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赏石文化蕴含着中国深厚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意涵。太湖石玲珑多变,其“瘦、透、漏、皱”之形由远古时代自然镂刻而成,文人士大夫以此寄托思古之幽情,今人以此为当代求新求变的审美需求创作独特空间。太湖石承载着历史的厚度,是当代艺术创作中珍贵的母题。太湖石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历代文人墨客未曾停止对它的赞美与描绘,当代艺术家承接历史的脉络继续演绎,催生出丰富多元的赏石文化与艺术。
关键词:太湖石;绘画表现;传统文化
一、太湖石与传统文化记忆
石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其特质,古已有之,经久不变,尤其是玲珑多变的太湖石,留下了时间冲刷的痕迹,其形状及肌理蕴含着古意[1]。太湖石作为开发最早的、最经典的观赏石之一,其独特的造型由远古时代自然镂刻而成,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征。在古人看来,石蕴藏着幻化的神韵,形神兼备,具有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2]。古人讲究心境,尊重自然,追求自然,将个人的情怀寄托于奇石之中,更是寄托在天地之间。
太湖石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其精神文化内涵与中国传统美学息息相关,赏析太湖石是国人以艺术的眼光看待大自然的结果。孔子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3]孔子欣赏自然的同时,也十分强调这些自然景观(山、水)的精神属性。在欣赏自然时人们常带有选择性[4]。人们通常以自身的学识看待自然界的事物,自然中的景色能否成为我们的审美对象,取决于其是否符合我们自身的审美乐趣。同时,人们也会对欣赏的对象赋予一定的精神价值。
“以大观小,以小见大”是国人看待世界的角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提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5]这是他“以大观小,以小见大”的赏析角度,浩瀚的宇宙和微小的事物同样能唤起人们内心的情感。白居易在《太湖石记》中写道:“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覼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6]太湖石既是这宇宙万物中渺小的物象,也蕴含着世间万物的普遍规律。人们在这太湖石中亦能感受到自然的无尽意趣。
道家美学对人们赋予太湖石以文化内涵影响深远,道家认为,“天地的‘大美就是‘道。‘道是天地的本体。圣人‘观于天地,也就是观‘道”[7]。古人尊重自然,亲近自然。道家美学还强调审美的超功能性。北京大学教授叶朗在关于庄子的美学中这样阐述:“一个自然物,一件艺术作品,只要有生意,只要它充分表现了宇宙‘一气运化的生命力,那么丑的东西也可以得到人们的欣赏和喜爱,丑也可以成为美。”[8]太湖石是自然的产物,其独特的造型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古人将自己的情怀与审美理想寄托于怪石之间,给怪石增添了意境。北宋米芾对怪石的热爱闻名遐迩,“米颠拜石”的故事广为流传,他曾将太湖石的审美特征总结为“瘦、透、漏、皱”。苏轼曾提到“石文而丑”,而怪石之所以以“丑”为美,在于它所表现出的艺术生命力,所以“美”和“丑”往往是相生相伴的。太湖石作为自然的物象,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其精神内涵是历代赏石者的修养所赋予的,是他们在领略怪石之美时对自身内在精神的感悟。
由此可见,太湖石在古人生活中有着特别的韵致。随着人们寄情于石,与自然亲近,太湖石作为具体的形象,成为传统文化的一种“符号”,慢慢步入人们精神深处。
二、太湖石绘画表现
(一)传统绘画中的太湖石
1.作为园居的符号
中国园林中经常能看到太湖石的身影,太湖石之所以能成为园林中重要的角色,离不开园林艺术的发展。宋徽宗赵佶为了建造园林“艮岳”,耗费大量人力财力,“花石纲”的产生就是为了寻找和搬运大量的奇石怪石,其中就包括太湖石。可见,太湖石在园林中有着非凡的地位。
