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雨佳
摘要:本文从青少年网络“追星”案例切入,分析新媒体视域下青少年网络行为现状及成因,认为青少年网络行为是其所处社会、家庭、教育环境等多方面综合映射。只有全社会形成合力,才能让网络世界真正发挥出推动社会进步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价值。
关键词:新媒体;青少年;网络行为;追星;“饭圈”文化
引言
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开启了人工智能时代,ChatGPT的大规模应用,加速推进了全民AI时代的到来。“AI+新媒体”使新媒体传播进入微时代,微博、微信、短视频等信息传播载体不断呈现,青少年的生活、社交及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青少年是互联网“原住民”,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已在潜移默化中与新媒体全面连线、深度融合。但是《新时代数字青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2023)》指出,大学生网络素养整体平均得分为3.67分(满分5分),略高于及格线,高于青少年及初中生的3.56得分,有待进一步提高。
網络是个“造星场”,一些人通过网络的“发酵式”传播突然“爆红”,狂热的粉丝群体中青少年不在少数。越来越多青少年通过网络追星,虚拟网络世界日益成为偶像与粉丝之间连接的桥梁。但网络世界信息良莠不齐,青少年在网络追星的同时可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负面影响。
“要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强网上正面宣传,维护网络安全。要加强互联网行业自律,调动网民积极性,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治理。”规范青少年不良网络行为,研究青少年网络行为现状并制定引导策略迫在眉睫。
一、青少年网络行为现状
《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3)》显示,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几乎饱和,未成年人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10岁以前首次“触网”的未成年人占比达52%,较上年提高7.4%。如此高的普及率再加上青少年群体对网络流行文化较为敏感,追新逐潮等原因,互联网对于青少年的“塑型”作用尤为明显。
模仿是青少年网络追星的重要表现之一。蓝皮书指出,累计超过五成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流行语,五成未成年人学唱网上流行歌曲,近两成未成年人会模仿网络说话的方式。对网上流行的娱乐方式、网络游戏中的人物等,部分青少年有着盲目模仿的现象。从青年学生身心成长角度来看,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处于形成期,容易受到网络多元文化冲击的影响,也就更容易产生负面网络不良行为。
新媒体时代,青少年进入全面“屏生活”,他们从屏中了解世界、了解偶像、了解社会,甚至了解自己。与此同时,网络的负面效应给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影响到青少年对于偶像的理性认知。研究他们的网络行为,为网络失范行为制定引导策略,如何有效地应对网络对青少年偶像崇拜带来的影响,加以正确引导,既是新媒体视域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挑战的需要,同时也是提升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实需求,打通了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最后一公里”。
二、青少年网络行为新特征
新媒体的“交互性、多元性、极速性”等特征与青少年“主体性、自我性、娱乐性”等特点相融合,形成青少年网络行为的新特征:
(一)自我与自主被极大满足
1.青少年拥有了广阔的自我表达平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青少年社交模式的转变,新媒体平台上人人都可以是自媒体,他们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和自主权,有更多的机会在网络世界中表达自我、塑造自我形象和追求自主选择,也可以随时随地表达个人情感,自由表达所思所想,并在转发、评论和围观中展现自我的诉求和欲望,在此过程中青少年渴望被关注的心理需求得到极大满足[1]。
2.青少年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主选择权。他们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圈层,自由选择想要关注的人和参与的社群。这种自主选择不仅体现在大量的信息获取上,更体现在网络媒体社交、娱乐、学习等各方面。这种自主选择权不仅让青少年享受到极大的自由度,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但是,自我与自主被极大满足的现象更带来一些挑战。一方面,青少年在追求自我表达和自主选择时,容易陷入信息过载、社交焦虑和时间浪费等问题。另一方面,过度追求自我表达和自主选择也可能导致青少年的价值观扭曲、道德观念淡薄和自我中心化等问题。
