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精粹在哪里

2024-06-03 22:25张健
北京 2024年5期
关键词:万寿寺古钟法海

张健

寺庙,曾与城墙、城门、牌楼一样,是老北京的“名片”。在历史的沿革中,一座座寺庙的建筑、历史、文化、逸闻和兴衰渐渐成为北京历史、文化和民俗的载体,犹如砖砌的一部部史书,在北京城和北京人生活中留下深刻影响。

时代风云巨变,许多曾为香客信众追捧的北京寺庙,不再履行寺院职能。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越来越多庙宇空间修缮完成,北京市文物部门开启并推动北京古寺的转型之路,万寿寺成为北京艺术博物馆,智化寺成为北京文博交流馆,觉生寺成为大钟寺古钟博物馆……

截至2023年年末,北京由寺庙改建而成的博物馆已有十余座。它们,以古老的建筑群为馆址和展厅,以丰富的历史故事和珍贵的文物诉说着北京悠久的文脉传承。在北京市文物局备案的众多博物馆中,它们虽小众,却极富魅力。

文化解密

穿过先师门,只见亭亭如盖的翠柏下,孔子的雕像庄严地伫立在庭院中。两旁排列着的,是近200块进士题名碑,它们如同一片碑林,记录着元、明、清三个朝代孔子的“杰出弟子”名字。“袁崇焕、汤显祖、林则徐、纪晓岚……”在北京孔庙的进士题名碑前,游客们细心地寻找着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不时发出声声赞叹。

北京孔庙,既是元、明、清三代帝王祭拜孔子的圣地,也是众多进士荣耀留名的场所。步入大成門,沿着一条青石铺就的通道,走到尽头就到了大成殿。大成殿是北京孔庙的核心建筑,所谓“大成”,指孔子集古今大成。殿门上横挂的牌匾“万世师表”由清代康熙帝亲笔题写,可见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和影响力。殿中立有一块“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加号碑”,是元代皇帝追封孔子时所立。孔子在世时政治上并不得意,但他去世后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大成至圣文宣王”是孔子的尊号,体现着中国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尊崇。

如果说孔庙的意义在于“尊师”,那么国子监则象征着“重教”。国子监古称“太学”。《礼记》中有“帝入太学,承师问道”之说,太学作为国家最高学府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进入国子监,率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琉璃牌楼。这座流光溢彩的牌楼设有三个门洞,其中中央的门洞被称作“龙门”,古代只有帝王和新晋状元才有资格通过。“跃过龙门”,是当时所有学子梦寐以求的荣耀。时至今日,昔日的王侯将相已成过眼云烟,唯有这座牌楼依旧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诉说着历史的辉煌与荣耀。

牌楼之后,便是国子监的核心建筑—辟雍大殿。大殿建在一个水池上,周围的水道呈环形,宛如一块珍贵的玉璧。工作人员介绍,这是根据“辟雍环水”的古制改建的。相传周天子的学校名为辟雍,“辟”即“璧”,“雍”意为水中的高地。后世皇帝便将“辟雍”当作亲自讲学、宣扬文德教化的地方。辟雍大殿的基座采取方形设计,周围环绕着流水,形成“外圆内方”的独特格局,这种设计严谨而考究,反映了儒家“教化”理念的深刻内涵。

走进辟雍大殿,不难发现这座建筑的设计和其他中国古代建筑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大殿里没有一根柱子,没有遮拦,因此大殿显得极为方正华美。殿中设置的龙椅、五峰屏、御书案等皇家器具都是清乾隆皇帝“临雍讲学”时所用的设施。为了强调教育的重要性,皇帝们经常来国子监讲学。在辟雍殿内,他们深入地讨论和阐释儒家经典,这种活动在古籍中被称为“临雍讲学”。

不过,古代对教育的重视并不仅限于这些仪式和讲座。国子监内收藏的“十三经”碑林,更是体现了古人对经典文献修订与传承的辛勤努力。在乾隆年间,朝廷特别组织了学者对儒家的13部重要经典进行了细致的校对和修订,并将修订后的内容刻于石碑上,这些石碑成为国家认可的标准文本。在当时,这些“石经”不仅是学习的范本,更是儒家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保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刊刻于石头上的手书“十三经”被称作“乾隆石经”,全部出自清代书法家蒋衡之手。据说,蒋衡饱读诗书,以书法闻名,成年后浪迹江湖,行至西安见到唐代“开成石经”,发现其中错讹颇多,于是下定决心要将其订正之后重新刊刻。此后,他以一己之力历经12年完成了“十三经”的书写。在“乾隆石经”展厅的尽头,有专门对蒋衡的介绍,值得一读。

