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日常在哪里

2024-06-03 22:25:52张研
北京 2024年5期
关键词:博物馆铁路北京

张研

想要探索北京过去的流年日常,最专业的方式是研读历史,从古籍里寻找答案;最轻松的方式是看一部纪录片,在短短几十分钟间不知不觉了解旧时生活的点滴;而最直观的方式,則是来到博物馆中。在这里,人们会发现,已经有专家学者替观者做了啃读古籍的工作,并用比纪录片更轻快、更直接的形式将这些内容呈现出来。布展周密的展厅里,件件展品亲自张口诉说,告诉人们过去在这座城市中生活是什么样的。

北京人千百年来的衣食住行,以这样具象化的方式,被凝缩在博物馆里。

衣 风格变幻

古时的北京,官员和百姓的衣着打扮各自有所讲究,不同阶层出身、不同民族背景的人所着服饰也不尽相同。在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内,人们便能看到这一番特点迥异的服饰相融合的景象。游走其中,仿佛站立于高耸的城门楼子上,俯瞰在历史长河里不同时代节点中京城人士穿衣戴帽的风格变幻。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藏有各民族的服装、饰品、织物、蜡染、刺绣等一万余件,施洞苗族银装绣衣的夸张,瑶族狗尾衫的奇特,傣族短衣筒裙的秀丽,在这里都能一览无余。这里仿佛是一个令人美不胜收的中华民族服饰资料库,展出着全国范围内35个民族或简约或华丽的各类服饰。

汉服优雅清新、柔美流畅,使其在当代的复兴蔚然成风。而马面裙尤盘踞于潮流的风口浪尖之上,它简约大气,既体现了古典美感,又能日常穿着而不显突兀,自然而然地成为新潮时尚的汉族服装。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的汉族服饰厅内,玫红缎绣簇花缘黑段边马面裙、粉色提花纱花蝶纹鱼鳞褶马面裙、湖蓝缎盘银打籽墨绣阑干裙……样式各异、色彩缤纷的长裙满足着前来观赏的马面裙“发烧友”们。细密的针针线线上,流露着汉族服饰的典雅端庄、恬静美好。

清朝入关之后,北京人的着装风格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汉服在汉族人民的生活中日益淡化,满族服饰逐渐取而代之。清朝北京男子的服装以外穿大襟长衫或外加马褂为主,谓之“长袍马褂”。步入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的少数民族服饰厅,便能看到一件令人叹为观止的烟青色提花绸琵琶襟棉马褂。整件马褂充满浓郁的满族特点和神韵。它的面料高级舒适,配色素净稳重,马褂挽袖处刺绣为清秀美丽的凤穿牡丹纹样,可看出纹绣手法十足精细。

彼时,由于剃发蓄辫已成定制,另一项在着装上的较大变化便是男子们不分民族、不分长幼地戴起帽子来。俗话说,“穿衣戴帽,各有一好”,但在旧日的北京,穿衣戴帽不仅是个人爱好,更关乎礼节制度。然而,有一种老北京便帽,无论何种身份都可以佩戴。这种便帽的帽身由6块同质料子拼接而成,据传因其有“六合一统”之意而盛行于京城,它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瓜皮帽。

帽子是百姓的“头等大事”,小小一顶帽子,蕴含着大讲究。北京城里流传过一句老话:“头顶盛锡福,身披瑞蚨祥,脚踏内联升”,15个字道出了京城人所追求的体面和排场。制帽老字号盛锡福是中国帽业的一面旗帜,它在北京城内一度风头极盛,来华外宾、平头百姓都以能拥有一顶盛锡福的帽子为荣。

现在的人们若想买上一顶沿用中国传统制帽技艺手工制作的帽子,可到位于前门大街的盛锡福店面内。在这家店三层的露天平台上,走过百年时光的老字号还建了中国第一家以帽子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冠帽文化博物馆。

博物馆里不仅展出着老少皆宜的瓜皮帽,还有清朝普通妇女常戴的毛茸茸的坤秋帽。这种帽子以皮草制成,帽顶上有红、蓝、紫等几种颜色,冬天佩戴既暖和又时尚。博物馆里陈列的帽子种类如珍珠般繁多。从先秦到明清的各种冠帽,苗族、彝族、塔吉克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帽子,盛锡福给国内外多位领导人特制的帽子复制品,拍板、盔头等帽子制作工具一应俱全。这些展品体现着盛锡福制帽技艺的精益求精和独具匠心,更浓缩了中国帽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观者在短时间内便可汲取帽文化的浓缩精华,也能在这平方展厅之内享受纯粹的美。

食 饮啄故事

中国自古以食为天,对一日三餐的重视印刻在人们的基因之中。然而,从过去“吃得饱”到现在“吃得好”,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历程。在北京大磨坊面粉厂旧址上,落成了一座首都粮食博物馆,1000平方米的展厅中,“粮食寻根”“追本溯源” “帝都漕运”“千古运河”“民生保障” “首都粮仓”等几个主要篇章一一呈现出北京粮食的起源、种植、运输、加工、供应,展现了悠长岁月中北京人餐桌上的变化。

