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玲
摘要: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是时代呼声,是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旨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从理论理性维度来考察,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教学内容的契合性、教学价值的相通性为两者融合奠定了可能性、可行性、可欲性的基础;从工具理性角度来审视,新时代发展目标决定了两者融合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实践理性向度来思考,需从教育理念、制度、文化构筑两者融合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思政课;有效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24)02-0065-09
纵观中华民族文明史,工匠精神源远流长。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工匠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进入新时代更是赋予工匠精神新的内涵,并将其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2019年9月,习近平对我国技能选手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此作出战略部署: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大国工匠、高技术人才。[2]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把工匠精神嵌入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实现两者有效融合,更加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和德技并修两大育人目标。
一、理论理性: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及其与思政课的有效耦合
“工匠”一词历史悠久,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考工记》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在我国古代,工匠是指“掌握一门手艺并以此为生的人”,分为“官匠”和“民匠”。工匠精神蕴含于工匠们的劳作之中,展现的是一种制造态度和价值追求。随着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历史性变迁,工匠精神也随之丰富与发展,被赋予时代新意涵。
(一)赋值:工匠精神的新时代内涵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进程中,一代代中华先人们以“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职业信念,在不辞辛劳的生产劳作中,沉淀出以“尚巧、求精和道技合一”为内涵的传统工匠精神。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自觉承担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任务和使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开创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使我国成为名符其实的“制造大国”,工匠精神的内涵也在拓展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自觉践行“两个结合”,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中华传统工匠精神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3]四个方面赋予工匠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从理论理性层面来看,工匠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充分体现出对匠魂、匠心、匠力和匠品的追求与培育。
1.执着专注、一丝不苟的“匠魂”
传统工匠精神强调切磋琢磨的做事态度。孔子主张“事思敬,执事敬,修己以敬”,告诫我们做事要谦逊恭敬、严肃认真;韩非子的“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告诉我们要耐心坚守,不能投机取巧。“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我国古代工匠们深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道理,非常注重细节,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及岗位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并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职业专注和严谨淬炼心性。这要求我们要全神贯注地精练技能、打磨技艺,输出品质趋于极致的产品,从而获得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积极心理学家、“心流”概念的提出者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认为,全神贯注可以产生最佳的心流体验:意识与动作融合,不知不觉完全投入到了行动中;下意识地自我掌控,满足周围环境要求;行动明确,反馈及时且一致;内在目的性,自我的陶醉与满足。[4]全神贯注体现出来的是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
习近平总书记将工匠精神概括为“执着专注、一丝不苟”。这意味着要形塑“择一事终一生”的匠魂,为工匠精神注入时代内涵。“匠魂”是指工匠们对本职工作的敬畏入魂,将全部心血都投入到工作之中,灌注于“魂魄”之中,达到人与物合一境界,是一位工匠内在品质的灵魂所在。[5]执着专注、一丝不苟的匠魂,糅合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职业伦理精神,是工匠们敬业担当、严谨细致、求真务实的精神体现,锲而不舍、倾注毕生精力去研究去探索同一件事情,具体体现为心无旁骛、严谨专注地倾情投入和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矢志不渝、坚定执着的责任担当。
2.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匠心”
“匠心”来源于传统工匠们切磋琢磨的做事态度。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表现的就是工匠们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时尚巧达善的价值追求。《核舟记》中,“技亦灵怪”的奇巧之人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让人看罢对古代雕刻艺术的精美绝伦赞叹不已。“炉火纯青”一词正是源自冶炼锻造,而后泛指技艺达到了纯熟完美、精湛高超的境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求精态度和不懈追求促进了工匠审美志趣的形成,鞭策着工匠们在其专业领域追求极致。“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旨在构筑匠心境界。从字面意思来看,匠心更多地强调把事情做到极致完美,尽力将产品品质从99%打造到99.99%的做事风格,“匠心重点强调工匠在产品细节、服务过程等方面所具备的极致追求”。[6]进入新时代,科技的“高精尖”使得生产不断向着精细化和高端制造方向发展,宣告了品质精造时代的来临。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必须大力培养和弘扬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匠心品质,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精造的转变,为人民提供高质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
3.勇于开拓、大胆创新的“匠力”
