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众化视域下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践路径研究

2024-06-03 20:28:34张若男姜万兰李蓝冰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实现路径

张若男 姜万兰 李蓝冰

摘 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在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极大地丰富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延伸并拓展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赋予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崭新的内容,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运用分众化理念探索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路径,是顺应时代发展、推动伟大建党精神教育走深走实的必然和应然之举。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D642;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4)04-0056-05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命题,并进一步阐释了其包括的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1]。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号召全党继续加以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鼓舞十四亿人民团结奋斗。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

伟大建党精神,以其丰富的内涵,严密的逻辑,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崇高的价值追求、一以贯之的奋斗主题、敢为天下先的英雄气概和无私奉献的政治品格,为新时代推进伟大事业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价值引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须深入理解其蕴含的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一)建党之源: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品格的生动写照。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的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用之指导中国各个时期的生动实践。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社会主义道路在初步探索中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开创,都是源于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指导。坚守理想,意指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一个多世纪的奋斗历程中,无数革命先驱在具有甜美味道的真理指导下,用生命和鲜血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实现崇高理想,前仆后继,矢志不移。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贯穿于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深刻诠释了党始终能够经受住任何风险考验、跨越万水千山的精神密码。“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2]世纪风雨中,党领导人民矢志不渝地坚持真理,结合我国基本国情,成功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攻克了发展中遇到的艰难险阻,创造了诸多人间奇迹。

(二)立党之本: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之本,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高度负责的强烈责任意识。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肩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為中华民族谋复兴[3]的初心和使命。初心回答了“我是谁”的问题,鲜明表达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使命解答“为了谁”的问题,突出强调党的实践任务。百余年来,面对山河破碎、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革命先驱们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在俄国十月革命曙光的照耀下,开天辟地,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今天中华大地焕然一新,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中国人民过上了小康日子,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是依靠党始终践行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回望党百余年奋斗历程,“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是共产党人夙夜为民、鞠躬尽瘁的优秀品质,也是党能够愈行愈远、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秉持初心,党团结带领人民高质量地完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第二步,兑现了党向人民向历史做出的庄严承诺。

(三)兴党之魂: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风范,是中国共产党的兴党之魂。主要表现为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毫不畏惧、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顽强意志和优良作风。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中,从来没有哪一个集团、哪一个政党能够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为实现民族复兴付出如此之大的牺牲。今天中国共产党能够成为世界上最大马克思主义政党,就是源于无数优秀共产党员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顽强斗争的意志品质。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牺牲留下名字的革命烈士就有370多万人。在伟大建党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锻造出的这种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品质和风骨,穿越世纪风雨,激励着一代代共产党人不畏强敌与困境,百折不挠,浴血奋战,谱写了辉煌壮丽的宏伟史诗,支撑着党不断跨越前进道路上的险峻隘口,带领中国人民成功走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路、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功开创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宽广道路。一个多世纪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无数革命先烈、英雄人物、劳动模范、时代楷模视死如归、顽强奋斗、忘我工作,生动地诠释了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崇高气节。前路漫漫,新征程上,面对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人将继续弘扬伟大斗争精神,不断为人民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四)强党之要: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共产党人深厚的革命情怀的生动诠释,这种高尚的政治品格,是中国共产党的强党之要。主要表现为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一以贯之地坚持人民至上价值理念。在伟大建党实践中,革命先烈们宁愿牺牲个人的生命,也要保全党组织不被敌人破坏,坚决捍卫党的利益,而且在复杂的历史条件下,在党的组织建设中,高度重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不断锤炼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培养出赤胆忠心的好党员、好干部。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能够在白色恐怖中战胜强大的敌人,是因为我们有万千无限忠诚的共产党员,是因为党时刻与人民生死相依。习近平总书记提醒全党要清醒认识共产党人是人民的勤务员的身份,不是官老爷,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衣食父母。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七一”讲话中高度赞扬了“伟大、光荣、英雄”的中国人民,“人民”一词高频出现了86次。一百余年来,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从人民利益出发,顺应人民意愿,时刻牢记宗旨意识,时刻保持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初心。

