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分析

2024-06-03 10:12:49陈梓沐严海龙罗岚哲
中国商论 2024年8期
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因子分析区域经济

陈梓沐 严海龙 罗岚哲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省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省份,其经济发展对促进全国经济平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首先说明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其次,分析贵州近年来经济发展现状,并通过建立较为完善的价值指标体系对区域经济进行分析,该体系将贵州省各市(区)分为四大区域,分别是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最后,文章对四大区域及贵州省整体提出了具体的发展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贵州省;区域经济;区域协调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因子分析

本文索引:陈梓沐,严海龙,罗岚哲.<变量 2>[J].中国商论,2024(08):-168.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04(b)--05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内的经济活动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仅包括区域内的经济活动协调,还包括区域间的经济活动协调,以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全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于贵州省来说尤为重要,所以贵州省的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显著。因此,怎样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于提升中国经济的整體竞争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1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贵州省下辖6个地级市、3个民族自治州,省会为贵阳市。由于其高原山地为主的地形,被誉为“八山一水一分田”,使得贵州省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成为全球知名的山地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已成为该省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2022年,贵州省的GDP总量达到20164.58亿元,在全国31个省份中排名第22位。在开放政策方面,2021年2月,习近平主席在贵州考察时强调了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和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性,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从9个市(区)的生产总值来看,贵阳市、遵义市和黔南州的经济增长较为显著。其中,贵阳市的生产总值在2017—2022年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从3537.96亿元增长到4921.17亿元。遵义市和黔南州的生产总值分别从2748.59亿元增长到4401.26亿元,以及从1160.59亿元增长到1772.18亿元。然而,其他市(区)如六盘水市、安顺市、毕节市、铜仁市、黔西南州和黔东南州的生产总值增长相对较慢。

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来看,各市(区)的增速波动较大。2017—2022年,贵阳市、遵义市、安顺市、毕节市、铜仁市、黔西南州和黔东南州的增速均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然而,六盘水市和黔南州的增速在2021年有所回升。这可能与各市(区)的经济发展基础、产业结构以及政策支持等因素有关。同时,受到国内外经济形势、市场需求以及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

2 贵州省区域经济差异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构建区域经济差异指标体系

区域经济差异通常是指不同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质的差异或量的差异。具体而言,区域经济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区域之间经济总量的差异,即各地区在GDP、人均GDP等方面的差距;

(2)区域之间经济增长量与增长速度的差异,即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快慢和增长量的大小;

(3)区域之间的经济结构、居民收入水平、区域发展环境等其他有关方面质的差异。

贵州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趋势分析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只有通过深入分析贵州省的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推动贵州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如果仅用地区生产总值的单一指标来评估区域经济差异是不够完整的。因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为了更准确地评估区域经济差异,需要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通过综合分析,本文从地区经济规模差异、地区经济效益差异、地区产业结构差异和地区发展潜力差异四个方面,选取17个变量来构建贵州省9个市(区)的经济发展差异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数据来源于2017—2022年的贵州省统计年鉴。

2.2 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为了确保所选的各项指标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本文需要进行相关性检验。根据表3数据,KMO值为0.763,大于0.5,这表明选取的17个指标之间存在较强的线性相关性。此外,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的统计值为2293.11,伴随P值小于0.001,因此我们能够拒绝相关系数矩阵为单位阵的零假设。综上所述,因子分析方法是可以适用的。

在给定的因子分析过程中,通过对总方差进行解释,发现只有4个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这4个成分共同解释了89.700%的方差,有效地保留了大部分待分析指标的信息。因此,本文提取这4个主成分。此外,为了更好地解释主成分,对因子成分矩阵进行最大方差旋转,结果如表4所示。

通过旋转成分矩阵,可得到以下关键因子:

因子一在X1、X4、X5、X6、X10、X11、X16上具有较大载荷,因此将其命名为区域收入综合影响因子(F1)。

因子二在X2、X7、X9、X15上具有较大载荷,将其命名为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因子(F2)。

