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2024-06-03 06:56邹厚鹏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任务探究式教学小学数学

邹厚鹏

【摘要】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索活动,帮助学生摆脱被动学习状态,在主动探究、动手操作中提高学习能力,获得全面发展.基于任务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能够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自主参与数学探究活动,并在探究中积极思考问题,建构数学模型,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文章主要对基于任务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设计原则及实施策略进行分析,以期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价值,为提升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提供助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任务;探究式教学;策略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获取过程应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即学习者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发现、思考、探索、解答等获取新的知识经验.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给学生提供更多探索、调查、质疑的机会,让学生在“做中学”,并由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基于任务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当前很多教师采用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重新定位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促使教师从小学阶段学生的身体特征、心理特征、已有知识经验等角度出发,带领学生走出一味地“听”和“记”的学习误区,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对数学问题的看法,并自主进行猜测、推理、分析、验证、总结、反思等过程.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在亲身体验的数学探索中塑造独立人格品质,发展自己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基于任务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设计原则

(一)情境化原则

要想较好地发挥基于任务的探究式教学的作用,教师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而情境创设就是一种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方式.因此,教师在设计基于任务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时,可通过创设数学情境的方式带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使学生在情境中参与学习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教师在创设数学情境时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如小组合作氛围的营造、数学文化的渗透等.但无论创设何种情境,情境都应具备教育性和教学价值,能够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有一定的联系,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与探索,产生自主学习的意愿.

(二)生活性原则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知识的传递往往侧重于记忆和储存,导致学生虽能熟练背诵数学概念、公式,却不知道其实际应用意义,也不会运用.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仅在课堂练习中和考试中运用所学内容,而无法将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学习的作用大打折扣.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终极目标是将这些知识应用于生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因此,在设计基于任务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时,教师应遵循生活化原则,采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素材,拉近数学探究任务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这样做不仅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还能使他们更容易理解数学学习的真正意义.

(三)可完成性原则

在基于任务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对任务难度的合理控制至关重要.教师要遵循可完成性原则,确保任务目标略高于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既要有挑战性,又要讓学生能通过努力完成.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探究任务时必须明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及能力水平,设计有针对性的探究任务,促使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获得新知,体验成功的喜悦.

需要注意的是,若是设计的任务难度过低、缺乏挑战性,那么学生虽然能够顺利完成任务,但是任务的教学价值则会大打折扣.若是设计的任务难度过高,那么学生会因无法完成任务而受到打击,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因此,任务难度的控制是教师在探究式教学模式实施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二、基于任务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的任务探究动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设置探究式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这种基于任务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有助于将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小学生天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教师正好可以利用这一心理特点创设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情境,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这样,学生就能更加专注于数学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后续的学习活动.为了更有效地实施基于任务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数学问题.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还能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以“速度、时间、路程”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情境的方式引出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现象的疑问,由此提出探究式学习任务.首先,教师可以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中给出的信息是小丽、磊磊、彤彤三人从家跑步去学校.教师要求学生观察图片并说一说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学生在观察后表示:“小丽和彤彤都跑了8分钟,磊磊跑了6分钟.”教师追问:“他们谁跑得更快?”学生经过思考后不能判断出谁跑得更快.于是,教师展示下一张图片.图片中是三人的自述.小丽说:“我家离学校544米.”磊磊说:“我家离学校432米.”彤彤说:“我家离学校432米.”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这两张图片的内容整理数学信息.学生发现有关小丽的路程与时间分别为544米、8分钟,有关磊磊的路程与时间分别为432米、6分钟,有关彤彤的路程与时间分别为432米、8分钟,这两张图上的数学信息一目了然.学生了解到,544米、432米属于跑的距离,即路程,而8分钟、6分钟表示跑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接着,教师激发学生对问题的疑问,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速度、路程、时间的概念及三者的关系,最后要求学生计算出三人每分钟跑了多少米.学生结合图片内容整理信息,分别算出了三人的跑步速度,进而比较出谁跑得最快.在这个例子中,教师借助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疑问,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并且掌握了“谁跑得快”问题的解决方法.

(二)聚焦生活,在探究任务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探究式任务应当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充分激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更加深入地探索数学世界.通过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设计探究式学习任务,教师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在遇到生活问题时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设计基于任务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时,应选取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和问题.例如,可以设计一些与购物、旅行、家庭规划等日常生活场景相关的数学任务,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如测量、计算等,以培养他们的数学知识应用意识.

