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青年网络话语“圈地自萌”现象的展演逻辑、症候透视及“破圈”策略

2024-06-05 04:15:50丁玉峰曾丽
理论导刊 2024年5期
关键词:算法推荐

丁玉峰 曾丽

摘 要:随着数字智能时代的到来,数字青年网络话语以其趣味性、新颖性、娱乐性等特点形成强吸引力,成为数字青年在虚拟空间重塑自我的重要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数字青年网络话语呈现出“圈地自萌”现象,衍生出其自身内在独特的展演逻辑,体现为圈层群体间差异性认同需求与数字技术精准性共生、生存的孤岛化与可控时间碎片化致使数字青年社交由实转虚、流量化平台逻辑与同质性算法逻辑的双重驱动。深入透视数字青年网络话语“圈地自萌”现象,其症候主要表现为话语主体的个性化满足与主体性的遮蔽、話语内容泛娱乐化与浅层化倾向、话语表达的趣味性与价值导向低阶性、话语传播内部强流动性与群体极化。应对数字青年网络话语“圈地自萌”现象诱发的困境,需要创设话语议题设置引领数字青年网络话语发展方向、优化数字青年网络话语内容生态实现跨界融合、创新网络话语表达方式引发数字青年共情共鸣、完善数字青年网络话语平台的监管机制,促进数字青年网络话语的多样性和健康发展,从而构建公正、多元、繁荣的网络话语空间,引导数字青年健康成长。

关键词:数字青年;网络话语;“圈地自萌”;圈层化;算法推荐

中图分类号:D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4)05-0079-07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网络算法分发模式与大学生价值观引导研究”(21JZD05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中国成立70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发展研究”(20YJC710014);重庆市教委项目“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优化研究”(19SKSZ022)。

作者简介:丁玉峰(1989—),男,河南安阳人,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电子科技大学)研究人员,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曾丽(1993—),女,成都人,成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网络空间治理。

随着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智能技术加速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渗透,青年也正以“数字化”方式勾勒出自身的生活图景。《中国青年大数据洞察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青年(18-35岁)人群规模达3.4亿,而其中的数字青年人群规模达3.24亿。因数字智能技术对社会话语传播范式的颠覆,原来垂直式线性传播转向多点式发散性传播,数字青年在网络空间“划群而居”,其网络话语呈现出“圈地自萌”现象。“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语言传播背后的圈层是一个集体层级的人际网络,是青少年群体在一个限定的空间内通过网络上交流互动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网络语言体系。”[1]青年网络话语在动态流动过程中日渐呈现出鲜明的圈层化发展趋势,在各种圈层文化助推下,以“圈”群分、以“趣”类聚,形成特色鲜明、凝聚力强的不同圈层,他们依赖一个个“部落化圈子”获取资讯、分享观点、交流情感,创造属于自己圈层的特有话语,传播自己热衷的圈层文化。独特的圈层话语作为青年圈层文化最显著的文化符号,是当代青年圈层认同建构的重要影响因素,这种兼具私密性和同质性的话语,为当代青年在圈层化交往中建构起可辨识的文化身份和群体认同拓展了新的渠道,反映了数字青年多样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

一、数字青年网络话语“圈地自萌”现象的展演逻辑

数字智能技术的强交互性改变了传统单向度的垂直式信息传递方式,实现了话语交流的扁平化、多样化和个性化,数字青年网络话语呈现出“圈地自萌”现象,即基于文化背景、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等,以圈层为界进行话语内容生产、话语表达创新、话语传播等,“特有的圈层话语体系是稳定圈层化交往、建构起圈内同质性、固化圈层的排他性和异质性的重要方式”[2],具有内在独特的展演逻辑,包括个体自主意识的增强引发圈层群体间差异性认同需求。数字智能技术为需求的满足提供了技术支撑,“液态”社会的强流动性造成青年生存状态的孤岛化以及闲暇时间的碎片化,促使青年的社会空间由现实转向虚拟,而以流量为根本遵循的平台抓住这一契机,在同质性算法逻辑的推动下,不断强化数字青年网络话语“圈地自萌”现象。