从青少年追星的角度来看,一是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世界获取的信息自主选择偶像,不受现实社会影响,二是通过“追星”行为的具象表现,青少年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自我,展现了态度,反映了青少年成长阶段的心理特质。正面来看,理性、健康的“追星”有助于形成示范效应,为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塑性”。但从另一方面来看,通过网络世界不受限制地盲目“追星”,以及频繁出现的“明星”在网络世界里的“失范”现象也会给青少年带来负面影响。
(二)线上世界与线下生活边界模糊
直播里制造欲望,动动手指就能毫无感觉地购买商品;游戏里打打杀杀,现实世界里也“角色扮演”;社交软件上与明星看似热火朝天的互动,面对面和身边人沟通谈心却寥寥无几,青少年们享受着生活全面“线上化”带来的便捷,却同时失去了现实生活里对自己的正确定位。
线上世界与线下生活边界模糊,意味着青少年在网络上的行为和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更加难以分割。他们在网络上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社交、学习、娱乐等各种活动,这些活动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形成了一种相互交织的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一方面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一些积极影响。为青少年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扩大了他们的社交圈层,拓展了人际关系。然而,线上世界与线下生活的边界模糊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部分青少年的过度依赖网络可能忽略现实生活中的交流与沟通,进而产生社交障碍、社恐“隐藏”。网络上传播速度极快的虚假信息和不良内容也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冲击,影响他们的道德判断力。
长期通过网络世界盲目追星,会逐渐使青少年对现实生活的环境产生一种“假象”,认为世界本来就是网络中的模样,而身边的朋友同学也应该像明星那样生活,从而逐渐拉大心理预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对现实世界产生不满[2]。
(三)追求个性与关注公共相矛盾
追求个性是青少年网络行为的重要特征之一。他们渴望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追求独特的风格和品味,不愿意随波逐流。在网络世界中,青少年可以通过个性化定制的社交媒体页面、独特的网名和头像、个性化的内容创作等方式来展示自己的个性。
同样,网络“追星”也是展现青少年表达个性的途径。这种追求个性的行为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同时也让他们更加自信和独立。然而,他们在追求个性,自由表达个人经历、情感和体验的同时,也热衷于对现实世界和宏大事件进行评说、批判与反思,对社会热点、国家大事进行关注、转发和评论,甚至发起集体行动。
在网络上,青少年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论坛等渠道了解社会动态,参与公共议题的讨论。例如,每逢重大体育竞技比赛结束后,很多体育明星受到青少年追捧。他们为国争光、敢于拼搏、经济水平出色,反映了当代新青年的精神面貌,这样的明星可以对青少年产生正面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网络永远都是“双刃剑”,当体育明星的个人隐私被网络无限放大,青少年从对体育精神的追求演变成了对个人八卦的猎奇,并通过网络世界裂变式的传播,这非但会对体育运动员本身造成困扰,也会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
这种矛盾心理是由青少年的成长背景和认知发展特点所决定的。作为个体成长和未来社会公民的角色担当,他们需要独立思考和创造力来展现个性,同时也需要关注社会问题和社会动态,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但要引导青少年正确处理追求个性与关注公共的关系,提高青少年的信息鉴别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正确处理网络信息,不盲目追求个性或随波逐流。
青少年网络行为呈现出的特点与时代特征,伴随着行为失范、异化及价值消解,凸显出大学生社交异化、网络言行随意、价值选择模糊等隐忧。
三、新媒体视域下青少年网络行为引导策略
面对新媒体视域下青少年网络失范行为带来的隐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引起高度重视,以“共建场域、共建话语体系、大思政向微思政转化”为原则,积极探寻引导策略。
1.加强青少年网络理性教育,化被动约束为主动自控。青少年的网络行为普遍存在上网时间过长、网络依赖程度过高、娱乐化过强等问题,这说明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理性自觉不足,青少年个体的主体性不强。特别是在“饭圈文化”风靡网络的背景下,部分青少年对明星的追逐是“非理性”的。网络具有聚集效应,相同爱好的人群可以简单通过标签化的分类聚集起来,从而壮大这一类人群的声势。当青少年处于这种失控的“螺旋”当中,会自认为自己的声音是可以无限放大的,从而加剧了“非理性”的程度[3]。
