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素材建设

2024-06-03 20:28:34姜婷仪常丹丹刘艳
关键词:大学英语

姜婷仪 常丹丹 刘艳

摘 要: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教育引导大学生牢牢把握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民族复兴的使命任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既是党和国家永续发展的政治要求,亦是时代新人成长成才的时代要求,更是课程思政教学提质增效的实践要求。建设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素材,使教材和二十大精神更好地融会,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不断提升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过程中,成长为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素材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4)04-0073-04

一、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面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等重大问题,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由此可见,党的二十大精神是推进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也是教育和塑造大学生的思想武器。

课程思政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入行的有效渠道。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教育引导大学生牢牢把握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既是党和国家永续发展的政治要求,亦是当代新人成长成才的时代要求,更是课程思政教学提质增效的实践要求[1]。

二、指导原则

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就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肖琼和黄国文指出,外语课程思政建设主要涉及六方面内容:理清思路、培养目标设定、师资队伍建设、教材编写、课堂实施和教学评估[2]。本文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思政智慧版)为例,探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素材建设。这套教材提供了极富时代气息的语篇、词汇和语句,强调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引领与塑造,助力发挥英语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使学生能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与创新思维能力。但如果教师只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教学素材进行授课,学习资源就略显单一,学生难以学以致用,无法满足新时代学生的需求。因此,从教材中提炼出教学主题,据此引入思想健康、语言规范、形式多样的视听或阅读素材作为输入材料,并通过问题讨论、项目研究、口头汇报和角色扮演等课内外活动的设计强化学生说、写和译等各方面的输出,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爱国情怀、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等品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2]。教师依据教材开展教学,因此教材的编写要根据随时出现的新目标、新理念和新方法进行适时的更新。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促成学生在一定的交际语境中对英语的有效使用,教师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建设与授课主题和内容相符的教学素材库,作为对现有教材的适当补充,已然势在必行。教师通过利用与学生学习水平相适应的目标语言来呈现学习内容,充分营造情境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对英语的有效学习,也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学生内容学习和语言增强之间的结合,从而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3]。

三、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基于文秋芳教授“产出导向法”中的“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和“全人教育说”的原则。“学习中心说”强调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学习发生这一终极目标,凸显语言学习活动中“学习为本”原则[4]。“学用一体说”直接回应“产出导向法”所指出要解决的“学用分离”问题。“学”是指输入性学习;“用”是指产出性语言使用。“学用一体”主张输入性学习内容要与输出性产出活动有效对接,学一点、用一点,这样就可以克服以往“学”和“用”脱节的问题。边“学”边“用”,边“用”边“学”,缩短了“学”与“用”的间隔,学用同步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产出能力[5]。“全人教育说”理念则强调语言教育过程中,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目标并重。通过恰当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既要让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更要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培养他们中外文明沟通互鉴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6]。

教学模式上充分利用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U校園智慧教学云平台和超星学习通等资源,进行混合式教学实践。通过精准性、渐进性、多样性的教学活动设计,形成驱动、促成和评价等若干个循环,促成学生完成产出任务。该教学模式注重“学用一体”,以学习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将教学实践中的课前、课中和课后作为时间轴,并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综合形成高效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课内外采用雨课堂、U校园智慧教学云平台或超星学习通辅助学生自学并完成预习和复习,提交课前、随堂和课后作业,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所有教学活动的设计旨在实现各单元的语言和思政教学目标,促成有效学习的发生,即学生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活动,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和结构知识完成该单元总任务,做到“学”与“用”的和谐融合,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积极、辩证地思考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话题。

四、素材建设

(一)视频和文本素材

在相应授课单元,大学英语课教师根据篇章主题内容提炼并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思政点,进行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素材建设。教师结合国内外近期发生的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或演讲、报告等,通过官方权威媒体发布的与各单元篇章主题相关的新闻、音频、视频、电影片段或文章的推送,帮助学生在了解最新时事的同时,巩固相关领域的重点词汇,学习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英语表达,了解中英文表达方式的异同,思考其中隐含的文化因素和思想背景[7]。

(二)微视频和试题库

另一方面,《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思政智慧版)各单元篇章中的很多重点词汇和短语都可以在中国的古诗词、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各级党政会议新闻或文件,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各类著作、报告和讲话的英文版中找到。教师据此拍摄微视频,通过典型例句对各单元的核心词汇、短语和语法等进行讲解,通过超星学习通上传,供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同时根据微视频中讲述的重点内容编写汉英互译、阅读题、填空题或选择题等不同形式的试题,自建试题库,通过雨课堂或超星学习通等平台发布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学习包含这些重点词汇和短语的句子或段落。课程思政亦如涓涓细流,不断融入学生词汇学习的过程之中[7]。

五、实践路径

(一)紧抓时代之问,把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道理”讲深[1]

党的二十大精神要真正融入课程思政,就必须把蕴含其中看似很小的“道理”讲深。

一是讲深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1]。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第三版)》(思政智慧版)第4单元Heroes among us为例,结合不同学科领域的模范榜样,比如科技领域的屠呦呦、袁隆平和朱有勇、医学领域的钟南山和陈薇、教育领域的张桂梅,以及其他领域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了人民的岁月静好而负重前行,甚至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英雄,乃至更多叫不上名字的平民英雄的事迹,伟大的科学家精神、抗疫精神等新时代精神谱系自然而然地融入英语学习的知识体系,家国情怀和敬业精神潜移默化地深植学生心中,学生才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8]。