(一)圈层群体间差异性认同需求与数字技术精准性共生

数字青年作为虚拟空间的原住民,是影响整个网络生态的重要群体。数字青年在虚拟空间进行数字交往的过程中,基于自身成长被认同的需求,形成“以情感、利益、兴趣等维系的具有特定关系模式的人群聚合”[3],即以“圈”群分、以“趣”类聚的不同“圈层”。为了明确自身与他者的区分,圈层内的数字青年通过隔断语言原本意义的联系,对其进行再创造形成只有“圈”内成员理解的话语,特别是运用表情符号、表情包和情感化的语言,以吸引更多同类的关注和回应。受不同群体自身偏好的话题、表达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不同圈层的数字青年对话语内容的喜好与追求存在差异,而话语表达风格的形成往往依赖于圈层小众文化土壤,并在圈层成员的不断模仿和高频使用中形成独特话语表达风格和规则[4]。伴随圈层群体的认同需求的满足,其在网络话语使用中逐步形成更加稳固的圈层,产生闭环效应,进而加剧话语圈层化现象。若认同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则可能导致圈层出现分化和人员流失情况。尤其是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圈层群体认同需求的精准满足提供了契机,使得数字青年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媒体平台以及专业平台,更精准地获取符合自身需求的信息和话语内容。数字技术还具备自定义信息推送的功能,可以根据个体的兴趣、爱好等因素进行个性化推送,进一步满足圈层群体认同需求。同时,在数字技术的助推下,数字青年的话语圈层现象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如加深圈层群体之间的隔离和相对孤立,形成相对封闭的话语圈层,因此,需要做好相应的引导工作,促进数字青年网络话语的健康发展。

(二)生存的孤岛化与可控时间碎片化致使数字青年社交由实转虚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伴随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现实中的数字青年与他人的生活距离越来越远,社会关系的松散化使得社交行为受到限制。正如雪莉·特克尔勾画的场景:“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电脑和手机;朋友聚会,不是叙旧,而是拼命刷新微博、网页;会议上,别人在作报告,听众却在收发信息……所有这些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群体性孤独。”[6]尤其是数字青年群体,其大多生活在城市中,面临工作、学业、住房等多重压力,社交行为受限,与他人建立真实社交关系的空间被压缩。因此,为了弥补现实社交活动的缺失,数字青年往往转向网络社交平台。在网络空间,他们更容易建立起社交关系,并通过网络话语进行沟通和交流,依赖数字技术来满足社交需求。通过网络社交平台,数字青年能够和其他志同道合的人群进行互动,迅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层。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生活中的时间愈发碎片化。可控时间碎片化是指人们能够通过数字技术掌控自己的时间,将时间分割成碎片并进行利用。数字青年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更容易受到可控时间碎片化的影响。无论是在公交车上、午休时间或在上课、工作的间隙,他们都可以在碎片化的时间中进行社交。数字青年通过各类社交媒体应用程序,随时随地与朋友交流,自由、灵活和高效进行社交。但由于可控时间的碎片化,数字青年的社交行为往往只停留于短暂的沟通交流,难以进行深入的实质性交往。这种碎片化的社交,使得数字青年的社交关系趋于表面化,很难建立起真实、稳定的社交联系,导致数字青年在社交过程中更加注重效率和速度,而忽略了真实社交所需要的耐心和付出,“圈层内的青年人丧失了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感知和理解能力”[7],不再主动寻求并深入参与真实的社交互动。