中国传统绘画亦是如此,太湖石常作为园居生活的符号出现在画面中,如晚唐绘画大家孙位的《高逸图》,虽只是残卷,但足以让人领略画面运笔之流畅苍劲,生动的人物形象与松石墨竹,给人置身于内之感。画家将太湖石置于主体人物后方,与画中主角“竹林七贤”交相呼应,从空间角度上看,不仅延伸了画面的空间,凸显了园林生活的雅致气氛,也体现了太湖石在文人墨客审美赏析中的重要地位。明代的园林绘画更是凸显了太湖石在园林中的重要地位,这时的园林很多由文人与画家设计,他们融合绘画空间和园林空间的营造方法,创作了不少描绘园林的绘画作品。如明代文征明的《东园图》,描绘的是东园雅集时的场景,画中花草树木郁郁葱葱,亭台楼閣错落有致,灵岩怪石伴其左右,文人们在园中好生安逸,画面构图疏密有致,格调灵秀雅丽。可见太湖石常常出现在文人雅士聚集的场所,并作为重要的视觉元素在园林之中供人欣赏。太湖石在明清版画中也是园林故事的重要元素。这些无不说明了太湖石作为园居符号的重要地位。
园林绘画中,太湖石是场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常呈现出孤置、叠山的状态,分割不同的娱乐活动场景,使画面更有秩序。融合绘画空间和园林空间的营造方法,使得画面看起来更为真实,不仅提升了画面的空间感,也起到烘托画面气氛与凸显人物品格的作用,这也正是现实园林所追求的。
2.作为画面的主角
太湖石不仅经常以园居符号的形式出现,也常在传统绘画中作为主角出现,独立成景,形神兼备。太湖石因自身独特的造型,吸引了古往今来许多画家的目光,他们描绘太湖石,不仅是内心想法的外在呈现,更是以太湖石为载体,展现自我的品格。
宋代画家是通过精致的写实方法来表现太湖石的。宋代皇帝赵佶善于观察描绘对象,其创作的《祥龙石图》结构明朗,石眼繁复密集,通过淡墨的层层晕染,将太湖石的纹理、厚度、体积感表现得恰到好处。太湖石作为画面的主角,被画家以极致的用笔勾勒出蛟龙的造型,寄托着祈求国家繁荣昌盛的愿望。明末画家陈洪绶描绘物体时有意地将其夸张,以此突出描绘对象的特征,如《玉堂柱石图》有意地强调了太湖石的特点。陈洪绶注重太湖石的外在表现,将其精简化,使画面看起来更具装饰性的味道。画面中心表现了太湖石与玉兰花交叠在一起,相互交映,互相对比,不仅凸显了太湖石的坚硬,还突出了玉兰花的柔软秀丽。画家通过这种夸张与对比,将文人墨客的精神传递出来。坚实的石头,颇具顶天立地的气概;秀丽的花朵,颇有温润如玉的儒雅。
在传统绘画中,太湖石是用于寄托情感的对象,不论是自然物的选取,还是最后画面的呈现,从中都可以看出画家的关注点不仅停留在描绘对象层面,更多的是结合自身的精神抒发思想和情感。
(二)现当代太湖石绘画的艺术表现
1.绘画观念的表现
当代艺术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蕴含艺术家对当今生活的体会与思考,而传统的文化符号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当代艺术家以开阔的视野对太湖石进行新的艺术表现,带来新的思考和視觉体验。
从历朝历代关于太湖石的绘画作品中不难看出,中国文人将自身的精神和审美理想通过绘画作品表达出来。太湖石厚重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审美情趣,在当代依旧有着深刻的影响。太湖石作为传统文化元素之一,被当代艺术家不断再创作,即使有些绘画形式与传统绘画有些相似,但所表达的观念也已大有不同。当代女画家喻慧笔下的太湖石往往不是独立存在的,湖石上总会停留些禽鸟等动物,使得画面看起来不仅清雅,更具勃勃生机。对于自己的创作,喻慧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绘画上还是用传统的方法,传统的方法都可以用,关键是观念要和当代生活有联系,不能用古人看事物的眼光,要从自己的角度和观念出发去表达。颜色、纸张、方法都可以没有改变,但观念要改变。用自己的观念去描绘创作对象,将自身所想表达的情感结合当下的语境表达出来。可见,当代艺术家对于现代观念的重视。现当代艺术中的太湖石不再局限于用来表达文人的理想情趣,更多的是主观意念的表达。与喻慧不同,同样身为女性艺术家彭薇则注重画石头的过程,她认为,古人讲的“意在笔先”有时可以改为“笔在意先”[9]。每下一笔都专注于这一笔,跟着直觉走。这或许就是当代艺术家在绘画创作观念上跟古人不一样的地方。
除了当代中国绘画中的表现外,传统的图像以水印版画的方式进行表达可以展现出典雅的气韵。通过与现代绘画造型语言和绘画技术结合,在题材和观念上有机融合,结合艺术家对自然的观察与个人体验,可以使作品呈现个性的视觉表现[13]。版画家凌君武在“太湖石系列”的创作中,把太湖石作为中国传统文人对世界的领悟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标识,通过对太湖石“瘦、透、漏、皱”形象特征的描绘,引发人们对太湖石文化意境的思考。
在基于当代绘画观念的艺术创作中,艺术家有的通过绘画手法和材料的创新表达太湖石的内在特征;有的在绘画表现上着迷于石头本身的造型、肌理;有的直接淡化物象特征,注重其基础的形态及观念的表达,以满足艺术家更为主观的审美情趣。