综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须理解好其丰富的内涵,把握好四者的逻辑关系,进而从整体上深刻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本质,实现“知情义信行”的辩证统一。

二、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伟大建党精神承载着百年大党独有的政治品格,蕴含了中国共产党顽强的意志品质、崇高的信仰追求,在实践中不断彰显新的时代价值,极大地增添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内容,延伸并拓展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丰富了其教育方式,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一)增添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伟大建党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定信念、求真务实、英勇斗争、无私奉献的敢为天下先的宝贵精神品质,在内容上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得到了新发展;在政治上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观点、坚如磐石的政治信念、鲜明的政治立场、明确的政治方向、严格的政治纪律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奋发昂扬的革命斗志,这些无形中高度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具体而言,首先,“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极大地丰富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血雨腥风、风雨如磐的艰难岁月,之所以能够将毕生精力奉献给党和人民,甚至不惜生命,就是因为他们胸怀马克思主义信仰;其次,“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党的初心和使命要求我们必须具备真才实学,不断增长知识,练就高超本领,勇于担当作为,以真才实学服务党和人民,才能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做贡献。再次,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源头,伟大建党精神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以崭新的内容,是新时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是汇聚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精神力量的源泉,丰盈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血脉。最后,鲜明昭示了人民至上的根本價值取向。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也鲜明地昭示了这一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取向,具有极强的示范意义和教育价值。

(二)赋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优良载体

与其他载体进行比较,不难发现伟大建党精神具备多元载体的优势。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传统载体是以文本、图像、声音、照片、标语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而其独特的载体形式则是以纪念碑、纪念馆、纪念堂的载体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以更强的代入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广大受众身临其境,更加直观地体验和理解其精神实质,传统的说教成分得到有效弱化,更容易让各类教育对象接受。此外,还可以挖掘老电影等红色资源、开发新的文创产品等作为常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载体形式,为大众提供迥然不同的教育形式,将模式化的常规教育转化为日常闲暇体验,以强化认知欲,拉近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距离。尤为重要的是,将伟大建党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物化载体,使其内容得到固化,让固化的内容再去潜移默化影响受众,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伟大建党精神贯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追求与价值起源,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基因。这些好素材我们要充分用起来,使其不断增添时代的色彩,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提供精神支持。

(三)拓展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方式

收获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离不开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以实现事半功倍的目标。伟大建党精神自身带有丰富的“叙事”资源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可以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故事嵌入的形式,让教育内容更加形象生动,更接地气,使思想政治教育鲜活起来;于无声处施加教育影响,于潜移默化中掷地有声,在宣讲教育中让广大受众产生共鸣,形成互动——共鸣的教育模式,不断提升教育实效性。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已经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尝试,例如,把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与计算机模拟技术相结合,借助专门研发的软件系统(软件系统会提供包括情境创设及变换、角色动画、角色扮演、情境构造粒子系统、天气等自然现象模拟及动态渲染、水波等自然运动模拟、交互式教学功能组件设计、网络通信等核心功能模块)进行案例情景模拟。”[4]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创设不同的主题,让教育对象去感受。通过使用虚拟仿真技术,让教育对象在沉浸式体验中产生更加直观的视听效果,使教育方式由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双向互动”模式。其中特别令人震撼的是借助这种技术很多历史事件可以进行重演,伟大建党精神的很多场景都能进行还原,高效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实验难的问题,这种实验型方法能够收到身临其境的效果,提升教育对象的思想认同,使伟大建党精神真正入心入脑入行。还可以通过邀请红军老战士等进学校、进社区、进工厂、进农家小院开展讲座,增强受众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认同。通过观看相关影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形式也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有效教育方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升伟大建党精神教育实效性,营造先进文化建设的氛围。

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践路径

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延伸并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赋予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崭新的内容,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运用分众化理念探索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路径,推动伟大建党精神教育走深走实,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伟大建党精神分众化教育的必要性

分众化是传播学的概念,是由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于1970年率先提出来的,他认为“受众并不是同质的孤立个人的集合,而是具备了社会多样性的人群”[5]。将分众化的理念应用于伟大建党精神教育实践,是新时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1.受众对象多元化的客观要求