(三)流量化平台逻辑与同质性算法逻辑的双重驱动

数字青年在虚拟空间的社交主要通过各种交际平台展开,并在平台流量化逻辑的推演下加剧了话语圈层化现象。交际平台作为资本逻辑的时代产物,流量是其吸引客户和获取利润的关键指标,为增强自身获取数字青年关注和留存度,吸引数字青年参与和增加数字青年黏性,平台采取了一系列策略和激励机制。主要包括:第一,话题导向的关注和互动,即流量化平台通过设置热门话题、推荐相关内容等方式,引导数字青年对特定话题进行关注和互动。数字青年在平台上进行评论、转发、点赞等操作,使特定话题的内容在平台上得到广泛传播和讨论,增加了平台的流量和数字青年黏性。这些互动行为进一步促使数字青年形成话题兴趣群体并构建属于自己的话语圈层。例如,在微博上,平台会根据数字青年的浏览历史和兴趣推荐相关话题和博主,他们互相关注、转发、评论,逐渐形成一个围绕特定话题的圈层。第二,内容生态的优化和引导。平台根据数字青年的浏览历史、兴趣标签等信息,推荐并展示与数字青年兴趣相关的内容,以增加数字青年的参与度和留存度。同时,平台也通过排名和推荐等方式,对数字青年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筛选和排序,确保数字青年能够看到相关内容,以增加数字青年的关注和分享行为。这种内容生态的优化和引导进一步推动数字青年形成话语圈层和加入特定的话题讨论。第三,社交网络的关联与扩展。平台通过智能关联数字青年社交关系网络,为数字青年在特定话题方面提供更多的互动机会。平台通过他人在看、好友推荐等方式,帮助数字青年扩展社交圈子,增加与其他数字青年之间的联系和互动。这些社交关系网络进一步加强了数字青年在相关话题上的讨论和互动,以形成更为紧密和有深度的话语圈层。同时,同质性算法逻辑强化了数字青年的话语圈层化现象。为增强关注度并有效吸引客户,社交平台通过收集数字青年在平台上的行为数据,如浏览历史、点赞、转发、评论等,对数字青年的兴趣和偏好进行分析和预测,将数字青年的行为模式和偏好标签等信息进行分类,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和兴趣圈层,并为不同的群体和兴趣圈层提供特定的话题和内容。在此基础上平台通过相似性匹配和推荐机制,根据数字青年的兴趣标签、关注列表等信息,向数字青年推荐与其兴趣和偏好相似的话题和内容,促进数字青年在同一兴趣话题上的互动和讨论。由此,在流量化平台逻辑和同质性算法逻辑的双重驱动下,数字青年网络话语圈层化现象愈演愈烈。

二、数字青年网络话语“圈地自萌”现象的症候透视

数字青年网络话语圈层化现象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圈层传播以其“区隔化”“私密化”“脱序化”等特质,正不断塑造着数字青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裹挟着数字青年的情感倾向与价值观念,主要包括个性化满足与主体性的遮蔽、话语内容泛娱乐化与浅层化倾向、话语表达的趣味性与价值导向低阶性以及话语传播内部强流动性与群体极化,这都进一步消解了主流话语价值,对数字青年社交活动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话语主体的个性化满足与主体性的遮蔽

在数字智能技术的支撑下,每个数字青年都拥有凸显自身个性的场域,并通过创造、分享和相互认同形成话语圈层,在虚拟空间形成共同的“个性”,满足自身心理需求。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递一般是单向的、统一的,而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逐渐呈现出个性化、定制化的趋势。数字青年通过网络话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以满足个性表达的需求。他们希望在一个更加自由、宽松的环境中,找到与自己兴趣和爱好相符的群体,得到更多的认同和关注。个性化满足的追求在数字青年网络话语圈层化现象中得到进一步强化。数字青年通过选择和关注特定领域的话题或话语圈层,实现了对话语内容的定制化。他们通过参与特定领域的讨论和互动,获得与自己兴趣相符的信息和资源,满足个性化需求。然而,在上述过程中,数字青年的主体性却面临被遮蔽的问题。在数字青年网络话语圈层化现象中,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个体的真实形象、身份和言论被淡化和虚拟化,个体主体性逐渐丧失。个体主体性的遮蔽还体现为数字青年网络话语主观意识的缺失。数字青年在网络话语交流中往往以群体身份出现,个体的主观意识难以真正得到体现。在特定的话语圈层中,数字青年更多地表现出随波逐流的态度,只是将自己视作群体的一员,缺乏独立思考。个体主体性的遮蔽使得数字青年难以真正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独立思考,从而陷入对网络话语的被动接受和盲从态势。这种情况下,数字青年的话语更多地受话语圈层的主导和引导,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话语权逐渐让渡给圈层,个体主体性被遮蔽。