匠力是指工匠在工作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创新是人类发展的灵魂,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工匠精神的关键点。创新精神体现为工匠们勇于创立新事物,不断追求新知,敢于探索新规律、新方法的品质。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人们对产品服务的需求也在持续升级。“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7]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把我国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培育劳动者创新精进的精神与品质,才能更好应对市场变化,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即“变则通,通则久”。新时代“工匠精神”大力提倡立足于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工匠们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勇气和自信,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挑戰权威的批判精神,吐故纳新、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不断实现精进和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打造有生命、有灵魂的产品,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持续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4.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匠品”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党中央就注重宣传、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奉行“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品质,爱岗敬业的精神元素开始注入工匠精神之中。所谓“爱岗”,就是热爱本职工作;所谓“敬业”,就是对本职工作认真负责。
爱岗与敬业是新时代工匠精神内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时代工匠精神之源是爱岗,对自己所从事的岗位、所做的事有一种强烈的热爱,才能在工作中将这种热爱转变成对产品质量孜孜不倦的追求。敬业则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道德基石。正是有了对于职业的敬畏,才会产生对职业的责任感与担当意识,才会遵守职业道德,做一位有道德、有品行的新时代工匠。团结协同是保障。要重诚信、讲合作、守契约、促和谐,分工合作、协作共赢,从而取得更高的职业成就,实现人生价值。随着产业分工的日益细化、生产技术的不断革新、需求侧要求的不断提高,很多情况下劳动者“单兵作战”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须通过不同领域、不同技术的协同合作来完成生产高质量安全的产品。
(二)嵌入:工匠精神和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有效耦合
大力培育和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要求,需要从学生抓起。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教学内容上的契合性、教育价值上的相通性,为将工匠精神嵌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可能性、可行性。
1.目标同向同行:工匠精神与思政课教育相互渗透的可能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是立德树人,引导学生立志成才,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伦理,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使其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工匠精神本身蕴含着职业素养、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等规范因素的教育与驯化,是每一个从业人员理应遵守的价值准则,反映了职业道德和操守。工匠精神与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决定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具有可能性,有助于全面提高人才的素质,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因而,工匠精神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本质需求。
工匠精神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目标一致性主要体现在社会观、人生观和职业观三个方面。就社会观层面而言,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把握国家的发展进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把国家和社会发展根本目标,作为自己职业规划的出发点;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现实社会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在人生观层面上,是让大学生明确人生的目的和根本意义,树立正确的幸福观、生死观、苦乐观、荣辱观、恋爱观等,明白人为什么而活着、该怎样做人、该怎样走人生道路,学会处理学习、工作、事业、前途、友谊、爱情、荣辱等问题。在职业观层面上,要求大学生能够产生高度的职业认同,要干一行专一行,始终保持定力与韧性,在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执着专注,不断完善技能技艺,成为德艺双馨的职业人,为社会贡献力量。
2.内容同频共振:工匠精神与思政课教学相互融合的可行性
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的培育。工匠精神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同频共振,决定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具有可行性。
思政课作为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思政课不仅传授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承担价值引领作用,“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把价值观念融入知识的传授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的重要体现。工匠精神与坚定理想信念教育具有相融性。坚定理想信念是思政课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是思政课的重要任务。工匠精神要想培养出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等品质,就必须要有坚定的信仰和信念。坚定的信念和信心为工匠精神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工匠精神,是信念信心坚定的具体表现和延伸。另外,工匠精神和恪守职业道德是统一的。作为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要努力掌握技术技能,还要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恪守职业道德”的内容要求回答了学生在未来走上工作岗位时应该遵守职业道德,这与工匠精神在内容上高度契合。
3.价值相融相通:工匠精神与思政课教学有效契合的可欲性
教学价值,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具体的教学环境中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依赖于教学主体的实践活动。教学价值是具体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呈现出不同的指向。工匠精神内容的价值属性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价值相融相通,决定工匠精神与思政课教学有效契合具有可欲性。
