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实现红色文化育人的三重维度

2024-06-04 11:02:14贾春生
公关世界 2024年4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思政课育人

贾春生

摘要:红色文化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思政课是进行红色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径。本文从高校思政课如何实现红色文化育人出发,探讨思政课从知识维度、情感维度、心理维度实现红色文化育人的功效。

关键词:红色文化;思政课;育人

引言

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壮大的文化。它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为了人民、服务人民的精神取向。红色文化紧密地与中国革命史、民族奋斗史、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史联系在一起。红色文化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对中华民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热爱之情。因此,发挥红色文化育人功能十分重要。那么,作为弘扬红色文化主阵地的高校思政课,如何实现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呢?这就是本文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将表明,高校思政课,需要通过知识维度、情感维度、心理维度,实现红色文化的育人功效。

一、知识维度

学生接受红色文化,是建立在对红色文化认知的基础上。思政课教师,应当从知识维度,讲清楚红色文化是什么,从而为学生理解、认同红色文化打下基础。

思政课教师,从知识维度讲清楚红色文化是什么,需要做到两点。首先,讲准,其次,讲好。

首先,讲准。讲准,指的是思政课教师需要准确讲清楚红色文化的内容,不能有曲解、不能有遗漏。思政课教师讲准红色文化,主要讲清楚五个方面,即人、事、物、“精”、理。要讲准人,指的是思政教师需要准确掌握、讲授红色文化中的红色英模的人生经历与成长历程,不能移花接木。要讲准事,指的是思政教师需要准确讲解红色文化中红色英模的英雄事迹。这些事迹就是红色文化的载体。教师对时间、地点、任务、人物、事件、行为、环境、社会背景等因素,都需要准确讲授。要讲准物,指的是,思政教师需要准确讲明红色英模留下来的物品、红色英模工作与生活以及事件发生地原址等实物的实际情况,要真实,不能编造。这些实物,在红色文化教育中,能够发挥直接体验的作用。要讲准“精”,指的是思政课教师需要准确讲授、阐发在红色人物、事迹、实物背后,所蕴含的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要讲准理,指的是思政教师需要准确讲明红色文化形成、发展、壮大的机理。

学生准确掌握红色文化知识,是接受红色文化的认知前提。思政教师,如何才能讲准红色文化?第一,思政教师正确的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是思政教师在红色文化教育方面精益求精的内在驱动力。第二,思政教师在讲授红色文化之前,认真备课、仔细备课,提高教师对授课内容的熟练程度以及知识内容的掌握精准度。第三,思政教师需要勇于实践红色文化的要求,在实践中加深理解红色文化的内容,从而在课堂上讲出真情实感。第四,思政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实地体验红色文化、直观感受红色英模事迹、活动的真实性,从而增进师生对红色文化的情感。

其次,讲好。我国学者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在教学中是否能够做到‘用心教,是其是否能够做到‘爱岗敬业、认真备课、因材施教的基础,本质上是能否体现出做教师的‘责任”[1]。所以,讲好,就是思政教师用心教的体现,就是思政教师把有关红色文化的知识生动地、有吸引力地讲授给学生。思政教师如何才能把有关红色文化的知识生动地、有吸引力地讲授给学生呢?

第一,语言风格适宜,随课堂授课内容变化而变化。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始终都以一种新闻主持的语言风格授课,那么书面语式的表达虽然四平八稳,但是难以更生动地展现红色英烈的事迹。所以,在讲授红色文化时,教师需要根据讲课的进程、所讲授内容的实际情况,调整表达红色文化内容的语言风格。语言风格,或者庄重、幽默,或者激昂、舒缓,都应该服务于所要讲授的内容,从而增强授课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

第二,善于设问,激发学生求知欲。善于设置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掌握有关红色文化的知识。善于设问,首先,就需要教师把学生在线上平台进行课后复习与课前预习等自主学习时出现的有关红色文化讨论中的代表性问题,作为导入问题。其次,注重设问在课程推进中的作用,在不断提出问题与解答问题中推进课堂进程。通过设问,实现课堂讲授的承转启合。最后,通过思政教师的设问,在红色文化的相关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之间,建立联系。