因子三在X3、X14、X17上具有较大载荷,命名为区域支出综合影响因子(F3)。

因子四在X12、X13上具有较大载荷,因此将其命名为经济结构影响因子(F4)。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用于构建因子表达式,由于各因子对经济发展指标的解释力度不同,因此以4个因子在总方差中的贡献度为系数,构建贵州区域经济发展评价得分方程。

因子一:F1 = 0.838X1+0.942X4+0.925X5+0.953X6+0.813X10+0.920X11+0.930X16

因子二:F2 =0.976X2+0.956X7-0.730X9+0.725X15

因子三:F3 = 0.517X3+0.834X14+0.862X17

因子四:F4=0.867X12-0.926X13

综合因子:F综合=(0.4188F1 + 0.2101F2 + 0.1460F3 + 0.1220F4)/ 0.8970

本文通过对比各地区在经济发展综合因子上的得分,可以发现贵阳市的综合因子得分最高,发展较好,遵义次之,并且贵阳市和遵义市的综合评分一直为正数,这表明贵阳市和遵义市在区域收入综合影响方面表现优异。其他区(市)的综合发展指标基本为负分,说明其在该因子所代表的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或不足。

3 贵州省区域经济差异聚类分析

在完成区域综合评价后,本文采用聚类分析,将贵州省的9个区(市)划分为四个经济实力等级: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如表6所示。

贵阳得分最高,为6.6分,是贵州省内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这表明其经济结构相较其他地区更为合理和高级。

遵义得分为4.19,被归类为贵州省内较为发达的地区。这表明其有较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六盘水市、黔南州、毕节市、黔西南州的得分位于-1.14~ 0.15,被认定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欠发达地区,需加强经济协调发展。

安顺市、铜仁市、黔东南州的综合得分位于-3.21~-1.14,被归类为不发达地区。这些地区需加强与其他区域的合作,并重点开展扶贫工作。

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贵州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贵州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其次,贵州省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有利于与周边省份和全国市场的交流与合作。此外,贵州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企业投资、创新发展,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贵州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趋势分析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只有通过深入分析贵州省的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推动贵州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1 贵州省各区域协调发展建议

3.1.1 发达地区

贵阳市,作为贵州省的省会,一直以来都是该地区的经济、文化、科技中心。作为一个发达地区,贵阳市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贵阳市可以利用其丰富的数据资源,推动大数据产业的发展。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可以为企业提供更精准的市场预测和决策支持,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其次,贵阳市可以加强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通过云计算技术,可以实现数据和服务的集中管理和调度,为企业提供高效、安全、可靠的计算和存储服务。除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贵阳市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和设计,可以实现城市的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的优化,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可持续性。

3.1.2 较为发达地区

遵义市作为贵州省的重要工业基地,应继续发展其白酒、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同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此外,遵义市还需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和产业联动,促进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其次,遵义市应该注重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加强环保监管和资源循环利用,降低能耗和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可以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鼓励企业进行绿色生产,推动产业向低碳化、循环化方向发展。

3.1.3 欠发达地区

六盘水市、黔南州、毕节市、黔西南州等地。这些地方虽然自然资源和区位条件优越,但由于种种原因,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以六盘水市为例,该地区煤炭资源丰富,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发展煤炭产业。同时,六盘水市还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可以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黔南州可以利用其土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毕节市则可以利用其旅游資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其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同样重要。只有当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才能得到提高。

3.1.4 不发达地区

安顺市、铜仁市、黔东南州等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如秀美的山水、多样的生物种群等。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因此,加强生态保护,维护自然环境的原始风貌,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其次,不发达地区应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加强区域合作,不仅可以引进外部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本地产业的竞争力,还能扩大本地产品的市场空间,提高经济效益。并且,在这些地区,扶贫开发工作至关重要。政府应加大扶贫投入力度,通过发展产业、提供就业机会等措施,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3.2 贵州省各区域整体发展建议

