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博物馆里的“中国龙”

2024-06-04 11:53彭薇
读报参考 2024年14期
关键词:龙形绿松石玉龙

中华儿女自称“龙的传人”,并常用“龙凤呈祥”“龙腾虎跃”等词来表达美好的祝福,体现了龙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博物馆里有许多龙元素的展现,这些文物瑰宝里的“中国龙”是什么样的?

红山玉龙发现时被误认为“铁钩”

我国古籍中有许多神灵方面的记载,有关龙的记载最神奇。新石器时代留下的诸多遗址中都发现有类似龙形遗存,其中最知名、最具文化和历史价值的文物之一,莫过于被中国国家博物馆(简称“国博”)珍藏的红山玉龙,它也有着“中华第一龙”的美称。

红山玉龙造型生动,雕琢精美。它高26厘米、重1000克,由黑绿色的岫岩玉琢成,周身光洁,头部长吻修目,顾鬃飞扬,躯体卷曲若钩。

关于红山玉龙的发现,还有一段传奇故事。1971年初秋的一天,内蒙古昭乌达盟(今赤峰市)翁牛特旗赛沁塔拉村村民张凤祥在村北的小山上平整树坑时,发现了一块生锈的“铁钩”,他把它送给4岁的弟弟用绳子拖着玩。沒想到几天后,“铁钩”上的土锈渐渐脱落,露出墨绿色的晶莹质地。张凤祥带着这件玉器来到翁牛特旗文化馆,工作人员登记入库后,玉龙渐渐被人淡忘。

直到1980年代中期,考古人员在牛河梁挖开了一座5000年前的红山古墓。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古墓主人的胸部摆放着两个精美的玉器。考古人员经过辨认和研究,认定它们是属于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猪龙。随着玉猪龙文物的出现,专家又想到1971年出现的那块“玉龙”,最终它也被确认为红山文化的文物。

据国博的馆藏资料介绍,关于龙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蜥蜴说、鳄鱼说;至于龙首则有来自马首、牛首或猪首之说。红山玉龙是中国已发现的时代较早的龙的形象之一,从其首部特征看似有猪首特征。这件玉龙用黑绿色玉制成,琢磨精细,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

龙的形态在文明产生之后的夏、商、西周时期仍存在多种面貌,直到战国、秦、汉以后,才逐渐统一。《文物里的古代中国》这么描述:东汉时,学者王符总结出龙集中了各种动物的形态特征,“角似鹿,头似蛇,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汉代以后,龙的形态仍然小有变化,但总体特征早已定型。

绿松石龙展览呈现时一部分仍埋在土里

龙年央视春晚吉祥物“龙辰辰”的形象设计中,其鼻子就参照了绿松石龙形器的鼻子。绿松石龙形器是中国考古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该遗址被认为是夏朝晚期的都城,在此出土的绿松石龙有着“超级国宝”的美誉。

中国考古博物馆的馆藏资料显示,绿松石龙由2000多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龙的腰部还有一个铜铃,或能对应《诗经》中“龙旂阳阳,和铃央央”的记载。

绿松石龙形器的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见。有学者认为,它的出土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

绿松石龙的发现,也有一段有趣的经历。2002年春天,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的考古人员清理二里头文化早期的一座墓葬时,发现了一只紧挨着龙身的铜铃。在二里头文化早期,能以铜器随葬的一般是当时的贵族。在后续的挖掘中,考古人员从墓葬中发现了丰富而高规格的随葬品,包括铜器、玉器、陶器、漆器、海贝等。

当考古人员对墓主人的遗体进行清理时,这件大型的绿松石龙逐渐显露出来。泥土中陆续露出了一些细小的绿松石片,它们从墓主人的肩部一直延伸到胯部一带,断断续续分布,总长达70厘米。

由于绿松石龙形器独特的构造和保存条件所限,在博物馆里呈现时,依然没有从泥土里完整地被提取,下半部分仍埋在土里,部分地保持着3000多年来的状态。这种形态也让这件国宝保持了一种浓厚的考古味。

