家对时间的理解较一般人更为深刻。
考察哲学家们对时间的理解后,情况变得更加复杂了。因为时间这个概念在哲学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不同哲学家的时间观相去甚远。例如,亚里士多德将时间定义为连续的前和后的运动数[4]127;奥古斯丁把时间分为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和将来的现在,三者分别对应记忆、直接感觉和期望[5]247;胡塞尔则说:“最完整的时间观念,即无限的时间观念所实现的是一种概念的表象结构,它与无限的数列、无限的空间等观念是完全相同的。”[6]16更糟糕的是,几乎所有哲学家对时间都不涉及无意识与时间的关系。
二、梦的工作
弗洛伊德提示出了一条前进的方向。他在否定无意识的时间性的同时,马上又补充了对意识的时间性的肯定:“Ucs.系统的进程都无时间性……相反,在Cs.系统中的活动,与时间才建立起联系。”[2]361他还认为无时间性都是无意识心理过程的负性特征,它们只有与有意识的心理过程进行比较才能被清楚地理解[1]29-30。时间必然地表现为某种意识与无意识的差异性。梦的无时间性,在一开始恰恰是通过清醒与做梦时的差异性被推断出的。也就是说,尽管时间的定义没有被在先地表明,但一个涉及时间的推断仍然被做出了,这意味着某个确定的时间概念必然在先地被默认了。因此,通过分析的方法找出那个被默认的时间概念是有必要的。对推断出梦的无时间性这一过程的分析如下:对于一系列相同的事件,当它分别发生在现实中和梦境中时,这一发生过程具有不同的发生速度。可见,上述判断中包含了两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次序;第二个要素是速度。在现实与梦境中,次序要素没有发生改变,但速度要素发生了改变,而这一差异性正是梦是无时间性的依据。上述分析表明,“梦是无时间性”中的时间指个人对客观次序的主观感受。尽管不同哲学家对意识做出了不同的界定,但大多数哲学家对时间的理解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时间是有次序的,且意识能认识到这一次序。亚里士多德认为决定了时间的运动数具有前与后之分,并且可以被意识计算;奥古斯丁的内时间意识哲学确立了从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的次序;胡塞尔提出“现在”“持存”和“预存”三时相也是对奥古斯丁时间哲学的继承与发展,这些哲学家的时间观与上述分析得出的时间内涵是一致的。
若采取这样的时间定义,那么一开始那个假设可以立即被反驳:ab与ba能很轻易地被区分开,因为他们在客观意义上的次序改变是显而易见的。但速度却不能被客观地衡量,度日如年抑或白驹过隙的情形时常发生,同样的过程对不同人来说常常能给予他们不同的体验。梦中众多场景的瞬间显现也许是因为梦者在梦中的感受不同于清醒的时候,梦很可能具有让场景快速流动的能力,这代表梦不一定是无时间性的。
对弗洛伊德来说,这个反驳不会成立。因为所谓梦中场景的快速流动根本就不会发生。梦只是材料的堆叠,而不会考虑材料的顺序关系。也就是说,梦不会企图通过颠倒两个场景来产生新的意义。这是由梦的运作机制决定的,以弗洛伊德的话来说就是“梦并没有任何方法来表现出梦思之间的逻辑关系。大体来说梦忽视这些连接词,它只将梦思想的内涵夺取过来而加以操纵处理”[7]145。当无意识经由梦的工作过渡为意识的时候,并没有任何新的逻辑关系产生,显梦中材料的某种关系并不表示无意识材料同样具备该关系。进一步来看,梦甚至还会把无意识材料本应具有的关系颠倒过来,以此达成无意识的迂回表达,“梦的伪装最常见的方法是把事情的结果或者思想系列的结论置于梦的开始部分,而把结论的前题及事情的原因留在梦的后段里”[7]153。
