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红霞 县祥
摘 要: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丰富的科学思维,为新时代文化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南和实践遵循。从底线思维来看,表现为文化工作要坚持意识形态底线、爱国底线、道德底线以及社会价值底线;从辩证思维来看,表现为文化工作要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引领使命与满足功能、文化坚守与学习借鉴、文化传承与创新创造的融合统一;从系统思维来看,表现为文化工作要与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始终服务治国理政、彰显时代精神风貌、凸显包容精神;从战略思维来看,表现为文化工作要着眼于历史发展揭示文化建设的规律、以国际视野精准研判全球局势、立足发展实际谋划未来、从国情出发有效应对风险挑战。深入探究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思维,对于全面认识新时代文化工作的逻辑和规律,指引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工作;科学思维;文化繁荣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4)05-0016-0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立场的逻辑经验和创新研究”(21YJA710041)。
作者简介:于红霞(1991—),女,山西临汾人,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县祥(1982—),男,甘肃天水人,西南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全球化与国家安全。
2023年10月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基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强国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战略全局,创新性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文化创作、文化发展、文化创新、文化建设等作了重要論述,成为新时代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是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思想源泉”和“动力之源”。习近平文化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维,其以底线思维划定了文化创作的红线,以辩证思维确立了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以系统思维深刻把握文化工作的整体,以战略思维全面统筹文化工作的全局。这四个思维既有各自独立的体系又紧紧联系在一起,展现了文化在历史、理论以及实践层面上的高度统一,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鲜明的哲学思维。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底线思维
“底线思维”是人们办事情所要始终坚守的底线,往往以最低目标、最低限度、最低要求为出发点,以杜绝最坏结果的发生。习近平强调,在文化工作中要坚守底线思维,一切事情都要事先做好最坏打算,“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1],竭尽全力赢得最好的结果。底线思维要求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要全方位坚守底线防线,自觉主动抓早抓小各类问题,创作更多可“体验”、可“阅读”、有“温度”、有“厚度”的复合型多功能文化作品,推动新时代文化工作蓬勃发展。底线思维贯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全部,主要包括意识形态底线、爱国底线、道德底线、社会价值底线。
(一)坚持意识形态底线
意识形态底线是基础。作为人们要遵守的基本原则,意识形态底线为其他三个底线奠定了基础。坚持意识形态底线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文化工作原则,这样文化才能在新时代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中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指出,我们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2]309。意识形态决定着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从整体上来看,意识形态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主流价值观念,是其他社会意识产生的价值依据,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性和价值导向性。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3]41。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意识形态底线,号召文艺工作者自觉担负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正确把握政治立场和创作自由的关系”[4]27,确保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习近平还强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3]41。在全球文化深度交流的背景下,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文化安全宣传,增强社会成员的文化安全意识,以强烈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强大的凝聚力、引领力,有效应对来自国内外一切非主流文化的冲击,构筑起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文化防线”,使我们党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
(二)坚持爱国底线
爱国底线是关键。爱国是立德之源,是做人的根本要求,爱国底线为其他三个底线夯实了根基。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从文化工作的全局出发,着眼于文化工作的战略高度,全面论述了文化工作在民族发展、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号召文艺工作者“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4]24,以充满爱国情怀的高质量作品增强中国人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纵观历史,杰出的文化工作者,无一例外都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始终将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热爱作为文化创造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明确强调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要“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2]321,要具有坚定而炽热的爱国意志、爱国情感,要在创作的各环节、各方面都坚持爱国底线。新时代世界局势瞬息万变,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复杂的形势。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求文艺作品必须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坚守爱国主义底线、突出中华民族特色,创作符合时代价值和中国价值的作品,着力推动文化工作在新时代获得创新性发展,使高质量文化产品“走出国门”,向世界传递中国“和平”“包容”“人民至上”的文化发展理念。
