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岗位实习“双主体”管理模式研究

2024-06-04 19:11屈建玲
企业界 2024年7期
关键词:双主体实习生职业院校

屈建玲

一、高职院校学生岗位实习发展背景

岗位实习作为高等职业学校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学生从“准员工”过渡到“员工”的桥梁,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受西方职业教育影响,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从2005年起,国务院、教育部等相继发布一系列文件,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明确实习时间,并对实习管理提出标准化要求。特别是2021年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深入分析了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新形势,从多个方面明确了实习的行为准则和基本要求,进一步突出了实习的教学属性。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岗位实习管理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协同学作为“协调合作之学”,对指导我国校企协同育人具有重大价值。因此,在新时代高职教育的背景下,从协同理论视角重新审视岗位实习管理问题,不仅是现实需求,更是必然选择。

二、高职院校岗位实习过程管理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

(一)岗位实习校企合作渠道较单一,实习企业遴选制度不健全

校企合作的选择机制是双方合作的基石,而畅通无阻的合作渠道对于增进校企间的交流、拓展合作机遇至关重要。然而,从现有研究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在挑选实习企业时,主要依赖教师个人的引荐、企业的主动联系以及实习生的个人联络,而较少通过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的推荐。尽管我国已经颁布了《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对实习企业的筛选标准和考察内容进行了说明,但文件并未涉及高职院校选择实习企业的具体渠道,这使得许多高职院校在选择实习企业时感到迷茫。他们更多地依赖于教师的个人关系来联系合作企业,导致校企合作渠道显得较为单一。此外,文件中对于考察内容也未设定统一的质性或量化标准,使得高职院校在挑选实习企业时更多地依赖于教师的主观判断,这导致合作企业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实习安排的质量也难以得到有力保障。

(二)学校课程设置滞后,企业参与课程设计的成效有限

岗位实习在职业院校学生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实际操作。但是,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显得滞后,未能与企业充分沟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内容。这导致许多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表现出“实际操作技能不足”和“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的问题,显然,学生在校学习的内容与实习岗位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在职业教育日益强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背景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从整体调研情况来看,企业在参与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实习管理等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积极性,但仍有部分企业积极性较低。特别是在课程设置方面,由于企业人员可能受限于专业领域,他们往往难以对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专业建议,导致企业参与课程设置的效果并不理想,有心无力的现象较为普遍。

(三)经费保障不足,校企共管共育作用未充分发挥

近年来,虽然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在高职院校岗位实习经费的投入上,显然仍显不足。尽管政府部门在《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中对实习责任保险经费和实习报酬等经费来源进行了初步阐述,但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经费、学生实习培训经费以及教师管理培训经费等方面,却缺乏明确的经费支持,这导致了职业院校学生岗位实习管理在经费方面的短缺,进而容易引发一系列实习质量问题。例如,校企在岗位实习管理中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渠道相对单一,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不够到位,实习安排不尽如人意等。此外,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岗位实习管理中还存在企业育人目的性不强的问题。一些企业更多的是将实习生视为廉价劳动力,而忽视了其教育功能,对学生的指导不够重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实习的效果和质量。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岗位实习管理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在产业转型升级、高职大规模扩招以及数字化校园建设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高职院校岗位实习管理既面临发展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本研究致力于以协同理论为基础,探究职业院校学生岗位实习的“双主体”管理模式,基于共商、共育、共建、共长的视角,寻找科学、适宜的岗位实习管理策略,使得高职院校与企业可以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不断提升职业院校学生岗位实习的管理质量,以期为学生实习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指导和保障。

三、构建共商、共育、共建、共长的校企协同“双主体”岗位实习管理模式

(一) 构建人才培养导向下的共商模式

在协同理论中,共同的发展目标是系统内部各子系统进行协作的重要前提。高职院校和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确立共同的发展目标,并开展基于目标导向的校企岗位实习计划共商工作,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确立共同的人才培养意愿。高职院校与企业可在政府相关部门或行业组织的引领下,深入了解双方的发展现状与需求,并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共同树立人才培养的目标。