二要讲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1]。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3(第三版)》(思政智慧版)第7单元Surviving an economic crisis为例,针对经济危机给主人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国家全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扶持实体经济和小型微型企业、创造就业机会、精准扶贫工程和教育扶贫工程等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措施,通过脱贫攻坚、新冠疫情应对等学生耳熟能详的鲜活案例,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点滴变化,更深刻地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能够清晰阐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8],进一步激发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并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让学生成为“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8]。

三要讲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1]。把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和部署,落实到各学科专业的使命任务和大学生的使命担当中,坚定大学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3(第三版)》(思政智慧版)第1单元Never, ever give up!为例,结合文中提到的丘吉尔、爱迪生和林肯等人克服生活中的重重磨难和困境,凭借坚强意志和不屈精神获得成功的故事,将学生的视野引入国内,通过众多历史人物和现代成功人士,比如项羽、匡衡、马云等的经历,引导学生领悟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久经历练,“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坚韧不拔,以及“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持之以恒,進而深知人生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而每一张看似云淡风轻的面孔背后,也都藏着一个人的竭尽所能。学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了解新时代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担当[8]。

(二)结合现实生活,讲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哲理”

党的二十大精神要真正融入课程思政,就必须把蕴含其中的“哲理”讲活。哲理强调从具象化的事物事件或生活经验中引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或启发意义、与大众的生活经验紧密相关的小道理[9]。只有把党的二十大精神与现实生活的“哲理”融通,才能真正引导大学生由小见大、逐层递进地感悟二十大精神的真理力量,内化其精神品质、外化其实践要求[1]。

一要融通生活交往[1]。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日益推进,当代大学生与世界各国的朋友交往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将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才能让学生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传播好中国声音。《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3(第三版)》(思政智慧版)第8单元Reflections of a Chinese mother in the west和《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4(第三版)》(思政智慧版)第5单元Speaking Chinese in America通过作者的鲜活经历体现出中美两国在育儿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呈现的文化差异。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活动设计,鼓励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8]。

二要融通生活经验[1]。生活经验总是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能帮助学生理解事物、领悟思想。教师可以将篇章中涉及的生活经验,连同自己的人生阅历融入课堂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学业、就业、创业、人生选择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践行二十大精神。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3(第三版)》(思政智慧版)第5单元Will you be a worker or a laborer?为例,通过对辛勤劳作的园丁和衣着光鲜的市长的对照,学生能够领会,worker和laborer的区别不在于工作及其性质本身,而在于人所从事的是否是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培养自己对工作的热爱?”,从而认识到态度的重要性。利用篇章中涉及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领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

三要融通生活规范[1]。大学英语课程要适时融入法律法规和行为准则,引导大学生内化外化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实践要求。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第三版)》(思政智慧版)第7单元When honesty disappears为例,通过学生作弊、学术造假、索贿、盗窃等极为常见的不端行为,让学生认识到行为准则和道德水准下降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通过学校针对层出不穷的学生作弊行为所采取的各种措施,让学生明白,如果没有诚信,原本有序的社会就会陷入混乱。只有每一个公民都加入这场反造假的战斗中来,人与人之间才能建立积极、持久的纽带,国家才能长久地繁荣昌盛。“弘扬诚信文化”“讲信修睦、亲仁善邻”“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8]等二十大精神也就能如盐入水般自然而然地融入学生的心灵。

六、结语

教育部2020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因此,高校教学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在潜移默化中将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10]。《大学英语》的课程性质和培养目标与思政课程具有较高的契合度,这就为其融入并实施课程思政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提炼教材中蕴含的二十大精神,辅以自建的教学素材,能达成课堂教学与课程思政更好的融会,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不断提升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过程中,成长为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参考文献:

〔1〕蒲清平,黄媛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6):286-298.

〔2〕肖琼,黄国文.关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中国外语2020(05):1,10-14.

〔3〕Bj?觟rklund, S.‘A Trilingual School in Vaasa, Finland. In D. Beetsma (ed.). Trilingual Primary Education in Europe:Inventory of the Provisions for Trilingual Primary Education in Minority Language Communities of the European Union[M]. Leeuwarden: Fryske Akademy.2002:15-33.

〔4〕邱琳.产出导向法促成活动设计[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

〔5〕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7(04):547-558.

〔6〕文秋芳.“产出导向法”与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18,32(03):387-400.

〔7〕姜婷仪.从育人到育才:大学英语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05):106-109.

〔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EB/OL].(2022-10-25)[2023-12-18].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9〕陈钢.讲道理的哲学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16-19.

〔10〕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EB/OL].(2022-06-06)[2022-10-02].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 /content_5517606.htm.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Integrating the Spirit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aterials of College English Course

JIANG Tingyi, CHANG Dandan, LIU Yan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650504, China)

Abstract: Integrating the spirit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n all-round way, and educating and guiding college students to firmly grasp the significance of great changes in the upcoming decade, scientific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the mission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of unity and struggle, are not only the political requirements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for new generations to grow into talents,but also the practical requirement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college courses.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aterials of College English course may better integrate the spirit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into the textbook,making college students a new generation who can undertake the mission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in the process of improving their comprehensive competence of English as well as learning the knowledge of the language.

Keywords: The Spirit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College Englis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aterials

收稿日期:2024-01-05

作者简介:姜婷仪(1973-),女,云南昆明人,昆明理工大學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基金项目:云南省2023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三进背景下大学生用英语讲好当代中国故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G2023313);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2022年课程思政教改培育项目“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
论朗读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3:12:07
“慕课”背景下大学英语ESP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探讨
大学英语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实施研究
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用翻译人才的培养
大学英语阅读课程资源开发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研究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19:12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2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