(三)坚持道德底线
道德底线是核心。道德底线为其他三个底线提供了强大的道德力量。道德底线是人类社会得以维系的重要保障,因而也应该是文化创作中坚守的重要底线。纵观古今中外,任何优秀的文化作品都是在努力表现生活和情感的审美创作中,审慎地把握住了伦理尺度,坚守了道德底线。近些年来,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类信息庞杂交织,在文艺作品中出现了一些有悖伦理、消解道德的不良倾向,部分作品出现了背离历史、歪曲史实、调侃英雄的现象。如在2020年上映的抗日剧《雷霆战将》,由于剧情严重脱离历史,遭到众多网友的抵制,最终下架。所以,在文艺作品的创作中坚持道德底线才能使作品深入人心、赢得竞争力。习近平明确指出要通过文艺作品“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5]113。这要求文化从业者,在创作过程中必须坚持道德底线,对于革命历史题材,要心怀敬意,唯有尊重历史、尊重观众,才能创作出人们喜闻乐见的高质量文艺作品。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文化工作者要始终坚持道德底线,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4]6,不仅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更要确保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保障广大消费者的文化消费权益,并以此来助力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四)坚持社会价值底线
社会价值底线是保障。社会价值底线是底层价值层面的共识,凸显了强烈的社会责任,为其他三个底线提供了实践遵循。文化创作的根本价值在于依托作品向人们传播正能量,将“真、善、美”熔铸于人们的内心深处。习近平指出:“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2]323文化从业者要创作精品力作必须贴近人民、倾听人民、热爱人民,以真情、真心讴歌伟大时代。同时,文化作品还要具有鲜明的可感性和生动性,激发人们共鸣的高质量作品具有引领人民精神生活的功能,比如《长津湖》讴歌抗美援朝精神,使人们由衷致敬先烈,更加珍惜当下幸福生活。高质量的文化作品不仅要具有满足社会成员精神需要的价值,而且还要具有表达核心价值观的功能,因此在创作、宣传等不同环节中不能只关注经济价值,更要高度重视社会价值,依托文化创作的“扩容”“提质”,让高质量的作品成为人民的“文化幸福源”[6]。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求文化工作者坚持社会价值底线,创造时代所需、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高质量文化作品,从而引发人们的强烈共鸣,自觉地传播和践行,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培育“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4]5,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人们以动态变化的眼光看待事物发展和客观规律的思维。辩证思维从辩证唯物主义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剖析问题、观察问题、破解问题,以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精准把握重点,从差距中探寻和激发发展潜能,推动事物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深刻的辩证思维,为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实践遵循。
(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融合统一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必须重视文化作品质量的提升。纵观古今,高质量的文化作品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从内而外透露出吸引人、折服人、塑造人的魅力。任何传世佳作都经过了精雕细琢,都是文化创作者呕心沥血、倾注心力的成果。当前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上创新动力不足,文化精品不够丰富,一些作品倾向于追求经济效益,“将社会效益推向边缘化”[7],文化创作水平参差不齐,质量得不到保障。而高质量文化作品中所蕴含的强大社会效益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重要支撑。因此,在市场经济场域中,文化从业者需要更加关注文化作品的社会效益,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全面发挥文化的精神指引作用,确保文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求文化工作者始终高度重视社会效益,高度重视文化作品的质量,“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4]7,在提高人们的精神智识和道德素养、增强人们精神力量的同时,培育新型文化消费模式和新型文化业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文化作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二)引领使命与满足功能融合统一
新时代人们跃升式的多元文化需要是文化工作者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作为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需要充分认识并全面把握当前在物质需要基本满足的条件下,人们的文化需要整体升级的实际,有的放矢地创作出更多符合人们文化审美、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精品佳作。为此,广大文化工作者需要深入实际、贴近生活,从人们现实的文化需求出发,依托多元跨界、彼此赋能联动突破文化创作“圈层”,创作与人民贴近度高、体验感强的优秀文化作品,满足人们丰富、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同时,还要重视发挥文化作品在人们精神生活领域的引领功能。如果文化作品仅仅浮于满足功能层面,文化创作将失去边界,难以发挥甚至丧失引领作用。习近平指出“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4]6,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历史长河中保持旺盛生命力,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一脉相承的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神指引和支撑。针对当前多元文化交织中出现的价值观缺失、道德滑坡等现象,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求充分发挥文化的意识形态引领功能,依托“引导”把客体有效转变为积极投身文化强国建设的主体,深刻领悟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文化坚守与学习借鉴融合统一
