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罗斯对跨国公司的研究及其重要贡献

2024-06-03 06:37:09邱慧芳
中国商论 2024年10期
关键词:企业成长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公司

摘 要:跨国公司理论一直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其在母国国内的扩张割裂研究,且多是静态研究,彭罗斯对跨国公司的研究可弥补这一缺陷。作为企业成长理论的提出者和跨国公司研究的先驱,彭罗斯认为对外投资是企业成长的自然表现,企业的跨国经营和在国内的扩张并无本质差异,且是动态演进发展的。从企业成长理论出发,在母国国内设立多个分支机构、越出母国到东道国投资、在东道国国内设立多个分支机构可以统一于“三位一体”的、动态演进的分析框架中,中国和美国多家典型企业在国内外的扩张可诠释这一框架。引入空间费用和区位选择微观机制,企业成长理论可以一般性地、动态地解释公司在母国、跨国和在东道国的投资行为。

关键词:企业成长;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公司;空间扩散;动态演进;垄断优势理论

本文索引:邱慧芳.<变量 2>[J].中国商论,2024(10):-065.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05(b)--05

1 引言

自垄断优势理论(S. Hymer,1960)以来,包括内部化理论(P. Buckley & M. Casson,1976)、产品生命周期理论(Vernon,1966)、国际生产综合理论(J. Dunning,1970)、资本化率模型(R. Aliber,1970)、防御性对外直接投资理论(F.T.Knickbocker,1973)、边际产业转移理论(K.Kojima, 1975)、国际生产决策模型(S.Hirsch,1976)等在内,明确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并命名的理论有数十种之多。近年来,梅利茨(Marc J. Melitz)的异质性企业理论对企业跨国投资行为的解释也受到了广泛关注。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了源自发达母国、有一定垄断或所有权优势的企业的部分行为特征,但迄今为止尚无公认的能较全面地解释企业跨国投资动因和地点选择的一般理论,且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一直被与其在母国国内的扩张行为割裂研究。此外,除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之外,绝大多数跨国公司理论都是静态研究,少有理论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视为动态过程,这些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重要不足。另一方面,经济学家彭罗斯 (Edith T. Penrose,1914—1996年)对跨国公司富有价值的研究长期被忽视。一般认为,彭罗斯的经济学贡献是其于1959年提出的企业成长理论(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事实上,彭罗斯还是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研究领域的开创者,这一点几乎被学界长期忽视。例如,人们普遍认为海默(S.Hymer)1960年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是关于跨国公司和国际直接投资最早的研究,其实早在1956年,彭罗斯就发表了《Foreign Investment and the Growth of the Firm》(《对外投资与企业成长》)研究跨国公司的海外经营。之后,彭罗斯还发表了不少与跨国公司和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相关的著述。彭罗斯不仅是对外直接投资研究的先驱,她将企业在海外扩张与在母国国内扩张视为本质相同的行为,将企业扩张视为动态演进过程的基本观点对当前跨国公司理论研究仍有重要的补充和启发意义。

2 彭罗斯关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著述和基本观点

2.1 彭罗斯关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著述

彭罗斯关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最重要的论文是《对外投资与企业成长》,该文以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s,GM)1954年公开年报为基础,详细研究了该公司在澳大利亚的全资子公司——通用-霍顿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s-Holdens Ltd,GMH)的发展简史、股权变更、产量、利润、市场份额和集中度、钢铁、玻璃、橡胶等零部件供应、产品种类的增加等。该文还分析了外国分支机构的利润来源、成本和收益、负债、对外投资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外国分支机构的独立性等。虽然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对外投资”而非 “对外直接投资”,但全文明确研究的是“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这与当前人们更习惯使用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不仅没有区别,还强调了“直接”含义,以区别于更早研究跨国证券投资等间接投资行为的理论。

此外,彭罗斯于1962年、1964年、1973年分别针对发展中国家私人直接投资的政策问题、国际石油企业的垄断与竞争、欠发达国家的国际化专利等发表了多篇与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密切相关的论文,还在1987年撰写了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The New Palgrave: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多國公司(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条目。此后,彭罗斯于1989年发表了关于跨国公司的历史、社会科学及经济理论问题的论文,1990年发表了有关跨国公司内部 “倾销”和“不公平”竞争问题的论文。这些著述都是彭罗斯跨国公司和国际直接投资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彭罗斯关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观点