一是工匠精神具有育人价值。工匠精神不仅对从业者自身的技术、技艺有较高的要求,还包含着对从业人员品质精神的重视。工匠精神外在表现为师徒之间技能的传授,内在体现为师徒之间职业精神的传承,包括教导从业者遵守职业道德、遵守行业规定等,寓“教”与“育”于一体。二是工匠精神具有价值导向。工匠精神倡导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旨在激励从业者在技能上突破完善,在品质上追求精益求精。三是工匠精神具有独特的规范价值。工匠精神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态度、职业道德和内心的信仰,用来自觉规范、约束自身的言行。
二、工具理性: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大力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从工具理性來看,将工匠精神嵌入思政课教学之中,对高校教育教学、大学生成长成才、社会发展、民族复兴来说,具有强烈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融入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
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就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内容而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传授大学生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育大学生们掌握一定的技术,以便日后更好地融入工作岗位,这是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重点培养的方面;二是培育大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是由多重要素构成的,包括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良心、职业纪律、职业信誉等多方面。“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的核心内容”。[8]就思政课的教育职责来说,高职院校思政课培养的是“德”“技”并重的大学生,即除了重视对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还应该注重对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而工匠精神就是培养大学生“德”素养的重要体现,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思政课在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促进大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相融相通。
工匠精神能够促进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9]蕴含改革创新的强大动力。而高职院校思政课从授课主题的选取、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案例的选择、再到教学工具的使用等,都是在不断更新的。工匠精神会在潜移默化中进一步激发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创新动力,从而促进思政课更好地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
(二)融入工匠精神是促进学生个人成长的客观需要
目前的高职院校学生以“00后”为主力军,他们充满活力、乐于探索、敢于表达,能够充分展现自我。高职院校更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相对不足。工匠精神不仅是对产品精益求精的追求,还包括富有创新创造精神和吃苦耐劳品质。所以,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对学生成长十分必要。
首先,融入工匠精神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从业者不仅要有一技之长,也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而工匠精神所蕴含的爱岗敬业、尊师重道、团结协作等内容,反映的是社會道德的要求,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其次,融入工匠精神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竞争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10]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精神意识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增加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最后,工匠精神能够增加大学生的自我认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社会大环境,而工匠精神作为手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精神产物,有着明确的指向,是对从业者社会身份的认同。工匠精神能够无形之中增加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增添助力。
(三)融入工匠精神是推动社会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
在强国建设新征程中,我国的经济发展还有不少提升空间,还存在较大的潜力。为了更好地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持续升级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中国由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为内涵的工匠精神则适应了时代的诉求,是推动社会转型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
一方面,在高职院校思政课中融入工匠精神有利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我国产业发展尚存在供给端与需求端不匹配的情况:就供给端而言,部分产品服务的质量与安全处于中低端,产能过剩使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受到了束缚;就需求端而言,低端重复的产品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要解决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现实矛盾,就必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解决矛盾的关键就是要提升供给产品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满足多样化的、高层次的需求。工匠精神能够促使从业者不断提高自身技艺,提高创新能力,对调整国家产业结构起着重要作用,是一个国家发展中高端制造的重要“软件”支撑。因此,为更好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业者要时刻秉持工匠精神,在岗位上尽心尽力,以精益求精的追求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促进产品转型升级,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
另一方面,培育工匠精神可以弘扬工匠文化,在社会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良好职业风尚。规范从业者的行为,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职业风尚,除了利用法律进行约束之外,还需要在精神层面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用工匠精神引导广大从业者严格要求产品质量,鼓励广大劳动者通过踏踏实实的劳动实现自我价值,自觉提升专业能力与素质,从而形成崇尚劳动、爱岗敬业的社会风尚。
