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育人的创新路径探析

2024-06-03 20:28:34陈贵萍胡颖群
关键词:实践育人创新路径思政课

陈贵萍 胡颖群

摘 要:在践行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推动思政教育实践育人走深走实,借助多样化的实践育人活动将思政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地整合起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责任意识,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文章主要论述了新时代高职院校强化思政课实践育人的必要性,并立足当下思政课实践教学状况,指出实践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不同角度总结了思政课实践育人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育人;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4)04-0085-04

在2019年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学校在实施思政理论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增强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性,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人才培养活动,引导学生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1]。处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思政教育深化改革,高职院校非常有必要将实践育人理念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创新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提升思政教育效率和质量。开展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育人的创新路径探析能够更好地指导思政课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有效将思政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整合起来,全面提升思政教育质量和水平,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强化思政课实践育人的必要性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强化思政课实践育人不仅是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的根本要求,也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现实需要,还是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有效举措,能够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促使学生主动承担时代责任,充分彰显出思政课的育人价值和功能。

(一)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的根本要求

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立德树人,即做到以德育人、以文化人,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较高的文化素养及政治觉悟,实现知情意行相统一。强化思政课实践育人可以促进思政课内实践教学、校园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的整合,进一步丰富和充实思政教学素材,让学生在真實体验中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思政课实践育人工作可以通过团队协作、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开展,能够锻炼学生的协作意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积累丰富的经验,对学生思政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同时,思政课实践育人还整合了多方育人力量,打造出层次化和立体化的育人格局,保障思政教学质量,培育出优秀的新时代人才,使高职院校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使命。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现实需要

处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之下,高职院校在开展办学育人工作的过程中,最终目标为培养听党话、跟党走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人才,确保所培育的人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动摇。作为高职院校培育学生综合素养、开展育人工作的重要途径,思政课可以完善学生人格,端正学生的三观,而实践教学又是思政课教学的关键构成部分及有效实现形式,通过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能够大幅提升育人实效。通过将社会实践教育阵地与思政课堂进行有效整合,可以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应用思政理论知识来解决实践问题,了解党的艰辛发展历史和当下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深刻意识到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对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能够让学生自觉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将自身发展与“中国梦”的实现紧密结合起来,成为有作为、有理想、有担当和有追求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三)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有效举措

在建设科技强国的背景之下,高职院校在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时,也迫切需要提高对人才科技意识、创新创造能力等的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目标的达成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思政课实践育人摆脱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弊端,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践训练的机会,对发散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实践问题解决能力有很大的帮助[3]。同时,开展思政课实践育人还可以让学生获得全新的思政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使学生能够在开放化的环境中,加深对问题的理性认知,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来明确问题处理思路,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职院校当前已经充分意识到开展思政课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将思政课与实践教学活动有效地结合起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改善了学生思政素养。然而在思政课实践育人过程中,仍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实践育人效果不理想,并未达到理想思政课教学目标,亟待解决和处理。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不合理

受传统思政教学理念的影响,高职院校所开设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所占课时较少,甚至部分院校并没有单独开设思政课实践课程,仅在现有课程中实施课内实践教学活动,存在实践教学体系不合理的问题。目前高职院校并未编织出一套健全的思政课实践教材,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并没有做好整体性的规划设计,通常只是针对某一个专题进行实践,并不能真正将思政理论课与实践课程有效地整合起来,达不到预期实践育人的效果[4]。在不合理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之下,教师所开展的教学工作只停留在一般性要求上,缺乏统一的课程计划,并不能研制出针对性的教学大纲及实施方案,也做不到科学安排课时及教学形式,从而引发实践教学计划流于形式,根本无法落实的状况。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法有待创新

思政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大多围绕教学内容组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并不能真正将思政知识与民情、国情和党情紧密结合起来,实践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离,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尤其处在互联网时代,大多思政教师做不到创新实践教学方式,不能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来组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思政教学形式过于单一,不能满足学生对多样化实践活动的需求。高职院校未能依托互联网技术对思政课实践教育渠道进行拓展,实践教学手段泛化,不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影响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全面化覆盖,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求,无法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开展。