分众化理论的本质是精准分类,在此基础上分类施策。按照分众化的要求,伟大建党精神受众对象覆盖了不同类型的群体,在教育过程中,要依据受众群体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开展教育。采用分众化的理念对群众开展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我们党非常注重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区分层次,对于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教育目标,提出不同要求,不能通吃“一锅饭”。相应地,将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通过研究受众特点,精准把握受众需求。这种以受众需求为主导的传播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高度契合,有利于在教育实践中做到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有的放矢开展伟大建党精神教育,同时也与教育学中的因材施教理论高度耦合。

近年来我国网民数量猛增。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网络覆盖的民众数量已经超过了10亿。网络虚拟性特点凸显了网民的个性,持不同观点的网民因各自发表意见不同,形成了诸多的圈子或群体,出现了教育受众多元化的现象。因此,为实现伟大建党精神教育的良好教育传播效果,因受众对象接受特点而改变教育方式方法已经成为必然选项。

2.受众对象诉求多元化的内在要求

受教育对象社会阶层分化的影响,伟大建党精神的受众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差异。由于不同教育对象在社会生活中占有的社会资源不尽相同,各个群体生活水平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受教育程度也有高有低,认知水平上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教育实践中,各个层次群体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技术也都有不同的要求。分众化理念恰到好处地迎合受众口味,因人而异,通过区分不同对象和群体,有的放矢地解决“讲给谁听”“讲什么内容”“说什么话”的问题。同时由于受教育年龄跨度大、工作岗位覆盖面广,知识结构和专业技术不同,涉及行业领域不同等,对伟大建党精神教育的需求迥异。如果不区分教育对象层次,采用“一刀切”的宣讲方式,就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就不能够突出理论宣讲的针对性,教育效果也会不尽如人意。因此,宣讲伟大建党精神时,要根据不同受教育对象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的诉求,根据他们的特点,在内容和方法上各有侧重,才能使伟大建党精神沁入心脾,推动伟大建党精神入心入脑。例如,对于知识分子和党员干部,要强化理论武装,注重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理论认识水平,不断增强政治觉悟,立场更加坚定;对于广大青年学子,主要通过思政课堂,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有效传播伟大建党精神,号召青年学生向革命先辈學习,身体力行伟大建党精神,于日常生活细微处见精神;对于普通群众,则把重点放在普及教育上,让群众深知今天的美好生活是先辈付出宝贵生命换来的,教育广大群众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深刻领悟党的初心和使命给当代中国带来的历史性变革,教育引导他们提高对党的领导的认识、听党话、跟党走。

在分众理念指导下开展伟大建党精神教育,既体现了对教育主体的充分尊重,又注意了个体的差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因人施策,改变了“一刀切”的宣讲和教育模式,有利于教育对象更好接受教育内容并实现思想认同和价值认同,有助于增强教育针对性,实现良好的育人效果。

(二)伟大建党精神分众化教育的实践路径

1.根据受众需求确定教育内容

发现问题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伟大建党精神高度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承认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深入开展伟大建党精神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要树立问题意识,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方法尽可能多地了解受众的个性,深入分析他们的政治立场,把准思想脉搏,依据受教育程度和认知水平,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以及受众的职业等特点,将他们加以细分,知道他们要什么,直面他们的问题和矛盾,以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宣讲和教育的出发点,从而选择恰当的、富有层次性的教育内容。宣讲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历史虚无主义坚决说“不”,避免民族虚无主义趁虚而入。尤其是对青年学生进行宣讲和教育时,突出学科理论和素养的培养,站稳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明确其政治方向,坚定其理想信念,砥砺其优秀品格,在实践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学习党的历史发展中把握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对基层党员干部主要侧重总结实践经验,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借鉴吸收已经成形的方法,不断提高治理能力,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对于普通群众这一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大多数群体,党史理论要讲一些,党的方针政策制度要讲清楚,确保群众乐意听并且听得懂。