(四)融入工匠精神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不仅需要经济实力提高的硬件支持,也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软件支撑。工匠精神作为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是中国精神和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工匠精神“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12]工匠精神,体现着中国人民不怕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反映中华儿女追求卓越、执着专注的精神品质。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必须精益管理、崇尚一流,才能实现国家富强;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而言,必须发扬优良传统,重视文化的传承,才能实现民族振兴;对于个人而言,必须自觉践行工匠精神,遵守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在工作岗位上精益求精、勇于创新,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获得幸福。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可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实践理性: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选择
2019年6月,《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13]高职院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把大学生培养成为高技能人才、大国工匠,是其重要责任。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实践理性来看,需要从教育理念、制度、文化等维度构筑有效实现路径。
(一)以工匠精神为引领,打造思政课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作为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主力军,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14]其一言一行影响着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的效果。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成为一名传播者,将工匠精神的起源、内涵、意义教授给学生,还要成为一名工匠精神的践行者,以身作则践行工匠精神,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1.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5]要改革和完善对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培养方案,提升思政课教师在集体备课和日常教学中对工匠精神的重视程度。一方面,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主动学习优秀工匠的敬业精神,通过深入企业一线,在与从业者不断接触中增强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学习工匠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学习他们专注坚持、一心一意的工作态度。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开展工匠精神专题教学。开展工匠精神的专题教学能够凝聚教学资源,使教师集思广益,共同打磨教学内容。思政课教师们要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理路进行集体备课研讨,撰写教案,制作课件,提升教学实效。
2.以身作则,以工匠精神严格要求自我。思政课教师作为大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认知和行为,一位时刻践行工匠精神的思政课教师更能向学生传递工匠精神的价值。思政课的教学和工匠精神的养成,都需要时间进行积淀。思政课教师必须牢固树立新时代的工匠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像优秀工匠一样对授课内容进行反复打磨,以不断完善授课内容,争取呈现出高质量思政课程。同时,思政课教师也要学会运用新媒体教学,创新教学手段与教学理念,身体力行践行工匠精神,为学生做好榜样示范。
(二)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创新思政课教学主渠道
高职院校思政课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一是优化思政课内容设计,突出工匠精神教育方向。要优化思政课教学内容,将培育工匠精神纳入课程标准。在备课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深入挖掘关于工匠精神的知识,如工匠精神典型案例、先进事例,整合相关知识,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工匠精神知识体系。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职业观,使学生对劳动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劳动的本质与价值。
二是丰富思政课教学形式,拓展工匠精神实施路径。一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补充。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重要渠道就是劳动实践,理论只有放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在思政课教学中,要设置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二是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合力。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核心主体,三个主体具有相同的责任与使命。家长要培育孩子的工匠精神意识,把劳动培养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为孩子创造在家劳动的实践机会。同时,家长也要坚持言传身教,通过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工匠榜样。在社会层面,要汇聚社会资源,发挥社会各界力量,通过组织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等,为大学生劳动实践提供平台。
三是完善思政课培养模式,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6]大学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主要阶段,但也必须重视工匠精神在中小学时期的培育。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精神的传递、能力的提高、道德的养成,需要长期的培育。在一体化推进中,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际需求等来设置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中小学偏向职业道德习惯的养成,而大学则以提高专业技能、培养工匠职业精神为重点。通过各阶段连续性教育,形成大学、中学、小学各学段思政课螺旋式上升的思政课建设大格局。
(三)以工匠精神为指导,发挥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7]要贯彻落实“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要求,充分发挥课程的隐性教育作用,进一步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有机结合。
首先,从理论教育层面来说,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他院系的专业课理论教学中。除了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程也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在培育工匠精神中起着十分重要的育人作用。因此,思政课教师要与其他专业课教师通力合作,结合院校专业课教学的内容和特点,挖掘其中相关思政元素,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方案,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让学生们在接受专业课教学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工匠精神影响。其次,从实践教育层面来说,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他院系的专业课实践。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更侧重于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因此在课程设置中会加入大量的专业实训课程。工匠精神属于理论层面的范畴,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的职业素养,从外在的精神变成内在的思想,而开展的专业课实践实训则能够有效地将工匠精神融进学生的头脑里。鉴于此,专业课教师在给学生上实训课程时,要注重带领学生参与其中,引导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感悟“慢工出细活”的道理,在一次次的尝试中体会精益求精的追求,在实际操作中践行工匠精神。此外,专业课教师要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实训考核。在设置考核标准时,要将对学生工匠能力的考核融入其中。比如,在制作分数细则时,要重点突出对学生劳动技能的分数占比,要对考核结果优秀的同学进行一定奖励,以激发其他学生的进取心。