(三)思政课实践育人考评机制有待完善

作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育人的重要环节,考核评价能够检验实践育人成效,为教学方案和计划的调整提供可靠参考。但当下高职院校现行的思政课实践育人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缺乏针对性。大多数高职院校只是根据特定的模式来制定思政课实践育人考核评价机制,并没有结合学生专业、年级的不同,制定差异化、针对性的考核评价机制。在统一的考评机制下,不能真实、完整地体现出学生的实践学习成果,也无法发挥出考评结果的反馈功能,影响了育人效果的提升;其次,教师在思政课实践育人成效评价活动中占据着主体地位,只能根据学生成绩和印象开展主观性的评价,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可信度;最后,思政课实践育人评价考核机制侧重点不合理,过分看重理论成绩而忽略实践能力,且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评定缺乏具体量化标准,无法很好地吸引学生参与到思政课实践教学中[5]。

(四)思政课实践育人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作为组织、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活动的主体,教师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影响着最终教学质量和育人成效。对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教师队伍建设状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师专业能力差、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水平不高等一系列问题,无法满足思政课实践育人工作的实际需求。高职院校未能结合院校学生数量来合理配备思政教师,致使思政教师数量较少,肩负繁重的教学任务,缺少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实践育人活动中,无法主动对实践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思政教师队伍结构也有待优化,教师的学历水平、年龄阶段等存在较大差异,高学历、专业性较强的教师数量仅占较小的比重,影响了思政课实践育人活动的开展。此外,高职院校“双师型”思政教师严重短缺,大部分教师拥有充足的理论知识,但动手能力较弱,缺少一线的丰富实践经验,只能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教学思想相对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实践育人质量的提升。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育人的创新路径

处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为了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理,有效解决上述思政课实践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基于整体角度,统筹分析各方面要素,从多个角度入手,探索出思政课实践育人创新路径,构建起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思政课实践育人活动的蓬勃发展,达到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

(一)转变教育观念,制定合理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在深化新时代思政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将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切入点、突破口,开设专项的思政实践课程,严格做好思政课实践教学整体规划,统筹分析各方面教学要素,做好顶层设计及安排,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有效整合[6]。对此,高职院校可以将思政实践教学划分为课堂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其中,前者主要包括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模拟体验、课堂讨论等形式,而后者则涵盖创业活动、毕业实习、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调研等形式。院校可以适当提高实践课程所占的比重,保证实践教学环节拥有充足的时间保证,确保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课程知识间的衔接性,同时还要处理好思政课内外实践教学的关系,研制出科学的实践教学方案及规章制度,使各个实践环节都能够自成体系、层次分明,能够贯穿到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丰富实践育人活动形式,拓宽实践教学渠道

新时代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实践育人工作时,要结合实践教育内涵,丰富实践育人活动形式,拓宽实践教学渠道,提高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兴趣。第一,高职院校可以对校内思政实践教育基地进行开发,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实践教学资源,打造出各院校自身的实践教学特色,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实践文化,彰显实践教育基地的育人功能;第二,院校在实施思政课实践育人工作时,可以依托虚拟现实技术搭建虚拟现实环境,为学生提供逼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获得全新的学习体验。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红色文化与科学技术整合起来,推出思政VR教育实训室、井冈山会师VR项目、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会议VR体验室等系列虚拟现实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在思政实践教学活动中感悟爱国主义精神、党的优良传统,促进社会课堂与思政课堂的融合,真正让思政课“活”起来,促使学生将思政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7]。

(三)制定完善的思政课实践育人考核评价机制,提升实践育人效果

高职院校在提升思政课实践育人成效的过程中,应提高对考核评价机制构建的重视,借助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来为教师提供有效的反馈,帮助教师从中总结成功经验,进一步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方案,优化思政课实践育人成效。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高职院校要兼顧不同年级和专业学生的差异,制定出适配性更强的考核评价机制,确保最终的考评结果能够充分反映出学生的政治素养,避免出现笼统性评价的状况;其次,鉴于思政课实践育人工作不仅局限于课堂,还涉及第二课堂、社会课堂,所以高职院校应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联合教师评价、学生互评、教学督导专家等的力量,丰富评价主体,在多主体参与下提升教学评价的公正性、全面性,确保思政课实践育人工作的有序开展和落实;最后,高职院校应秉承“知行合一”的原则制定思政课实践育人评价机制,看重学生情感认知能力的提升,结合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来评定学生的思政素养水平,将学生的思辨能力、思政素养、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思想等纳入考核评价标准中,根据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设置必修项目及选修项目,使各项指标内容成为具体化、针对性强和可操作性的量化指标。