网络理性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部分成年人尚不能很好地自控,何况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网络世界是现实世界数字化的投射,而非割裂的两个独立,也不是“声势零和”的游戏。因此,教育要“功在平时”,以主动在现实生活中制造兴趣,制造参与感,让青少年在现实生活里获得自我满足的方式来替代强行的对于上网行为的管束。
2.家校联合教育,增强网络教育合力。互联网时代,家庭已成为青少年上网第一场所。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有深远影响,尤其是在网络使用方面,父母对待互联网的态度及其网络行为习惯的示范,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网络行为。
从中国传统教育理念来看,父母应该是青少年最崇拜的“明星”。作为家长,首先应当严于律己,管束好自己的一言一行,给自己的孩子树立良好的示范。比如,父母本身控制上网时间,少看娱乐视频网站,多参与线下活动,养成良好生活作息习惯,就能很大程度化解青少年对于網络的依赖。
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前沿阵地和重要渠道,但一些学校更注重如何提高学习成绩,对青少年综合素质培养重视不够,一些网络成瘾学生因得不到关注,成绩越来越差,形成恶性循环。学校不重视,家长又疏于管理,造成青少年在网络行为上失范。
对于青少年盲目追星的问题,学校也应当做出有针对性的应对:一是学校多渠道、全方位地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先进典型,弘扬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是在教育方式上进行改革、创新和突破,深入了解青少年的真实需求,设计行之有效、便于操作的网络思政教育活动;三是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建设,加强学校在青少年网络世界上的声音,占领网络“主阵地”,积极引导学生理性上网、理性追星,尽可能减少负面影响。
3.加强青少年网络法治教育,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青少年是“网络原住民”,其身心特点、上网时长与生活经验的缺乏等多重因素叠加,使他们对互联网的信任程度明显高于网民总体水平,面对复杂的网络空间他们更加“单纯”。青少年热爱于在网络空间活跃,但网络空间的有序与否对他们影响更为重大。
粉丝群体良莠不齐,青少年在网络上对追星的狂热很容易被人利用,从而造成人身财产损失甚至触碰法律。因此,一方面应当帮助青少年准确把握网络现状,充分认识网络行为失范带来的问题,引导他们学会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另一方面,要敦促相关管理部门出台更为细致的青少年上网保护条例,全社会共同织密青少年网络使用的保护网。
青少年“网络追星”,本无可厚非,但在专业粉丝和营销号的诱导、操控下,一些青少年粉丝,以明星艺人为生活重心,或花费数万元,为偶像打榜;或互撕谩骂,在网络上拉踩引战。由此形成畸形“饭圈”,不良粉丝文化,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亟待加强治理。
“饭圈”有大流量,更要有正能量。倡导青少年理性追星,需多方携手。偶像明星有责任加强自律,为青少年粉丝树立良好榜样。青少年要学会辨析偶像言行,保持清醒判断,提升媒介素养。粉丝和明星形成良性互动,让粉丝文化驶入正确的价值航道,才能赢得更多认可与掌声。
2023年暑期,为进一步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健康安全网络环境,中央网信办开展了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3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行动效果显著。
结语
由此可见,青少年的网络行为,本质上是青少年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教育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映射。网络的问题需要辩证对待,网络的问题也不能单纯依靠网络来解决。只有全社会形成合力,才有利于形成清朗的网络环境,让网络真正发挥出推动社会进步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谢玉进,曹乃馨.我国青少年网络行为特点及其引导策略[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9,21(05):60-66.
[2]戚明钧,童乐.网络流行谐音词对青少年负面影响及治理对策[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9(06):38-46.
[3]吴翠芬,张子桢,杨飞辉等.青少年网络参与及其与金钱价值观和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J].心理月刊,2023,18(22):23-26.
(作者单位:上海政法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