彭罗斯对企业跨国经营有广泛研究,其中关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观点有两个:第一,认为扩张(Expansion)是任何企业都具有的天性,企业总是强烈地倾向将其所拥有的内部资源扩大应用到更大的范围和更好的机会领域中。当扩张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产生了跨国经营,即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扩张的自然结果和表现,跨国公司只是国内多种经营活动和(或)多任务企业的自然扩展,是企业成长的自然结果。换言之,将自身活动限制在一个国家的公司不可能充分达成基于内部资源的扩张;只要企业充分利用内部资源进行扩张,就一定会突破仅在母国国内经营的地理限制。

第二,对外直接投资基于企业成长,并服务于企业成长。彭罗斯并未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作为独立现象来研究,而是将其放在企业成长的大背景中,从论文题目《对外投资和企业成长》可明显看出,这是该论文一以贯之的主题。彭罗斯认为,对外投资是企业成长的自然延伸,它既是企业成长的自然结果,又构成企业成长的一部分,并服务于企业成长。外国分支机构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和更高的收益,这也是企业成长的一部分。她还认为,一旦建立了某个外国公司,那么这个公司的新增投资就更合适在“企业成长理论”内,而不是在“对外投资理论”内理解。基于此,彭罗斯并未单独命名其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研究,因为她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理应包含在企业成长理论中。

3 彭罗斯对外直接投资观的重要特征

3.1 并不刻意区分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其在国内的扩张

彭罗斯在1956年的论文中明确提出,对于母公司来说,在外国设立分支机构和在母国国内设立分支机构并没有特别的差异性。她认为,虽然国内企业和跨国企业有许多不同,但这种区别并没有大到需要在理论上将这两种组织形式进行区别的程度。在1987年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詞条中,彭罗斯再次陈述了这一观点,即国内企业和国际企业之间存在差异,但并不需要在理论上对这两类组织进行区分,彭罗斯只承认国界对国内外企业的机会和成本产生了差异,不认为这些差异是本质性的。

3.2 以真实具体的企业案例研究企业成长和对外直接投资

案例研究是彭罗斯的重要研究方法,彭罗斯将其既用于企业成长研究,又用于对外投资研究。在企业成长研究方面,1960年彭罗斯以赫克力士(Hercules)粉末公司为案例,单独撰写了一篇16页长文,详细描述了该企业的来源,规模的扩大、产品种类的增加及经营地点的扩散。赫克力士因1907年《反托拉斯法》施行而由杜邦公司分拆而成,总部位于特拉华州,1913年正式成立时该公司有9000名雇员、9个工厂(Plants),仅生产黑色火药和甘油炸药两种产品。到1956年,赫克力士已有11365名雇员,在美国有22家工厂,总资产1.7亿美元,成为按总资产排序的美国第165家最大的工业企业。论文中,彭罗斯不仅详细研究了该公司产品的不断扩张(Expansion),如硝基纤维素、纤维素化学品、松脂和萜烯、石油化学品、造纸化学品、保护涂层、农药、塑料、油品添加剂、食品工业等,还记录了赫克力士在生产经营地点上的扩散,如1920年在密西西比州建立工厂,1926年在弗吉尼亚州购买了当地的纤维素公司,1954年在亚拉巴马州建立了合作企业等。类似地,彭罗斯也以真实具体的案例通用-霍顿汽车公司研究企业跨国经营。前文已述,此处不再赘述。

3.3 强调企业是多种经营活动和(或)多任务的组织

彭罗斯认为,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体,并以资源来定义,是多种经营活动和(或)多任务的组织。在彭罗斯看来,企业不是被产品定义的, “多样化”是企业扩张的正常状态。前文中,彭罗斯对赫克力士多种产品的详细案例研究是典型的例证。确实,企业是包含生产、管理、研究与开发、营销等在内的资源集合体,而且世界几乎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因此彭罗斯的这一观点与其说是个人视角,不如说是对企业行为的真实刻画和把握。彭罗斯的这一洞察对理解企业的地点选择非常重要,正因为会有多种经营活动(如生产不同类型的产品)和(或)多任务(如生产、研究与开发、广告与营销、财务管理等),企业才会拥有多个分支机构,且这些分支机构会因不同需要而选择在不同地点。