(二)话语内容泛娱乐化与浅层化倾向

娱乐本是人类消遣的重要方式,但是随着资本逻辑的介入,为吸引数字青年的注意力,获取更多的资本利益,娱乐在数字时代偏离了正常轨道,呈现泛娱乐化倾向,圈层内数字青年的话语也被裹挟其中。数字青年网络话语更加追求趣味性和娱乐性,希望能够融入一定的幽默元素,以吸引更多的关注来获取满足感。泛娱乐化使得数字青年更加关注与话语相关的感官刺激和情绪体验,对于能够带来积极情感的话语内容更加感兴趣。尤其是其将一些追求快节奏的流行文化和潮流元素,融入自己的话语内容中,以增加与他人的共鸣和联系。数字青年通过利用流行文化和娱乐元素,展现自己的文化品味和社交身份,同时增强与圈内群体彼此间的互动和群体认同感。泛娱乐化的话语内容更容易引起他人的注意,也更加符合数字青年对于信息获取的感性和即时性需求,能够更快地傳播和扩散。然而,话语内容的泛娱乐化也极易导致信息的片面性,遮蔽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造成断章取义、话语内容表达不准确以及语境聚焦追求有限化等问题,长此以往还会导致数字青年注意力的分散和系统思维的匮乏,影响数字青年对于话语内容的深入探索和主动参与,使之更偏好于篇幅短小、轻松幽默的话语内容,而对于那些需要深入思考和复杂解读的内容丧失兴趣。这种浅层化倾向使得数字青年对话语内容的关注时间变短,对话语的关注度也逐渐下降,从而难以形成系统和连贯的话语思维。

(三)话语表达的趣味性与价值导向低阶性

在数字青年网络话语圈层化过程中,话语表达的趣味性是其重要体现之一,不仅能够吸引数字青年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能有效增强话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虚拟空间,“网络圈层的相对扁平化与去权威化特征,使得个体意见的表达渠道更加通畅”[8],话语表达方式也更易被圈内接受。数字青年比较关注表达方式的趣味性,如使用表情包、梗图、段子等,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和态度,一方面满足自身追求新奇和独特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使其通过表达自己的情感、心情和感受,与他人进行共情和共鸣,以建立更加紧密的情感联系。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网络话语逐渐呈现娱乐化、浅层化趋势,导致数字青年关注的内容价值导向呈现低阶性。而社交平台为了追求数字青年黏性和流量,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了吸引数字青年,社交媒体平台往往通过算法优先推送通俗易懂、趣味性强的内容,导致数字青年被有趣但低阶的信息内容所淹没,而对那些需要深刻思考和逻辑性强的话语内容不太关注,其网络话语表达更加简化和单一,缺乏思考深度和创造力,从而阻碍数字青年的健康成长。

(四)话语传播内部强流动性与群体极化

法国学者米歇尔·马弗索利在其著作《部落时代》中将青年聚集方式称为“新部族”,圈内成员相互间拥有强烈归属感,圈内群体对部族内话语具有高认同性。尤其是在圈层化的话语体系中,圈内特有话语规则逐渐演变为内部认同的结构性文化习性,强化了圈层文化的价值认同和圈内身份认同,促使话语在圈层内部加速传播和流动。首先,流动性的加剧与数字青年的网络社交行为有关。数字青年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等网络平台进行话语的传播和交流。在这些平台上,话语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表达出来,而这些形式对数字青年的吸引力催生了网络话语的强流动性。此外,数字青年还乐于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等,促进话语的传播和流动。可以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進步,数字青年的话语传播速度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例如,社交媒体平台的即时通讯功能和算法推荐系统的智能化分析,使得话语在圈层内部迅速传播和扩散。这种流动性的形成,使得数字青年的话语圈层化现象更加凸显,同时也加剧了数字青年网络话语圈层内部的群体极化现象。众所周知,数字技术的推送机制是根据个体的兴趣、爱好等因素进行的个性化内容定制,其进一步强化了圈层群体对话语圈层化现象的认同,相似的观点和价值观很容易在圈层内部扩散和强化,“导致与之相异或具有竞争性的信息、观念往往被否定或无法得到充分表达”[9]。可见,圈层内部的流动性加速了内部信息的扩散和传播,而不同圈层之间的信息交流则相对较少,数字青年很难接触到来自其他圈层的信息和意见。为了获得圈内的认同,数字青年的观点和态度愈发趋于同质性,导致群体极化现象,如网络“饭圈”中出现的骂战、“人肉”、集资等怪象。