2.选择多样性的教育方式方法

“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6]将教育对象划分成不同的群体,在宣讲教育活动中从其实际出发,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教育中要注意参考受众的特征,了解他们的偏好,选择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例如,对于广大知识分子,他们文化素养较高,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强,一方面通过理论教育,提高思想觉悟,使其深刻领悟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质,另一方面,鼓励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在此基础上发挥知识分子宣讲员的宣传作用,对周围群众进行普及教育;农民群众文化水平相对比较低,对伟大建党精神理论了解不多,日常生活中也较少理论学习,所以要从情感方面出发,多讲生动的故事,“半条棉被”就很有代表性,还可以组织其观电影、电视作品来进行教育;网络新媒体是不可或缺的教育渠道。可以推送微视频、微党课等榜样示范方法进行,使农民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与遵守乡规民约结合起来,加强乡风文明引领,助推乡村振兴。

3.整合多种教育资源

第一,让基层领导干部上讲台。领导干部是伟大建党精神教育的重点,更是先行者。基层领导干部是我党的先进分子,往往是经过严格的程序层层选拔出来的,是经得住考验的无产阶级战士。他们有着较为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功底,较为牢固的群众基础,具有较高的威望,而且立足基层理解社会问题。作为伟大建党精神宣讲员,他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不可多得的宝贵的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宣讲作用,有利于提升教育的感染力、影响力,推动教育向纵深发展。这些领导干部应该包括党政的领导班子成员以及主要负责同志。通过基层领导干部讲党课,将伟大建党精神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拓展,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弘扬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基层领导干部上讲台、讲党课,可以通过相应的制度支持,鼓励领导干部将伟大建党精神讲到田间地头、讲到学校课堂上,讲到理论大讲堂上,讲到企业员工中。不同部门领导结合工作实际,以现实问题为切入点,结合自身基层实践工作,深入研究教育内容,以大历史观为指导,把伟大建党精神与党史进一步结合起来讲,既讲党史,又贯穿理论,争取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发挥先进人物示范作用。典型是无声的力量,也是政治力量。在社会发展中,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起到了模范引领作用。榜样示范法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伟大建党精神的教育对象覆盖面广,来自各行各业。虽然行业背景不同,但在各领域都涌现出一大批拔尖人才,他们以高超的专业技能与高尚的思想品德受到全社会的尊重,而学校教师等相关教育行业先进人物产生的社会影响力更大。广大教师更了解各自行业群众思想特点和诉求,选拔这些行业先进人物宣讲,通过定期学习培训,使其成为深入伟大建党精神教育的宣讲员,有助于提高宣讲效果。

此外,还应整合多种教育力量和教育资源,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总之,运用分众化理念探索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路径,是顺应时代发展、推动伟大建党精神教育走深走实的必然和应然之举。

——————————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02).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1).

〔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10.

〔4〕罗石,曾润梅,刘亚君.思想政治理论课情境教学模拟实验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1):81-85.

〔5〕[美]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未来的冲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6〕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39.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Research on the Value of Practical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Great Founding Spirit of the Party in the Perspective of Demassification

ZHANG Ruonan1, JIANG Wanlan2, LI Lanbing2

(1.College of Marxism, Gui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0, China;

2.College of Marxism,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great founding spirit of the Party was formed in the revolutionary struggle by the pioneer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hich greatly enriched the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extended and expanded the carri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invest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with brand-new content that has significant times value. It is a necessary and inevitable move to explore practical paths and promote the great founding spirit of the Party using the idea of demassification, since it adap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promotes the education of great founding spirit of the Party to be more in-depth and practical.

Keywords: Great Founding Spirit of the Party; Demassification; Valu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actical Path

收稿日期:2024-01-11

作者簡介:张若男(1993-),贵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姜万兰(1969-),赤峰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2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思政专项课题“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实现路径研究”(NJSZZX2215)

猜你喜欢
伟大建党精神实现路径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的思考
唯物史观视域中“伟大建党精神”四重维度探析
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意涵与特质
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宣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
人民论坛(2021年19期)2021-07-22 02:31:53
经济责任审计发挥国家治理作用的实现路径
党员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究
青年时代(2016年29期)2016-12-09 20:16:41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企业导报(2016年19期)2016-11-05 17: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