弗洛伊德对梦思材料与梦的工作的区分进一步揭示了梦的工作如何体现出无意识的无时间性。首先,梦中看似具有逻辑性的思想,实则属于梦思材料之间的既存关系,梦的工作只是把它们重现出来,但梦的工作本身并不产生理智运作。其次,梦有时会通过相似、仿同、集锦、倒置等方式,改变梦思材料逻辑关系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改变同样不会产生新的逻辑关系,它仅仅改变了逻辑关系的外在表征,就像一个幼儿对父母说:“勺子给你。”然而,他实际上想表达的是让父母把勺子给他。梦的工作的唯一目的是把无意识变为意识,在这一过程中,梦思材料的颠倒与否则无关紧要。梦的工作揭示出了无意识的环形结构——从起点出发,不管沿着哪个方向前进,最终都会回到原点。
就时间来看,大多数哲学家都认为意识具有时间性,即意识可以理解次序。但在无意识的环形结构中,前与后失去了分别。站在环形跑道上的两个人究竟哪一个在前,哪一个在后,是无法被分辨出的,不管认为他们哪一个在前也都是被允许的,这恰如无意识认为无意识材料出现的不同次序具有相同的意义。对梦的工作的分析表明,时间定义中的客观次序在无意识中根本不存在,相应地,对那一客观次序的感受也在根本上不存在。就无意识是无时间性的来说,不是无意识使人的感受变得混乱,而是无意识本身不具有次序,以至于根本不存在某一时间来让人们感受到。
三、无意识的无时间结构
一旦接受无意识是无时间性的这个结论,另一个问题随即接踵而至:无意识为什么是无时间性的?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所在的自我如同一口沸腾的大锅,无意识中不存在否定,不存在怀疑,也不存在某种程度的确定,因为这些都为意识所独有,无意识除了力比多的释放外再无其他目的。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诞生之前是一个密度无限大的奇点,时间在那里失去了意义,随后那场创世的爆炸同时也让时间诞生了。无意识就像奇点一样,在成为意识之前它只是混沌,时间在此失去了意义。但无意识毕竟不是奇点,弗洛伊德的说明不能让人满意。拉康接过了弗洛伊德的工作,他对弗洛伊德的创造性阐释回答了上述问题。
拉康的工作归结起来就是运用结构主义的语言学说明无意识的结构。拉康对弗洛伊德的创造性阐释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无意识是像语言那样被结构起来的”[8]167。拉康的语言学继承自索绪尔和雅格布森。索绪尔将语言的基本要素词语分为能指和所指,能指即符号的音响形象,所指则是音响形象所表示的概念,并且他认为能指和所指的联系具有任意性,即某一音响形象和某一概念的对应是约定俗成而非天生的。任意性来源于差异性,差异性指能指之间的区分,并为能指与所指的对应创造了条件。索绪尔认为所指先于能指,拉康则将二者的地位进行倒转,并将能指的差异性提升到了根本性的地位,主张能指与所指的脱离。脱离所指的众多能指组成了一张能指网络,拉康将其称为能指链。并且,拉康认为所指的确立只能依赖于能指链的运作。但能指链中能指之间的联系是如何实现的呢?拉康利用雅格布森的隐喻和转喻概念回答了这个问题。雅格布森通过研究失语症发现语句的实现模式分为隐喻和转喻,前者是选择的功能,即通过相似性在众多词语中选择一个,后者是组合的功能,即通过邻近性将词语结合为语句。能指符号通过隐喻和转喻实现了连接。拉康的天才之处在于他发现了隐喻和转喻就是语言学意义上的凝缩和移置。凝缩和移置是弗洛伊德提出的梦的两种基本工作机制,前者通过相似性将众多隐念合并为显梦中的一个片段,后者则是一个隐念对一个隐念的替代。凝缩消解了隐念与隐念的差异性,并使一系列差异性融合为单一的相似性,在相似性中,差异的符号具备了等价性。例如就“我喜欢吃苹果”而言,“苹果”可以被更改为梨子或香蕉等任意水果,但就“我喜欢某种水果”这一含义而言,其并未发生任何改变。移置则通过转喻的方式将隐念进行替换以躲避自我的审查机制。就无意识而言,“人在转喻中找到的是什么呢?如果不是那种回避社会检查所设置的障碍的力量,又会是什么呢?这个给被压抑的真理提供领地的形式难道没有证明在它的礼物之中有一种内在的束缚”[9]。
拉康利用结构主义语言学成功说明了无意识不是像弗洛伊德所说的那样充满了混沌,而是有着自己的秩序,這一秩序就是语言的隐喻和转喻法则。无意识的本质不是力比多的发泄,而是符号依照差异性法则进行隐喻与转喻的运作。差异性法则中不存在次序因素,其仅仅强调符号与符号的不同,例如,“A和B是不同的”与“B和A是不同的”表达了同一个意义。无意识的结构因此不存有次序的逻辑。而时间的内涵包括了次序因素,讨论时间必然要在差异性之上附加次序性。因此,无意识注定了不可能是时间性的。