三、数字青年网络话语“圈地自萌”现象的“破圈”策略

数字青年网络话语“圈地自萌”现象易导致主流话语的“空场”,诱发话语导向的价值失序。引发数字青年网络话语“圈地自萌”现象的圈层“不应成为阻碍青年成长发展的‘密闭墙,而应该是青年可以自由进出,并以此向外延伸拓展的‘旋转门”[10]。因此,制定针对性的“破圈”策略引领数字青年网络话语正向发展,需要创设话语议题设置引领数字青年网络话语发展方向、优化数字青年网络话语内容生态实现跨界融合、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激发数字青年共情共鸣并完善数字青年网络话语平台的监管机制,推动数字青年网络话语健康发展。

(一)创设话语议题设置引领数字青年网络话语发展方向

话语议题作为网络虚拟空间舆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数字青年网络话语演进的传感器,优质的话语议题能够推动数字青年网络话语良性发展。加强话语议题设置,合理引导、设计和选取话语议题,可以增强数字话语对青年的引领力,转换议题范式,提高数字青年网络话语圈层的多样性和广度,引导数字青年关注多样化的内容。第一,围绕数字青年的兴趣爱好和日常关注点设置话语议题。通过数据分析反馈把握数字青年的兴趣和需求,针对其个性化特征,精准设置议题,引导他们参与话题的发表和讨论。例如,以数字青年关注的有影响力的影视作品、音乐流派、文学作品等为参考,创设与之相关的话题,引导数字青年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增加话语圈层的多样性。可以通过举办线上线下的讨论会、专题研讨会等活动,围绕特定话题邀请专家学者、行业从业者、青年意见领袖等,引导数字青年就相关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拓宽其视野和思考维度。第二,结合数字青年关注的社会热点设置话语议题,开展互动性话题活动,拓展话语圈层的广度与深度。数字青年对社会热点问题比较关注。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讨论,需要准确把握社会热点与话语舆论之间的内在规律,善于捕捉话语预设契机、把握话语议题的设置节点,要在各类社会痛点、难点、重点问题发酵之初“抢滩登陆”,以吸引更多的数字青年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正确认识上述问题及其实质,在话题的讨论中形成广泛共识,通过拓展话语圈层的广度和深度,促进数字青年网络话语良性发展。第三,结合国际时政热点设置话语议题。数字青年对国际时事政治比较感兴趣,如乌俄冲突、巴(哈)以冲突、全球气候、全球经济发展等话题。可以通过话题讨论赛等形式,鼓励数字青年积极参与其中,扩大数字青年的认知范围,打破“话语圈层”。