历朝历代的儒家学子,在孔子的精神感召下苦学上进,励精图治。孔子以一介布衣为百世师表,他开创的儒学经过两千余年发展,已成为中华文明的思想底色。纪念先贤、弘扬儒学、教化四方,是孔庙与国子监的精神内核。如今,虽已没有声势浩大的皇家祭祀与讲学活动,但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仍然是展现儒学魅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置身其间,令人不由得陶醉于传统文化之美。

岁月回响

即便已转型为博物馆近40年,北京人还是习惯称北京艺术博物馆为“万寿寺”。仿佛一提到“万寿寺”三个字,红墙灰瓦的古建筑群仍如400多年前旧时光中的模样,香烟袅袅,佛光普照。

历史上的万寿寺,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寺院和皇家祝寿庆典的特定场所,备受深居紫禁城中的帝后们垂青。鼎盛时期,这座坐北朝南的寺院,曾形成三路七进的庞大格局。其中,中路为典型寺院,西路为帝后行宫,东路为方丈院。

今天,万寿寺山门殿是参观北京艺术博物馆的入口。石门券上方的匾额“敕建护国万寿寺”有些斑驳,如果不认真观察,一定会被它“修旧如旧”的痕迹“骗过”。2017~2022年,万寿寺经历了寺史上的第五次大修。这次修缮几乎全部采用“一麻五灰”等传统技术与工艺,尽可能多地保留古寺的原有面貌和历史痕迹。这种用心的“欺骗”,也让走进古寺中的人感受到古建筑最适合的保护方式。

走进山门殿,博物馆工作人员会特意提醒观众抬头观赏殿内券顶彩绘“青天流云百蝠图”。72只金线描画的红色蝙蝠“穿梭”在蓝天彩云间,华美异常。这幅精美彩绘是清光绪时期所绘,寄予了“洪福齐天”的美好心愿。

堪称奇珍的历史文物遍布寺内各处。万寿阁的台阶前,有一座被玻璃围挡起来的中道阶石,上面刻有10朵缠枝莲花,每朵莲花的中心雕刻如意、银锭、珊瑚枝等不同宝物,下部刻有海水江崖纹,雕刻生动。它与二进院慧日长辉殿月台前的中道阶石仿若“孪生”,不过因长埋地下的缘故,其纹饰更加清晰。万寿寺虽始建于明代,但是今天所见建筑大多重建于清代,作为古刹为数不多的明代遗存,这块中道阶石尤显珍贵。

中式雕刻已堪称惊艳,深藏寺内的“西洋门”,初见之下更是美到令人失语。无量寿佛殿两侧的“西洋门”门顶砖雕采用金刚宝座塔式造型,塔座的曲面、球形特点则为欧洲巴洛克式风格。与门相连的院墙采用中式八角、六角形花窗做装饰。如此精美的西洋门建筑,北京现已寥寥,只有恭王府中的西洋建筑与它们同属一个时代。

清朝灭亡以后,万寿寺失去庇佑,在动荡的近代史中几经沉浮,直至1987年被辟为北京艺术博物馆,这座历经沧桑的古寺才再次迎来新生。如今,天王殿中,以“缘岸梵刹:万寿寺历史沿革展”为名的展览,汇集了万寿寺的历史沿革和万寿寺东路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文物,为人们了解万寿寺历史提供了翔实信息。

在博物馆展出的文物中,清康熙斗彩灵仙祝寿图盘是与“寿”主题相关的重要展品,只见其中心“寿”字上覆一只斗彩寿桃,桃内绘着飞舞的仙鹤,寓意“寿上加寿”,与这座明清皇室为长寿祈福的重要场所交相映衬。

参观完寺内的每一处文物和展览,步至殿外,来到院子里,阳光穿过菱格窗,穿透轻曳于微风中的参天国槐和银杏树,驻足于斑驳光影中,不禁令人感慨岁月沉淀与历史厚重。

大明华美

今天的北京智化寺虽与它鼎盛之际的全貌不可同日而语,但尚存的四进院落,仍是当今北京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木结构建筑群。古建筑上承宋元的严谨布局、独具特色的梁架结构、装饰精美的斗拱支撑及古朴典雅的屋顶形制彰显出的营造之美,与神隐于其间的造像、雕刻、彩画,如今均已成为北京传统文化艺术瑰宝。智化寺建成于明英宗正统九年(1444 年),历史上几度辉煌,几度衰落。万幸的是,1992年,北京文博交流馆成立,智化寺诸宝就此面向世人。

