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扫墓回来,母亲挎着篮子在田间挖了白蒿。晚上,餐桌上便多了一道蒸白蒿。夹一筷子入口,嫩嫩的茎叶散发着特有的清香,仿佛一瞬间回到了年少时光。妻子看我吃得香,便向母亲讨教起这道菜的做法。
“把白蒿择洗干净,整颗拌少许面粉,搓匀后上笼屉。先用大火煮沸,再改中火蒸15分钟,然后改小火蒸5分钟,便可以起锅了。倒在盆子里,趁热泼上花椒辣子油,用筷子搅拌均匀,调入蒜泥、盐,滴几滴香油,爱吃酸再来点儿醋……”母亲说得兴起,“这初春的白蒿就是中药茵陈。‘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这可是华佗说的嘞!春天养肝正当时,这茵陈春天吃也最养人。无论泡水喝、做菜吃,还是蒸窝窝头,都好。
假期很快结束了,我和妻子返程前,母亲把蒸好的白蒿窝头塞到车里。这满满的爱。
山东济南王先生
中医认为,春季是一个发陈出新、生机勃发的季节,合五行属木,木遇春而旺,应五脏属肝。张景岳有言“春应肝而养生”,表明春季正是养肝的好时节。
说起养肝,不能不提到中药茵陈。它是初春田野里最常见的野菜,全国各地都有分布。茵陈为菊科蒿属植物的地上部分,又名白蒿、茵陈蒿、绵茵陈、安吕草。春季采集去根幼苗,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地上部分称“茵陈蒿”。正月里的茵陈药效最佳,口感也好;农历二三月里药效稍差,也可作为野菜食用。
茵陈药用已有2 000多年历史,性味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可清利湿热、利胆退黄,主要用于治疗黄疸尿少、湿温暑湿、湿疮瘙痒。《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论日:“《神农本草经》谓其善治黄疸,仲景治疸证,亦多用之。”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茵陈具有清湿热、利胆、保肝、抗病原微生物、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解热、镇痛、抗炎、抗肿瘤、退黄疸等功效。茵陈中含有二甲氧基香豆素和茵陈黄酮等物质,是天然的保肝成分,人体吸收后能提高肝脏的解毒能力,保护肝细胞不受损伤,对多种肝病都有治疗和预防作用。
茵陈幼苗作为野菜食用,有着较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本草纲目》中记载有“茵陈,昔人多莳为蔬”。3~4月采嫩苗,人沸水中焯透,清水漂洗后可凉拌、炒食、蒸食,也可炸食,做粥及菜米团、炒茶等。
健康食疗小菜谱
凉拌茵陈新鲜茵陈清洗干净后焯水两分钟,控水之后加入蒜泥、香醋少许,搅拌均匀即可食用。
粉蒸茵陈新鲜茵陈,淘洗后与面粉搅拌均匀,加少许食盐,上锅蒸半个小时即可。
茵陈茯神老鸭汤老鸭1只,茵陈30克,茯神30克,沙参15克,陈皮10克。将老鸭去脏杂、尾部,洗净切大块,放人加有陈皮的沸水中焯水,捞出冲洗血沫;其余食材洗净,与老鸭一起放人瓦煲,加水2500毫升,武火煮沸后改文火煲2小时,加入适量盐即可。可清肝化痰、宁心安神,适合于心肝火旺、痰热内扰的失眠。
健康茶饮小药方
茵陈麦芽茶茵陈、大麦芽各15克,陈皮5克,水煎代茶饮。可疏肝理气、消食退黄,适合于急、慢性肝炎后遗症,症见胸闷、腹部痞胀、食欲缺乏、肝区疼痛,每因情志抑郁而加重者。春季饮用尤佳。
茵陈大枣茶茵陈6~15克,去核大枣4~5颗,水煎代茶饮。可清热利湿、补中益气。
茵陈郁金荼茵陈3克,郁金6克,绿茶3克,蜂蜜或白糖适量,水煎代茶饮。可清利湿热、疏肝活血。
茵陈性寒,脾胃虚寒的人不适用:蓄血发黄及血虚萎黄者慎用。另外,食用过多容易出现头晕、恶心、上腹饱胀、灼热感、腹泻及短暂心慌等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