(二)优化数字青年网络话语内容生态实现跨界融合

数字青年网络话语圈层中的内容多以兴趣爱好、价值观为契合点,话语内容的结构相对封闭,易诱发“信息孤岛”效应。因此,实现数字青年网络话语内容的跨界融合,需要创新话语内容的生产方式,聚焦话语内容的公共性,优化数字青年网络话语内容生态,实现在数字青年不同话语圈层间的跨界融合。第一,完善数字青年网络话语内容的生产机制。数字青年作为话语内容的生产主体,在整个圈层化的话语生产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在实践中,要加强对数字青年价值引导,使其理性认识现实境况并发表恰当言论,彰显当代青年的精神风貌。不能因为在现实环境中受到一些挫折,就自暴自弃、封闭自己,在圈层中用夸张、戏谑的话语宣泄情绪。各类新媒体平台也要利用自身优势,向不同圈层的青年推荐优质的话语内容,引导数字青年积极参与涉及不同兴趣和领域的优质话语生产,鼓励数字青年圈层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强优质话语的灵活性和生命力。同时不断创造“出圈”的优质话语内容,增强话语的说服力和解释力,从道理上说服人、打动人,“从而赢得话语内容优势,实现圈层话语突围”[11]。第二,优化数字青年网络话语内容的传播机制。数字青年网络话语内容传播因受制于平台的算法推荐,导致信息传递窄化,这就需要优化数字青年网络话语内容的传播机制,引入适应青年话语“破圈”的信息推荐算法。由于算法的同质化倾向,数字青年网络话语内容的访问量和影响力主要集中在特定的圈层内,为促进话语内容的跨界融合,需要引入多样化的信息推荐算法,为数字青年提供满足不同兴趣和需求的话语推荐内容。鼓励数字青年关注不同类型的话语内容,促进不同圈层间的跨界交流和融合。第三,建立数字青年网络话语内容的规范和标准。这既能够规范数字青年创作行为,还可以提高数字青年网络话语内容的质量和安全性。此外,还应建立言论审核和投诉处理机制,引导数字青年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要加强对青年网络话语内容的审核和管理,阻断不良话语信息的传播,推进实现数字青年网络话语内容生态的良性发展。

(三)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引发数字青年共情共鸣

创新话语表达是提升话语传播力、影响力进而吸引数字青年、增强读者黏性的重要举措。为此,要准确把握数字青年在虚拟空间的话语喜好和话语表达方式特点,尤其要注意到图像表意与视觉修辞已经成为青年群体网络表达的主要手段[12],要注重运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用好用活文字、图像、声音、影像和网络互动耦合而成的多模态媒介,构建互动式、个性化、多元化的话语表达方式,通过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实现以情动人、以趣引人,打通话语表达方式和数字青年的共情通道。第一,推动话语表达方式生活化,引发数字青年共情共鸣。生活化的表达方式就是要贴近数字青年的生活现实,用数字青年生活中常用的话语进行表达。尤其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数字青年喜欢使用表情符号、缩写、网络流行语等来表达情感。这种生活化的话语表达方式不仅能够满足数字青年个性化表达需求,还可以更好地传达他们的情感、理念和观点,促发不同圈层青年理解和共情,实现不同圈层间的互动和交流。数字青年通过圈层间话题内容的转发、弹幕、跟帖、评论、吐槽等多种方式,达致不同圈层间彼此的共情和共鸣。第二,推动话语表达方式时代化,引发数字青年共情共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数字青年处于信息过载和信息噪音的环境中,其更乐于置身熟悉的圈层中进行话语表达。因此要善于运用生动鲜活的时代话语,吸引数字青年的注意力和关注度,促使其自觉主动地走出圈层。第三,推动话语表达方式生动化,引发数字青年共情共鸣。数字青年对于图像和视听媒体的接受能力较强,可以有意识地将图文、音视频、VR、AR等加以整合,為数字青年提供多维度的感官体验,激发数字青年的表达意愿,引起他们的共情共鸣。如2021年,十几只亚洲野象从西双版纳出发、迁徙的新闻引发亿万观众关注,央视通过生动化方式直播了《大象到哪了》。这一事件报道大量使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描述,包括“象”(向)前进、一路“象”北、狭路“象”逢等,将事件的整个过程完整地呈现出来,迅速“破圈”,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这种生动化的表达方式能够更直观地表达情感,将抽象的观点和想法通过具体的情节和形象展示出来,增强了表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更好地吸引数字青年,引发共情共鸣。