播种、收割、打场、加工,4处写实的农业微缩景观重现了粮食种植收获的全过程,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不远处长达数米的运河模型是又一处引人入胜的微缩景观。运河两岸,呈现出一派火热的开漕节盛况。在过去,北京的粮食主要通过运河从南方漕运而来,在运河上货运船只百舸争流,在河两岸人们理货卸货、讨价还价。运河成为维系京城粮食供应的脐带,由此也形成了北京独特的运河文化。首都粮食博物馆里还珍藏着各式粮票。这种北京家家户户都见过用过的通用粮币如今早已废弃,但在这方寸之上,却记载了一段经济由贫弱走向富足的历程。

北京人记忆中的大和恒粮店,以及大磨坊面粉厂也被搬进了展厅。照明灯下,“大和恒”的金字招牌闪闪发光,粮店内伙计正忙着用杆秤称粮,数十年前人们排队买粮的喧嚣景象在馆内再一次上演。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大磨坊面粉厂更是牵动了无数北京人的昔日情愫。它不仅历经数次“变身”,在历史长河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成为首都粮食供应的中流砥柱,还一度从日本引进首条油炸方便面生产线。它所生产的“天坛牌”方便面,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算得上高级食品。朴素醒目的包装和浓郁厚重的口感在一代北京人的童年中留下了亲切的回忆。

在首都粮食博物馆内,500余件老物件、400余幅老照片展示了北京粮食从古代到现代,从落后到先进的变迁,也讲述着粮食与北京城、北京人的故事。

北京人日常生活的另一个重要构成—自来水,其普及也来之不易。在今天,只需打开水龙头便有源源不断的洁净水流出,满足人们生活用水的需求,而这对于百余年前的北京来说是遥不可及的奢望。用水从过去靠肩挑扁担到今天的自来水入户,其间经历了重重波折,而这一切,都可以在紧邻京师自来水厂旧址而建的北京自来水博物馆中看到。

一个多世纪以前,北京人吃水要依靠土井打水。打着赤膊的水夫摇着轱辘从井里提上来一桶桶水,倒入水车后便驶入胡同—这是过去人们习以为常的景象。直到1908年3月,清朝农工商部奏请兴建自来水设施获得批准。在实业家周学熙的努力下,北京第一座自来水厂—京师自来水公司东直门水厂得以创建。成立之初,京师自来水公司仅能服务3000余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北京的城区供水普及率达到30.41%。发展至今,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日供水总能力达450万立方米,服务用户470余万户。

北京自来水的发展历程如是写在北京自来水博物馆中。创办京师水厂的第一人周学熙的雕像,奏办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之关防,1908年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股票,旧时代的水管、水表……件件展品写就了北京水利事业的兴起、成长、繁盛,追溯了一段“自来之水不自来”的荣耀过往。

住 东方韵味

北京先农坛内,古柏参天,绿树成荫。在这远离喧嚣街市之所,矗立着一座与古代坛庙氛围和谐相融的博物馆,其内以图文并茂的介绍和巧夺天工的文物、模型呈现了古往今来中国人赖以居住的建筑的变化,它就是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来到这里参观,只需带着一颗沉静下来的心。静心轻嗅,能闻到空气中木头散发出似有若无的馨香;侧耳聆听,古老的东方建筑在喃喃低语,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建筑也同样是凝固的历史。在宫廷建筑的一砖一瓦上,一代王朝的兴衰被写就,一墙一柱间,皇室的威严和尊崇得以彰显。按不同的时代、地区、民族而论,中国古代宫廷建筑各具特色,在现代以回溯的目光纵览,风格各异的建筑简直可用百花齐放来形容。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几个展厅之中,可同时看汉代的古朴、唐代的雄奇、宋代的瑰丽、元代的自由、明清的规矩;也可看到北国的厚重、江南的秀气、巴蜀的古雅,以及少数民族建筑各自独树一帜的奇绝。

虽不比皇家建筑的华丽,但民居建筑也呈现了独具匠心的精巧,其上随意一处看似不起眼的设计背后都体现着令人暗自称绝的巧妙。在博物馆的民居展厅之内,从巢居到干栏式建筑,从半地穴式建筑到泥墙房屋,实物模型展示了一条中国民居的演变之路。古代中国人与自然斗争和依存的历史都被如实记录在这一崎岖的建筑演化历程上,凭借着它,今天的人们得以看到古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环境、与地理空间的关系时所体现出的智慧。

在展厅的民居模型中,主人身份最为显赫的要数婉容故居模型。这位清代最后一位皇后的居所内,一个符合规制的传统四合院该有的元素一应俱全——广亮门、影壁、跨院、垂花门、抄手游廊、小花园……院落不仅建制宏大,风格优雅,而且流露出老北京古香古色的审美趣味,称得上北京私家园林的珍品。