3.4 强调企业成长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态演进特征

彭罗斯认为,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市场机会之间的创造性和动态互动决定了企业的成长,企业总是从一种非均衡状态发展到另一种非均衡状态。因此,企业成长是“动态的、非均衡的”,而不是“静态的、均衡的”。基于同样的逻辑,跨国公司是企业将内部资源利用到更广阔国外市场机会的自然结果,而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都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必然是“动态的、演进的、非均衡的”。

4 从彭罗斯对外直接投资观反思当前跨国公司理论研究的不足

4.1 人为割裂了企业在国内和国外同时拥有多个分支机构的行为

海默以来,主流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多专注于解释企业“越出母国到外国”的“跨国”投资这一孤立、单一、狭隘的现象而对企业在母国国内设立多个分支机构、在多个东道国设立分支机构、在同一东道国国内设立多个分支机构等现象视而不见,即这些理论既不解释企业在母国国内的扩张,又不解释企业在多个东道国及某一东道国国内同时拥有多个分支机构的现象。以可口可乐公司为例,该公司于1886年成立于美国亚特兰大,现在非洲、亚太、欧亚腹地和中东、欧洲、大中华区和蒙古、印度和西南亚、日本和韩国、拉丁美洲、北美共116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拥有近250个装瓶合作伙伴、近900个工厂和2400万个全球零售网点。在母国国内,可口可乐公司几乎在美国所有的大城市都有罐装厂或其他形式的分支机构;仅在中国,该公司就在北京、大连、南京、西安、武汉、杭州、广州等地建有46家工厂。但当前的跨国公司理论只孤立地解释可口可乐 “跨国到中国投资”这一单一现象,而对公司“在美国多地设有众多分支机构”及“在中国多地设有众多分支机构” 等重要行为视而不见。换言之,这些理论割裂了企业在国内和国外的扩张行为,未系统解释企业在母国国内和东道国国内同时拥有多个分支机构的动因和机制,未建立起“国内、国外相统一”的一体化解释框架。

4.2 尚未建立起企业跨国投资的动态研究机制

以可口可乐公司为例,在对外直接投资之前,该公司就在亚特兰大以外的美国国内其他城市建立了多家分支机构以供给当地市场。之后,公司开始海外投资,其中重要事件包括1906年在古巴、加拿大和巴拿马三个国家建立了美国以外的第一批装瓶厂,1912年在菲律宾成立了亚洲第一家瓶装厂,1919年在法国巴黎和波尔多成立了欧洲最早的装瓶厂等。在中国,可口可乐于1927年首次进入,当时在天津和上海设立了装瓶厂,之后于1949年随美国大使馆的撤离而撤出中国。1978年12月19日,中美宣布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之后的第二天,可口可乐公司在美国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重返中国,并很快于1981年在北京建立了第一条罐装生产线,之后陆续在北京、大连、南京、西安、武汉、杭州、广州等地建立46家工厂,至今累计在华投资130亿美元。显而易见,可口可乐的对外直接投资并不是在某一特定地点的单一、静态行为,而是随着时间变化不断调整的一连串的、动态的行为,这些行为既包括最常见的扩张,又包括可能的缩减和退出;既包括在不同东道国的扩张,又包括在某些东道国的多地扩张或退出,还包括并未因对外投资而停止的在母国国内的继续扩张。显然,当前的跨国公司理论仅研究企业对外投资的单一的、静态的、孤立的行为,未能动态解释企业随时间演进、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而新增或减少在母国和东道国分支机构的现象。

5 彭罗斯补上的“缺环”:企业在创始国和东道国的扩张及其动态性

5.1 企业在创始国国内的扩张和多地点经营

企业在创始国国内扩张是很常见的现象,它伴随企业的成长而自然出现,既包括经营规模或产品种类的扩张(Expansion),又包括生产经营地点的扩散(Diffusion)。例如,娃哈哈公司1987年初创时仅在杭州从事生产和经营,现已在中国29个省市自治區建有81个生产基地、187家子公司;又如,汇源果汁1992年初创于山东沂蒙地区,1994年将总部搬到北京顺义,至今已在全国10多个省规划建设了20多个农业产业化园区,在全国优质水果产区建立了10个水果深加工及38个灌装工厂,在北京密云、河北衡水、山东莱芜等地建设了40多家现代化工厂,在全国建立了140多个经营实体。由此可见,随着企业的成长、经营规模的扩大和产品种类的增加,企业在创始国国内多地逐渐设立多个分支机构是自然的、常见的现象,它是企业成长在地理上的表现。

