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中国式文化现代化路径探析

2024-06-04 20:57丁威李代奇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强国

丁威 李代奇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在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新征程中焕发出了强大伟力,为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思想,不断推进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新方向,也是文化现代化的新起点。要紧紧围绕“树旗帜、凝众力、兴文化、担使命、展新风”等方面,以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助力新时代文化建设取得新成就,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取得新辉煌。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文化强国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24)02-0001-09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以新气象新作为展现新时代文化新担当,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1]从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聚集人民群众智慧力量、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加快文化强国建设步伐、坚定文化自信等方面探索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可行道路,能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勇攀新时代文化高峰。

一、树旗帜: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扬起真理之帆

新时代,新思想,指引清晰发展方向。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中国式应用,在全国人民凝心聚力,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彰显了其强大的文化力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新方向,为全面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擘画了新图景,也为中华民族自信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更迭了新面貌。

(一)前人之思仍求索,开天辟地新论生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马克思指出,“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一定时期的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2]这样一种以人为主体的实践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全部社会财富的总和,就是文化的基本形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重视文化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且文化具有的相对独立性使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政治、经济。这种反作用不仅体现在其对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政治生活的影响上,经由文化的社会特性,这种影响,或者说是塑造,还照见到了个人的主观世界及其精神活动等方面。

文化蕴藏着一个民族的内生力量,支撑着一个国家的繁荣发展,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所在、根基所在。正如恩格斯所指明的那样,“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3]理论思维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把文化之于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具象化,不仅成为了具体实践的先导,还能够在实践过程中作为经验的总结再次在新的实践中给予方向。基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理论之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沃之壤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之需等历史、现实条件,习近平文化思想应运而生。

(二)文化思想拂大地,无边光景一时新

“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是满足时代需要的产物。”[4]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体系,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部署要求,是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历史趋势、把脉时代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用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它不仅响应了时代需要共建新文明的号召,而且呼应了人民需要发展新文化的心声,是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与时代发展趋势同向而行的精华思想。

立于时代潮头,中国共产党人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协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更好完成党的这项使命任务必须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动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发展,勇攀文化新高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5]在这一过程中,文化现代化日益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推进的重要支撑。精准定位、科学推进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中国大地开辟了新的文化光景,为在新时代焕发中华文化伟力掌舵领航。

(三)百年变局风云见,复兴伟业关键时

迈入新时代,身处大变局,中国式文化现代化面临着新形势和新任务。中国式文化现代化要以更高远的站位探看文化创新角度,在推进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百花园注入新活力。中国式文化现代化还要以更纵深的视野把握文化本质意涵,溯历史源头,循文化根基,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在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实践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更要以更宽阔的胸襟涵养文化多元特质,增进同各国文明的交流与对话,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坚持兼容并蓄,自信自立,在人类文明发展长河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对外表现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对内表现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无论是哪一种表现形态,“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成为时代变迁、社會变革的先导”。[6]因此,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必须以新思想引领、以新作为破局。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牢牢掌握文化发展主导权,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根基中多汲取、强转化,从新时代文化建设经验中多升华、勤总结,从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中多借鉴、深对话,为推进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提供正确方向指引,从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扬起鲜明有力的思想风帆。

二、凝众力:以坚持人民价值观为根本,聚集群众力量

“我将无我”,蕴含千钧人民力量。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现代化,是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塑造更具有中国胸怀和中国自信的中国人而服务的文化现代化。同样,中国式文化现代化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创新创造和伟大实践,中国人民始终是实现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最大智慧和最强力量。

(一)民者,载舟之水也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我国坚持与发展人民价值观的哲学基础,人本立场是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根本立场。马克思指出:“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7]不仅创造物质产品以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同时也更加追求精神世界的充实,生發于生产与生活的过程中的一切人类文化,离不开人这一主体。正如列宁所说,文化“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8]历史向我们多次证明,扎根于人民群众的文化、扎根于社会实践的文化,才能够成为被人民群众所使用的思想武器,进而发挥强大的精神力量推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恩格斯指出,文化往前发展的每一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9]这种自由的价值指归最终一定是人民群众。