第三,以述、评、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红色文化的课堂讲授。述,就是讲述。评,就是评价。验,就是体验。学生需要从多角度获得对知识的讲解。在述、评、验结合中,学生获得的知识内容丰富起来,活跃起来。红色文化的讲授,如果只有讲述,那么教师对知识内容的解读是单一的。所以,就需要思政教师不仅仅讲授红色文化中的模范事迹等内容,而且还应当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对先进人物进行积极评价,对落后人物进行负面评价。不仅需要有评,而且还需要展现述说者的感受,特别是述说者在实地体验时的感受以及其他人在实地体验时的感受。这就意味着,思政教师在红色文化授课中,是需要跳出跳入的。教师是讲述人,评价人,实地体验的分享人。这就需要教师在三重身份间转换。述说,是把红色文化讲清楚,是认知红色文化的基础。评价,是在引导学生赞同红色文化、接受红色文化。分享体验感,是感性层面的。分享者的身份,使得教师不是在讲,而是在分享,从而拉近与学生距离,增强课堂亲和力与活泼性。

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需要学生认知与了解红色文化。所以思政教师在知识层面,把红色文化讲准、讲好是发挥红色文化育人的前提。

二、情感维度

情感,影响对认知对象的接受,是人实践的驱动力。学生接受红色文化,需要在情感上形成对红色文化积极的情感。

那么如何实现学生在情感层面上接受红色文化呢?

第一,需要思政教师,在红色文化授课过程中讲出积极情感。只有讲出对红色文化的积极情感,学生才会体会到这种情感,进而受之感染。思政教师在授课中,如果复读PPT的内容,或者照稿宣读。这种机械式的讲授很难讲出情感。正如我国学者所说“僵化的教学之所以达不到生动活泼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学缺乏生动性,唤不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2]。思政教师需要从语言、表情、肢体、音画等方面,表达对红色文化的积极情感。在语言方面,思政教师需要在讲解知识的同时使用具有积极情感的词语去评价、表达红色文化。在表情方面,思政教师需要把红色文化对自己内心的影响,通过面部表情体现出来。比如,河南某高校的思政教师,在讲授焦裕禄的事迹时,在讲到最打动人心的情节时,声泪俱下,观者无不动容。现场的学生在听讲时更是十分震撼。这样的讲授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红色文化的积极情感。在肢體方面,思政教师需要把自己对红色文化的崇敬感、敬仰感,以适合的肢体语言表达出来,如手势、动作等,从而传递积极的情感。在音画方面,思政教师授课时,可以用激昂雄壮的音乐,配合与之相对应的画面,展现中国人民、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无不胜的历史事实,也可以用哀婉、沉痛的音乐配合相关画面,展现对红色英模的哀思与深情。音乐与图画具有激发人的情感之用。在现代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音画并用,能够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积极情感。

第二,讲授红色文化的思政教师,应是一个受红色文化熏陶、有着极高红色文化素养的人。这种修养表现在对红色文化有着很深的感情,对红色文化有着坚定的信仰,对红色文化有着真切的实践,对红色文化有着丰富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思政教师才能够给学生讲出真情实感,才能引人入胜地给学生讲授红色文化。

第三,扩大师生接触面,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示范性。学生具有亲师性、模仿性。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在对思政教师亲近、拉短心理距离时,自然会对思政教师所信仰的红色文化表现出亲近感,对红色文化表达出积极的情感。这就需要思政教师扩大和学生的接触面,不仅仅进行线下互动,而且进行线上互动。不仅仅课上互动,而且在课前、课后都进行互动。师生之间增进了解,从而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对有关红色文化的知识进行教学指导。师生之间,形成了好互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红色文化。

第四,在进行红色文化的实践中,学生提升对红色文化情感的成熟度。这些红色实践包括参观红色文化现场如遗址等,进行红色文化模拟实践如有关红色故事的短剧等,开展校园红色文化实践活动等。对红色文化的直观体验,有利于学生增强对红色文化的情感。

三、心理维度

红色文化只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够被学生在心理层面所接受,从而发挥育人功能。我国学者认为“教师如果不能顾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结构以及兴趣爱好,固守自己的经验和立场,就会在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形成心理隔膜”[3]。所以,思政教师需要从心理维度入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去进行红色文化的育人活动。

