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私印风格创作探析

2024-06-03 22:18谭景琪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印风篆刻

摘 要:汉印在我国古代经典印章中出土的数量非常庞大,分为汉官印与汉私印。分析汉代私人印章风格创作的步骤及字法的来源,以及创作过程中对印章内容的选取、笔法与刀法的变化。通过这一阶段对汉代私印风格的创作尝试,旨在掌握一些篆刻技法及相关知识,使汉私印风格的个人篆刻创作具有返璞归真之感。

关键词:篆刻;汉代私印;印风;吉语印

一、汉代私印风格创作源起

(一)对汉代私印的学习

通过对《中国篆刻聚珍》《历代印学论文选》等书籍的阅读,明白了汉代私印印章的基本处理关系、中华文字变化的奇妙与独特、汉代印章的用途与性质,同时也了解了汉代官印与私印的区别。其中,汉私印是在西汉开国以来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繁荣稳定的背景下产生的,属于民间私人印章,主要包括姓名印、表字印、家印、臣妾印、吉语印、肖形印等。汉代私印是古代印章中种类庞大数量最多的一类印章,有朱文印、白文印以及朱白相间的印章,从中不难看出先人精巧的构思设计。西汉早期以凿印为主,到了东汉时期,随着文明与冶炼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大批铸造印章,种类繁多,令人感触颇深。汉代私印文字大多沿用秦代小篆,相对于秦印来说较为工整,更加富于工匠精神。创作内容多为人们的姓名、字号,印章多由铜等金属材料制成,如图1所示。

(二)汉代私印对笔者创作的启发

通过对汉代私印的解读,了解到古人对文字的使用规则。首先是朱、白文的表现。在镌刻时,姓名印多以白文的方式表现,同时,朱白相间的印章也普遍流行起来。另外,笔画的多少一般决定朱文与白文的选择,例如古人讲究笔画较少者运用朱文镌刻,笔画较多者则用白文表现,而且要谨慎地研究布局的疏密。其次是印章的装饰表现。姓名印会根据内容来进行一些装饰,例如汉代先贤擅长用龙、凤、虎、龟以及屋宇楼台的图案对印章进行装饰,并且通过这种装饰风尚的演变,汉代出现了我们平时所见的优美的鸟虫篆,其就相当于如今的艺术字体。在距今2 000年前其工艺性已经十分精湛,这些艺术品的构图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此,笔者总结了前人的钟鼎文字图案及鸟虫书的一种变换风格。鸟虫篆对印面布局的章法影响甚广,如果呆板地将小篆文字置入印面中,就会导致印面空洞,而将文字拉长并加以鸟虫修饰,印稿便意趣十足,变化丰富。笔者将这一拉伸技巧运用到汉代私印的朱文印中,效果同样显著。对汉代私印的解读,给笔者的日常创作带来了些许启发。

二、汉代私印风格的创作过程

(一)印章内容的选取

笔者选用吉祥语及古代经典诗词来作为创作内容。通过借鉴汉代私印印章风格及字法处理方式,加之自身的理解,进行了多方印章及边款的创作。印章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内容选用充满禅境且富有诗意的吉语,可以达到更为精妙的效果。例如“焚香独坐长松下”,只见文字便仿佛沉浸在我国的古典山水画中,好似能看到有一老者在静默焚香饮茶,独坐于松树之下。再如“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五代时期的中国山水画家荆浩在《画山水图答大愚》一诗中创作此句,使读者仿佛伴随着迷人的意境,徜徉在他笔下的山间。笔者在汉代私印风格的创作过程中,所选印文内容之一为“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如图2所示。笔者除了想要表现精神内涵以外,此语中还包含着对禅境的追求。