以“单价、数量、总价”一课的教学为例,学生需要在这节课上掌握单价、数量、总价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这也是数学教学的难点.在掌握了学生的情况后,教师可以设计“跟我去购物”的任务单,要求学生完成探究式任务:请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去超市购买一定数量的铅笔、橡皮、笔记本等学习用品,并记录每种物品的单价及分别花了多少钱,一共花了多少钱.在学生完成探究式任务后,教师请学生上讲台分享.一名学生这样分享:“我在超市买了两支铅笔及两块橡皮,铅笔的单价是1元,橡皮的单价是0.5元.我购买两支铅笔花了2元,购买两块橡皮花了1元,一共花了3元.”教师对他的分享进行点评并给予表扬.其他学生也纷纷举手想分享,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这节课上,所有学生都掌握了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顺利突破了学习难点.

(三)搭建支架,分解复杂任务,助力探究

在开展基于任务的小学数学探究式任务教学的过程中,支架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复杂的数学问题,搭建支架可以帮助学生分解任务,降低学习难度,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这一做法不仅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还为他们提供了逐步攀升的“阶梯”,使得复杂概念的学习变得更为可行.因此,教师可在设计基于任务的小学数学探究式任务时,巧妙地搭建支架,将一个有难度的任务拆分成多个相互关联的小任务,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每个小任务都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支架,它们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学生在逐步完成小任务的过程中,会不断积累成功的经验,从而更加愿意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以“数学广场———周期问题”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布置探究式任务时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完整的学习任务单,以學习任务为支架,将学习目标渗透到每一个学习任务中,以引导学生取得阶梯性的进步.比如,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任务单:(1)为了迎接新同学,学校组织三年级学生为一年级新生布置教室,三年级学生在教室的四周挂满了气球,并按照红、黄、绿的顺序排列.请你猜一猜,第26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2)你是如何思考的?(3)确定学习主题,认识周期问题;(4)模仿练习,同桌相互提问,感知周期的规律特点.在数学教学中,一些教师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学生总是不能够理解方法?”“已经掌握的数学规律,为什么一旦更换了条件,就手足无措了?”若出现这些问题,教师应该从教学方案的设计及教学活动的组织是否合理角度思考,分析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探究任务,是否为学生提供了支架.教师应不断地调整任务内容,合理分解复杂任务,设计逻辑性强的系列小任务,有效引导学生开展任务探究,促进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四)动手操作,在实践探究中升华学习效果

在过往的数学探究式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教师过于侧重设计理论性探究任务的情况,这导致学生只能停留在书本知识的表面,缺乏实际操作和深入探究的机会.实践所证明,仅仅听到或看到的知识容易遗忘,而真正通过动手实践获得的知识能被深刻记忆并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因此,在基于任务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重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解放学生的手脚和头脑,让他们更加自由地进行探究,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含量,促使他们运用不同的材料建立数学模型,形成独特的学习体验和感悟.

以“轴对称”一课的教学为例,学生需要在这节课上理解图形对折后“完全重合”的意义,但是一些教师费尽口舌地讲解,一些学生依旧懵懵懂懂.对此,教师可以给每名学生发一张折纸,然后在台上讲解并示范折叠方法,要求学生跟随自己一起折叠出飞机等具有轴对称特点的图形.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在纸上绘制天安门、蝴蝶等图案,然后将图案对折,引导学生发现对折后折线左右两边图形的大小与形状一模一样.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学生对“完全重合”的理解逐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点有直观的体会.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合作式探究任务.如教师先给学生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形等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然后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刚刚学习的方法折一折,判断哪些平面图形属于轴对称图形,哪些不属于轴对称图形.在动手操作完成后,小组讨论并完成轴对称图形的判断,相互交流划分方法及判断依据.这一过程能促进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碰撞.

通过实践探索,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对称现象,掌握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总之,教师在数学探究式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意识,通过引导学生亲身实践、交流讨论,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感受数学的魅力.

结 语

基于任务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能够推动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合作者.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探究式数学任务,教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在任务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数学学科的特点及学生的学习规律,确保任务既具有教育价值,又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总之,基于任务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能够推动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教师应充分地了解探究式教学法实施的价值,立足任务设计的视角,寻找符合数学学科特点以及学生学习规律的有效教学指导方法,布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识理解与运用、获得思维能力锻炼的探究任务,带领学生在数学任务探索中强化学习能力,找到最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获得最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罗常春.在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中应用学习任务单的策略[J].名师在线,2023(7):24-26.

[2]时丽丽.任务驱动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6):37-39.

[3]陈媛.学习任务单在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3.

[4]杨安琪.小学高年级数学探究式教学初探[J].智力,2022(32):88-91.

[5]唐益民.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实践研究[J].江西教育,2023(23):58-59.

[6]金爱民.深度探究学习:提升数学思维的必然途径[J].数学教学通讯,2024(4):71-73.

猜你喜欢
任务探究式教学小学数学
任务型教学模式应用于会计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明确“任务” 文中有“我”
当代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教会学生做人
教学秘书在高职教学管理与实施中的作用及任务
高中化学习题课探究式教学设计的研究
探究式教学法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要将探究式教学融入到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之中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