人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人的劳动是创造一切财富的源泉,人们在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中进一步实现人类自身的解放。人民群众在这一解放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人的主体性、社会性特征推进文化发展,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10]当然也包括占有自己创造出的文化的本质。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既聚焦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又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它最终的目标是要实现包括人的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协调发展在内的共同富裕,进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文明向前演进。

(二)民者,文化之源也

要使事物得到长久的发展,需要对其追根溯源,从历史、现在和未来三个维度进行把握。文化“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11]推动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离不开对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人民”二字始终铭刻在中华文化发展的丰碑之上,中华文化是勤劳勇敢的华夏儿女在历史长河中的智慧创造,是来自万千人民的生活经历和实践沉淀。当前,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有偏差”、[12]“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13]我们推动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发展,本质上就是发展人民的文化。发展人民的文化,“要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14]要以坚持人民价值观为根本,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原则,从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和伟大实践中汲取养分,创造出能够反映中国人民崭新精神面貌的新文化。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追求和使命。要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高度重视文化发展的历史溯源和传承保护等工作,重视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与发展中的原动力作用和主体性发展,在推进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15]绘就灿烂辉煌的文化图卷。

(三)民者,前进之力也

马克思指出,“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6]人民群众是进行文化创新创造的主体力量,是推动文化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7]真正的国家兴盛、民族复兴,一定是建立在人民的文化与经济条件齐发展、精神与物质生活共富裕的基础之上的。

坚持人民价值观的中国式文化现代化能够使人们在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精神世界也能得到极大的丰裕,能够聚集起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能够使中华民族自信自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必须汇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力量,把文化发展方向同民族复兴伟业紧密联系,把文化发展目标与国家前途、个人愿望和时代要求紧密联系,以文化之力铸强国之魂、以文化之力立为民之心。

人是进行历史创造的主体,“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8]发展中国式文化现代化也不外乎如是。“直接碰到的条件”即我们现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中面临的文化发展要求,“既定的条件”是我们已有的、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文化发展经验,“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则是我们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实践创造中的文化发展精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价值观为根本,发挥人民群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汇聚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人民力量。

三、兴文化:明体达用,塑造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新形态

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过程中,对中华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深入的理解是重要前提,对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深刻把握是内在要求,在此基础上探索创新人类文明形态是终旨。

(一)上下求索,深入理解中华文化本体意涵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述“文化”时,经常把它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文明”以及“精神生产”等联系在一起进行表述。关于艺术,马克思指出:“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19]也就是说,由艺术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与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并非同步,而是具有相对独立性。马克思还指出:“只要知道某一民族使用什么金属——金、铜、银或铁——制造自己的武器、用具或装饰品,就可以臆断地确定它的文化水平。”[20]生产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决定文化发展的水平,文化同样也能够在特定的条件下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并进一步推动社会发展。

以文化发展促进社会进步,靠的不是凭空的想象,最重要的是激发文化的内生动力。文化本身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的无产阶级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21]我们今天坚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正确对待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传统文化所采取的扬弃态度和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所采取的吸收借鉴态度的继承。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时代文化建设,重视中华文化的当代发展和应用,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22]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中怎样才能够从中华文化中不断汲取深厚力量?“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八个字精简凝练、意涵丰富,为我们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开展新时代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在把握好中华文化本体意涵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实践应用,并把包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在内的中华文化本体意涵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贯通起来,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中国式文化现代化。

(二)潜精研思,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为今天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提供了可能。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文化没有断过流的、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23]中华民族历经风雨沧桑,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辟、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文化沃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华文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上曾作出过深入思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4]我们的中国特色在根本上就源自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蕴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25]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26]为今天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入新的力量,为以创新为内核支撑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续写中华文明辉煌新篇章提供强大动能。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是文明连续的前提,也是文明连续的结果”,“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27]为今天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族人民凝心聚力推进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越包容,就越是得到认同和维护,就越会绵延不断。”[28]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对内表现为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决定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对外表现为中华文明广纳优秀人类文明成果,決定了大国文明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宽广胸襟,为今天吸收和借鉴多元优秀文化,广延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内涵提供了路径。“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29]“止戈为武”“以和为贵”等古言中蕴含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于和平的向往与追求,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为今天继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实现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提供了保障。

