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保健门诊体检过程中,很多家长会遇到小朋友肌张力异常(增高或降低)、姿势异常、发育迟缓等问题。这时就有些家长问了:我们家孩子是脑瘫吗?需要锻炼吗?以后能生活自理吗?我们汇总了一些脑瘫常见的问题,在此为大家解答。
答: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不同类型的脑瘫症状各不相同,但主要症状是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等问题。报道显示,目前脑瘫患病率为1.4%0~3.2%,我国1~6岁脑瘫患病率为2.46%。
答:不一定。脑瘫的诊断必须同时包含四个条件。①中枢性运动障碍持续存在:抬头、翻身、坐、爬、站和走等粗大运动功能障碍和精细运动功能障碍,或显著发育落后。②运动和姿势发育异常:包括动态和静态以及俯卧位、仰卧位、坐位和立位等不同体位时的姿势异常。③肌张力及肌力异常:痉挛型脑瘫肌张力增高,不随意运动型脑瘫肌张力波动(兴奋或运动时增高,安静时减低);大多数脑瘫儿童的肌肉力量是不足的。④反射发育异常:主要表现有原始反射延缓消失和立直反射(如保护性伸展反射)、平衡反应的延迟出现或不出现,可有病理反射阳性。
答:可以。矫正月龄lt;5个月,预测脑瘫最佳早期预测方案为CMs+MRI;矫正月龄gt;5个月,预测脑瘫最佳早期预测方案为HINE+MRI+运动评估。
答:需要且必要。综合、全面的康复治疗可改善脑瘫儿童的运动、语言、行为和认知,优于单项治疗。包括运动治疗、作业治疗、物理因子治疗、中医治疗、矫形器及辅助器具应用、言语语言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医教结合治疗及家庭干预等方法。综合治疗可促进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肌肉骨骼系统的发育,提高运动质量,改善平衡功能,让脑瘫儿童学会主动运动,完成生活中的任务和活动目标及具有参与能力。
答:功能预后在脑瘫患儿2岁时可较准确判断。若2岁能独坐,很可能在6岁时独走;若2岁不能独坐,但能翻身,有可能在6岁时独走;若2岁不会坐也不能翻身,则其基本不能实现独走。脑瘫患儿中60%能够独立步行,10%需要辅助步行,30%需要依靠轮椅移动。半数以上患儿能应付基本日常社会生活。脑瘫患儿的身体结构、功能及认知损伤越严重,存在步行障碍、沟通障碍的可能性越大。
答:为脑瘫患儿提供适当的家庭支持非常重要。
1.提供身体和心理支持脑瘫患儿可能需要持续的身体和心理支持。家庭成员可以学习相关的护理技能,如协助患儿移动、喂食和如厕等。同时还应注意患儿的情绪变化,提供情感支持和安慰。
2.与医生沟通与医生保持密切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计划。医生可以提供患儿病情的详细信息,以及处理患儿的特殊需求。
3.制定日常计划为患儿制定日常生活计划,包括活动、休息和娱乐时间,有助于患儿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身心健康。
4.鼓励患儿参与社交活动参与社交活动对患儿是非常重要的。家庭成员可以协助患儿参加各种活动,如游戏、阅读、音乐等。
5.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家庭成员无法应对患儿的需求,或患儿的情况较为复杂,可寻找专业护理机构、康复中心或心理咨询师来协助。
6.关注患儿的教育和职业培训脑瘫患儿需要特殊的教育和职业培训。家长可以了解相关的资源和服务,帮助患儿寻找合适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