智化寺第二进院落正中坐北朝南的建筑为智化殿、西侧为藏殿,东侧为大智殿。院内有梨树、海棠树,每年4月花开。与盛开满树的梨花相伴的除了络绎不绝的游人,还有每天上午10时和下午3时准时奏响的京音乐。在人们的想象中,古老的宫廷音乐听起来应该是恢弘厚重悠扬低沉的质感,不过,智化寺京音乐在现场听起来,其声清脆明快,仿佛山间百花开放的声音,让聆听者产生奇妙的穿越时空之感。

智化寺深藏的“宝贝”中,能让参观者产生如此奇妙之感的古物,还有保存于藏殿中的明代八角形转轮藏。智化寺转轮藏主要由汉白玉石须弥座、木质藏经橱和毗卢遮那佛像组成。藏经橱有8面,共639个抽屉,正好放下一部完整的《永乐北藏》。每个抽屉表面都刻有佛龛,龛内浮雕一尊释迦像。藏经橱外面以6种动物形象作为装饰,分别是顶部的大鹏金翅、龙女和角柱上的摩羯鱼、飞羊、狮王、象王。它们组合起来,叫做“六拏具”,是藏传佛教艺术中最常见的图像。据介绍,藏殿的转轮藏自身并不能转动,需要人围着它按顺时针的顺序参观。不过,这并不妨碍人們挤在这件古物跟前,认真欣赏其精美的雕刻,了解其背后深奥的文化含义。

大明彩画是北京文博交流馆的另一个镇馆之宝。彩画是古代匠人通过线条与色彩的高妙组合,赋予建筑的“锦绣华服”,是中国古建筑装饰中最突出的亮点之一。古代匠人丹青妙笔,技艺高超,这些彩画亦色调沉稳,典雅庄重。智化寺各殿堂内檐保留了大量明代早期彩画,让人情不自禁抬头观赏其华美。大智殿内,“大明华彩—智化寺明代彩画工艺研究与复原成果展”正在展陈,悬挂在殿内的十余幅智化寺明代彩画的仿真复原作品,青蓝墨绿、朱丹金黄跃然于上,让人不自觉举起手机或相机,留下难得一见的大明华彩。

智化殿须弥座后方,绘有一幅明代壁画《地藏菩萨与冥府十王》,初见者虽然不清楚壁画的内容表达,但仍会惊艳于其精美。探访智化寺这天,巧遇两位老奶奶,随着她们来到壁画前时,其中一位奶奶刚发出一声惊呼,另一位奶奶立刻告诉她,法海寺也有明代壁画。两人当即定下去参观法海寺壁画的时间,随后缓缓走向其他陈列品慢慢观赏,留下在她们身后投下艳羡目光的人,陷入法海寺壁画究竟有多美的疑惑中。

壁画传奇

500多年过去了,法海寺大雄宝殿扇面墙、东西山墙和后墙壁上的壁画,依然鲜艳如初。在参观壁画之前,法海寺文物保管所的工作人员会提醒参观者提前将拍照设备存放,进殿后,跟随工作人员手电筒射出的冷光,透过放大镜近距离观赏壁画真迹。工作人员解释,法海寺壁画绘就于明代,迄今已有近这种细致入微的表现力让人叹为观止。

在中国古壁画遗址中,如法海寺壁画一般鲜艳的色彩并不多见,主要原因是法海寺壁画不同于明清壁画主流的水墨渲染风,而是直接继承并发展了唐宋时期重彩的画法。史料记载,当年参与壁画绘制的画师工匠多达169人,其中15名是御用画士官。这种画师亲自参与作画并被记录名字的做法在明代颇为罕见。因为倡导修庙的人是权柄在握的宦官李童,所以法海寺壁画在颜料使用上极为考究、奢华。绘制壁画时,不仅选用了包括朱砂、石青、石绿、石黄、花青、藤黄、胭脂等在内的纯天然矿物质和植物颜色,金粉运用之多更是令人叹为观止。皇家画师们将贴金、混金、 600年,“生命”极其脆弱,人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光源的照射以及温度、湿度的变化都会对其产生难以逆转的损害,因此,在黑暗中跟随手电筒的射光观赏真品是惟一的选择。

法海寺壁画是北京地区现存历史最久、最完整的明代壁画,是海内外公认的明代壁画之冠,也是法海寺的镇寺之宝。不过,许多人仍对其颇为陌生。唯有走进大雄宝殿,方能领略法海寺壁画的细腻笔法和人物神韵。据介绍,十铺壁画中,最受推崇的当属《水月观音》。在微弱的手电灯光中,只见观音菩萨所披的白色纱衣上绘有六菱花瓣图案,每一花瓣由48根金线组成,沥粉贴金,闪闪发光,细如蛛丝,薄如蝉翼,其细微与精妙难以复刻。透过放大镜,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壁画中狐狸耳朵上的毛细血管,以及白象眼中泛起的星星点点泪光,描金、拨金等高难度的沥粉堆金技法尽展于作品之中,使得每一条轮廓线都呈现出浮雕般的立体效果。这样的“大手笔”,让壁画在近600年后,色彩依旧艳丽如初,让人真切感受到何为富丽与堂皇。置身其间,仿佛走进了一个光影与历史的奇妙世界。2023年,全新建成的法海寺壁画艺术馆向公众开放,馆内采用4K高清显示屏、360度全环绕的球幕影院等技术,让沉睡近600年的壁画活起来、动起来,也让未到场的人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