5.2 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国内的扩张和多地点经营

跨国公司进入某一东道国投资,当然未必只选择在一个地点经营并停留于这一地点,而是完全可能建立多个分支机构,这也是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必然的选择。除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建立了46个工厂的典型例证外,现实经济中还有大量其他典型例证。例如,福特汽车公司在我国上海、南京、重庆、南昌等地建有共计8个全资及合资企业;肯德基1987年在北京开设第一个餐馆以来,已在中国各城市和乡镇开设了8100多家连锁餐厅,遍及中国大陆所有省、直辖市和自治区;麦当劳1990年在深圳开设第一家餐馆以来,截至2022年9月已在中国内地开有近5000家餐厅。由此可见,跨国公司在某一东道国扩散和多地点经营是很普遍的,而这一现象显然并未被跨国公司理论所充分、细致研究。

5.3 企业的成长与跨国公司经营地点的动态性

上文中,娃哈哈、汇源公司等在中国的多地点经营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成长和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而陆续、渐进出现的;同样,可口可乐、福特、肯德基、麦当劳等在中国的多地点经营也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渐进、动态发展的。从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出发,如果把随时间的变化而出现的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条件的变化视为企业成长的内、外部约束条件,那么在母国和东道国设立多个分支机构就是企业随内外部条件不断变化的必然选择。无论是企业在母国国内的扩张、从母国到某一个或多个东道国的跨国经营还是在某一东道国的扩张或收缩,都可以视为基于企业成长的、适应企业成长和外部环境变化而动态调整的演进结果。

综上,彭罗斯的对外投资观、当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不足、彭罗斯的观点对当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启发和意义可总结于表1。

6 进一步说明:解释和评价

6.1 彭罗斯对外直接投资观点被忽视的可能原因

彭罗斯的观点在跨国公司研究领域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可能是因为她只是从“企业成长”和“经营扩张”角度,而不是特别地从“跨国”角度来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现象,且其多次明确说明并不认为需要有独立的跨国公司理论。直到晚年,彭罗斯仍然认为虽然国际边界造成的差异使得对国际企业单独处理有合理性,但这些差异来自文化、语言和类似差异相关的“附加障碍”,在一般意义上并不需要独立的国际企业研究,这一率直、朴素的观点显然不会被热衷于“理论创新”的人们所接受,这可能就是彭罗斯虽然做了开创性研究,但并未被认可为跨国公司理论研究先驱的原因。除了极个别学者(杨晔和杨大楷, 2015)外,我国的国际投资学和跨国公司相关教材和论文中极少有人将彭罗斯视为跨国公司研究的先行者。但笔者认为,彭罗斯的这一观点有重要价值,正因为不将企业在国内和国外的经营割裂,才可能将企业在“母国国内的经营和扩张”“从母国到一个和多个东道国的跨国经营”“在东道国国内经营和扩张”这三种不同表现形态的活动建立在统一的分析框架内,而彭罗斯所开创的企业成长理论是这一分析框架较合适的起点。

6.2 彭罗斯的不足:忽视了企业经营地点转移的微观机制

彭罗斯基于企业成长理论的国内扩张和对外投资观可以解释企业的对外投资,但她并未提供企业生产经营地点“在母国国内扩散”“从母国转移/扩散到东道国”及“在东道国国内扩散”的微观解释机制。换言之,她重视随着企业成长而出现的产品数量和种类的增加,注意到了其经营地点的转移和扩散,但未解释企业经营地点转移和扩散的基本原因。例如,无论对赫克力士还是通用-霍顿的案例研究,彭罗斯主要关注的都是企业规模和产品的扩张而不是地点的扩散。在对赫克力士的研究中,尽管她注意到了企业经营地点的地理扩散,即从特拉华州扩散到了密西西比州、弗吉尼亚州等地,但她并未具体解释其扩散的原因,这是彭罗斯理论的不足之处。

