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怀平
“大思政”是思政课创新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趋势。大单元教学也是一种顺应新课标、新教材、新中考、新高考而出现的新教学模式。“大思政”的“大”,和“大单元教学”的“大”有异曲同工之处。它们指的是“概念”要“大”,教师要围绕法治教育设计议题,引导学生辨析权利义务等“大概念”;“教材”要“大”,要利用各种现实资源,引导学生围绕社会热门话题参与辩论,强调守法守信的思想;“方法”要“大”,要改进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推进使用角色扮演等启发式、互动式、体验式的方法,让学生增强安全意识;“问题”要“大”,要引导学生探讨有代表性的法律问题,在模拟法庭的活动中利用法律常识解决真实生活中的大问题;“课堂”要“大”,要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参与社会实践,维护社会秩序。
“大思政”理念指的是以立德树人的最大化实现作为根本目标,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战略目标,以破除思维依赖为发展方向,以“四个服务”为育人导向,突出强调战略性、深刻性和边界性。《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提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由此可见,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和“大思政”理念是相符的。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很多,八年级下期所涉及的法治教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法治观念是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它指的是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的理念,使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由于法治教育内容很多,所以教师需要构筑整体化、系统化的课程。教师可以基于“大思政”理念,设计法治教育大单元活动。大单元教学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倡导大概念、大教材、大方法、大问题、大课堂,既能帮助学生全面提升法治观念,也能体现“大思政”理念的要求。
一、设计议题,辨识权利义务
“概念”要“大”指的是教师可以围绕设计议题,组织学生参加自主讨论活动。在讨论中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例如:关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理解权利和义务》中第三课和第四课对“权利、义务”等大概念的理解,先分析一些和权利、义务有关的案例,然后总结归纳什么是权利和义务。
围绕“理解权利义务”这个议题,教师可以设置若干个小议题,引导学生逐步辨识。围绕“权利”,可以选择“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作为例子,让学生思考“选举时选的是谁”“学生是否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居住在中国的外籍人士是否有选举权”等问题。在辨析這些问题后,再让他们由点到面,说说什么是“权利”。围绕“义务”,可以选择“202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陆鸿、邓小岚等名人的例子,让学生说说其有哪些行为值得自己学习,公民应该如何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最后,将权利和义务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辨析:“你认为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什么?如何才能让全体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履行义务?”在探讨这一系列议题后,学生对权利义务的认识更为清晰,可以让他们围绕具体问题探究,如:“一名居民怀疑邻居偷东西,便在家门口安装了监视器,监视邻居的举动。你认为其行为是否合法?”如果学生能清楚辨识权利义务,便知道安装监视器的行为侵犯了其隐私权,应该拆除。
在大单元设计的议题探究中,教师要选择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学生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分析,渐渐地拓展思维,从而辨识更抽象的概念,一步步提升法治意识。
二、主题辩论,强调守法守信
“教材”要“大”指的是教师要积极融合课内外多种学习资源,拓展课本的内容。例如:关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理解权利和义务》第四课《公民义务》对“依法履行义务”的理解、评价,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守法守信”上网搜索,寻找具体的案例,引导他们围绕这些案例开展主题辩论活动。这样将课内外资源融合在一起,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深刻理解什么是守法守信。
围绕“法不可违”主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搜索,找到和守法守信有关的案例,展开辩论,分析主人公的行为,说说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如有一个案例与“守法”有关:“在拥挤的街道上,一名司机看到后面有一辆救护车无法通行。他便将车停到了原本不允许停车的地方,让救护车过去。”组织学生探讨:“你认为该司机的做法是否违反了交通规则?是否应该依法给予处罚?请说明自己的理由。”教师可以让学生搜索相关的法律法规,然后作出判断。围绕“守信”,可以让学生围绕网络上热门的“食品配料”话题展开辩论:“有人认为,某些添加剂数量很少,即使不放到食品配料表中也没有关系,但是也有人认为这样是不守信的表现。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融入现实资源,能让教材容量变得更大。同时给教材增添时代感。教师要积极挖掘生动的现实资源,增强大思政课程的生命力和时效性。