2.表现形式的转变
随着当代艺术前进的步伐,当代艺术家对太湖石的创作表现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绘画方式,在绘画媒介上除了中国画外,也应用于其他艺术形式中,如油画、版画、装置艺术等。在艺术形式上,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许多艺术家不再是以传统的绘画风格创作,而是不断结合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绘画手法来融合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从太湖石自身造型的角度来看,其独特的造型,具有特别的形式美感,透过其“瘦、透、漏、皱”可以呈现出天然的流动空间,并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这使得带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太湖石可以在当代艺术中的表现更具延展性。太湖石的审美情趣不再只是之前提到的“发乎自然”,更多是艺术家结合自身的思考,从表现手法、构图、材料等方面对太湖石进行解构和重构。
在当代艺术中,如山石是周春芽从德国留学回来后的创作主题,由于受到德国新表现主义的影响,他不再局限于文人画中对石头的典雅的造型和温和内向表达,而是尝试通过一种张扬的表现方式去表达一种更具张力的美学趣味。他的油画作品《太湖石》,在黑色的背景上,画着一块硕大的白色太湖石,太湖石被表现得既抽象又写实,石头上还流淌着些许红色,使得画面看起来不但厚重,而且流露着神秘诡异的气息,这与传统绘画中所表现的太湖石大不相同,耐人寻味。再比如徐累的《虚石》结合超现实主义绘画的方式,将太湖石借“屏风”这一装置呈现出戏剧性的效果。“屏风”不断地叠压,引导观者的视线进入幽深的空间。同时,“屏风”中浮现的园林石阵,与画中心的鸟和木椅相结合,体现出一种真实的幻象,令人捉摸不透。
太湖石这一文化符号无论是在传统绘画中还是在当代艺术中都占据重要地位,促使很多艺术家创作出符合时代审美的太湖石作品。当代艺术家通过自身对艺术的体会和思考,在对太湖石这一题材进行创作时,不论是在绘画观念上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有了更为多元化的见解和体会。这些作品无不体现着个人审美追求。在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下,当代艺术家加入自身对社会、人生的感悟,赋予它们厚重的艺术生命力。
三、结语
太湖石以玲珑多变的奇幻形貌,成为中国独有的文化符号,与人们的生活紧密关联,承载着文人墨客的深厚情感,为当下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传统文化符号为艺术作品增添了历史的厚度,当代艺术观念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去探索传统文化,激发我们大胆尝试古今与中西的融合。我们可以发掘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融合时代精神,并通过个性化的绘画表现形式将传统符号进行演绎,诠释文化记忆,树立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韦秀玉.古雅空间: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95.
[2]谢恒强.传统文化符号的太湖石在当代艺术中的再现意义[J].民族艺术研究,2013(4):101.
[3]孔子.论语[M].刘琦,译.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48.
[4][7][8]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6,111,127.
[5]王羲之.兰亭集序[J].名作欣赏,1997(4):17.
[6]白居易.白居易集笺校[M].朱金城,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936.
[9]我听见古人的脚步声 犹如大海在示意:彭薇访谈录[J].爱尚美术,2019(5):90.
作者简介:
曾晨浩,硕士,揭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教研室主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美术、版画、艺术设计。