(四)完善数字青年网络话语平台的监管机制

完善监管机制是推动数字青年网络话语良性发展的重要举措,需要在尊重青年群体圈层话语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提升技术监管能力、优化多主体评价反馈机制,维护网络舆论环境的良好秩序。第一,完善监管法律体系,推动数字青年网络话语平台的规范发展。当前,我国的网络法律法规体系已初具规模,包括《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等。但是,随着数字青年圈层化话语平台的快速发展,现有法律法规也面临一些挑战,需要及时对其进行修订和完善,以确保监管措施的及时性和精准性。要建立相应的规则和准则,明确数字青年网络话语平台应严格遵循的相关法律法规,以确保话语的秩序和品质,构建起公正、多元、繁荣的数字青年网络话语空间。第二,提升对数字青年网络话语平台的技术监管能力。尤其是要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对数字青年网络话语平台进行监测和分析,通过自动识别、自动分析和自动过滤等方式,对平台上的言论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对数字青年在平台上的行为进行建模和预测,及时发现和解决数字青年网络话语圈层化现象引发的问题。要对内容进行自动审核和过滤,识别出潜在的违规行为,减少有害信息的传播。第三,优化数字青年网络话语平台的多主体评价反馈机制。建立多主体评价反馈机制,实现对数字青年网络话语平台的全方位监管和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这需要数字青年、专家学者、社交平台负责人、学校、政府部门等多主体协同发力。数字青年可以通过评价和反馈的方式,对平台进行监督和管理,而平台应该建立权威的投诉渠道,及时受理数字青年的投诉,并进行有效处理和回应。对于有争议的内容,应及时反馈有关专家学者、政府部门等,通过听取多方意见,相互协商,不断净化网络话语环境,形成良好的网络话语生态,推动数字青年网络话语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欣,朱沁怡. “人以圈居”:青少年网络语言的圈层化传播研究[J].新闻界,2019(7):25-36.

[2]陈帅.论当代青年的圈层认同感的话语建构[J].中国青年研究,2020(11):80-86.

[3]彭兰.网络的圈子化:关系、文化、技术维度下的类聚与群分[J].编辑之友,2019(11):5-12.

[4]张改凤.青年网络圈层话语共享:特征、规律、引导[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2(4):88-9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9.

[6]雪莉·特克尔.群体性孤独[M].周逵,刘青荆,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2-3.

[7]卢刚,李婷婷.Z 世代网络话语圈层的生成、特征与引导[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3(4):65-72.

[8]罗琳.青年网络“圈层化”的时代特征、生成机制与风险防控[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3(3):75-83.

[9]王文艳.网络圈层如何赋能青年[J].人民论坛,2020(26):120-121.

[10]项久雨.透视青年“圈层化”现象:表征、缘由及引导[J].人民论坛,2020(1):104-106.

[11]周琳.“圈层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破圈困境与出圈对策[J].学术探索,2021(12):147-152.

[12]栗蕊蕊,闫方洁.当代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的话语特征、多维价值及引导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8(5):56-60.

【责任编辑:张晓妍】

猜你喜欢
算法推荐
短视频行业的侵权问题研究
出版参考(2019年3期)2019-04-19 08:39:04
抖音算法推荐机制的局限与对策分析
新媒体研究(2019年2期)2019-03-29 12:05:58
算法推荐新闻的伦理风险以及未来发展
新媒体研究(2019年1期)2019-03-25 07:21:32
基于“用户画像”的内容在新闻APP上的精准推送分析
记者摇篮(2019年2期)2019-03-21 00:35:44
新闻算法推荐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新闻世界(2019年1期)2019-01-15 02:24:56
基于算法推荐的“Feed流”传播平台的转变趋势
新闻论坛(2018年5期)2018-12-28 10:48:26
基于中医临床理论的内容智能分发平台“信息茧房”系统量化
现代情报(2018年9期)2018-11-26 11:35:18
从波特图式分析算法推荐类资讯平台的伦理选择
从工具依赖到本能隐抑:智媒时代的“反向驯化”现象
新闻爱好者(2018年4期)2018-06-27 10:35:44
从编辑到算法的让度
新媒体研究(2018年2期)2018-03-29 09: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