笔者认为,这并非彭罗斯的个人疏忽,而是主流经济学的整体不足,因为主流经济学直到1990年一直将空间问题排除在研究视野之外。因为对空间费用及相关的区位选择问题一向忽视,主流经济学家几乎完全不研究企业经营中的地点选择和转移、扩散问题。在此背景下,彭罗斯当然既不会特别重视企业经营地点的转移和扩散,又不会分析其微观机制。笔者认为,空间是企业经营的基本约束,它使得运输成本、时间费用和额外的信息费用处处存在,它们共同构成的空间费用使得企业的区位选择至关重要。另外,即使企业最初的区位选择是合理的,随着内部成长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必然要调整区位,其表现就是需要动态地转移和扩散经营地点,这一过程既可能发生在创始国国内,又可能发生从国内到国外的转移,还可能持续发生在国外,企业将生产经营地点转移或扩散到了国外就是发生了跨国经营,这就是主流跨国公司理论的研究对象,它与企业在母国国内的多地点经营和扩张、在东道国的多地点经营和扩张共同构成企业成长的地理表现。换言之,如果从企业经营的空间背景入手,重视空间费用及其动态变化,就可能从微观上解释企业生产经营地点的动态变化,并注意到企业从一个地点扩散到多个地点是其成长在地理上的自然结果和表现。

总之,从企业成长理论出发,将被彭罗斯忽视的空间费用和区位选择一般原理与企业成长结合在一起,可能建立起“三位一体”的、动态的分析框架,既可以解释企业在母国国内生产经营地点的扩散,又可以解释越出母国的跨国经营,还可以解释企业在东道国生产经营地点的扩散。

参考文献

[英]伊迪丝·彭罗斯,著. 企业成长理论[M]. 赵晓,译.上海: 格致出版社, 2023: 1-46.

Penrose, E.T. Foreign investment and the growth of the firm [J]. The Economic Journal, 1956: 220-235.

Penrose, E.T. The growth of the firm-A case study: The Hercules Powder Company [J]. Business History Review, 1960: 1-23.

Penrose, P. & Pitelis, C.N. Edith Elura Tilton Penrose: Life, contribution and influence [J]. Contributions to Political Economy, 1999, 18(1): 1-3

Dunning, J.H. The contribution of Edith Penrose to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larship [J].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2003: 3-19.

Penrose, P. Sovereignty at Bay: The multinational spread of U.S. enterprises [J]. Business History Review, 1972(46): 98-100.

Penrose, P.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M].1st edition. London, United Kingdom: Palgrave Macmillan, 1987.

邱慧芳. 空間费用、区位扩散与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J]. 世界经济探索, 2022, 11(3): 256-263.

邱慧芳. 对外直接投资的一般动因: 基于空间经济和企业区位决策的分析[J]. 商业经济, 2024(1): 130-134.

张为付, 李逢春. 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的演进: FDI决定理论研究新进展[J]. 国际贸易问题, 2011, 13(4): 162-174.

杨晔, 杨大楷. 国际投资学[M].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5: 39-72.

卢伟航, 贺小刚. 彭罗斯企业成长内生论及其现实意义[J]. 南方经济, 2005(1): 77-79.

猜你喜欢
企业成长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公司
创业生态系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求是学刊(2016年6期)2017-01-07 11:21:50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就业的影响
对外经贸(2016年8期)2016-12-13 03:35:34
江苏省OFDI产业升级效应浅析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特征与导因分析
时代金融(2016年27期)2016-11-25 16:58:15
我国房地产对外直接投资分析
大经贸(2016年9期)2016-11-16 16:14:27
企业家精神和创始人关系文献综述
商(2016年25期)2016-07-29 21:11:45
基于集成创新的企业成长路径探析
中国市场(2016年20期)2016-06-12 05:41:03
探究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影响研究
商(2016年14期)2016-05-30 17:02:28
谈跨国公司知识资本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商业会计(2015年15期)2015-09-21 08:26:26
跨国公司的品牌战略——文化的地位
现代企业(2015年2期)2015-02-28 18:4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