深入把握连续性贯通的五大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能够为推进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提供新的着力点,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历史文化根基,为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供重要精神文化支持。

(三)志如磐石,加快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30] “两个结合”是我们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成功开辟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法宝,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根本途径。“结合”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化根基,赋予了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更深层次的力量,“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31]在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要坚持创新性发展,更好地掌握文化主动权,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制度创新,提供强劲内生动力和外部保障。“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加快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入推进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就是这一主体性的有力表现。

“第二个结合”是推进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实践指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理论和实践中进行有机结合,二者彼此契合、相互成就,催生了一个全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32]通过这种结合生发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新文明,能够夯实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文化根基,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成就一个新的文化生命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也将在这样的结合过程中得到更为深入的发展。

要以开放包容的宽广胸襟对待外来文化,吸收和借鉴包括资产阶级创造出来的一切优秀人类文明成果,以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继续探索多元文化共同体的合理构建,兼收并蓄地推进中国式文化现代化。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之更好地完成与现代文化的贯通融合,更好地服务于以文铸魂、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守正创新地推进中国式文化现代化。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兼具人民性、协调性、创新性、包容性与和平性于一体的文明,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和多元特质,加快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能够助推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在民族复兴伟业中进一步发挥强大作用,其自身也将在此进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四、担使命:以推动全面现代化为目标,释放文化活力

不止不行,迸发磅礴生机力量。要实现文化领域的现代化,就要系统地去考量,把它与其他领域的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式文化现代化蕴含着的崭新的文化生机和文化活力,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劲助推力。

(一)除旧布新,适者生存

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是由世界历史的形成而开启的,通常伴随着工业的现代化,人类文明自此进入了现代文明发展阶段。我们不能否认资产阶级所创造出的文明成果对于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但它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无法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持续的、更深层次的动能。对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命运作出了预见:资本主义文明也终将被更先进的文明形态所替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向全世界郑重宣告:“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3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全面现代化道路,需要靠持续不断的文化动能来助推其完成在文化方面的现代化。文化作为更深层次的精神力量,在全面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给予社会各方面以最深处的内核支撑。

(二)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精神是一个民族屹立不倒的灵魂所在,是真正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乐的精髓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34]我们必须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将新的文化使命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方方面面,在此过程中充分释放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促进物质全面丰富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新的文化使命凝聚着强大的中华文化感召力和引领力,进一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明确了时代责任和发力方向。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35]在这一进程中,文化现代化是文化强国目标如期实现的重要前提。中国式文化现代化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更为全面的文化助力和更为稳固的内核支撑。要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同时,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覆盖面,筑牢现代化的文化根基,为其他强国目标持续推进输出更为全面和稳定的文化助推力。

(三)前途光明,任重道远

发展中国式文化现代化,要从文化现代化角度对现代化强国建设作出全方位部署、立体化布局,以文化强国建设进程中持续焕发的文化伟力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36]中国共产黨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在不断夯实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创造出更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所需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拓宽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未来五年,要以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现代化强国建设积累深厚文化底蕴。要“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37]以文化自信自立为立足点,为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文化动能、塑造文化新优势。还要使“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38]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五、展新风:自信自立,展示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新面貌

海纳百川,包容万千文化风采。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是一条进行文化建设、保存文化多样性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中国式文化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包含着华夏儿女“天下为公”的美好愿景,需要我们始终保持文化初心,昂首阔步,携手与他国共建文化共同体,使中华民族在世界之林重展文化新貌。

(一)万类霜天,竞相自由

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加快,地方文化朝着更开放多元的方向发展,为世界文化百花园增添了许多色彩。文化的多样性为各国交流互鉴提供了前提和可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9月致北京文化论坛的贺信中这样写道:“中华文明历来赞赏不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39]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是对中华文化宽广胸襟的最好概括,也表达了对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尊重态度。当今世界,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各国家之间开展更为密切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更为友好的文化沟通和互鉴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