各具特色的多样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文化发展中,不同民族国家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的独特文化,对社会发展、文明进步发挥着滋养和塑造的作用。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尤其是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不可避免,而且只有在文化的交流互鑒中才能更好实现本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这就要求,本民族文化既要全方位彰显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又要在文化坚守中进一步学习和借鉴他国优秀文化。“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8],习近平文化思想主张坚守本民族文化根基,探索发展本民族文化的有效方式,在文化坚守中深挖中华文化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资源。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的精神命脉和身份标识,是推动文化持续发展的文化根基,只有在牢牢坚守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顺应时代发展的优秀作品。坚守本民族文化并不等于盲目排外,而是要辩证取舍。习近平文化思想主张在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式,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中、在不同文化的碰撞竞争中才能焕发本民族文化发展的活力,抓住文化发展的时代机遇。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4]26这就要求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既要自觉成为本民族文化的忠实坚守者和传承者,自觉担负守护本民族文化的责任,还要积极主动深入了解、借鉴其他民族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在全球化浪潮中彰显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和魅力。
(四)文化传承与创新创造融合统一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文化实现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来传承中华文化,全面吸收和内化积极思想,消除消极因素,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文化工作在新时代开创崭新局面。文化要实现创新发展,首先必须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9],只有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才不会成为失去根基的“浮萍”。为此,需要深入挖掘和传承蕴含于传统文化中的文化价值、精神价值,使之成为文化创新的强大动力。当然,传承和创新并非对立关系,文化工作不仅需要持续传承,而且需要不断创新,积极借鉴和活态传承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只有在创新创造中,文化才能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拥有强大生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习近平全面阐释了传承与创新的内在关系,强调立足新时代的发展环境活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挖掘蕴含其中的多重价值,打造更多承载中国精神的文化产品,促进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双百”方针,主张艺术民主、学术创新,遵循文化自身的发展逻辑和规律,在传承和创新上做“加法”,开辟文化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不断拓深传承与创新的深度和广度,塑造文化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形成以传承与创新驱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使文化传承与创新“活起来”“动起来”“火起来”,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发展氛围。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要求办事情、想问题要有逻辑抽象思维,着眼于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推动事物发展。习近平在论述文化工作时,总是将其置于伟大事业中去思考。人民群众、文化、治国理政是相互作用、彼此联系的系统整体。因此,文化工作要在与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服务治国理政、展现时代精神风貌以及凸显包容精神中实现繁荣发展。
(一)与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因而也是文化创作的主体。习近平曾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4]13,在文化建设中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持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才能实现文化的繁荣发展。文化创作必须扎根人民群众,人民的生活是文化创作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从古至今,优秀的文化作品均来源于人民生活、反映人民生活。文艺需要人民,同样人民也需要文艺。人是精神存在物,不仅需要物质生活的满足,更需要精神生活的满足与丰富。而优秀文化作品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日益凸显出来,这就要求文化工作者要在准确把握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基础上,以生动的笔触创作出反映人民意志和心声的优秀时代作品。文化与人民群众的辩证关系,要求文化工作终坚持人民至上原则,与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将人民群众视为文化的评判者和文化展现的主体,将服务人民群众作为矢志不渝的职责。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强调“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4]16,主张以文化的人民性创造新时代崭新的文化成就,明确了当前文化的发展方向和价值目标,开辟了新时代文化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二)始终服务于治国理政
意识形态在社会建设、国家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关系着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而文化工作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重要精神纽带。文化工作要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人们行为的自觉遵循。文化的发展还关系着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文化的健康发展为其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明的每一次前进,都伴随着文化的发展。习近平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10]5,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战胜一切困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文化事业在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尤其是新时代以来文化蓬勃发展,不仅在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精神文化需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也为新阶段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文化支撐,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度和贡献力也逐年提高。