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历史·实践: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的逻辑理路

2024-06-05 13:23:21侯典举杨丽艳
理论导刊 2024年5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

侯典举 杨丽艳

摘 要: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党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历史使命。从理论逻辑看,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从历史逻辑看,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从实践逻辑看,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逻辑。

关键词:共同富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4)05-0038-0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红色文化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研究”(22BKS173)階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侯典举(1990—),男,山东聊城人,华侨大学讲师,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杨丽艳(1979—),女,黑龙江伊春人,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部主任,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其中包括“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之际,党中央提出“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这一战略任务,意义重大。党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是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谋划,也是向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着眼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立志于民族千秋伟业的理论自觉、历史主动和实践智慧。因此,从理论、历史、实践三个维度厘清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的逻辑理路,既拓宽了理论研究空间,又回应了实践需要的现实呼唤。

一、理论逻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

实现人的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价值向度,是马克思主义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分析、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而作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

马克思主义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论证了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可能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因归根到底是劳动生产发展。劳动生产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螺旋式前进和上升。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形态的原始公社,生产力水平极低,人们依靠采集渔猎为生,社会产品没有剩余,维持生存尚且困难,遑论生活富裕。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特征,奴隶和农民受到残酷剥削和压迫,社会产品几乎完全被奴隶主和地主占有,达到共同富裕更是遥不可及。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提升,马克思恩格斯曾热情赞颂“(它)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2],但因其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固有矛盾,只会造成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和日益扩大的贫富分化,同样无法达到共同富裕。只有按照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阶级对立,克服生产力发展的阻碍,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分析,阐明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深刻洞察资本主义发展运行规律,尖锐批判资本主义赤裸裸剥削拜物的资本逻辑,并在此基础上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人类终将走向共同富裕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指出,生产资料的不断过度集中和劳动的不断社会化,达到了要撑破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时,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敲响了,而代替它的将是“(在)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3]。这表明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并不是道德的或历史的批判所设定的结果,共产主义的必然胜利也并非因人们高唱赞歌而来的召唤,而是基于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历史必然,是基于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固有缺陷的自我崩塌。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对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富裕生活作了美好构想:“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 [4]可见,只有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前提下,让广大人民成为生产资料的占有者,才能消灭剥削和压迫,使人民能够平等地参与社会产品的生产,平等地享有社会财富的分配,从根本上解决贫富分化问题,实现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基于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揭示了无产阶级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规定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私有制是一切不平等的根源,是导致贫富分化的罪魁祸首。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消灭私有制、消除剥削,建立起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新社会。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要求否定私有财产” [5],要求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无产阶级的重要历史使命,就是“建立这样一种制度……使社会生产力及其成果不断增长,足以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 [6]。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未来社会中,无产阶级承担着消灭私有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要建立以公有制为组织原则的社会生产,全面克服资产阶级剥削嗜血的本性,全面超越资产阶级两极分化的弊病,取而代之的是社会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本身就是无产阶级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追求。同时,马克思强调指出,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 [7]。这清楚地表明,共产党始终牢记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始终代表整个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利益,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基本立场,为整个无产阶级谋福利。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继承者和发展者,始终坚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只有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才能解除人民贫苦,才能够使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早在1915年,陈独秀就曾明确指出:“贫富之度过差,绝非社会之福。” [8]1923年,李大钊在上海大学发表《社会主义释疑》的演讲时指出:“(社会主义)能够使我们人人都能安逸享福,过那一种很好的精神和物质生活。” [9]可见,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后,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早期共产党人就已经认识到,私有制是导致贫富悬殊的根源,并将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制度紧密联系起来,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一直坚持以社会主义制度解决贫困问题,推动人民共同富裕。新中国成立后,一代代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指引下,始终强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探索共同富裕之路。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以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福利制度的历史超越,走出了一条根本区别于西方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中,始终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二、历史逻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

过上富足安宁的生活,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景。从《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美好理想,到《淮南子》“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的富民理念;从孔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到孙中山的“大同主义”,无不体现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扎根中华文化沃土、忠实继承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便把“为人民谋幸福”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并为之进行了百折不挠、气壮山河的英勇斗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党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起步探寻阶段。这一时期,党把爭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和以土地革命为中心的经济斗争相结合,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迈出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第一步。让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千年夙愿,成为这一时期党带领亿万人民追寻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开启了以土地革命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篇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彻底推翻了“三座大山”,彻底砸碎了奴役人民的镣铐,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红色政权,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党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探索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党从以革命为主的局部执政党,转变为以建设为主的全国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对共同富裕之路的艰辛探索。在探索实践中,党深刻认识到,只有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才能解决贫困问题、实现人民共同富裕。1955年,针对农业合作化问题,毛泽东明确指出:“逐步地实现对于整个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 [10]437在谈到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时,毛泽东指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并且“这种共同富裕,是有把握的” [10]495-496。这一时期,党带领人民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冲天豪情,实施“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通过实施五年计划,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在众多领域实现“从0到1”“从无到有”的突破,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为消灭贫穷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诚然,这一时期党在探索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出现过曲折和失误,但其初心未改、使命不变,为推动人民生活共同富裕奠定了根本的制度前提和物质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党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转型深入阶段。这一时期,党推动共同富裕的思路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即改变了以往共同富裕只能是建立在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逻辑,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发生这一根本性转变,一方面是基于对以往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另一方面是基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新审视。党深刻认识到,没有生产力的解放发展、没有物质资料的雄厚累积,共同富裕只能是虚无飘渺的海市蜃楼。在此基础上,邓小平提出实现共同富裕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将“共同富裕”上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并创造性地提出“先富带后富”来促进共同富裕的新思路。针对收入差距不可避免拉大的状况,邓小平再次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 [11]110-111,并且认为共同致富“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 [11]364。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寒冬、国际风云波谲变幻之际,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砥柱中流、岿然不动,始终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 [12],逐步推动人民生活共同富裕。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13],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进入实质提升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首次将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联系,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14]142的重要论断,并对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了明确部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新时代,党始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始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范资本合理有序发展,更加注重将共同富裕理念转化为具体政策制度,并贯彻到生产分配全过程,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特别是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并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开创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新境界。