(四)以工匠精神为基石,营造良好校园环境
人的行为影响着环境的变化,环境会改变人的言行。在高职院校中,工匠精神能否有效地融入思政课教学与校园环境密不可分。良好的校园环境包括校园文化环境、学生学习环境、宿舍氛围、班级氛围等适合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环境氛围。
一是要构建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建立主要是以建筑、文字、图片等实物的形式呈现。可以在教室、食堂、操场、校园文化墙等学生常去的地方张贴宣扬工匠精神的海报,播放视频宣传资料;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意识,亲自参与劳动宣传标语的设计工作等,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念;也可以在校园的宣传栏中介绍国家关于工匠型人才的方针政策以及各行业工匠人才的光荣事迹及心路历程,让高职院校大学生感受到大国工匠的劳动之美,领悟工匠精神的价值所在。
二是要在校园制度中体现工匠精神。校园制度对学生的言行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与引导性。要完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等制度,突出对学生劳动精神的培养,如在校园制度中增加大力表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的条款,在班级制度中增加学生定期开展班级义务劳动的内容。
三是要打造校园实训基地。要与企业建立密切联系,主动了解企业相关岗位对从业人员职业精神方面的要求,在校园里合作建设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能够在校园里直接参与实践,营造人人参与实践的校园风气。
四是要举办丰富多样的校园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科技文化节、职业技能大赛等,邀请专业评委对参赛作品进行专业评选,表彰优秀参赛选手,并对最后的比赛成果进行定点展示,让工匠技能的价值得到充分展现。也可以通过举办工匠精神宣传活动、工匠精神学习研讨会、微视频展播等,进一步传播和弘扬工匠精神,激励学生走技能强国之路。
四、结语
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意在借助工匠精神的教育来给予大学生更全方位的指导和引领,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多元能力的发展。鉴于此,高职院校要秉承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积极寻找思政课教学与工匠精神的有效契合点,将更多工匠精神的内容融入思政课教学当中,切实提高工匠精神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让大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价值和作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大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完善教学体系,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从而以有效的方式构建高效的思想政治课堂,实现思想政治课与工匠精神的有效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N].人民日报,2019-09-24(1).
[2] [10]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1.33.
[3][9][12] 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4.4.4.
[4] 李畅.心流体验的研究综述[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
[5] 任雪园,祁占勇.技术哲学视野下“工匠精神”的本质特性及其培育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7(4).
[6] 祁占勇,任雪园.扎根理论视域下工匠核心素养的理论模型与实践逻辑[J].教育研究,2018(3).
[7] 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2.
[8] 张坤晶.论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J].职教通讯,2016(16).
[1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5.
[13]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3/201906/t20190618_386287.html,2019-06-11.
[14] 中共中央、國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801/t20180131_326144.html?eqid=c7730ca50000b90900000003642b9cd9,2018-01-20.
[15][16][17]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责任编辑:何爱云)
Theoretical, Instrumental and Practical Rationality: Triple Investigation of Craftsman Spirit embedded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XING Ling
(Nanjing Polytechnic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6)
Abstract: Cultivating and promoting the spirit of craftsmanship is not only a clarion call from the times, but also the sole path towards transforming China from a manufacturing power to an innovative powerhouse. College courses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play a pivotal role in instilling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skilled tal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etical rationality, the common points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 and shared values establishes the groundwork for integrating. Considering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the development goals of the new era determine the significanc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integrating. Approaching practical rationality necessitates constructing an effective path for integrating educational ideas, systems and cultures.
Keywords: Craftsman Spir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ffective Fu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