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创新文化传播与发展模式,依托融入潮流、跨界融合、集聚资源,举办各类文化主题活动,打破了文化传播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为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使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在全社会发挥了弘扬正气、传播正能量的作用,使良好的道德风尚厚植人心。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要求文化工作者将文艺创作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紧密结合,在坚持国家大政方针的前提下,努力把握人们对公共文化的普遍化和个体性需要,着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匹配度,增强灵活性和适应性,打造完善的公共文化体系,在满足人们对公共文化产品以及公共文化服务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的同时,促进国家发展、社会进步。
(三)彰显时代精神风貌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同样文化也反映着时代的特征和风貌。特定时代的文化与时代发展具有内在联系,文化是时代发展的响亮号角和时代强音,它既能及时反映不同时代的独特风貌、鲜明特征,又能引领不同时代的特殊风气和潮流。新时代要建设文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文化工作者要完成这一光荣的使命,就需要深刻把握时代的脉搏、特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原则,以反映时代风貌和人民精神面貌的优秀作品凝聚人民的力量、弘扬中国精神,激发人民群众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诚如习近平所言:“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4]6因此,在文艺创作中,要自觉融入时代,把握时代发展潮流,深刻认识时代精神和时代内涵,看清复杂多变的时代发展态势,精准将时代特色、时代精神融入优秀的文艺作品中,从当代中国的发展中寻找创新灵感、发现创作主题、塑造时代典型,敢于和善于在文化发展中提出新思路、推出新形式、形成新机制、表达新话语,彰显时代风貌,引领并推动时代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强调立足时代需求,力求凝聚更多新力量、讲述更多新故事、营造更多新场景,以更鲜活、立体、多元的形式呈现当代的社会生活,在描绘时代精神图谱、阐释文化新知中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让更多人在感受中华灿烂文化中坚定文化自信。
(四)凸显包容精神
“兼容并包”“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鲜明特点。孔子强调“和而不同”[11],指出君子能做到“和而不同”,反之小人往往“同而不和”。荀子认为世上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是由各部分组成的和谐共生的共同体,即“万物各得其和以生”[12]。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理念使中华儿女以包容的态度对待具有差异性的文化,并在交流学习中吸收其他文化的有益成分,而融会贯通、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也成为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密码。在文化发展中,包容性体现在中华文化吸纳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丰富并发展自身。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精神,始终坚持互利共赢、公平公正、相互尊重的国际关系原则,主张文明交流互鉴。当前全球局势复杂多变,“文明冲突”甚嚣尘上,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宣扬所谓“普世价值”,试图人为划分文化的优劣高低。而人类社会要实现持续性发展,需要国家、民族之间的彼此包容,共同抵制单边主义,倡行多边主义。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包容性,主张尊重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差异性,以包容的态度推动世界各国文化交流融合、繁荣发展,共同探索世界文化的共同利益,加强国际文化合作,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实现世界文化发展中“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美好愿景。
四、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指的是把握事物发展总体态势和发展规律,以国际视野进行统筹协调的思维能力。习近平指出,“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13],伟大事业才能在实践中取得胜利。我们党始终将文化建设置于重要地位,在文化建设的各环节坚定战略定力,充分发挥战略思维的强大作用,以文化发展促进社会发展、激发人民的热情、引领时代风尚。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深厚的战略思维,强调以历史发展来揭示文化发展、文化建设的规律,凸显文化建设在民族复兴中担负的历史使命;以国际视野精准研判全球局势,把握国家命运的深刻变化,发出契合时代需求的声音;立足发展实际,回应现实谋划未来;从国情出发有效应对风险挑战,增强中华文化的话语权。
(一)着眼于历史发展揭示文化建设的规律
文化是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的精神力量,是具有特殊感召力、吸引力的意识形态,依托政治载体能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文化的重要性,要求必须在战略层面上对文化发展加以科学规划,时刻保证文化发展、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这是充分发挥文化作用、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加强对文化发展的合理规划,就必须科学掌握文化发展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文化工作的顺利、健康发展。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任何优秀的文化无一例外都是深厚历史的积淀,反映了特定时代的历史主题和历史精神。因此,必须从历史发展的大视野出发,通过深刻把握历史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来揭示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规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典范,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唯物主义底蕴。习近平明确强调“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5]32。在文化工作的部署和安排上,习近平始终将其置于历史发展的大局中,在对历史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中,揭示文化发展规律,标定文化发展目标和方向,推动文化工作顺利开展。
(二)以国际视野精准研判全球局势