百余年来,党始终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在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伟大进程中串联起一代代共产党人不畏艰难、踔厉奋斗的逻辑主线,探索出了一条中国式共同富裕之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共同富裕的政治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物质前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基础。

三、实践逻辑:共同富裕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逻辑

新时代是必须突出地、实质性地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早在1990年,邓小平在同中央主要负责同志谈话时就曾强调,推进共同富裕总有一天要成为我们的中心课题。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主动而坚定地承担起解决这一“中心课题”的历史任务,并告诫全党:“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解决好这个问题。”[15]而今,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已经展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本身即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内蕴。

推动共同富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当代体现,是中国共产党根本价值追求的时代彰显,是对西方以资本为中心发展逻辑的全面超越。习近平强调:“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14]9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站稳人民立场,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这是我们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力量源泉。人民群众中蕴含着历史的惊人伟力,在实现共同富裕这一长期、复杂、艰巨的伟大战役中,离开人民群众是不可想象的,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精神、创造精神和智慧力量,去破解难题、开辟新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把人民群众作为共同富裕的检验者评判者。“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质朴的话语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推动共同富裕成效如何,由谁来检验?毫无疑问,阅卷的权利属于人民,“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16]。这表明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要一切以满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衡量指标,共同富裕的成效要得到人民的认可、经得起人民的检验,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情怀。

推动共同富裕,要坚持高质量发展。习近平强调,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这是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最大发展中国家这个最大国情,对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出的科学谋划。首先,坚持高质量发展要“做大蛋糕”,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生产力快速发展,才能为共同富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丰富的精神资料。其次,坚持高质量发展要“做优蛋糕”,注重发展从“量”到“质”的转变。要更加关注发展质量和效益,不唯GDP论英雄,始终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发展动能创新化、发展道路开放化、发展形态绿色化、发展格局协调化、发展目的共享化,夯实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同时,要优化产业体系,在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满足人们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再次,坚持高质量发展要“做实蛋糕”,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壮大实体经济。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加快建设制造业强国,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巩固壮大实体经济,为推动共同富裕打牢产业基础。最后,坚持高质量发展要“分好蛋糕”,合理布局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在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中,兼顾投资者、员工、企业、政府各主体,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实现经济平衡发展、良性循环。加强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发挥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手段,保障不同群体都能更好更公平地共享发展红利。

推动共同富裕,要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17]214共享发展理念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新认识、新发展,拓展了新时代党关于共同富裕丰富内涵和实践路径的新境界。从共同富裕的主体对象看,共享发展是全民共享。“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17]215,是新时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一个都不能掉队。从共同富裕的内涵来看,共享发展是全面共享。共享发展不仅强调全体人民在经济上共同富裕,还包括从政治层面保障人民平等的政治参与权利、从文化层面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从社会层面以世界最大社保体系来保障和改善民生、從生态层面建设“美丽中国”使人民共享良好生态环境。从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来看,共享发展是共建共享。共建才能共享,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和基础,在推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要广汇民智、广聚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17]215-216,在共建共享中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从共同富裕的推动进程来看,共享发展是渐进共享。在推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裹足不前,而是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在动态发展中推动共同富裕由不均衡到均衡、由异质化到均质化发展。

推动共同富裕,要坚持系统观念。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思维方法,是党在“十四五”时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新时代,必须深刻把握系统观念的内涵和价值,采用系统方法谋划推动共同富裕。坚持系统观念,要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共同富裕是全面富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层面的富裕,不是单纯物质富裕;共同富裕是程度有所不同的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富裕;共同富裕是动态发展的渐进式富裕,不是齐头并进的同时富裕。坚持系统观念,要加强前瞻性思考,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强化对影响共同富裕的国内外因素的预判研判,在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领域下好推动共同富裕“先手棋”,超前布局、创新谋划。坚持系统观念,要加强战略性布局,始终胸怀“两个大局”,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继续保持战略定力,统筹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分配制度改革、文化高地打造等方面强化战略布局考量。坚持系统观念,要加强整体性推进,共同富裕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要兼顾质量与速度、效率与公平、发展与安全、改革与稳定等多重关系,在政策导向、资源配置、评价体系等方面整体谋划推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4.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74.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0.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60.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

[8]陈独秀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99.

[9]李大钊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57.

[10]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66.

[13]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30.

[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确保“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开好局起好步[N].人民日报,2021-01-30(01).

[16]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5.

[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未央】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
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
共同富裕
经济(2022年11期)2022-11-05 08:25:06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02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人民论坛(2021年24期)2021-09-15 18:28:21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人民论坛(2021年24期)2021-09-15 02:18:59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 05:31:28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