2.将企业课程前置至高职院校。职业院校学生的岗位实习并非孤立的实践过程,而是将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场景的过程。因此,高职院校需与企业协商,将企业文化和专业技术融入课程内容,为学生在岗位实习中的稳定表现奠定基础。

3.协同制定个性化的实习方案。高职院校与每个实习企业需基于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及企业独特的实习资源,量身打造个性化的实习计划。

4.双方共同投入实习动员工作。高职院校在组织实习动员大会时,应邀请实习企业的相关人员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解答疑问,加深实习生对企业的认识。

(二) 构建人本主义导向下的共育模式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强调,教育者需全面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更要深入洞察其内心世界,注重培育学生的积极特质,并尊重其兴趣、动机、情感、经验和个性差异,以激发其潜能,助其实现自我价值。然而,在职业院校学生岗位实习的管理实践中,部分高职院校与企业未能将实习生置于核心地位,协同育人的效果尚存提升空间。为此,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为校企协同育人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在实习生的共育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其技能的培养,更要重视对其爱心、责任感、创新精神和自主性等心理品质与人格特征的塑造。具体而言,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校内外实习指导教师应与实习生保持紧密的联系,加深对其的了解,关注其内心世界,及时发现并解决其在实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

2.实施轮岗实习制度。通过轮岗实习,实习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行业状况,从而找到自身在行业中的定位,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

3.协助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实习计划。校内外实习指导教师应结合实习生的个人兴趣、认知水平及性格特征,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并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实习规划建议。

4.针对实习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差异化的指导。由于每个实习生都有其独特之处,实习指导教师应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进行技术技能的指导,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避免劣势,从而提升实习的整体效果。

(三) 构建奖惩机制导向下的共建模式

在职业院校学生岗位实习管理过程中,校企双方应建立奖惩制度,对表现卓越的高职院校教师、企业人员和实习生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奖励,而对表现不佳的则进行适当的批评与惩处。这样做能够激发高职院校教师、企业人员以及实习生之间的良性竞争,从而推动整个管理模式的持续健康发展。具体而言,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秀实习生奖励机制。对于表现突出的实习生,提供实习津贴或一次性奖金、颁发“优秀实习生”荣誉证书等,增强其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

2.实习指导人员激励机制。将实习指导纳入教师或企业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对表现优秀的指导人员给予绩效加分或奖金激励。为实习指导人员提供定期的培训和学习机会,提升其指导能力和专业素养,同时作为对其工作的认可与奖励。

3.实习违规行为惩处机制。对于实习期间出现违规行为或态度不端正的实习生、教师或企业人员,要给予警告并通报批评,促其自我反省。

(四) 構建交互反馈导向下的共长模式

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可以构建一个双向反馈的评价体系,这有助于双方及时发现学生岗位实习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同时,这一机制也有助于实习生在反馈中更好地认识自我,实现自我成长和完善。这一双向反馈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核心环节:

1.实习生评价环节。在这一环节,校内外实习指导教师将结合学生校内外知识水平、技能水平、情感态度、实习周记等共同对实习生进行评价。通过这一过程,实习生可以在实习中不断提升自我认知,实现自我成长。

2.校企评价环节。实习生将对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实训课程、实习安排以及指导教师的指导方法、能力、内容、态度和及时性等进行评价。

通过这样的双向评价,高职院校和企业能够及时发现实习管理中的问题,发挥优势,改进不足,从而推动实习质量的持续提升。

四、结语

岗位实习作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与实践育人的关键环节,其管理至关重要。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当积极深化校企融合,不断探索实习管理内涵建设的创新路径和实践方法,从而有效提升实习管理的效率,更好地发挥岗位实习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为社会的持续发展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双主体实习生职业院校
儿科临床医学实习生与住院医师结对带教模式的探讨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的课程考评模式研究
浅谈通滩中学“双主体——三环节
基于现代学徒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基于“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电力电器专业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中草药房实习生带教工作探讨
儿科实习生四诊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