除了标志性的四合院,在博物馆中还可探索到更多北京古建流光溢彩的一面。展橱内陈列着按比例缩小的天坛祈年殿模型,外观和结构都极力仿照实物建造;堪称中国沙盘之最的“北京旧城模型”也静静地等待游人的观赏,人们可以从这一模型看到老北京建筑居所的宏观风貌;最值得期待的当属馆内的中国藻井艺术孤品“北京隆福寺藻井”,其上的明镜绘有一幅星象图,图上共计盈盈闪闪1440颗星星。藻井之下,抬起头,便可仰望到500年前明代的星空。

穿梭在展厅之间,华夏民族跨越七千年、纵横一万里的建筑文明史缓缓铺开,让人不禁感叹于眼前这个兼具理性与浪漫的建筑王国。

行 车轮滚滚

今天的北京,北京站、北京南站、北京西站、丰台站、清河站、双桥站……不同客运规模、不同发车方向的火车站分布在城市的众多方位,搭上一列火车,就可以去往全国各处。如果是出于对火车的爱好来到北京的铁路主题博物馆参观,很多人会惊觉于一个历史事实—现在处于世界铁路领先水平的中国曾被称为“万国机车博物馆”,因为数量庞大的蒸汽机车之中没有一台是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中国铁道博物馆里,就记录着中国铁路从落后到辉煌的百年历程。

中国铁道博物馆共有三个馆:正阳门馆、东郊馆、詹天佑纪念馆。正阳门馆是主馆,它是一座欧洲风格的建筑,高耸的钟楼在充满北京风情的前门东大街分外引人注目。博物馆内常设“中国铁路发展史”展览,以蹒跚起步、步履维艰、奋发图强、阔步前行四部分内容,梳理了中国铁路发展的坎坷历程。馆内还展示着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龙号”机车的复制品。1881年,这台由英籍工程师金达设计并主持制造的机车投入运行,被命名为“Rocket of China”(中国火箭号)。从这个标志性的时刻开始,中国的铁路事业如同坐上了火箭一般在跌宕的历史中飞速前进。

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孙中山规划《中国铁路全图》,钱塘江铁路大桥建成通车,第一台国产蒸汽机车“八一号”问世……每经过一个关键节点,中国的铁路建设便进入一个新纪元。1997年到2007年,中国铁路经过6次标志性的提速,开行时速高达250千米。2008年,第一条时速超过300千米的铁路—京津城际铁路通车,中国正式迈入高铁时代。

来到位于酒仙桥的东郊馆,可以亲眼看到创造历史的火车头,不同时期、类型和制式的近百台机车车辆让前来参观的游人大饱眼福。展厅里不仅荟萃了中国现存最早的“0”号蒸汽机车、功勋机车“毛泽东号”等瑰宝,还展陈着一系列中国自主制造的机车:“解放号”蒸汽机车、“东风号”内燃机车、“复兴号”动车组……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名字,体现了中国铁路事业从“万国造”到“中国造”的蜕变过程。

詹天佑纪念馆坐落在举世闻名的八达岭长城风景区内,建于中国人自己勘测、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的第一条国有干线铁路—京张铁路八达岭隧道上方,是为了纪念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界的先驱、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先生所建的一座人物专题纪念馆。纪念馆以詹天佑与京张铁路,以及京张高铁为主线,全面展示了中国铁路人从时速35千米到350千米的百年逐梦历程。

北京主要依靠铁路与其他城市连接,而在北京之内,要想实现轻松畅行,在地铁四通八达之前,主要的干线是公交车。

在漫长岁月中,北京公交不仅方便了市民出行,更形成了独特的公交文化。北京公交館回顾和展示了北京的公交文化,这些文化中有的仍尚存,有的已消逝。幸运的是,它们被悉数捕捉并记录下来。

5000平方米的展厅里,6000件北京公交展品使观者的昔日记忆悄然重现。曾几何时,钢木结构的有轨电车还是北京公交的主要力量,它发出的“铛铛”声回荡在百年前的京城;曾几何时,乘坐公交车需办月票或上车买纸质票,花1元钱便可获得一张由售票员用红、蓝铅笔勾画到站的公交车票;曾几何时,北京公交车的主流配色还是黄色和绿色,行驶于长安街上火红色的“大一路”是车流中一道特殊又靓丽的风景……属于不同年代北京人的公交记忆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北京公交馆记录了首都公共交通百年来的变迁。100余年的陪伴,使北京人对公交车早已有了深厚而自然的感情。车轮滚滚不息,正是北京公交百年风华。

猜你喜欢
博物馆铁路北京
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
云南画报(2021年12期)2021-03-08 00:50:54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民生周刊(2020年15期)2020-07-29 08:56:17
博物馆
小太阳画报(2020年4期)2020-04-24 09:28:22
北京春暖花开
北广人物(2020年12期)2020-04-01 15:06:41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铁路通信线路维护体制改革探索与实践
无人机在铁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思考
GSM-R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