在各国开展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交流的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尤为重要,它是捍卫中华文化主体性,站稳中华文化立场的关键点。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时,牢记新的文化使命。首先,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40]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把中国理论讲给世界各国人民。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是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展道路的文化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讲故事是做好国际传播工作、树立好大国形象的重要途径,要把一个个蕴含着中国独特精神标识的故事讲给世界人民听。新时代,要用新途径讲新故事,用新方法展新气象,要以文化自信推进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在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实现文化的自我更新和自我充实,并不断挖掘、提炼出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标识,做到故事与时俱进、听者有思有量。其次,要做到“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41]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是走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文化现代化。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现代化,在各种思潮中要始终坚持自我的辩证发展,理性看待他国的文化思潮、文化理论和文化制度,既要融合各家之所长,又要保持自身鲜明的民族性,实现真正的精神独立。最后,“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42]文化自信是个人、民族和国家最大底气来源,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是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道路的文化现代化。只有树立起了人民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做到全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认同,才能使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世界文化激荡中保持自信从容,始终昂扬向上,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解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43]坚持文化自信,为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提供更基本的、更深层次的、更为持久的力量,中华民族将立足于新时代,向世界展示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新风貌,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二)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4]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让人类文明在内容上越来越丰富多彩,形式上越来越多样巧妙,为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为构筑国与国之间的友好桥梁打下了文化之基,对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坚定文化自信作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关键点,“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独立性的大问题。”[45]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公开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为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提供了方法指引。对内,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新的文化使命所要求的新时代文化建设方向,赓续中华历史文脉,加快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大力推进文化项目与工程建设,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推进“人人享有、各得其所”[46]的文化发展新局面的形成。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打造新时代守好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要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作用,加大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书香社会建设。对外,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批判的态度看待各种思潮和多元文化。加快建设国际话语传播体系建设,深刻把握中华文化主体性特征,用中国智慧讲好中国故事,自信主动地推进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工作。不断创新人文交流互鉴的方式方法,与时俱进地创造更具吸引力的中华文化载体,把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中国理论和中国内容等通过载体展示给世界各国,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和时代发展要求做好海外宣传与发行工作,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重构。

(三)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世界各地的人们虽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着生存发展活动,但携手共建地球家园的美好愿景是全人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47]生活在这样一个命运共同体中,文化架起了世界各国展开深度交流的桥梁,文化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基,新时代,要以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全人类携手共建美丽家园提供有利的思想文化条件。新时代构建文化共同体,加强全球文明交流,深入开展国与国之间的文明对话是必然要求。要在弘扬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为主要内容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推动文明形态创新。

参考文献:

[1][24][25][26][27][28][29][30][31][40][41][42][43]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

[2][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5.66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7.

[4]习近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J].求是,2023(20).

[5]习近平.坚守初心 团结合作 携手共促亚太高质量增长——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3-11-19(2).

[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023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186.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9.

[8]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6.

[9]【德】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44.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11][14][15]习近平.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N].人民日报,2021-12-15(1).

[12]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1).

[13]習近平.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 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N].人民日报,2023-12-04(1).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0.

[17]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求是,2019(12).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10.

[20]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137.

[21]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6-297.

[22][4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4.261.

[23]我们叫龙的传人(习近平讲故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11-16(5).

[30]习近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3-07-08(1).

[32]习近平.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1).

[33]習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34]习近平.党的伟大精神永远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J].求是,2021(17).

[35][37][3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6.24.25.

[36]习近平.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N].人民日报,2023-06-08(1).

[39]习近平向2023北京文化论坛致贺信[N].人民日报,2023-09-15(1).

[44]习近平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并发表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23-03-16(1).

[45]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6.

[4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15.

(责任编辑:胡爱敏)

Analysis on the Path of Chinese Cultural Modernization Based on

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

DING Wei, LI Daiqi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4)

Abstract: As a theoretical summary of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he party's leadership in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 has radiated great power in the new journey of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culture, and provided a powerful ideological weapon and scientific action guide for better shouldering the new cultural mission. Chinese-style cultural modernization is a new direction for China's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a new starting point for cultural modernization.

Keywords: XI Jinping Cultural Thought; Chinese-Style Cultural Modernization; Cultural Powerhouse

猜你喜欢
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强国
高举旗帜谱写首都文化发展新篇章
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建设有温度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特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及世界贡献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进展的大数据分析及深化研究的路径思考
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强国视角下的区域文化嬗变动态浅析
文化强国建设下《武术段位制推广十年规划》的意义
“文化强国”战略下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路径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