(二)刀法、字法的變化

在以往的经验中,篆刻印石大多采用青田石、寿山石等,这类印石往往爽利劲道、沉着痛快。想要完美地表现刀法,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在创作之前需用三种不同目数的砂纸进行反复打磨,确保石料的精细程度及平整度,这样才可以确保印花的清晰和刀法的充分发挥。其次,在刀法的运用上,面对较长且工稳的笔画时,需要采用最基础的冲刀,痛快地冲出一条均匀的直线,此时冲锋方向的刀刃内侧的线条是均匀爽朗的。然而方法因人而异,也有一些篆刻家习惯用切刀来表现工稳的线条,但在笔者的篆刻之路中,冲刀刀锋的背部则是充满写意性的不规则锯齿状线条(此类线条的形状由冲刀者的劲道所决定)。面对那种短状线时,笔者习惯于用切刀来完成,这样印章中的线条就充满了古韵的跌宕起伏,使印章变得更加古拙且充满自然的效果。在面对充满沙丁的石头时,切刀是篆刻印石的不二之选,通过冲、切的完美结合,印章可以表现不同的点线面。最后是字法的处理。汉私印大部分呈现的是小篆变印篆,当然也存在大篆变印篆的情况。在阅读《说文部首》及《说文解字》后,便可知篆字的大部分笔画可以被拉长或缩短。在设计印稿时,篆刻家便可以考虑到这方面,篆法的灵活是许多观者所想象不到的,部分字甚至可以将字间部首和主体分开,或将左右结构拆分为上下结构。例如明清时期的《广金石韵府》就提及了字法的变化。在注意到刀法和石材间的微妙变化,明白了部分字法的变形,了解了白文以粗壮为高、朱文以细劲挺拔为妙之后,这样印面才能展现出似古而不凡的气象。

(三)章法的表现与空间的运用

通过对古籍的参考不难看出,想要创作出精美的印章不仅是认识篆书这么简单,首要做的就是将篆书字体转换为印篆字体,在印面中的有些文字需要保留基本的书写感,并留出适当的空间,而有些文字需要不断摆动,并占满整个空间。就汉白文来说,印文的内容与留红的对比就很有讲究,一般印章中的白文充满书写感,使印面的朱与白达到一种和谐的章法才是最重要的,并不是白文布满整个印面就是所谓的工稳,真正的难点是一个充满设计书写感的印稿和精准的刀功。例如汉私印“郑千秋”,其在和谐的外表下蕴含着本方印章的书写之美,单看“郑”字,似乎是一方现代满白文,但左方“千秋”二字又会让人想起传统的粗白文汉印,这样的组合既具有设计感,又营造出一种自然和谐的章法,古人这样的处理方式是非常合理且值得借鉴的。

另外,在设计印稿时,还可以借鉴朱白相间的古印,注意章法的和谐与融洽。朱文印章在时代的洪流中慢慢演变成简洁清秀的元朱文,设计朱文时不仅要注意篆法的珠圆玉润,还要在印篆文字的基础上,对笔画进行拉长或缩短,或是将结构进行改变,以达到空间上的和谐。例如“正”字,想要完美地将其融入汉印章法中,就要对其进行压缩或者延展处理。可以在篆书“正”的最后一笔进行延展,或在“正”的左侧竖画处进行延展处理,这便是所谓的增笔。再如“墨”字,也可以将其灵活地融入一枚印章中,如果遇到笔画较少的同印内容,便可以将“墨”字中“土”部的延展加以改变,缩短其笔画,将中间的四处点画融入“土”部的旁边,这样就可以轻松地减少“墨”字的长度,让它合理地融入印文之中。同理,在“熙”字上下结构的处理上,可借鉴《说文部首》《说文解字》的小篆详解,将“熙”字变为左右结构,同时把“熙”字右边的“巳”部拉长,融入“吴派”小篆风格,使印稿更加和谐统一。人们若是经常设计印稿,就会明白其中的趣味性,体会到一方精美的印章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如果将此种方法加以发挥,印章章法本身就可以提升一个层次,使印面空间达到和谐统一。

(四)印章创作所表达的思想

在古代,印章乃人们的实用之物,其工具性、实用性远超现代,并且制作目的也是围绕着生活与实用。也正是因为古人不经意间的创作,才留下这许多不凡的作品,它们的用印方式、印章材质、制作工艺、入印文字都深切地反映出先人的智慧,但这并不是功利的,而是一种纯粹、天然的艺术表现。在此次创作中,笔者感触到古法水印上石的重要性,也了解到古人不凡的智慧与知识储备。笔者在此阶段的创作尝试,旨在深入了解并运用汉代私印的风格,并广泛地传达印章的艺术性,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汉代私印、了解篆刻艺术,进而弘扬祖国独特的传统文化。

