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高段古诗文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2024-06-03 04:44:59赵红霞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4年6期
关键词:鼓琴伯牙诗文

赵红霞

由于古诗文用词精练、表达含蓄、时代背景距离今天久远,以及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等因素,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距离语文核心素养有较大的差距。教师虽重视古诗文教学,但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导致教学仅停留在对文本的解读上,教学过程单一化,内容解读浅显化,课外拓展形式化。同时,小学生受思维发展规律限制,在理解和感悟古诗文方面有较大难度,很多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只是死记硬背,感受不到古诗文的独特魅力,难以获得个性化审美体验,无法唤醒深度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出于对古诗文的热爱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责任感,笔者探索古诗文教学模式的想法油然而生。

一、自我摸索,研读观摩

在探索古诗文教学模式之路上,笔者经历了“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自我摸索、侧重讲解,然后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文献研读、名课观摩阶段。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知其意方能悟其情。最初,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笔者着重对诗句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单边古诗文教学方式带来了很多弊端:教师讲授较多,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效果不佳。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对古诗文教学相关文献及新课标的研读,笔者及时把握古诗文教学的最新进展和趋势,借助互联网观摩赵志祥、王崧舟等名师的古诗文教学课例,将所学到的教学策略运用到古诗文教学中。

二、构建模式,实施运用

在教学实施中,笔者以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以新课标及教材分析建构为出发点,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诵读想象、审美鉴赏等活动。随着不断尝试、研讨、总结、提炼,笔者构建了“四环节七步行”古诗文课堂教学模式。

“四环节”即创境入课、题目研说、诗文鉴赏、古蕴绵延四大环节,“七步行”即多元导入、理解课题、知晓作者、诗文诵读、诗文品悟、创意写绘、积累赏用七步。

(一)创境入课:多元导入

多元导入,犹如诗中丰富的意象,引人入胜。它可以是历史人物故事,可以是作家作品、名句、对联,也可以是视频、图画、古诗吟唱等,立刻就吸引学生进入古诗文情境,激发学习动力。例如,在教学《伯牙鼓琴》时,笔者课前先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让学生听完说感受,接着出示关于音乐艺术的千古名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和高质量语言环境。

(二)题目研说:理解课题、知晓作者

题目乃诗文之门户,不仅传递诗人创作的灵感和情感,更是理解整篇作品的切入点。通过深入剖析题目,我们能迅速把握古诗文的主旨。此外,欲理解古诗文,必先知晓作者生平,熟悉其生活背景。教师要在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阅、收集作者相关资料,为阅读、理解、欣赏古诗文打下基础。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佳作。题目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为全诗奠定了欢快的基调。通过深入了解杜甫的生平,学生知道他长期颠沛流离,对国家和人民有着深深的忧虑和关注。所以,当听到失地收复的消息时,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三)詩文鉴赏:诗文诵读、诗文品悟

1.诗文诵读

诵读是古诗文学习的主旋律。这就要求教师带领学生细细品味文本,由声入情,由声入境,读出古诗文的韵味和情感。

(1)读准字音

古诗文中有些字在现代很少用到,如《书湖阴先生壁》中的“畦、闼”,很多学生不认识。古诗文中还有些字音学生可能读不准,如《伯牙鼓琴》中的“少(shǎo)选、汤(shāng)汤乎”。在诵读前,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正音:“同学们,课前预习了课文,你觉得哪些字容易读错?”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互相正音。

(2)读懂文意

理解文意是读好古诗文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查字典、结合注释、看插图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文意,并通过朗读初步感受古诗文的韵律和意境。例如,《伯牙鼓琴》中,学生可以借助注释明白“少选”形容时间短。又如,对于《杨氏之子》中“为设果”一句,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招待客人时的情景来理解。

(3)读出节奏

古诗文的节奏划分有一定的规律。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尝试练习停顿,读出节奏。在多种形式的练读中,学生可以自主感悟五言诗“二三”“二二一”“二一二”、七言诗“四三”“二二三”“二二二一”“二二一二”的停顿特点。文言文节奏划分有方法:人名之后、时间地点后、并列词语间、重点强调的词语后要停顿。

(4)读出韵味

读出古诗文韵味,不仅能领略千年文化底蕴,还能提升个人修养。要读出韵味,需用心品味字词,把握节奏,想象画面,感悟意境。如《伯牙鼓琴》中,学生可通过抓住语气词“乎”,用拖长音法读出韵味;关注文中叠词“巍巍”“汤汤”,通过重读慢读,想象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流水,读出气势和韵味。

2.诗文品悟

(1)品出文心

文心是诗文的灵魂。品出文心,就能更好地理解诗文的内涵和意境。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吟咏、对比分析、想象意境等方式,深入挖掘古诗文表达的情感,从而领略古诗文的文化魅力。如《伯牙鼓琴》第一部分讲了伯牙与锺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将自己的情操和志向融入琴声,锺子期每次都能快速准确地听出来。“善哉乎鼓琴”表现了锺子期对伯牙高超琴艺的赞叹;“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是锺子期对琴声的描述,更表明他真正听懂了伯牙通过琴声表达的情怀。锺子期知其“音”,更知其“志”。教师可用“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又仿佛听到了怎样的琴声?”引导学生联想“太山”“流水”的画面,就能真正理解伯牙得遇知音之喜悦。在学生喜的情感达到最高点时,教师讲述后来的故事,并吟读冯梦龙《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节选)》,让学生最大程度地感受伯牙痛失知音之悲。紧接着呈现文章最后一句“锺子期死……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让学生明白知音的内涵不仅是对音乐的相知、志趣的相投,还是可以跨越生死的情谊。

(2)诵出情感

诵读应贯穿古诗文教学始终。在最后的情感体验部分,意境感悟之后的诵读不仅仅是简单的读准、读懂,更是学生在理解之后穿越时空与古人形成情感共鸣。教学《伯牙鼓琴》时,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之后,能够自然而然地读出伯牙鼓琴的喜与破琴的悲。

(四)古蕴绵延:创意写绘、积累赏用

课间时分、自习之隙、学科活动的舞台,乃至家中静谧的一隅,都是古诗文的繁花盛开之地。创意写绘,将课中所学为己所用,或写或画,让创意的萌芽在现实中生发;改写、仿写、续写、表演,是对古诗文的再创作。《伯牙鼓琴》中,喜遇知音,伯牙如何欣喜,故事中没有描述,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当成伯牙,感同身受,想象写话:伯牙得遇锺子期,感慨:“善哉,善哉……”背诵过关,让记忆的翅膀在古诗文的天空飞翔;学唱古诗文歌曲,让学生在旋律中探寻中华文化的宝藏……

“四环节七步行”古诗文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提升了教师的古诗文教学水平。教师解放自己,放开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音韵美、语言美、意境美和形象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古诗文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学生无论是在古诗文量的积累上,还是在古诗文理解与审美力的提升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文系2023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一般课题“核心素养下小学高段古诗文教学策略研究”的部分成果。立项编号:JCJYC

2302010013)

猜你喜欢
鼓琴伯牙诗文
读,文言文教学的一张好牌
伯牙鼓琴
读出经典的新意
问世间,“琴”为何物
知 音
快乐语文(2020年28期)2021-01-05 02:47:00
泉水滴答
创作评谭(2020年4期)2020-07-18 15:31:16
诗文里的元旦韵味
公民与法治(2020年1期)2020-05-30 12:27:48
高山流水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伯牙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