那么,思政教师如何在心理维度、心理层面进行红色文化的育人活动呢?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动机,可以有三个途径。第一个途径,通过思政教师的课堂授课,学生明确为祖国、为人民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红色文化的动机。目标的明确会强化与目标相关的动机。树立为祖国、为人民的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形成接受红色文化的心理动机。第二个途径,不断在红色文化中挖掘有利于大学生克服种种艰难困苦的精神资源,从而激发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由知到行的动机。无论是井冈山精神、抗联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还是抗洪精神、抗疫精神等等,都体现了在险境、绝境中奋发有为的精神气概,都是在恶劣的客观环境下完成任务、走向胜利的精神力量。大学生可以从中获得解决生活、学习、工作中各种困难的精神资源。思政教师需要把这些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资源挖掘出来,进而激发大学生积极学习红色文化的动机。第三个途径,用红色文化感动、感染学生。红色文化中有着一系列震撼人心、感人至深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中的人、物、言、行,是纯粹的、崇高的。这种纯粹与崇高,令人感动,使人受到感染。正如我国学者所说“红色文化中的光辉人物形象最具震撼人心、感染情绪、延续精神的作用”[4]。学生就在这种震撼人心与情绪感染中形成接受、亲近红色文化的心理。

第二,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相关要素的共情。这种共情是同理心的体现,是大学生在心理层面对红色文化相关要素的感同身受,是一种心理体验。大学生在生活、工作、学习中遭遇困难时,红色文化中那些克服种种困难并最终实现革命理想的革命者、建设者的事迹,无疑会给予大学生以信心、力量。因为这是他们在遭遇艰难任务时心理层面所需要的。这种需要,就会产生大学生与红色英模之间的共情,促使大学生对红色英模的事迹投射心理体验。体验的结果就是从红色文化相关要素中获得克服困难的精神资源。思政课教师在红色文化的授课时,需要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共情,把红色文化相关资源作为学生前进的力量或者帮助学生在红色文化中发现自己人生的价值目标。

第三,思政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情况进行正确归因。在思政课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对成功与挫折进行因果总结,从而推进新一轮的学习。但是在因果之间的归纳总结,因方向与内容不同,对下轮学习的影响也不同。如果教师把归因的内容,概括为运气等外在因素,那么学生在下一轮学习时,会轻视自身努力。所以,这就需要正确归因。影响大学生学习的因素很多,可谓乱云飞渡。思政教师在帮助学生进行归因时,就应当关注大学生是否存在因意志力、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而遭受学习中的挫折。如果存在,那么思政教师,就应当或者积极地用红色英模的事迹、红色文化的精神追求去激励学生在下一轮的学习中像红色文化中的英雄模范那样以坚强的意志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或者帮助学生对症下药,找到正确、适合的学习方法。在这样的过程中,归因机制把红色文化的相关因素与大学生新一轮学习的心理因素连接在了一起。正如我国学者所说“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发挥教育渠道作用,对引领青年大学生坚定马列主义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5]。大学生在思政教师的帮助下,进行正确的归因,从而在红色文化中获得了避免挫折、实现成功的精神资源。

结语

红色文化是培养大学生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重要文化资源。大学生在红色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思政课从知识之维、情感之维、心理之维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有效地认同红色文化,成长为与国家、与人民、与历史同向同行的时代新人。

本文系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2022年校级红色文化育人专项课题《高校课堂师生自利性互动对红色文化育人的消极影响及应对路径研究》(项目编号:BDDJ220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夏永林.“用心”是思政课教师讲好课程的前提[J].文化软实力,2022(02):61.

[2]赵丽.“中国近代史纲要”课中的理性与情感教育[J].山东农业教育,2014(02):30-32.

[3]陆静萍.思政课教师亲和力的养成与师生之间的心理契约[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146-150.

[4]梁罡.紅色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体系的价值维度与实践向度[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104-107.

[5]肖元何.拓展红色文化教育途径 提升红色文化育人功能[J].教育教学论坛,2016(02):275-276.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思政部)

(责任编辑:豆瑞超)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思政课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社会科学家(2021年3期)2021-04-30 09:12:04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02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3:43:49
红色文化书籍的历史及装帧的特色审美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9:13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