三、角色扮演,增强安全意识
“方法”要“大”指的是教师要避免传统教学的灌输式教学法,结合学情特点,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关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理解权利和义务》第三课《公民基本权利》中对“依法履行义务”的运用、评价,初中学生活泼好动,且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教师可以安排他们参加角色扮演,挖掘与安全生活有关的片段并演绎出来,思考主人公应该如何做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
围绕“维护国家安全”主题,教师可以选择“微信泄密违规行为”作为例子,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如在某案例中,一名工作人员在参加集训的时候,将重要的文件拍摄了下来,发到了微信群中,导致该文件大范围传播扩散。学生可以演绎该工作人员当时抱有怎样的心态,并演绎在发现其行为后,有关部门要如何处理这件事情。在角色扮演后,再引导学生探讨:“微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信息沟通工具,有哪些行为可能会导致微信泄密,危害国家安全呢?请说说具体例子,并将其演绎出来。大家还可以演绎一下如何避免出现此类问题。”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能让教学方法更丰富。这样更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也能构筑综合性、立体化的“大”方法体系。
四、模拟法庭,传授法律常识
“问题”要“大”,指的是教师要选择一些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法律问题,引导学生采用模拟法庭的方式,尝试运用各种法律知识解决该问题。例如:关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理解权利和义务》第三课《公民基本权利》中对“公民权利”的理解、运用、评价,在大单元活动中设置这样的环节,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更能让他们举一反三,自觉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在“善用法律”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别扮演当事人、法官、律师等角色,演绎典型案例。案例可以选择盗窃、名誉损坏、侵犯隐私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可能遭遇到的事件。如:“某学生去超市购物,被保安怀疑偷东西,搜身检查无果后离开超市。此事被其他同学知晓,对该学生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该学生无法继续学业,被迫接受心理治疗。该学生认为超市的行为损害了自己的人格权,遂提出起诉,要求超市赔偿精神损失费10万元。”学生可以围绕该案件进行分析,探讨若干法律常识问题。如:该事件是否属于损害人格的范围;谁应该为此负责,是保安还是超市;超市人员有没有资格搜身;该学生接受心理治疗产生的费用,是否应该由被告方承担;等等。学生要搜索法律条文,展开法庭辩论,逐一解决上述问题。
模拟法庭的活动结束后,学生有了解决大问题的经验,在生活中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才能不慌不忙地迁移运用,利用法律常识解决问题。
五、社会实践,维护社会秩序
“課堂”要“大”指的是教师要拓展学习空间,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融入社会生活。例如:关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理解权利和义务》第四课《公民义务》中对“公民基本义务”的理解运用和教学评价,可以联系小区工作人员,组织学生参加维持社会秩序类的实践活动。学生在纠正他人不良言行的同时,自己也会得到启迪,端正个人行为。
学习“遵守规则”后,教师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首先让学生联系社区有关部门,了解本社区存在哪些问题,并思考有哪些方法能帮助社区维持良好的秩序。如有一名学生发现:一些居民在遛狗的时候没有使用牵引绳,并让狗随意大小便;一部分小区居民跳广场舞,播放音乐的声音过大,严重影响了其他居民的生活;一些居民不遵守垃圾分类的规则,乱扔垃圾。教师让学生思考社区该如何做好宣传监督工作,维持好秩序,构筑更和谐的小区生活。有一名学生提出可以利用小区的宣传栏,介绍有哪些行为会损害人们之间的团结和睦,引发小区居民讨论。还有一名学生建议请志愿者监督,如在垃圾站附近安排志愿者,检查居民是否做到垃圾分类,并介绍相关的知识。教师鼓励学生将想法付诸实践,看看是否可行。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社会实践能调动学生充分运用掌握的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他们也借助实践活动强化了法治意识,认识到要自觉遵守社会秩序。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探究“大思政”的“大”和“大单元教学”的“大”有哪些共性,然后围绕法治教育设计和评价一系列教学活动。这样能让学生真正提升法治观念,学会利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进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注:本文系2021年度广东省中小学德育专项课题“基于积极情绪发展的初中班级心理团辅设计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2021ZXDY092)、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中小学教育科研能力计划项目“基于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优化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2023YQJK34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黄铭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