(四)打造强大的思政实践育人师资团队,发挥教师的主力军作用

高职院校要从根本上强化思政课实践育人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依靠强有力的师资团队来有条不紊地完成各项实践教学工作,充分发挥出教师引导、服务的主力军作用。高职院校一方面要结合当下思政课教学现状,扩充思政教师队伍人数,将教师总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在践行教师任务量的同时,让教师能够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思政课实践育人工作中;另一方面,还需要适当提高思政课教师应聘标准,有效把控教师的学历水平,还可以面向思政教师定期开展教育和培训工作,或积极从校外引入优秀的思政教师,对思政课实践教师队伍结构进行优化。通过引导教师参与实践课集体备课活动,分享思政课实践育人的内容、方法及思路,研制出科学的思政课实践育人方案,提高实践育人工作质量[8]。此外,高职院校还应紧紧围绕提升思政教师队伍实践教学能力为核心,转变和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有意识地提升教师的实践育人意识、能力,引导教师能够自觉将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培育出一支适应思政实践教学改革发展需求的“双师型”队伍,全面提升思政课实践育人实效。

结语

实现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能够在提升学生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有效统一,强化实践教学、深化实践育人。面对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深化发展趋势,高职院校迫切地需要将实践育人理念融入思政教育教学的整合过程中,采取转变教育观念、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丰富实践育人活动形式、拓宽实践教学渠道,制定完善的思政课实践育人考核评价机制、提升实践育人效果,打造强大的思政实践育人师资团队、发挥教师的主力军作用等多项措施,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社会责任感,全面落实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中国梦的实现积蓄强大的能量。

——————————

参考文献:

〔1〕李菊.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课课链接”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民族服饰创新设计”课程为例[J].纺织报告,2023,42(06):1-3.

〔2〕张苏敏,常满荣.高职思政课“三融入二依托一贯通”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3,35(03):61-64.

〔3〕罗燕琼,冯艳琼,羌秋璐.乡村振兴视域下广西特色农业资源融入高职思政课理论与实践教学育人研究[J].市场论坛,2023(05):85-90.

〔4〕范海静.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的研究与实践[N].山西科技报,2023-04-17(B06).

〔5〕夏慧.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三维协同育人研究[J].才智,2023(10):77-80.

〔6〕刘艳芳.“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的思考与实践[A].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2教育教学与管理(高等教育论坛)论文集[C].重庆:重庆智能工程职业学院,2022.

〔7〕张燕.“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思政课“四维”立体实践育人模式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1):169-172.

〔8〕孙德娜.实践育人理念在高职思政课中的价值及具体运用——以山东传媒职业学院为例[J].文教资料,2019(24):174-175.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An Analysis on the Innovative Path of Practical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CHEN Guiping1, HU Yingqun2

(1. Institute of Marxism, Anqing Medical College, Anqing 246052,China

2. School of Marx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24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carrying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romo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actice to go deep and solid, and effectively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 with social class with diversified practical education activitie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al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current practical teaching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summarizes the innovative path of practical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based on different perspectives.

Keywords: New Era;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ssons; Practice Education; Innovation Path

收稿日期:2024-02-23

作者簡介:陈贵萍(1987-),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3年安徽省优秀青年教师培育项目“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医药类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YQYB2023119)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创新路径思政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社会科学家(2021年3期)2021-04-30 09:12:04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02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文理导航(2016年31期)2016-12-19 18:44:30
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人间(2016年31期)2016-12-17 22:01:02
极致新闻:回归受众本位的创新路径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29:55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