加强文化建设、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必须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源于对自身文化的深刻认识,对建设文化强国至关重要。要做到文化自觉,一个重要要求就是具备全球视野、国际视野。文化自觉的提出就是基于全球化的语境。在世界历史形成以前,人们各自生活在固定的文化环境中,人们也很少会去思考文化的认同问题。随着世界历史的形成、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面对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外来文化冲击,人们开始思考民族文化身份和认同的问题。尤其是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一历史巨变在给中华文化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面对形形色色的文化和价值观的干扰,处于社会转型中、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青少年往往容易受到影响,出现文化认同上的问题。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出现危机,这个国家无论在其他领域如何发展都会面临走向衰落的历史命运。因此,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立足全球视野、国际视野,加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只有具备全球化的视野,置身世界文化发展的环境中,才能对自身有更加清醒的认知、找准自身的定位,才能激发自身发展的意识,这是新形势下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认为“艺术也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生命力”[4]27,注重文化产品走出国门,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文化实践中拓展文化视野,促进文化发展。同时,习近平文化思想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局出发,深刻阐明关于世界文化、文明交流借鉴的中国立场和中国方案,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立足发展实际谋划未来
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就是,人民在物质诉求基本满足的基础上所产生的高阶精神文化需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明确提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奋斗目标。“美好生活”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不仅在物质上有更高的追求,更为重要的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丰盈与满足,这不仅是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既立足于实际又着眼于未来,明确提出要“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3]41的社会主义文化。新时代人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从文化创作的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颠覆历史事实、歪曲经典、嘲讽崇高、快餐消费、机械化创作、复制、抄袭等不良现象,多样性、多层次的文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不能很好满足当前人民的文化需求,而且也影响了文化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肩负着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大责任,在文化创作中必须从时代特征出发、立足现实,直面人们跃升式的精神文化需要,准确把握文化工作的难点和重点,走进人民当中听取呼声、解答问题,创作更多良心佳作来满足人民的文化需要;还要放眼未来,始终瞄着建设文化强国这一目标推动新时代文化发展跃上新台阶。
(四)从国情出发有效应对风险挑战
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优势,是新时代我们党在瞬息万变的局势中生成新势能、有效应对风险挑战的软实力。我们党始终将文化视为破解挑战难题的动力,强调不管从现实层面还是历史层面看,文化的发展对于推动民族复兴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从历史层面来看,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艰难困苦而能够繁荣发展,原因之一就是有文化深厚力量的支撑。中华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诸如“人心向善”的道德观、“求同存异”的社会观、“邻里和睦”的国际观、“道法自然”的自然观、“民贵君轻”的治理观等独具特色的文化理念,为中华儿女有效应对风险挑战提供了精神力量和文化基因。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出现严重危机,国民将会丧失精神动力和核心凝聚力,民族发展、国家建设就会出现重大问题。从现实层面来看,文化在应对当前瞬息万变的国际局势中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明确指出:“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10]36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集中彰显了文化优势和制度优势。在世界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习近平高度注重提升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主张在治国理政中发挥文化的优势,着力提炼中华文明的文化精髓和精神标识,让世界认识全面、立体、真实的中国,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14]积极提高中华文化感召力,在应对风险挑战中增强中华文化的话语权和世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88.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5]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6]王曼倩.基于主体视角的法治文化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28.
[7]肖萍.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中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64.
[8]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7.
[9]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114.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139.
[12]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2:302.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46.
[14]张东刚,林尚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高校力量[J].教学与研究,2023(10):5-8.
【责任编辑:未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