鎏金走龙展现了唐代高超的冶金术

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里曾出现了一个鎏金走龙造型的火闹钟,其形象来自西安博物院馆藏的唐代鎏金走龙。而春晚吉祥物“龙辰辰”昂首前行的龙鳍,灵感也源于唐代鎏金走龙挺拔雄健的背脊。

鎏金走龙就像一条器宇轩昂的“小细龙”,是唐代金银器的代表之一。西安博物院的馆藏资料显示,鎏金走龙长18厘米、高10.8厘米,在西安市东郊韩森寨出土。走龙尖嘴龇牙,长舌卷曲,独角竖耳,头须向后,锯齿状背脊,长尾拖后上卷,全身刻有鱼鳞纹,三爪长腿,筋骨强劲,昂首行步,姿态雄壮刚健,情态生动,富有生命力,表现了唐代高超的冶金技术。

龙的造型虽然变化多端,但其造型一般只分蛇身和兽身两种。专家认为,鎏金走龙很有气势,一身盛世大唐的气派,属于典型的兽身龙形制。唐代以后“兽身龙”逐渐减少,蛇身龙形逐渐占主流,成为皇家的代表。

据考证,鎏金走龙与唐代的计时设备也有关系。在唐代,计时的主要方式有日晷、漏刻、火闹钟等。鎏金走龙被认为是唐代计时设备的构件之一。专家认为,唐代祭祀大典中会举行一种投龙仪式,这种小巧的走龙或许就是为投龙所用。

九龙壁古时称“隐壁”,寓意尊贵吉祥

北京故宫的九龙壁,恐怕是许多人最熟悉的龙元素文物之一。九龙壁用琉璃、彩绘、砖雕等材质和工艺制作,艺术价值高,寓意尊贵吉祥。

中国的龙壁有一龙壁、三龙壁、五龙壁、七龙壁、九龙壁等多种形式,其中以九龙壁最为尊贵。在古代被建造在皇帝、皇后以及王公宫殿正门的地方。

九龙壁属于古建筑照壁的一种,古时也称“隐壁”,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隐”和“壁”可拆开理解,设在院门内的屏墙称为“隐”,防止院内景象被一览无余;设在院门外的屏墙称为“壁”,用来界定空间范围。

据故宫博物院官网资料介绍,故宫九龙壁位于紫禁城宁寿宫区皇极门外。壁长29.4米、高3.5米、厚0.45米,是一座背倚宫墙而建的单面琉璃影壁,为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改建宁寿宫时烧造。壁面以云水为底纹,分饰蓝、绿两色,烘托出水天相连的磅礴气势。下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端庄凝重;壁上九龙以高浮雕手法制成,形成很强的立体感。

阳数之中,九是极数,五则居中。“九五”之制为天子之尊的重要体现。整座建筑以不同方式蕴含多重九五之数。比如,整座影壁的设计,将“九龙”分置于5个空间,壁顶正脊亦饰九龙,中央坐龙,两侧各4条行龙。檐下斗拱之间用45块龙纹垫栱板。此外,壁面共用270个塑块,都是九、五的倍数。

我国现存著名的九龙壁有三座,分别来自北京故宫、北京北海公园和山西大同。其中,北京故宫九龙壁级别最高,而北海公园九龙壁是唯一一处双面九龙壁。三座九龙壁在造型色彩、画面节奏以及工艺制作上都达到极为精湛的水平。

(摘自《解放日报》彭薇)□

猜你喜欢
龙形绿松石玉龙
红山玉龙
——中华第一玉龙
红山玉龙
广东省东江龙形拳源流历史发展研究
晚秋
蒙古国某地绿松石玉的矿物组成及其成因
浅谈龙形图案的演变以及在服饰中的应用
小酷龙大冒险(第3集)
龙形觥的历史发展及其纹饰分析
红山文化“玉龙”中的“猿”
天然宝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