3.2.1 大力发展旅游业

贵州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拥有许多世界级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如:荔波喀斯特、赤水丹霞、施秉云台山、铜仁梵净山、黄果树瀑布。在疫情之前,贵州的旅游业已取得了巨大成就。2019年,贵州旅游总人数达到11.3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2319亿元。这一数字充分证明了贵州旅游业的强大吸引力和巨大潜力。为了进一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贵州省政府在2021年6月召开了“全省旅游产业化推进大会”。会议提出到2025年的发展目标,以加快推动贵州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跨越,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凭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为了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贵州应全力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将旅游业逐渐打造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

3.2.2 加强区域合作和协调发展

在当今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大背景下,加强区域合作和协调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贵州省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资源和多样文化的省份,更应当重视区域合作和协调发展,以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加强区域合作和交流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各地区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加强经济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政府应制定更加具体的区域合作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同时,需要加强跨地区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区域壁垒和障碍,促进资源和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贵州省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资源禀赋各异。因此,需要加强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互动。政府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区域间的均衡发展。同时,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3.2.3 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和结构

贵州省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大省,必须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和结构,以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贵州省各地区应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贵阳、遵义等经济发达地区可以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绿色经济等新兴领域,利用技术优势和创新驱动,提高产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而黔东南、黔南等地区则可以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发展旅游、文化等特色产业,推动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其次,政府应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绿色经济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为企业提供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通过制定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提供低息贷款和融资支持、建设科技园区和创新创业基地等措施,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同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

3.2.4 降低地方债务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也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国务院进一步明确了贵州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定位,包括综合改革示范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近年来,贵州省第三产业占比逐渐提升,2018年已突破50%,其中数字经济和生态旅游是贵州省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

然而,贵州省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全国而言仍较为落后,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均处于全国下游。此外,由于过去一段时期内过于依赖债务驱动的发展方式,贵州省政府债务负担较重,负债率在全国范围内处于较高水平。

因此,当前贵州省的主要任务是平衡化债与经济发展,既要化解债务风险,也要促进经济发展。在化债方面,应确保债务总量不再扩大,通过再融资债券等方式接续偿还存量债务,以时间换空间,逐步缓释债务压力。在经济方面,应继续稳固生态旅游这一经济基本盘,同时积极发展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并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参考文献

燕安.贵州区域经济增长核算与差异分析: 基于1978~2015贵州各市州数据的考察[J].中国名城,2017(9): 30-35.

许尚冲,韩超凡.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及差异化研究: 基于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3(14): 64-70+160.

舒建藩.区域产业发展对农村经济差异化影响的研究: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3,26(24):164-166.

呂薇,张濒尹.基于地统计分析的遵义市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3,25(3):56-60.

陈林生,李止兮.中国区域增长差异变动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2010—2020年数据[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23,39(8):38-51.

曹家昊.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分析: 以重庆市为例[J].现代商业,2023(14):102-105.

杨娟,段军山.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测度与动态演进分析[J].统计与决策,2023,39(12):120-125.

李楠.淮海经济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与趋势探析[J].今日财富,2023(20):14-16.

张智鹏,姜玉英.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统计测度与时空分异研究[J].统计与决策,2023,39(19):112-116.

潘澍.科技创新推动东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3):116-120.

郑旭东.吉林省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北方经贸,2023(5):1-4.

王继洲.新型城镇化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商论,2023(16):157-160.

刘艳红,曹春芳,杨爽.财政支持河北省沿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23,42(23):1-3.

王东清.广西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演变分析[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3.

褚志朝.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共同富裕进程协调发展研究[D].蚌埠: 安徽财经大学,2023.

猜你喜欢
区域协调发展因子分析区域经济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核动力财政可持续与财政一体化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商(2016年35期)2016-11-24 18:20:01
基于主导产业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识别以及实证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8:54:42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04:21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3:34:16
基于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2:16:58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2:10:41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7:17:42
实证分析会计信息对股价的影响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39:59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