有人认为无意识是时间性的,其理由有两点:第一,无意识主体总是将象征世界内化,而人类生活的象征世界随时间不断流变;第二,无意识是像语言那样被结构的,而能指链的运作必须被置于特定的历史时间背景下来理解[10]。拉康将象征世界理解为符号的世界,象征世界同样是以能指链的方式运行,因此上述两个反对理由可以归结为一个:能指链的运作是时间性的。反对者的错误在于没有理解能指链的共时性。能指链的根本性质是差异性,差异性是共时性的结构,也就是说,能指与能指的结构关系不随时间变化。能指链的运作之所以要被置于特定的历史时间背景中,是因为能指链的意指效果是被主体回溯性地建构出的,而对能指链进行解释的主体是历史性的。时间包括了次序因素,但以差异性运作的能指链不具有次序性。对于无意识来说,如果a与b的逻辑关系是ab,那么另一种逻辑关系ba则是纯粹的无。亚里士多德区分了潜能和现实,可能性是潜能,潜能可以成为现实。无意识的真理是,它绝不可能改变无意识材料的逻辑,无意识唯一能做的就是忠实地表达它们,因此,逻辑关系ba对无意识来说不是潜能——除非它已经存在,否则它不可能存在。能指链的运作以及由此产生的意指效果必须被区别开,后者是时间性的,但前者作为无意识的结构是无时间性的。
拉康和弗洛伊德说明了同一件事情,即无意识并没有任何方法来表现无意识材料的逻辑关系。与弗洛伊德不同的是,拉康从语言学上说明了为什么无意识具有这种特性。在梦的工作里,无意识材料之所以可以通过相似或倒置等方式得到表达,其原因就在于运作无意识符号的无意识本身具有某种无时间结构,无意识只能忠实于这一结构。对于无意识来说,事物只能按照单一的方式运转,过去与将来都不存在。无意识的语言结构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无时间性结构。
四、结语
时间是为意识所独有的,无意识是无时间性的,无意识与意识具有根本不同的结构,这意味着无意识是一片全新的大陆,尚且等待“哥伦布”的到来。同时,必须意识到,要认识无意识就必须采取不同于认识意识的全新方式。唯一可以进入无意识领域的方法就是语言学。只有通过符号的方式无意识才可以被理解。无意识是无时间性的这一论断的深层含义是无意识的语言结构不会赋予无意识材料任何逻辑联系,它深刻地揭示了无意识与意识的根本差别,为理解无意识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M].林尘,张唤民,陈伟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车文博编.弗洛伊德文集3:性学三论与论潜意识[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4]亚里士多德.物理学[M].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5]奥古斯丁.惭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胡塞尔.内在时间意识现象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7]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罗生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
[8]Lacan.The Psychoses[M].London:Routledge,1993.
[9]马元龙.无意识就是大他者的话语——论拉康的无意识理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28(05):137-146.
[10]陈慧平.“时间”与主体——拉康主体理论的深层解读[J].学习与探索,2016,(09):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