除了明代壁画,法海寺内古铜钟、白皮松、曼陀罗藻井和四柏一孔桥等遗存文物的级别也非常高。寺院内的一口古铜钟钟身通高近2米,铜钟顶部铸有一对龙头,铜钟外壁上部铸有梵文经文共约1500字,这些铸字字体遒劲古朴,工整端庄,钟体内壁铸有梵文《金刚经》与《法华经》经文,共约2070字。古时,此钟敲响,“可以声闻数十里”。今天,它作为珍贵的文物,深藏山间无人知晓。相较于它的命运巨变,馆藏在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的古钟们就幸运多了,来到博物馆的人们,都是专门为它们而来。

古钟探秘

从皇家寺庙变为古钟博物馆,大钟寺用了251年。

大钟寺,又名觉生寺。古刹第一进殿宇中,矗立着一块“世宗御制觉生寺碑文”石碑。工作人员介绍,碑文清晰记载了寺庙的建造“始于雍正十一年正月,告成于十二年冬”,落成后,雍正皇帝赐名“觉生寺”。雍正皇帝建觉生寺,与今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永乐大钟有关。

永乐大钟于永乐年间由京师铸钟厂铸造,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永乐大钟被移到万寿寺,悬于万寿寺东路建筑前端的大钟楼内,成为明代万寿寺的重要标志。明朝末年,时局动荡不安,万寿寺疏于修缮。到清朝入关时,大钟已经躺在地上,长满青苔。雍正十一年(1733年),经过朝臣们的一番争论,雍正皇帝决定将此钟置放在觉生寺。

在中国古代,钟与礼乐文化密切相关。一口造型精美、声音纯净的钟,是演奏的乐器与报时的响器,也是政治的符号、礼乐的载体、宗教的法器。为保护与研究古钟,1985年10月4日,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成立,成为中国惟一一座收藏、展览、研究古代钟铃类文物的专题性博物馆。除了久负盛名的永樂大钟外,博物馆中还藏有早期钟铃、战国编钟、佛道钟铃、明清精品、外国钟铃等中外各种古钟700多件,它们属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各具风格,各有故事,需要静下心来,沿着历史的轨迹,解读各自内含的“金与火的技术、形与声的艺术”。

走进博物馆,但见古木参天,让人深感环境清幽。已经辟为展厅的古代建筑典雅古朴,彰显出古刹深厚的历史底蕴。大钟楼位于大钟寺中轴线建筑的末端,楼阁上层圆形攒尖顶,有12道垂脊;下层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所悬“华严觉海”匾额为乾隆皇帝御笔。举世闻名的永乐大钟便悬挂于此。永乐大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青铜钟,其钟体光洁,无一处裂缝,内外铸有汉文、梵文书写的经文230184字,无一字遗漏,铸造工艺精美。而比大钟更雄伟的是托举大钟的木构梁架。粗壮的8根主柱和3根横梁,布满红金色的沥粉贴金,彰显皇家气派之余,使得46.5吨的铜钟在上百年的摇摆状态中稳如磐石。

在古代,永乐大钟需要按照“节奏”敲响,即紧敲18下,慢敲18下,不紧不慢再18下,两遍共敲108下。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因为佛教认为人生有108种烦恼,钟鸣108响,可尽除人间烦恼,佛教上称之为“百八钟”。现在,每年跨年夜和初一、初五的大日子,大钟寺仍会举行敲钟仪式,只是不再遵循敲108下的规定。显然,人们已经认识到敲钟无益于烦恼的驱除,只是寄托美好的心愿。时代的远逝,让人们的心理认知有了转变,也坚定了人们对古钟之声的喜爱。钟声雄厚、悠扬,现场听钟声,尾音可长达3分钟。“钟王”本色并未因时间的久远而稍褪。

猜你喜欢
万寿寺古钟法海
印象·大钟寺古钟博物馆
王小波《万寿寺》的叙事方式
钟声悠悠迎新年——探访大钟寺古钟博物馆
石头城中的捉迷藏
王小波《万寿寺》的元小说叙事特征
王小波《万寿寺》“城”意象解读
青山明月
白娘子VS法海
白法海:义务服务十七年
法海不懂爱等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