三、创作总结

(一)汉代私印与创作内容的结合

在汉代私印中,其材料大多为铜等金属器,篆刻形式的表现比较受限。如今,篆刻者大多选用石料进行印章创作,在石头上表现不同的章法与字法,更加具象、写实且方便。因此笔者在选择内容时,就可以更加贴切实际,也更能体现文字的书写感。在创作的过程中,笔者选择的内容大部分都出自古代的经典诗词,如“灯影秋江寺”“菩提之道,不可图度”“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等充满禅意和描绘自然景观一类的语句。自石料篆刻普及以后,当代卓越的篆刻名家的篆刻表现形式更加丰富而精细。在本次创作中,朱白两类表现形式的变化也与字体的种类数量息息相关,例如当字数数量过多时,便不能采用朱白结合的表现手法,这是需要动脑思考的环节,需要运用日常对篆书的积累和巧妙的变化,将字形进行转换,使印面更加融洽,打造温润如玉的和谐章法。

此外,笔者习惯篆刻多字的朱文印,在汉私印的基础上汲取元朱文的风格及近现代王福庵、陈巨来等名家作品中的字法,但篆法大部分还源自汉代私印。笔者充分利用现代的文化资料与字典,在反复观摩与借鉴中,创作出有自己风格的作品。笔者的白文篆刻在朱文的基础上更加雄强伟岸,运用汉代私印的篆法与笔者选择的吉语内容相结合,古朴且不失法度,篆字皆有出处的同时,还巧妙地运用文字变换手法,使印面呈现出和谐统一的效果。

(二)创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首先,汉印章法、刀法、篆法的关系问题。笔者遵循篆刻艺术规律,将文字的篆法、章法表现在印面上,进行合理的组织安排,完成单方印的构图。在镌刻时,对线条质感进行充分表达。

其次,在创作的过程中遇到字体转换印化的问题。通过对古文字的识读和查询,将文字进行印化处理,达到印面的和谐统一,同时,边款风格和书体尽量与印面风格和谐呼应。

最后,小篆制印的线质和刀法等表现,印面和边款之间协调与对比关系的论证。在创作过程中,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通过理论研究,进一步梳理印章框架和边款思路,提高和完善印面及边款的总体质量,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做到印面和边款的和谐搭配。

四、结语

本文主要对汉代文字篆法及印章风格进行了梳理与应用,并结合工稳印、元朱文、明清时期流派印风进行创作和实践探索,通过对文字的了解体会,将文字应用于篆刻作品的创作之中,初步形成了以汉私印为基调的并带有笔者思想的汉印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源于对《中国篆刻聚珍》中汉代私印风格印章的大量临习。

在汉私印风格创作期间,极大地提高了对汉印的认识,同时也加深了对篆刻艺术的认知,通过对《历代印学论文选》的阅读,解决了很多文字处理上的问题。然而在以后的创作中,仍会遇到之前从没处理过的文字,这些都是需要笔者继续深入学习研究的内容。相信经过不断尝试与实践,阅读大量印谱文献,笔者定能拓展自己的创作风格,从而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

[2]中国历代篆刻集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3]沙孟海.印学史[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

[4]李刚田.中国篆刻技法全书[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8.

[5]朱琪.王福庵篆刻赏析100例[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20.

[6]佐野榮辉,蓑毛政雄.汉印文字汇编[M].王忻,译.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20.

[7]罗福颐.汉印文字徵[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8]马子恺.汉印精华[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9]陈巨来.安持精舍印冣[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22.

[10]王福庵,杨沂孙,吴大澂.篆书说文部首三种[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21.

[11]刘江,曹锦炎,祝遂之.中国篆刻聚珍[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

谭景琪,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书法篆刻艺术。

猜你喜欢
印风篆刻
陈巨来印学思想探析
从“仿古”至“浑然”
梁潮印风得意忘象篇
基于印风探索书法篆刻艺术
篆刻
瑩波篆刻
唐醉石印风及其对湖北地区的影响
黄牧甫与邓石如印风成因与影响比较刍议
庞说篆刻(十一)说临摹
《三十六计》篆刻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